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1Yoshi (寬廣 無際)
看板W-Philosophy
標題Re: [請益] 困擾我很久的問題,為什麼宇宙中會有" …
時間Thu Jul 29 18:15:23 2004
※ 引述《reader (讀者)》之銘言:
: ※ 引述《A1Yoshi (寬廣 無際)》之銘言:
: 1. 在功能上,它們是否能完成人類的行為模擬。
: 2. 在結構上,它們是否有跟腦神經系統等同或超越的運算潛能。
: 3. 在運作上,它們是否能實現所有已知的腦神經系統機制。
: 如果只完成第一項,那麼說服力不太夠,研發人員也不會滿意,完成了
: 第二項,就是等待被認同的一天,也許很快也許需要很久,但是完成了
: 第三項,那麼研發人員就能夠宣稱人造心智的成功實現。因為它已經是
: 一個通過科學檢驗的成果。
: 而我目前看到的哲學上的批評,包括妳在內,全都集中在功能面的近似
: 不能解決內在系統的等價問題。可是,我從來就沒有宣稱通過 Turing
: Test, 人類無法從外在功能判定人造心智和人類的差異就完成了。
我怎麼會是集中在"功能面"的近似呢?這應該是妳的主張吧?
如果說你的"等價"包括了我所強調的主觀感覺,然後你提出足夠的證據證明
人造心智跟我們一樣有主觀感覺,那我想必須接受人造心智完美地成功。
問題是,妳如何證明人造心智跟我們一樣有主觀感覺?就像妳說的,真的要
懷疑,我連坐在隔壁的同學會不會有感覺我都無法確定。所以妳只要宣稱人
工心智跟我們一樣會有痛的感覺,妳就必須提出一個證明,證明她會痛。
妳問我,那為什麼我不問坐我隔壁的人會不會痛?我的答案是,他跟我一樣
都是人,由類似的材料組成,跟我一樣有一個肉身一個肉腦。如果人工心智
用的是跟我們一樣的材料,一樣是碳基生命,那我根本不覺得那是所謂的人
工智能,妳只是透過生物複製技術複製一個人,使一個人透過其它方式生出
來而已。如果這樣就算人工智能系統,那試管嬰兒也一樣算是人工智能系統
。這不算人工智能系統,因為他不是人工的。大腦並不是人設計的,身體如
何長也不是人設計的。人工智能系統應該從每一個細節都是人工的,而且材
料也和我們不一樣。它不一定非要是矽基,不一定要是金屬,但它至少不該
是跟我們一樣有DNA,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質。
還有"實現機制"這四個字怪怪的。一個系統可能有,或者沒有某一個機制,
而不是實現或者沒有實現一個機制。是我會這樣說:要是人造心智有一天擁
有能夠產生主觀感覺的機制,那我接受人工心智完美成功。問題是,這個機
制到底是什麼,至少目前科學家還沒有人能夠提出理想的答案。
: 比較有趣的地方是,到最後會自然出現一些特別的、支援性的 s, 若是
: 經過它就代表會經過絕大多數的 s, 亦即幾乎整個 S 都會收到 m.
: 那麼,當 m(t) 進入 S 當中,在產生 v(t-1) 和 r(t) 之前,也就會有
: 讓許多 s 處理的長路徑 P 跟只經過少數 s 的短路徑 p 的分別。全新
: 經驗則往往是 P 而不是 p, 因為要大家一起協調處理未知的事物,例如
: 被針刺到就是,但如果你每天被刺幾百次,刺上一年也就幾近無感了。
: 於是 P 是意識, p 則是潛意識。兩者的界限不明。經過 P 的 v 是感覺
: r 是有意識的反應。經過 p 的 r 是潛意識的反應,而 v 仍存在,只是
: 自己不太知道。
首先,每天被刺幾百次,刺上一年會幾近無感是一個經驗問題,可以做實
驗得知真還是假。不過我沒看過這樣的實驗。而且我認為要是真的實驗,
結果可能不會這樣。我的理由很簡單,痛覺的產生不需要經過學習,痛覺
天生就有。另一方面,就算妳硬要一個人學會把痛覺消除,他也學不會。
他可以學會遇到滾燙熱水但不把手縮回來,這可能可以學。但是妳要他學
會在不縮回手的同時"沒有感覺到痛",我覺得這不大可能。這就好像我要
你硬去把視野中看到的正方形變成三角形是不可能的事情一樣。
再者,妳還是把兩件事看成一件事。妳講了一堆功能狀態,描述了訊息如
何流動,設計了很多次系統平行地或有順序地處理訊息。問題是,妳如何
證明這些訊息的流動就是會產生主觀感覺?在這裡,痛的感覺是不必要的
,痛的感覺可以沒有任何功能。
妳可以設想這樣的情況:一個人從出身到死從來沒有痛過,但他功能很正
常,當他碰到滾燙的水,她會縮手,他也會記得下次不要再碰。他可以有
一切正常的功能,但就是沒有痛的感覺。痛的感覺可以沒有功能。
臨床證據有很多這種例子,盲視(blind sight)就是一個。
妳這裡談的意識,其實只談到Ned Block所說的A-consciousness。A-consciousness
本來就是比較容易,甚至功能論可以處理的問題。難的問題是P-consciousness。
: 其實這用基因演算法會比神經網路好做,神經網路比較是底層的運作,
: 或結合起來實作也不錯。若用單個神經網路,不管結構如何,只怕不易
: 處理像是連續神經刺激訊號的抑制和觸發過程。
: 當然這極為簡略,疏漏也相當多,重點是,用神經網路加上基因演算法,
: 是有可能做到,和目前已知的大腦神經機制和心理學機制相近的結果,
: 而且也是最為自然的做法。只是光是要產生和大腦一樣的複雜度以承載
: 可能高達六個層次的 s -> S 過程,最終成形為真正的自我整體意識,
: 則遠非現在能完成的。
我這樣子說不知道會不會清楚一點。妳只是製造出一台"能夠功能上、外在
行為上"跟人類很接近的人工智能。她好像有自我,也會使用"我"這個字。
她好像有意識,妳戳他他也會叫痛。
問題是,妳怎麼知道她意識經驗的"內容"不是一片空白?
妳可能是習慣用客觀標準來定義、理解事情,因此習慣性地把無法客觀定義
的現象給根本取消掉。很多中科學毒的學生都有這問題,得花很多時間告訴
他們什麼叫qualia。qualia其實超級簡單,因為只要妳在有意識的情況下睜
開眼,妳就一定有視覺qualia。用英文講,拿紅蘋果來說,所謂的qualia就
是"the feeling of the redness of the red apple"。 每一天其實跟妳最
親近的,就是那些豐富的qualia。
科學訓練有一個很糟糕的地方,就是凡是都只講求客觀,因此無形中人也變
的"只懂得客觀的事物",而不大能理解關於"主觀的現象"的詞彙。這很奇怪
,因為無論妳看到、聽到、聞到、碰到,產生的經驗都是主觀的經驗。我只
不過是為那些豐富的感覺取了個名字方便稱呼而已。但這就落入了你說的"
名詞問題"嗎?我想不會。主觀感覺比什麼都真實,比什麼都直接。妳也許需
要從課本上從老師那兒才知道地球是圓的,但妳不需要別人告訴你妳有痛的
感覺。妳可以懷疑地球是圓的,但妳不會懷疑你正在牙痛。
我用一些日常例子來協助瞭解到底什麼叫主觀經驗的內容,也就是qualia。
妳想像一下妳剛被針戳了一下。妳覺得痛了一下。好,妳因為一天到晚都被
針戳,所以妳練就了一身功夫,被針戳了,眼睛不會眨,嘴巴不會張開,聲
帶不會振動,甚至,妳也不會冒汗,不會因此心跳加速。
妳滿足了"客觀定義下這個人不會痛"的條件,因此一堆心理學家對你說:嗯
,妳沒有痛的感覺。妳不要說謊了,我們知道妳沒有痛的感覺。
這是不是很奇怪?
反過來說,心理學家依靠什麼判斷這個人到底有沒有痛的感覺?依靠的是主
觀報告。主觀報告依靠的是什麼?依靠的是受試者到底有沒有痛的感覺,還
有他到底有沒有誠實地報告她的感覺。
如果說有一個人他其實沒有痛的感覺,但她說有,妳沒有任何客觀理由可以
凌駕她的主觀報告,說她說謊。你說:可是他沒有流汗,沒有心跳加速,沒
有大叫,沒有....等,對他的所有觀察結果不滿足"痛的客觀指標"啊!
嗯,聽起來好像有道理。
問題是,這些客觀標準怎麼建立的?這些客觀標準建立在其它早期的受試者
的"主觀報告"之上。當初有一堆受試者被針扎了,他們大叫,他們流冷汗,
他們某一個區域的腦活動旺盛....等。
科學家先假設A有痛的感覺P => 在A身上觀察到一些客觀現象(心跳、冷汗、
C-fiber firing等)
之後有一個B,在B身上都可以觀察到這些客觀現象,妳可以因此說她有痛的
感覺?不可以,這些客觀現象的觀察結果最多只能說是痛覺P的必要條件,而
不是充分條件。
這告訴我們什麼?這告訴我們,當我們在談主觀感覺的時候,主觀報告凌駕
任何客觀標準。主觀報告就是最強的證據,這個證據凌駕任何透過儀器、透
過觀察提供的證據。如果妳否認這一點,認為客觀證據凌駕主觀報告,就有
可能會發生以下荒謬的狀況:
機器告訴我,或者科學家告訴我,我正在牙痛(或者,我正在性高潮),但
我明明就沒有牙痛的感覺,我沒有感覺到性高潮。可是機器是對的,科學家
的觀察是對的:
結論:我正在痛,但我沒有感覺我正在痛。
這也是為什麼我說如果人工智能"說"他感覺到痛,我不能夠還是堅持他不會
痛。我只能說我不知道。我之所以相信我隔壁的同學會痛是因為他跟我有類
似的結構,加上她的主觀報告,但現在這個人工智能跟我的組成結構不一樣
,所以我不知道他到底痛不痛。妳要我相信人工智能也一樣有痛的感覺,我
需要別的理由(比方說,關於痛的感覺的理論)。
這裡我也附上一個臨床的例子,省得妳覺得我只是在進行哲學詭辯:
病人S,他進行全身麻醉,他通過所有檢測意識是否消失的所有客觀標準,
客觀來說,他應該失去了意識,也就是說,亂割他身體他也不會感覺到痛。
但妙事發生了,這病人麻藥退掉以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找醫生算帳。
這病人並沒有失去意識,但他在所有的生理指標上都顯示他應該沒有意識。
他記得所有的手術細節,最恐怖的是,他感覺到前所未有的痛。
有人argue說這是病人在作夢,或者是假記憶。問題是,這病人可以清楚的
描述手術過程,這不是夢,當然更不可能是假記憶。這病人之後還有PTSD,
這也可以作為不是夢、不是假記憶的佐證。
所以呢....研究客觀存在的事物採取客觀的定義、客觀的方法、客觀的標準
沒有問題,但碰到主觀經驗的研究時,就會嚴重觸礁。
: 我沒有說這樣的理論正確或完善,重點是,用現有已知的機器學習理論
: 機制,就可以趨近現有已知的認知科學結果。而這正可以給予科技研發
: 人員相當的信心。
: 若這個過程和真實相近,則要找出感覺就得找出 P 是從哪些 s 達成,
: 而它可能是隨機生成的,在生理上的差異可能極為微小,也就不易解釋
: 為什麼通過 s 的訊息就往往可以形成感覺。直到我們能夠建構出一個
: 人腦的完整訊息傳播路徑才能證實。
通過s的訊息為什麼一定就會產生感覺?他可以不產生感覺,但訊息一樣
通過,功能一切正常。
: 不要跟我說什麼模型太粗糙,在網路上沒查資料直接寫的東西,能夠有
: 什麼精緻度可言,重點是它有沒有一點點的發展潛力。
重點是這是一個典型的功能論model,而功能論本來就無法解決意識經驗內
容的問題。否則妳告訴我,為什麼這個模型就是會"產生"感覺?
: : 象的無能為力。
: 但 A 如果不先知道「高潮」是什麼? 她怎麼知道她有沒有高潮?
: 所以,主觀和客觀的差別,未必那麼巨大。差別也許在於精確和模糊的
: 名詞定義上,而不是能否由他人驗證上。
這個有趣。我們可能在經驗過高潮之前,就先"知道"什麼是高潮嗎?
在這裡,妳所謂的知道到底是在說什麼?妳這裡的知道,到底是知道什麼?
順序應該是這樣的:A在性活動過程中有了某一個特別的感覺經驗,經過
別人告訴他,這特別的、強烈的感覺叫做性高潮。如果他生在美國,那他
不會懂"性高潮"這三個中文字,她會用英文orgasm。
會寫性高潮三個字,知道性高潮是性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感覺....等,
和"經驗過"性高潮可是完全兩碼子事。類比的例子:就好像路考和筆考完全
兩碼子事一樣。
這裡和精確和模糊無關,關鍵在,那個人到底有沒有經驗過那樣的感覺。
: : 這怎麼會是qualia呢?妳講的這個是心智系統的某一個功能狀態。qualia
: : 指的就是"那個"感覺,在痛的那一瞬間,"那個痛的感覺"。
: 於是就可以推論,感覺是一種意識。意識是一種可以控制身體絕大多數
: 動作的大腦功能,亦即多數神經系統處於單一控制下的狀態,由於意識
: 不源於大腦的特定區域,即意識即大腦神經訊號普遍相互傳達的狀態,
: 意識的層次可能有很多種,複雜的像人類的思考,但簡單的,連狗都會
: 痛,這都是意識。而被敲膝蓋則小腿彈起來的反射動作,則不是意識的
: 作用。
妳談到核心了。對,這就是意識問題。一個人不可能在無意識前提下感覺到痛。
但意識不必然就等於妳所講的"控制身體絕大多數動作的機功能"。
一個具有內在調控能力的複雜系統為什麼就會產生感覺?
這裡就是妳應該要區分開來的地方。意識經驗,和調控功能兩者是兩件事。如果
妳要說她們是同一件事,妳得提出理由。否則計算機會做算術,人也會做算術,
人有自己在做算術的意識,計算機也會自己在做算術的意識。
: : 我也沒有否定科學,我只是想強調:
: : 一切的謎底要解開,光靠眼前的科學是不大可能的事情。科學可以解決,
: : 也確實解決了許多問題(包括許多哲學問題),但不代表與生命有關的一
: : 切的問題科學都可以解決。
: : 因此,我們可能需要新科學。
: 嗯... 那妳心目中的新科學是什麼樣子呢?
Susan Blackmore, 2004, 'Consciousness -- An Introduction'
最後幾章有談到一些研究意識問題的第一人稱approach。不會很令人意外,
這些方法包括了:打坐,meditation....等。
不過這些方法是否該被稱做新科學,我覺得還很難說,但新科學主要是為了解決
意識問題,這點是肯定的。客觀科學的客觀研究法,漏掉了一大塊這世界真實存
在的主觀現象,新科學負責把這一大塊也納入科學的研究範疇內,試圖瞭解到底
這些主觀現象為什麼會存在,如何存在,還有存在所遵守的原理原則是什麼。
我心目中的新科學....至少該包含第一人稱approach,也許也該把第二人稱
approach給抓進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9.7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