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1Yoshi (宽广 无际)
看板W-Philosophy
标题Re: [请益] 困扰我很久的问题,为什麽宇宙中会有" …
时间Thu Jul 29 18:15:23 2004
※ 引述《reader (读者)》之铭言:
: ※ 引述《A1Yoshi (宽广 无际)》之铭言:
: 1. 在功能上,它们是否能完成人类的行为模拟。
: 2. 在结构上,它们是否有跟脑神经系统等同或超越的运算潜能。
: 3. 在运作上,它们是否能实现所有已知的脑神经系统机制。
: 如果只完成第一项,那麽说服力不太够,研发人员也不会满意,完成了
: 第二项,就是等待被认同的一天,也许很快也许需要很久,但是完成了
: 第三项,那麽研发人员就能够宣称人造心智的成功实现。因为它已经是
: 一个通过科学检验的成果。
: 而我目前看到的哲学上的批评,包括你在内,全都集中在功能面的近似
: 不能解决内在系统的等价问题。可是,我从来就没有宣称通过 Turing
: Test, 人类无法从外在功能判定人造心智和人类的差异就完成了。
我怎麽会是集中在"功能面"的近似呢?这应该是你的主张吧?
如果说你的"等价"包括了我所强调的主观感觉,然後你提出足够的证据证明
人造心智跟我们一样有主观感觉,那我想必须接受人造心智完美地成功。
问题是,你如何证明人造心智跟我们一样有主观感觉?就像你说的,真的要
怀疑,我连坐在隔壁的同学会不会有感觉我都无法确定。所以你只要宣称人
工心智跟我们一样会有痛的感觉,你就必须提出一个证明,证明她会痛。
你问我,那为什麽我不问坐我隔壁的人会不会痛?我的答案是,他跟我一样
都是人,由类似的材料组成,跟我一样有一个肉身一个肉脑。如果人工心智
用的是跟我们一样的材料,一样是碳基生命,那我根本不觉得那是所谓的人
工智能,你只是透过生物复制技术复制一个人,使一个人透过其它方式生出
来而已。如果这样就算人工智能系统,那试管婴儿也一样算是人工智能系统
。这不算人工智能系统,因为他不是人工的。大脑并不是人设计的,身体如
何长也不是人设计的。人工智能系统应该从每一个细节都是人工的,而且材
料也和我们不一样。它不一定非要是矽基,不一定要是金属,但它至少不该
是跟我们一样有DNA,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质。
还有"实现机制"这四个字怪怪的。一个系统可能有,或者没有某一个机制,
而不是实现或者没有实现一个机制。是我会这样说:要是人造心智有一天拥
有能够产生主观感觉的机制,那我接受人工心智完美成功。问题是,这个机
制到底是什麽,至少目前科学家还没有人能够提出理想的答案。
: 比较有趣的地方是,到最後会自然出现一些特别的、支援性的 s, 若是
: 经过它就代表会经过绝大多数的 s, 亦即几乎整个 S 都会收到 m.
: 那麽,当 m(t) 进入 S 当中,在产生 v(t-1) 和 r(t) 之前,也就会有
: 让许多 s 处理的长路径 P 跟只经过少数 s 的短路径 p 的分别。全新
: 经验则往往是 P 而不是 p, 因为要大家一起协调处理未知的事物,例如
: 被针刺到就是,但如果你每天被刺几百次,刺上一年也就几近无感了。
: 於是 P 是意识, p 则是潜意识。两者的界限不明。经过 P 的 v 是感觉
: r 是有意识的反应。经过 p 的 r 是潜意识的反应,而 v 仍存在,只是
: 自己不太知道。
首先,每天被刺几百次,刺上一年会几近无感是一个经验问题,可以做实
验得知真还是假。不过我没看过这样的实验。而且我认为要是真的实验,
结果可能不会这样。我的理由很简单,痛觉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学习,痛觉
天生就有。另一方面,就算你硬要一个人学会把痛觉消除,他也学不会。
他可以学会遇到滚烫热水但不把手缩回来,这可能可以学。但是你要他学
会在不缩回手的同时"没有感觉到痛",我觉得这不大可能。这就好像我要
你硬去把视野中看到的正方形变成三角形是不可能的事情一样。
再者,你还是把两件事看成一件事。你讲了一堆功能状态,描述了讯息如
何流动,设计了很多次系统平行地或有顺序地处理讯息。问题是,你如何
证明这些讯息的流动就是会产生主观感觉?在这里,痛的感觉是不必要的
,痛的感觉可以没有任何功能。
你可以设想这样的情况:一个人从出身到死从来没有痛过,但他功能很正
常,当他碰到滚烫的水,她会缩手,他也会记得下次不要再碰。他可以有
一切正常的功能,但就是没有痛的感觉。痛的感觉可以没有功能。
临床证据有很多这种例子,盲视(blind sight)就是一个。
你这里谈的意识,其实只谈到Ned Block所说的A-consciousness。A-consciousness
本来就是比较容易,甚至功能论可以处理的问题。难的问题是P-consciousness。
: 其实这用基因演算法会比神经网路好做,神经网路比较是底层的运作,
: 或结合起来实作也不错。若用单个神经网路,不管结构如何,只怕不易
: 处理像是连续神经刺激讯号的抑制和触发过程。
: 当然这极为简略,疏漏也相当多,重点是,用神经网路加上基因演算法,
: 是有可能做到,和目前已知的大脑神经机制和心理学机制相近的结果,
: 而且也是最为自然的做法。只是光是要产生和大脑一样的复杂度以承载
: 可能高达六个层次的 s -> S 过程,最终成形为真正的自我整体意识,
: 则远非现在能完成的。
我这样子说不知道会不会清楚一点。你只是制造出一台"能够功能上、外在
行为上"跟人类很接近的人工智能。她好像有自我,也会使用"我"这个字。
她好像有意识,你戳他他也会叫痛。
问题是,你怎麽知道她意识经验的"内容"不是一片空白?
你可能是习惯用客观标准来定义、理解事情,因此习惯性地把无法客观定义
的现象给根本取消掉。很多中科学毒的学生都有这问题,得花很多时间告诉
他们什麽叫qualia。qualia其实超级简单,因为只要你在有意识的情况下睁
开眼,你就一定有视觉qualia。用英文讲,拿红苹果来说,所谓的qualia就
是"the feeling of the redness of the red apple"。 每一天其实跟你最
亲近的,就是那些丰富的qualia。
科学训练有一个很糟糕的地方,就是凡是都只讲求客观,因此无形中人也变
的"只懂得客观的事物",而不大能理解关於"主观的现象"的词汇。这很奇怪
,因为无论你看到、听到、闻到、碰到,产生的经验都是主观的经验。我只
不过是为那些丰富的感觉取了个名字方便称呼而已。但这就落入了你说的"
名词问题"吗?我想不会。主观感觉比什麽都真实,比什麽都直接。你也许需
要从课本上从老师那儿才知道地球是圆的,但你不需要别人告诉你你有痛的
感觉。你可以怀疑地球是圆的,但你不会怀疑你正在牙痛。
我用一些日常例子来协助了解到底什麽叫主观经验的内容,也就是qualia。
你想像一下你刚被针戳了一下。你觉得痛了一下。好,你因为一天到晚都被
针戳,所以你练就了一身功夫,被针戳了,眼睛不会眨,嘴巴不会张开,声
带不会振动,甚至,你也不会冒汗,不会因此心跳加速。
你满足了"客观定义下这个人不会痛"的条件,因此一堆心理学家对你说:嗯
,你没有痛的感觉。你不要说谎了,我们知道你没有痛的感觉。
这是不是很奇怪?
反过来说,心理学家依靠什麽判断这个人到底有没有痛的感觉?依靠的是主
观报告。主观报告依靠的是什麽?依靠的是受试者到底有没有痛的感觉,还
有他到底有没有诚实地报告她的感觉。
如果说有一个人他其实没有痛的感觉,但她说有,你没有任何客观理由可以
凌驾她的主观报告,说她说谎。你说:可是他没有流汗,没有心跳加速,没
有大叫,没有....等,对他的所有观察结果不满足"痛的客观指标"啊!
嗯,听起来好像有道理。
问题是,这些客观标准怎麽建立的?这些客观标准建立在其它早期的受试者
的"主观报告"之上。当初有一堆受试者被针扎了,他们大叫,他们流冷汗,
他们某一个区域的脑活动旺盛....等。
科学家先假设A有痛的感觉P => 在A身上观察到一些客观现象(心跳、冷汗、
C-fiber firing等)
之後有一个B,在B身上都可以观察到这些客观现象,你可以因此说她有痛的
感觉?不可以,这些客观现象的观察结果最多只能说是痛觉P的必要条件,而
不是充分条件。
这告诉我们什麽?这告诉我们,当我们在谈主观感觉的时候,主观报告凌驾
任何客观标准。主观报告就是最强的证据,这个证据凌驾任何透过仪器、透
过观察提供的证据。如果你否认这一点,认为客观证据凌驾主观报告,就有
可能会发生以下荒谬的状况:
机器告诉我,或者科学家告诉我,我正在牙痛(或者,我正在性高潮),但
我明明就没有牙痛的感觉,我没有感觉到性高潮。可是机器是对的,科学家
的观察是对的:
结论:我正在痛,但我没有感觉我正在痛。
这也是为什麽我说如果人工智能"说"他感觉到痛,我不能够还是坚持他不会
痛。我只能说我不知道。我之所以相信我隔壁的同学会痛是因为他跟我有类
似的结构,加上她的主观报告,但现在这个人工智能跟我的组成结构不一样
,所以我不知道他到底痛不痛。你要我相信人工智能也一样有痛的感觉,我
需要别的理由(比方说,关於痛的感觉的理论)。
这里我也附上一个临床的例子,省得你觉得我只是在进行哲学诡辩:
病人S,他进行全身麻醉,他通过所有检测意识是否消失的所有客观标准,
客观来说,他应该失去了意识,也就是说,乱割他身体他也不会感觉到痛。
但妙事发生了,这病人麻药退掉以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医生算帐。
这病人并没有失去意识,但他在所有的生理指标上都显示他应该没有意识。
他记得所有的手术细节,最恐怖的是,他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痛。
有人argue说这是病人在作梦,或者是假记忆。问题是,这病人可以清楚的
描述手术过程,这不是梦,当然更不可能是假记忆。这病人之後还有PTSD,
这也可以作为不是梦、不是假记忆的佐证。
所以呢....研究客观存在的事物采取客观的定义、客观的方法、客观的标准
没有问题,但碰到主观经验的研究时,就会严重触礁。
: 我没有说这样的理论正确或完善,重点是,用现有已知的机器学习理论
: 机制,就可以趋近现有已知的认知科学结果。而这正可以给予科技研发
: 人员相当的信心。
: 若这个过程和真实相近,则要找出感觉就得找出 P 是从哪些 s 达成,
: 而它可能是随机生成的,在生理上的差异可能极为微小,也就不易解释
: 为什麽通过 s 的讯息就往往可以形成感觉。直到我们能够建构出一个
: 人脑的完整讯息传播路径才能证实。
通过s的讯息为什麽一定就会产生感觉?他可以不产生感觉,但讯息一样
通过,功能一切正常。
: 不要跟我说什麽模型太粗糙,在网路上没查资料直接写的东西,能够有
: 什麽精致度可言,重点是它有没有一点点的发展潜力。
重点是这是一个典型的功能论model,而功能论本来就无法解决意识经验内
容的问题。否则你告诉我,为什麽这个模型就是会"产生"感觉?
: : 象的无能为力。
: 但 A 如果不先知道「高潮」是什麽? 她怎麽知道她有没有高潮?
: 所以,主观和客观的差别,未必那麽巨大。差别也许在於精确和模糊的
: 名词定义上,而不是能否由他人验证上。
这个有趣。我们可能在经验过高潮之前,就先"知道"什麽是高潮吗?
在这里,你所谓的知道到底是在说什麽?你这里的知道,到底是知道什麽?
顺序应该是这样的:A在性活动过程中有了某一个特别的感觉经验,经过
别人告诉他,这特别的、强烈的感觉叫做性高潮。如果他生在美国,那他
不会懂"性高潮"这三个中文字,她会用英文orgasm。
会写性高潮三个字,知道性高潮是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感觉....等,
和"经验过"性高潮可是完全两码子事。类比的例子:就好像路考和笔考完全
两码子事一样。
这里和精确和模糊无关,关键在,那个人到底有没有经验过那样的感觉。
: : 这怎麽会是qualia呢?你讲的这个是心智系统的某一个功能状态。qualia
: : 指的就是"那个"感觉,在痛的那一瞬间,"那个痛的感觉"。
: 於是就可以推论,感觉是一种意识。意识是一种可以控制身体绝大多数
: 动作的大脑功能,亦即多数神经系统处於单一控制下的状态,由於意识
: 不源於大脑的特定区域,即意识即大脑神经讯号普遍相互传达的状态,
: 意识的层次可能有很多种,复杂的像人类的思考,但简单的,连狗都会
: 痛,这都是意识。而被敲膝盖则小腿弹起来的反射动作,则不是意识的
: 作用。
你谈到核心了。对,这就是意识问题。一个人不可能在无意识前提下感觉到痛。
但意识不必然就等於你所讲的"控制身体绝大多数动作的机功能"。
一个具有内在调控能力的复杂系统为什麽就会产生感觉?
这里就是你应该要区分开来的地方。意识经验,和调控功能两者是两件事。如果
你要说她们是同一件事,你得提出理由。否则计算机会做算术,人也会做算术,
人有自己在做算术的意识,计算机也会自己在做算术的意识。
: : 我也没有否定科学,我只是想强调:
: : 一切的谜底要解开,光靠眼前的科学是不大可能的事情。科学可以解决,
: : 也确实解决了许多问题(包括许多哲学问题),但不代表与生命有关的一
: : 切的问题科学都可以解决。
: : 因此,我们可能需要新科学。
: 嗯... 那你心目中的新科学是什麽样子呢?
Susan Blackmore, 2004, 'Consciousness -- An Introduction'
最後几章有谈到一些研究意识问题的第一人称approach。不会很令人意外,
这些方法包括了:打坐,meditation....等。
不过这些方法是否该被称做新科学,我觉得还很难说,但新科学主要是为了解决
意识问题,这点是肯定的。客观科学的客观研究法,漏掉了一大块这世界真实存
在的主观现象,新科学负责把这一大块也纳入科学的研究范畴内,试图了解到底
这些主观现象为什麽会存在,如何存在,还有存在所遵守的原理原则是什麽。
我心目中的新科学....至少该包含第一人称approach,也许也该把第二人称
approach给抓进来。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40.129.7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