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snoww (beings)
看板W-Philosophy
標題Re: 康德為什麼將星空和道德律相提並論?
時間Tue Feb 1 01:34:40 2005
※ 引述《maximilian (涉事)》之銘言:
: 我覺得你的論點裏有很多可以繼續討論的問題。
: 首先是作者跟文本之間的關係。當作者的思想要能夠具備可以溝通的條件,也就是當作
: 者嘗試透過語言來表述自己的思想的時候,因為語言行動本身是一種規則導向的行動,
: 所以我們可以說,作者必然在遵守某些規則。譬如,文法規則、語義規則、語用規則或
: 甚至是學術社群裏的一些論證規則。如此一來,至少對於文本我們能夠透過作者對於規
: 則的遵守來理解其所欲表達的思想,就這一個層面上來說,儘管作者本身的真意或者是
: 連作者自己都尚未確定的思緒,因為透過語言的表述,至少都具備有一定的客觀性。而
: 這裏的客觀性應該是意味著,透過對於語言行動所蘊含的規則導向性質,使得我們能夠
: 要求對於文本的詮釋要能夠透過規則的主張提出使其他人能夠理解與接受的理由,或者
: 拒絕提出理由的理由。換言之,即便認為真的有作者的真意在那個地方,而我們現實條
: 件上無法觸及作者的真意,也不代表我們不可能客觀地或合理地對提出對於文本的詮釋
: 。即便是德希達,在對於文本進行解構性活動的的時候,他也必然主張他是在解構的脈
: 絡(遊戲、開放出更多可能詮釋的空間)底下進行,而且仍舊是一定的語言規則下所進
: 行的。
在具備哲學基礎的理性前提下透過直覺洞悉差異,過程中得不排除想像力的發揮,才能
順利進行解構的運動。有時候在嘗試創新之際,偏離語言本身的限制是難以避免的。
比如面對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尼采並非遵從一般邏輯的規範進行陳述,但
他哲學意涵的深度我認為卻不輸給康德或笛卡兒等人。
以超人為例,尼采口中的超人到底是什麼呢?是不是我們約定成俗印象中由克拉克肯特扮
演的超人呢?我們是否該對超人一詞存而不論,一步步從他全書之中理解與超人相關的各
種片面詮釋來凝聚成一個整體印象呢(甚至說它只是哲學運動的形象化兼理想化)。
「解構」一詞只是德希達企圖傳達某種思想運動的用語,就我所理解的解構意涵,它可
以被抽象轉化於其它意識型態。也就是說「解構」一詞只在德希達理論陳述下使用(或者
說我的陳述與德希達解構的意涵相關時才會使用它)。
解構一詞並非存在一種內在性本有的語言規則,而是愈理解德希達對解構的詮釋,就
愈深入懂得它的意涵。這種深入理解是根植於讀者對語詞的判斷力中,而非語詞本身。
但有時候在陳述之際作者不一定會遵照一種既定的規範去走,就如同德希達所認為「沒有
世界語,語言是不完美的…」,人們只能透過察覺語言不完美的微妙之處來理解未說的部
分,而那部分才是真正值得理解的關鍵。從差異獲得真正理解,順著語言的規範去推導並
非理解的關鍵要素(但我承認它在一定程度下的必要性)。
而提到文本,文本是什麼呢?我贊同並引用Leitch在《解構主義批判》裏的詮釋:「文本
就是一串有差異的特徵,一系列流動的能指、一組隨著終究無法破譯的互文本因素而拖
長的複雜符號,一組供語法、修辭學和幻覺參指自由遊戲的場所…文本絕不會說出自己
的真理,真理存有於讀解之中。讀解就是誤讀,解構的目的就在於破壞有控制的傳播和
慶祝誤讀。」另外我認為解構文本必不可少的條件,是讀者得具備傳統哲學的內涵,才
能有意識又不失理性的對文本的混亂進行調整並統一(相互包容甚至矛盾的統一)。
: 其次,非本質主義論述也必然要認識自己的侷限,亦即一方面自己也僅僅是對於事物的
: 觀察角度其中之一而已,另一方面其論述之所以可以為人所理解或接受,也必然已經預
: 設了俗成的語言或文化脈絡。如此一來,非本質主義如果不能夠在理解現實的基礎之上
: 對於現實的基礎進行有意義的批判或者開展出另一套新的論述方案,而只是在對現實的
: 基礎一無所知或一知半解的情境下進行發言,那麼自然會流於虛無,而無法開展出一套
: 有意義的論述。畢竟就我所知的後現代哲學家都起碼對於傳統哲學有一定深入的理解,
: 才可能在這個基礎之上對傳統西方哲學發展出深刻的批判。
--
我思故我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2.8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