作者Sociology56 (理性化的牢籠)
看板W-Philosophy
標題Re: [討論] 生命的意義與荒謬
時間Sun Mar 18 08:58:54 2018
: : 對這問題很感興趣,花時間整理了下自想法,與各位分享、討論。
: : 一、
: : 哲學其中一個大哉問為:「生命到底有沒有意義?」探討問題是之前首先要先明白定義何
: : 謂「意義」。在此下一個通俗且簡單的解釋:「能被意念觸及並理解。」而存在主義所批
: : 判的,便是「理解」被理性所綁架,變成倘若未活出理性所定義的指標,理想與現實不符
: ^^^^^^^^^^^^^^^^^^^
: 存在主義的思維,這邊是曖昧的;
: 是要批判康德主體論哥白尼革命所建構的「理性」,
: 還是要批判康德主體論想要去證成的牛頓力學及其衍生的「現代科學」?
: 問題就在於,「理性」概念是歧義的,故這個批判會走入死胡同,
: 大致就是1968學運的困境。
: 我主要的角度是說,存在主義應該往下走到海德格-高達美,
: 就是語言先於此有(語言是存有的居所)、語言的歷史性等等
: (理性概念要回歸到語言概念的整全性)。
: (當然,本文作者談的主要概念之一的「理解」,就是海德格-高達美的主題;
: 所以可能作者有意識到相關的探討?
: 最起碼哈伯瑪斯、沙特等的思想都跟海德格是相關的...;
: 不過批判理解概念是尼采就已經做的事情了)
感謝指出我沒定義清楚的部分,這裡的「理性」可粗略分為兩種,其一為各類知識,其二
則為文化脈絡,
另外,兩者並非獨立發揮影響,常常會「相輔相成」左右個人如何生活。
舉例來說,某人被家庭(文化脈絡)期待做一名職場成功人士,
除了專業知識及努力,同時也要適應各種職場文化,開拓人脈......。
而本文後面的討論,更著重在文化脈絡對個體存在價值的影響。
: : ,便產生了荒謬感,白話點說就是:「事情不應該是這樣啊!」生命也因此欠缺意義。由
: : 此觀之,在遵循理性定義、衡量的同時,也產生了對人事物應如何表現的期待感。
: : 然而,前述對理性的批判,對於主觀理性之於客觀事實,以下稱模式(一),以及客觀理
: : 性之於主觀事實,以下稱模式(二),兩者的分別卻未詳述,但我認為兩種關係模式,對
: : 於「荒謬」之事的態度與處理方式有所不同,故以下以為補充。簡單來說,主觀所代表的
: : 是個人(A),客觀所代表的是個人(A)以外所有人事物,小的為單一他者(B),大的
: : 則可以到「普世」(C)範疇。前述列舉的兩種客觀(B)(C),由於個體(A)與個體(
: : B)互動較為對等,難以明確看出模式(一)、(二)的差異,而個人(A)日常也不會僅
: : 僅都是與一位他者(B)互動,故本文所說的「客觀」,定義限縮為「個人外較大群體,
: : 乃至普世。」
: 推 zxas12369874: 還是有點不懂 立場不同所以對事情的看法也會不客觀 02/03 22:21
: → zxas12369874: 的意思? 02/03 22:21
: 客觀跟主觀的區分問題,影響到原PO本文後面的思路/架構。
: 也是推文者產生理解問題的原因。
: : 模式(一)所說的主觀理性之於客觀事實,例如,一位勞工對於低薪高工時的現狀;模式
: : (二)所說的客觀理性之於主觀事實,例如保守社會之於一位同性戀者。顯而易見,兩者
: 客觀、主觀是相對的?
: 或是相互衝突的?
確實,您點出了我此段落用字不夠精確的問題,
先來談談本段落可能產生疑義之處,讓讀者更明白我想表達的意思。
首先,「客觀」、「理性」二詞可能容易讓人產生誤解,
因為客觀還有「價值中立,實事求是」的意旨,
而理性則給人「符合科學與邏輯」的概念。
然而本段「客觀理性」指的是「一個文化脈絡如何期待其成員,發威其角色功能與特性」
舉例來說,過去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即為本段所說的客觀理性,
從現今角度觀之,它既不客觀,也不理性,
但若以該社會脈絡(客觀)角度來看,這是多數人或是有話語權者認為天經地義的道理(理
性)。
從上我們更可以看出來,所謂理性,不置於特定的時空間、脈絡裡,是不會成立。
即便一些看似真理,例如太陽東昇西落,未來若太陽因故毀滅,此「理性」亦不復存在。
: 低薪高工是一種客觀還是主觀?
: 「低薪高工」很可能是一種比較後的產物,
: 所以有自認為弱勢的勞工出來抗爭,
: 也有連抗爭都做不到的更弱勢之勞工...。
: 「保守社會」的獨斷論,是一種主觀或客觀?
: 同性戀者的性傾向與生活、社交模式,是一種主觀或客觀?
: (保守的獨斷論者是「大群」,還是支持同性戀的人是大群?
: 哪個偏向「普世」的客觀性?
: 而若只是比大、比多,那弱勢是不是永遠不可能有普世的接納?)
: 若這些區分找不到「參照點」,
: 就是真正「客觀」的依據,
: 那麼無論對抗、順服、逃避、去除固有價值判斷/自然態度的理解(?),
: 這些到底是對應外在的主觀、客觀,還是其實只是內在的主觀或客觀?
: 也就是說,一切抗爭、順服、逃避,
: 若找不到確實的參照點,
: 可能都是庸人自擾,
: 也可能是自己才是強勢一方,卻誤以為弱勢(例如軍公教的抗爭
: --當然他們的確是權益受損,也可說是某些角度下的弱勢,但相對而言...)。
您所提到「參照點」是一個很棒的概念,有助於讓原來主客觀的概念更完整且易懂,
而且「參照點」本身亦值得另開一個章節進行討論,這裡先回覆您問主客觀究竟是相對抑
或衝突。我想,不只您提到的客觀,即便是主觀的認定,也需要一個乃至數個參照點,
這樣的觀念才會更有正確且具體的感覺。
此外,透過參照點,亦可以「無中生有」出特定的主觀感受。
就以本段勞工─低薪高工時為例,一位勞工可能是真的窮忙,
開始可能只是感覺有些不滿,但在參照新聞報導、社論、親友經驗分享......,才確立了
這是被剝削感覺。
再來談談何謂參照帶來的「無中生有」,舉個窮忙勞工的極端例子─奴隸,
某些世襲的奴隸階層可能生來就被洗腦,覺得這樣被剝削是理所當然,
此時若無其他參照,如更好生活的可能性、基本人權概念,將很難生出反抗的主觀意識,
就好比柏拉圖洞穴論的寓意。
綜上所述概念,若以參照點為立論基礎,我認為在大部分的情形,主、客觀是「相輔相成
」,這其實有點諷刺、悲觀的意味,理由有二。第一,由於我們可以依自己的意志選擇參照點
,而一般人通常會選擇能夠支持自身主觀意識的部分,這其實是人之常情,小至一個觀念,
大至一個嚴謹的研究,大多是選擇能夠支持自身的參照,很少人會這麼自虐,專門找反參照打自己臉,現在常聽
到的「同溫層」也是同樣原理所形成的現象。
第二是我們並不是以上帝視角檢視所有的參照,個人在檢驗參照的真偽的能力與動機很有
限,加上情緒亦會影響我們的判斷。更糟糕的是,有些參照資訊,通常是對一般人具有權威性,如傳媒,是經過特定目的而製
造,這些「客觀」的參照能夠發揮「資訊式社會影響」,倘若經常接收,是能影響我們主觀意
識。主觀意識經由客觀參照的加固,便成為了我們的「成見」。
我們自有意識、認知起,就不斷重複上述模式,以一個個成見建構起了我們的生活世界。
所以,我認為主觀並沒有全然的自主性,仍會受到種種參照的影響,而客觀也沒有這麼「
實事求是」,主客觀反而變成一種政治、戰略性用詞,用於種種需要論述、辯論的場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1.85.22
※ 文章網址: https://webptt.com/m.aspx?n=bbs/W-Philosophy/M.1521334736.A.529.html
1F:推 theologe: 你講的理性比較像是現象學講的自然態度或就是「成見」這 03/18 23:37
2F:→ theologe: 個概念。我講的「參照點」是在談那個判斷的基礎或者事理 03/18 23:38
3F:→ theologe: 本身。 03/18 23:39
這裡有個疑問:您推文第一句談的是我所定義的理性,但是第二句怎麼跳到了參照點啊?
兩者是本文兩個不同的部分,可能要麻煩您說明一下,以俾討論。
4F:推 theologe: "置於特定的時空間、脈絡裡"這就是我談的「歷史性」概念 03/20 15:28
5F:→ theologe: 。時空、脈絡,不「只」是產出「成見」,而就是我們要參 03/20 15:29
6F:→ theologe: 與其間的「事理」。除了將自然態度擱置外,我們還是要進 03/20 15:30
7F:→ theologe: 入那個事理;所謂「A成見」也只是進入事理的方式之一, 03/20 15:31
8F:→ theologe: 其他方式也未必超然,可能不過就是B成見、C成見、...; 03/20 15:33
9F:推 theologe: 真正的參照點,不是人的意志可以自由選擇的;或者說,可 03/20 15:38
10F:→ theologe: 選擇但不是那麼地任意性。例如說,身為台灣人,我硬要拿 03/20 15:41
11F:→ theologe: 某個異國小鎮的生活經驗作為我內在深層情感根源的參照點 03/20 15:42
這裡我的確漏談了,生活經驗的有限亦影響了個人理性及情感的極限
12F:→ theologe: ,不是不可以,但那個小鎮,或者那個生活經驗的「選取」 03/20 15:43
13F:→ theologe: 本身,就是被我的家鄉的某些經驗所決定的--我的歷史性是 03/20 15:43
14F:→ theologe: 我真正的參照點;而例如好萊塢或日劇中的某個意識形態或 03/20 15:45
15F:→ theologe: 成見,我會被他吸引與說服,正是我內在的某個根源--指向 03/20 15:45
16F:→ theologe: 更真實的參照點。 03/20 15:46
17F:→ theologe: 或者我意識到一個更真實的參照點時,所謂的「覺醒」或「 03/20 15:46
18F:→ theologe: 啟蒙」,那個意識形態或成見就煙消雲散、不再吸引我。 03/20 15:47
19F:推 theologe: 而若參照點是我們自己能夠任意選取,或者同溫層其中不 03/20 15:52
20F:→ theologe: 蘊含真理--穴寓中指向下一層次、更接近光明的「穴」, 03/20 15:53
21F:→ theologe: 那只能說這是我們永遠無法脫離的「穴」之現實--無論哪一 03/20 15:54
22F:→ theologe: 層穴。 03/20 15:54
23F:→ theologe: 的確,任何參照點都可能給我們一線光明,但也同時帶我們 03/20 15:56
24F:→ theologe: 進入另一層「穴」的黑暗之中。 03/20 15:56
所謂「光明」與「黑暗」是一種極為主觀的概念啊!
就以信奉「邪教」的信徒來說,主流文化看他們乃是與邪惡為伍,自甘墮落。
然而對他們來說,是經過「啟蒙」,趨向光明。
或許,認為自己能夠處於一個趨近真理的狀態,這才是一個最大的迷思。
※ 編輯: Sociology56 (36.230.189.177), 03/21/2018 06: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