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ociology56 (理性化的牢笼)
看板W-Philosophy
标题Re: [讨论] 生命的意义与荒谬
时间Sun Mar 18 08:58:54 2018
: : 对这问题很感兴趣,花时间整理了下自想法,与各位分享、讨论。
: : 一、
: : 哲学其中一个大哉问为:「生命到底有没有意义?」探讨问题是之前首先要先明白定义何
: : 谓「意义」。在此下一个通俗且简单的解释:「能被意念触及并理解。」而存在主义所批
: : 判的,便是「理解」被理性所绑架,变成倘若未活出理性所定义的指标,理想与现实不符
: ^^^^^^^^^^^^^^^^^^^
: 存在主义的思维,这边是暧昧的;
: 是要批判康德主体论哥白尼革命所建构的「理性」,
: 还是要批判康德主体论想要去证成的牛顿力学及其衍生的「现代科学」?
: 问题就在於,「理性」概念是歧义的,故这个批判会走入死胡同,
: 大致就是1968学运的困境。
: 我主要的角度是说,存在主义应该往下走到海德格-高达美,
: 就是语言先於此有(语言是存有的居所)、语言的历史性等等
: (理性概念要回归到语言概念的整全性)。
: (当然,本文作者谈的主要概念之一的「理解」,就是海德格-高达美的主题;
: 所以可能作者有意识到相关的探讨?
: 最起码哈伯玛斯、沙特等的思想都跟海德格是相关的...;
: 不过批判理解概念是尼采就已经做的事情了)
感谢指出我没定义清楚的部分,这里的「理性」可粗略分为两种,其一为各类知识,其二
则为文化脉络,
另外,两者并非独立发挥影响,常常会「相辅相成」左右个人如何生活。
举例来说,某人被家庭(文化脉络)期待做一名职场成功人士,
除了专业知识及努力,同时也要适应各种职场文化,开拓人脉......。
而本文後面的讨论,更着重在文化脉络对个体存在价值的影响。
: : ,便产生了荒谬感,白话点说就是:「事情不应该是这样啊!」生命也因此欠缺意义。由
: : 此观之,在遵循理性定义、衡量的同时,也产生了对人事物应如何表现的期待感。
: : 然而,前述对理性的批判,对於主观理性之於客观事实,以下称模式(一),以及客观理
: : 性之於主观事实,以下称模式(二),两者的分别却未详述,但我认为两种关系模式,对
: : 於「荒谬」之事的态度与处理方式有所不同,故以下以为补充。简单来说,主观所代表的
: : 是个人(A),客观所代表的是个人(A)以外所有人事物,小的为单一他者(B),大的
: : 则可以到「普世」(C)范畴。前述列举的两种客观(B)(C),由於个体(A)与个体(
: : B)互动较为对等,难以明确看出模式(一)、(二)的差异,而个人(A)日常也不会仅
: : 仅都是与一位他者(B)互动,故本文所说的「客观」,定义限缩为「个人外较大群体,
: : 乃至普世。」
: 推 zxas12369874: 还是有点不懂 立场不同所以对事情的看法也会不客观 02/03 22:21
: → zxas12369874: 的意思? 02/03 22:21
: 客观跟主观的区分问题,影响到原PO本文後面的思路/架构。
: 也是推文者产生理解问题的原因。
: : 模式(一)所说的主观理性之於客观事实,例如,一位劳工对於低薪高工时的现状;模式
: : (二)所说的客观理性之於主观事实,例如保守社会之於一位同性恋者。显而易见,两者
: 客观、主观是相对的?
: 或是相互冲突的?
确实,您点出了我此段落用字不够精确的问题,
先来谈谈本段落可能产生疑义之处,让读者更明白我想表达的意思。
首先,「客观」、「理性」二词可能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因为客观还有「价值中立,实事求是」的意旨,
而理性则给人「符合科学与逻辑」的概念。
然而本段「客观理性」指的是「一个文化脉络如何期待其成员,发威其角色功能与特性」
举例来说,过去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即为本段所说的客观理性,
从现今角度观之,它既不客观,也不理性,
但若以该社会脉络(客观)角度来看,这是多数人或是有话语权者认为天经地义的道理(理
性)。
从上我们更可以看出来,所谓理性,不置於特定的时空间、脉络里,是不会成立。
即便一些看似真理,例如太阳东昇西落,未来若太阳因故毁灭,此「理性」亦不复存在。
: 低薪高工是一种客观还是主观?
: 「低薪高工」很可能是一种比较後的产物,
: 所以有自认为弱势的劳工出来抗争,
: 也有连抗争都做不到的更弱势之劳工...。
: 「保守社会」的独断论,是一种主观或客观?
: 同性恋者的性倾向与生活、社交模式,是一种主观或客观?
: (保守的独断论者是「大群」,还是支持同性恋的人是大群?
: 哪个偏向「普世」的客观性?
: 而若只是比大、比多,那弱势是不是永远不可能有普世的接纳?)
: 若这些区分找不到「参照点」,
: 就是真正「客观」的依据,
: 那麽无论对抗、顺服、逃避、去除固有价值判断/自然态度的理解(?),
: 这些到底是对应外在的主观、客观,还是其实只是内在的主观或客观?
: 也就是说,一切抗争、顺服、逃避,
: 若找不到确实的参照点,
: 可能都是庸人自扰,
: 也可能是自己才是强势一方,却误以为弱势(例如军公教的抗争
: --当然他们的确是权益受损,也可说是某些角度下的弱势,但相对而言...)。
您所提到「参照点」是一个很棒的概念,有助於让原来主客观的概念更完整且易懂,
而且「参照点」本身亦值得另开一个章节进行讨论,这里先回覆您问主客观究竟是相对抑
或冲突。我想,不只您提到的客观,即便是主观的认定,也需要一个乃至数个参照点,
这样的观念才会更有正确且具体的感觉。
此外,透过参照点,亦可以「无中生有」出特定的主观感受。
就以本段劳工─低薪高工时为例,一位劳工可能是真的穷忙,
开始可能只是感觉有些不满,但在参照新闻报导、社论、亲友经验分享......,才确立了
这是被剥削感觉。
再来谈谈何谓参照带来的「无中生有」,举个穷忙劳工的极端例子─奴隶,
某些世袭的奴隶阶层可能生来就被洗脑,觉得这样被剥削是理所当然,
此时若无其他参照,如更好生活的可能性、基本人权概念,将很难生出反抗的主观意识,
就好比柏拉图洞穴论的寓意。
综上所述概念,若以参照点为立论基础,我认为在大部分的情形,主、客观是「相辅相成
」,这其实有点讽刺、悲观的意味,理由有二。第一,由於我们可以依自己的意志选择参照点
,而一般人通常会选择能够支持自身主观意识的部分,这其实是人之常情,小至一个观念,
大至一个严谨的研究,大多是选择能够支持自身的参照,很少人会这麽自虐,专门找反参照打自己脸,现在常听
到的「同温层」也是同样原理所形成的现象。
第二是我们并不是以上帝视角检视所有的参照,个人在检验参照的真伪的能力与动机很有
限,加上情绪亦会影响我们的判断。更糟糕的是,有些参照资讯,通常是对一般人具有权威性,如传媒,是经过特定目的而制
造,这些「客观」的参照能够发挥「资讯式社会影响」,倘若经常接收,是能影响我们主观意
识。主观意识经由客观参照的加固,便成为了我们的「成见」。
我们自有意识、认知起,就不断重复上述模式,以一个个成见建构起了我们的生活世界。
所以,我认为主观并没有全然的自主性,仍会受到种种参照的影响,而客观也没有这麽「
实事求是」,主客观反而变成一种政治、战略性用词,用於种种需要论述、辩论的场合。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来自: 118.161.85.22
※ 文章网址: https://webptt.com/cn.aspx?n=bbs/W-Philosophy/M.1521334736.A.529.html
1F:推 theologe: 你讲的理性比较像是现象学讲的自然态度或就是「成见」这 03/18 23:37
2F:→ theologe: 个概念。我讲的「参照点」是在谈那个判断的基础或者事理 03/18 23:38
3F:→ theologe: 本身。 03/18 23:39
这里有个疑问:您推文第一句谈的是我所定义的理性,但是第二句怎麽跳到了参照点啊?
两者是本文两个不同的部分,可能要麻烦您说明一下,以俾讨论。
4F:推 theologe: "置於特定的时空间、脉络里"这就是我谈的「历史性」概念 03/20 15:28
5F:→ theologe: 。时空、脉络,不「只」是产出「成见」,而就是我们要参 03/20 15:29
6F:→ theologe: 与其间的「事理」。除了将自然态度搁置外,我们还是要进 03/20 15:30
7F:→ theologe: 入那个事理;所谓「A成见」也只是进入事理的方式之一, 03/20 15:31
8F:→ theologe: 其他方式也未必超然,可能不过就是B成见、C成见、...; 03/20 15:33
9F:推 theologe: 真正的参照点,不是人的意志可以自由选择的;或者说,可 03/20 15:38
10F:→ theologe: 选择但不是那麽地任意性。例如说,身为台湾人,我硬要拿 03/20 15:41
11F:→ theologe: 某个异国小镇的生活经验作为我内在深层情感根源的参照点 03/20 15:42
这里我的确漏谈了,生活经验的有限亦影响了个人理性及情感的极限
12F:→ theologe: ,不是不可以,但那个小镇,或者那个生活经验的「选取」 03/20 15:43
13F:→ theologe: 本身,就是被我的家乡的某些经验所决定的--我的历史性是 03/20 15:43
14F:→ theologe: 我真正的参照点;而例如好莱坞或日剧中的某个意识形态或 03/20 15:45
15F:→ theologe: 成见,我会被他吸引与说服,正是我内在的某个根源--指向 03/20 15:45
16F:→ theologe: 更真实的参照点。 03/20 15:46
17F:→ theologe: 或者我意识到一个更真实的参照点时,所谓的「觉醒」或「 03/20 15:46
18F:→ theologe: 启蒙」,那个意识形态或成见就烟消云散、不再吸引我。 03/20 15:47
19F:推 theologe: 而若参照点是我们自己能够任意选取,或者同温层其中不 03/20 15:52
20F:→ theologe: 蕴含真理--穴寓中指向下一层次、更接近光明的「穴」, 03/20 15:53
21F:→ theologe: 那只能说这是我们永远无法脱离的「穴」之现实--无论哪一 03/20 15:54
22F:→ theologe: 层穴。 03/20 15:54
23F:→ theologe: 的确,任何参照点都可能给我们一线光明,但也同时带我们 03/20 15:56
24F:→ theologe: 进入另一层「穴」的黑暗之中。 03/20 15:56
所谓「光明」与「黑暗」是一种极为主观的概念啊!
就以信奉「邪教」的信徒来说,主流文化看他们乃是与邪恶为伍,自甘堕落。
然而对他们来说,是经过「启蒙」,趋向光明。
或许,认为自己能够处於一个趋近真理的状态,这才是一个最大的迷思。
※ 编辑: Sociology56 (36.230.189.177), 03/21/2018 06: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