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ickboy (風)
看板W-Philosophy
標題[轉錄][問題] 一篇關於啟蒙運動後思想發展論文的一ꠠ…
時間Sat Dec 18 13:59:53 2004
※ [本文轉錄自 historia 看板]
作者: dickboy (風) 看板: historia
標題: [問題] 一篇關於啟蒙運動後思想發展論文的一些問題
時間: Sat Dec 18 13:55:51 2004
最近在念一篇英文的論文~
標題是In Dubious Battle
原文因為太長所以就不打上來了
基本上這是我們老師發與給各小組的作業~
內容是有關於啟蒙運動後宗教與思想的一些演變論述
但是目前遭遇到很嚴重的一點是
就是現在我們幾組私底下偷偷討論的時候其實意見還蠻分歧的
可否請各位對這段時期有研究或者是有看過論文原文的人~
可以給予我們指正~
一.哲學家與基督教之間?
那段時期的哲學家與基督教應該是保持什麼樣的關係呢?
論文的看法是哲學家幾乎是以異教的教義為主要訴求
但是哲學家在當時不是要脫離宗教的信仰
怎麼會又以異教的教義來當自己的中心思想?
又哲學家在宗教的演變上應該是怎樣的地位?
二.對立的兩種思想?
論文中提到當時有"主知說(Intellectualism)"
(按:Intellectualism又有人作'唯理智論')
然後有兩派分別以贊成和反對此論各形成自己的思想
(自然神論者和形而上學(metaphysics)者?)
原作中在提出自然神論者和形而上學(metaphysics)者後,
馬上提到虔敬主義
那虔敬主義與此兩者又有何關係?
三.百科全書(Encyclopedie),由d'Alembert所著
這本書內容大多是關於科學,藝術,工藝的~
那為什麼會因此而引起宗教界的不滿?
如我們根據原作所寫的大意中
"日內瓦的神父很生氣被寫成無神論者,
喀爾文教派的人更後悔和作者透露太多"
不知道其中有什麼關連?
然後以下是我們根據原文所寫的摘要和翻譯..
希望各位可以幫我們挑出文中的錯誤處...
第一篇比較偏向大意,第二篇比較算是某段落的翻譯
感謝各位願意幫我們指正挑錯的人...
真的感激不盡> <
第一篇
哲學家被批評為基督教傳統的繼承者,而科學家如
牛頓,培根等人則受到如同上帝受基督教徒膜拜的崇敬
;人們認為,新的哲學不過是脫離了宗教的信仰;啟蒙
運動不過是基督教教義的延伸…哲學家以異教徒的教義
為其訴求的內容,要旨:牠們同意基督教理性主義者比
神學家還明智,溫和的喀爾文教徒比狂熱的清教徒更具
有包容性,新教徒比舊教徒更為不迷信。
宗教改革之後紛紛成立的各新教中,以路德教派最
具有代表性。路德教派在很早就失去了創立初期的改革
熱情和知性活力,並且轉變成一個嚴格、僵硬、注重權
威的教派;他們注重儀式的細節和對教條的空泛議論遠
遠勝過他們對信仰本質的注重。但從十七世紀晚期開始
,各種新學說的興起,像提出經驗派哲學的德國哲學家
康德、自然論者、理性主義者、以及善於批判懷疑的伕
爾泰……等等都是這一時期歷史舞台上的要角。不論是
神學的或是哲學,各種新主義新學說有如雨後春筍的冒
出,彼此的因果關係和先後順序也相互影響著。這股改
革的力量分成了完全對立的兩派:一是反對"主知說
(Intellectualism)"的自然神論者(Deists),另一是贊
成主知說的行而上學者(metaphysics),還有一種是反
對教條及理性推論的而得到廣大支持的"敬虔主義
(Pietism)"。特別是敬虔主義,雖然十八世紀中期,隨
著敬虔主義的領導代表們去世後它漸漸的沒落;但它卻
造成了後世長期的影響,甚至連敬虔主義反對的理性主
義都深受其影響。
百科全書(Encyclopedie),這本最早由d'Alembert
在1757年出版,記敘科學,藝術,公藝的偉大技術的書
曾在當時掀起一片風雲。例如日內瓦的神父很生氣被寫
成無神論者,喀爾文教派的人更後悔和作者透露太多。
但這本書也造成了英國的經驗學派態度和法國人改革的
慾望能有進一步的發展。啟蒙運動的領導人不承認外界
的權威,他們只相信理性是衡量一切的一把尺。唯理主
義在越來越多覺醒的基督教徒心中佔有一席之地,無神
論,唯物論和世俗主義的威脅影響了好幾個世紀,到了
啟蒙時代,基督徒悲觀的預言終於成真了!「啟蒙思想
漸漸蓬勃發展,不再信任牧師,不再迷信……」Hume如
此說道。
經過(1660年查理二世的)王政復辟事件後,英國國
教權力被議會大量地剝奪。而在Walpole有種升遷制度
,叫做"translation"。這種制度可以讓牧師迅速升職
且坐領高薪,當時的牧師不用真正博學也不用真正愛神
,只要認識議會的人以及會套關係即可。權力慾望的洗
腦以腐敗的牧師制度早已讓他們忘記真正的信仰,於是
他們不斷的對抗那完全與他們教義相異的自然神論。同
理,18th時的德國,羅馬天主教派、喀爾文教派以及
馬丁路德三個教派之間也是鬥爭不休,造成同族廝殺的
情況。新的德國政策-宗教寬容,也因此漸漸被大伺宣
傳。縱使如此,牧師本身和自己生活品質的低落,還是
造成了反教權主義、自由神教論、人道主義、無神論、
理性主義的興起。
法國教會在中古時期開始就是擁有大多的土地及財
富的特層階級,如此優勢使他能一直成功抵禦反對者的
攻擊。有權有勢,長期的安逸導致神權腐化,但在十八
世紀哲學家以及啟蒙思想的廣度流傳下,教會被迫不得
不改革,宗教革命加啟蒙以及科學革命也迫使了教育改
革,導致耶穌會的大改革,當時荷馬(Hume)正是哲學
家的代表,這也被歸成哲學演進的現象,中產階級的力
爭,科學的發現。由此可知當時的宗教在呼籲辯解中是
那麼的脆弱。
第二篇
在那個思緒混亂的時代裡,哲學家與宗教家不斷的
為了自己所謂的真理而爭辯著,間接的,促進了宗教的
進步以及宗教與哲學的結合。事情的起源是由於基督教
教會的過於一成不變且神化的教義開始讓某些具有智慧
與哲學思想的人感到懷疑,因此,許多曾經是虔誠的基
督教徒,例如馬丁路德和喀爾文等人,提出了許多方法
試著讓理性與宗教合起來,而不再只是將宗教神化的單
純信仰。經過了幾個世紀的融合,即使其中還是陸陸續
續有些微的衝突與迫害,但總歸而言這還是一個相當有
益的演變。
基本上,宗教改革有許多學派是往以人為本的方向
去改革的,好比說是喀爾文教派,英國貴格教派等。除
此之外,有一派路線主要朝著將宗教與理性結合,讓宗
教更世俗化,像是洛克(Locke)、約翰(Toland John)、
康德(Kant),還有一個額外的收穫就是:它讓教育的程
度變的更高,因為為了讀懂聖經,所以大家開始去學習
各種語言。也使得瑞士、英國、德國、法國、荷蘭等地
也都產生了新思潮。
基督教的歷史確實可以看成人類發展的一個重要階
段、指標,人類的道德成長、致力發展,就像是上帝的
教學一般。對於信奉的人們而言,他們就像是計畫好的
,藉由間接發現小錯誤的啟示慢慢的去接近,了解真相
。
俗化是容易使用的一個字,因此容易誤用。十八世
紀說到生活的俗化是書記建立的崩潰或宗教性關心的衰
退。啟迪的年齡,仍然是一個宗教性的年齡;而且有數千
受過教育的歐洲人, 是新教和天主教徒。 神學的辯論
保有了許多他們的舊精力,而且也保有了許多他們的名
聲。宗教性的機構和解釋慢慢地從生活的中心到它的外
圍,慢慢被替換。在傳統基督教和哲學家的抗爭中,哲
學家認為要愛護珍惜基督徒想法的重要性,但否認了基
督教超自然的部分,這是哲學的重要性。要重視歷史教
訓,但不認同去奉祀一些絕對的人事物。
無神論和唯物主義的危險,世俗主義的威脅, 已經
長達數世紀之久;真實的宗教衰退以後,剩下的就已經
是注定悲嘆的主題。 deBernis 在他的回憶錄中注
,1720之前它 "不再被認為有教養的相信福音",在英國
宗教熱情的衰微而且甚至不感興趣是可想而知的,這個
情形同樣的也發生在日內瓦,巴黎,維也納。
比較年輕的世代的腐敗和差勁的教育,在管理者之
中,利己主義的傳播助長了無神論, "聖經是如此奇怪
的讀物",年輕的 Boswell 坦白吐露他的日記。"我敢說
在倫敦有許多人 ,一點也不知道它。"
在 1742首先被出版的一篇評論中Hume 宣稱 "藉著
學問和自由的進步,這五十年男人的意見方面的改變,大
多數的人,已經剝除名字和權威造成對迷信的尊敬:聖職
者完全地已經失去他們的信用,他們的自負和教義已經
被嘲笑;十八的世紀中初期總教主整約克對於宗教的勝
利,他自鳴得意的宣稱 " 英格蘭的教堂無疑地是這世界
上對於教義並參加禮拜最純粹的教堂,但總教主高調的
信仰就只形同信心全無的宗教內容罷了。
教士們爭論無謂的議題,加上傳道形式和內容上的
僵化,使得許多人喪失了信仰的興趣。因此,許多意圖
改善現狀的人們紛紛開始行動。在18世紀的德國,許多
知識份子便為此各抒己見。而在法國,由於本身的階級
制度,教會龐大的教產與特權變成了眾人撻伐的對象。
並且,對於中世紀文化的疏遠,也造成了許多中世紀遺
留的文物遭到破壞-並且也使得宗教的地位在人們心中
大幅降低。而上下層神職人員境況的差異更是嚴重,還
爆發了幾次嚴重的騷動。教會開始透過新的方式講道,
也容也略有更動-加進了人文主義的思想,原罪慢慢的
不再被重視了。其中耶穌會更是積極的以開明的態度試
圖改善現況,但這必然也招致一些人士的報怨。宗教、
世俗、哲學便這麼紛紛擾擾的在18世紀的歐洲慢慢蛻變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9.93.11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9.9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