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eader (讀者)
看板W-Philosophy
標題Re: [請益] 困擾我很久的問題,為什麼宇宙中會有" …
時間Wed Jul 28 21:21:27 2004
※ 引述《A1Yoshi (寬廣 無際)》之銘言:
: 再來,我們相信所有人類以及跟我們相似的動物有"感覺",所持的主要理
: 由是:我們擁有類似的結構與組成,比方說,我們都擁有相似的神經系統
: 。問題是今天人造心智的結構與組成都與我們不同,因此我們無法確立人
: 造心智跟我們以及其它動物一樣擁有感覺的信念。但我要強調一點,這並
: 不是肯定的說人造心智"沒有"感覺。現在的問題是:
這樣妳就說出了一個客觀條件:人類擁有相似的神經系統。
而我一直在談的,可能跟許多其他常見說法不同的地方,不正是我願意
討論人腦的性質與結構嗎?
神經網路 (Neural Network) 為什麼一直是機器學習的主力? 就是因為
它具有和生物神經系統相似的結構,使得研發人員有一種一廂情願式的
認同,一直到基因演算法被證明與神經網路有等價運算能力為止,也才
開始百家爭鳴起來。到了後來,簡直是成了想像力的大考驗,早已不再
受限於固定化的連結了,現在已經不太有人能搞清楚目前發展的全貌了。
不過,一個重點是,這些亂七八糟的模型,如果其中有一些進展順利,
開始考慮模擬真正的人類心智了,那麼它們就得證明:
1. 在功能上,它們是否能完成人類的行為模擬。
2. 在結構上,它們是否有跟腦神經系統等同或超越的運算潛能。
3. 在運作上,它們是否能實現所有已知的腦神經系統機制。
如果只完成第一項,那麼說服力不太夠,研發人員也不會滿意,完成了
第二項,就是等待被認同的一天,也許很快也許需要很久,但是完成了
第三項,那麼研發人員就能夠宣稱人造心智的成功實現。因為它已經是
一個通過科學檢驗的成果。
而我目前看到的哲學上的批評,包括妳在內,全都集中在功能面的近似
不能解決內在系統的等價問題。可是,我從來就沒有宣稱通過 Turing
Test, 人類無法從外在功能判定人造心智和人類的差異就完成了。
: 人造心智有沒有感覺,我們根本無法知道(至少目前無法知道)。
: 不管妳是想說人造心智有感覺或者沒有感覺,妳都必須要提出理由,否則
: 妳只能夠說你不知道。在這一連串的文章中我試圖說明,人造心智就算功
: 能(或者說外在行為)與人的心智等同,妳也不能夠說他擁有感覺。人造
: 心智的所有理論沒有一個是針對"感覺",而是針對"功能"。我們不需要阻
: 止人造心智擁有"感覺"的理論,因為這樣的理論在目前根本不存在。
: : 並且,單就神經網路的理論來說,我也不認為建構論的立場,不能處理
: : 可客觀描述的「感覺」作用。
: 問題就在這兒,主觀感覺可以客觀描述沒有錯,否則我也不會說主觀感覺
: "客觀地"存在。但是就算人造心智跟我們一樣被針扎到的時候也會大喊:
: "幹!超痛!",妳還是不能夠說她跟我們一樣真的感覺到痛。除非妳有關
: 於"感覺如何產生"的理論(現在的理論不是感覺如何產生的理論,而是被
: 針扎到後如何啟動發聲機制的理論),否則妳沒理由說人造心智有感覺。
所以我應該在這裡講理論嗎? 那我試寫一個理論好了。
前面曾經提過了,神經刺激會先經過一個評估系統,然後轉送控制系統,
既然傳入的資訊,在現在的定義裡,不叫感覺,那就改叫訊息 (m) 好了。
原始的控制系統叫做本能,是寫在基因裡的內建系統。與本能在一起的,
則有一個關於性與死的評估系統,為最原始的控制評估系統 s(0) 。
經驗送進本能之後,本能會產生反應 (r), 包含不理會在內。
m(n), r(n) 跟 m(n+1) 可以得到評估系統的評價 v(n), 若 m(k) 和
m(j) 相同, 那麼初始狀況下 r(k) 跟 r(j) 也會相同,但最後得到的
v(k) 和 v(j) 不同。那麼 s(0) 會分裂生成新的評估控制系統 s(1),
和 s(0) 一起評估和反應。
雖然說最後會有很多的 s, 但它們本身也會彼此連結利用,最後混成了
一團,形成一個看似為整體的 S. 就像是某個人做事情辦不好,於是找
新的人來幫忙,愈找愈多,最後就成為一個組織,因為大部分的事情,
都是共同完成的。
有些人後來幾乎完全退居專門支援他人的角色,因為直接派到她手上的
事情並不多。
比較有趣的地方是,到最後會自然出現一些特別的、支援性的 s, 若是
經過它就代表會經過絕大多數的 s, 亦即幾乎整個 S 都會收到 m.
那麼,當 m(t) 進入 S 當中,在產生 v(t-1) 和 r(t) 之前,也就會有
讓許多 s 處理的長路徑 P 跟只經過少數 s 的短路徑 p 的分別。全新
經驗則往往是 P 而不是 p, 因為要大家一起協調處理未知的事物,例如
被針刺到就是,但如果你每天被刺幾百次,刺上一年也就幾近無感了。
於是 P 是意識, p 則是潛意識。兩者的界限不明。經過 P 的 v 是感覺
r 是有意識的反應。經過 p 的 r 是潛意識的反應,而 v 仍存在,只是
自己不太知道。
其實這用基因演算法會比神經網路好做,神經網路比較是底層的運作,
或結合起來實作也不錯。若用單個神經網路,不管結構如何,只怕不易
處理像是連續神經刺激訊號的抑制和觸發過程。
當然這極為簡略,疏漏也相當多,重點是,用神經網路加上基因演算法,
是有可能做到,和目前已知的大腦神經機制和心理學機制相近的結果,
而且也是最為自然的做法。只是光是要產生和大腦一樣的複雜度以承載
可能高達六個層次的 s -> S 過程,最終成形為真正的自我整體意識,
則遠非現在能完成的。
我沒有說這樣的理論正確或完善,重點是,用現有已知的機器學習理論
機制,就可以趨近現有已知的認知科學結果。而這正可以給予科技研發
人員相當的信心。
若這個過程和真實相近,則要找出感覺就得找出 P 是從哪些 s 達成,
而它可能是隨機生成的,在生理上的差異可能極為微小,也就不易解釋
為什麼通過 s 的訊息就往往可以形成感覺。直到我們能夠建構出一個
人腦的完整訊息傳播路徑才能證實。
不要跟我說什麼模型太粗糙,在網路上沒查資料直接寫的東西,能夠有
什麼精緻度可言,重點是它有沒有一點點的發展潛力。
: 妳不能這樣說。當年反對行為主義的人曾說過這樣一個笑話:
: 一對情侶A和B。做愛完後,A問B說:喂,我高潮了沒有啊?
: A如果真的有高潮,這個真相需要經過客觀化過程才能確定為真嗎?
: 這也許在目前不是一個科學問題,無法成為一個科學問題,但並不表示這
: 不是一個真問題。甚至,這問題的存在更顯示了當前科學對於研究主觀現
: 象的無能為力。
但 A 如果不先知道「高潮」是什麼? 她怎麼知道她有沒有高潮?
所以,主觀和客觀的差別,未必那麼巨大。差別也許在於精確和模糊的
名詞定義上,而不是能否由他人驗證上。
: : 就我之前所知道的 qualia 定義,我認為那只是神經刺激與神經網路的
: : 既有記憶資訊及辨認模式之間的關連深度問題。怎麼樣我都沒辦法找出
: : 超出這個範圍的描述。
: 這怎麼會是qualia呢?妳講的這個是心智系統的某一個功能狀態。qualia
: 指的就是"那個"感覺,在痛的那一瞬間,"那個痛的感覺"。
於是就可以推論,感覺是一種意識。意識是一種可以控制身體絕大多數
動作的大腦功能,亦即多數神經系統處於單一控制下的狀態,由於意識
不源於大腦的特定區域,即意識即大腦神經訊號普遍相互傳達的狀態,
意識的層次可能有很多種,複雜的像人類的思考,但簡單的,連狗都會
痛,這都是意識。而被敲膝蓋則小腿彈起來的反射動作,則不是意識的
作用。
: 我也沒有否定科學,我只是想強調:
: 一切的謎底要解開,光靠眼前的科學是不大可能的事情。科學可以解決,
: 也確實解決了許多問題(包括許多哲學問題),但不代表與生命有關的一
: 切的問題科學都可以解決。
: 因此,我們可能需要新科學。
嗯... 那妳心目中的新科學是什麼樣子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2.17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