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opandy (pop)
看板W-Philosophy
標題[轉錄]憑什麼相信哲學家(2)
時間Fri Jan 16 23:07:06 2004
一直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說,說柏拉圖本人鼓吹一個狂熱的計劃,
夢想著由"哲學王"統治希臘城邦,而"西西里探險"正是實現其
野心的第一步。1934年,馬丁·海德格爾放棄納粹委任的不體面的
弗萊堡大學校長職位,重執教鞭,他的一位現在已不知其名的同事
在他羞愧難當之時落井下石,諷刺他說"你從敘拉古回來了?"這
句名言用在這個地方不能說完全沒有理由,在納粹的陰影下,海德
格爾注定了一個落魄的失敗者的身份。不過,柏拉圖的目的可能與
海德格爾是有所區別的。據柏拉圖本人在《第七封信》中的?述,
他一度夢想進入當地的政治生活,但是很快就被雅典三十僭主統治
搞得灰心喪氣。而三十僭主之後的民主政權處死了他的老師和朋友
蘇格拉底之後,他就徹底退出政治生活。他得出的結論和《理想
國》中的蘇格拉底一樣:一旦一個政權墮落了,那?,如果沒有
"朋友和助手"--也即那些既熱愛正義的哲學家,又忠誠於城邦
的朋友--的幫助,是不大可能使之恢復健全狀態。而哲學家成?
國王或國王轉而研究哲學的奇?從來沒有出現過,那?,在政治中
所能期望的最好的局面,也就是在穩定的法治之下的中庸的政府。
施特勞斯似乎一直在刻意強調,哲學家之回到洞穴乃是"被迫的"
(to be compelled),我倒覺得把這個表達翻譯成"不得不"更
好,直白一些說,哲學家"必須"回到洞穴。這不單單是因?上面
的政治責任,可以設想,如果哲學家不返回洞穴,那?他的智慧將
蕩然無存。當然,我不否認他有可能成?一個偉大的修辭家,成?
一個完美的智者。但是,依據"常識"標準判斷,我始終覺得克裏
托豐要比色拉敘馬霍斯更強一些。
孟德斯鳩具備了深刻的現代眼光,在他的政體分類中,民主制的性
格特徵就是德性。他苦心考證了君主制,並不無悲憫地談論說:真
正的君主制只是在羅馬帝國結束後才出現過。孟德斯鳩的這種情懷
提示了我們一個問題:在德性的民主制中,作?"少數"的哲學家
能有何??當有何?呢?
在這樣的情境中,我暫時還不能看出哲學家群體和猶太先知團體有
什?不同。先知是民族內的一種力量,他們不僅僅是王者和祭司的
對手,他們最通常的功能就是在一個角落裏保持對抗,這種對抗是
不斷拓寬政治界限、保證進步的唯一真正力量,另外,他們在必要
時候也會成?子民可以信賴的立法者。原則上,先知只是代傳上帝
之言,不過天?的教義從來不是完全的,先知不僅能夠以上帝的直
接權威在必要時候對一些事情進行公開抨擊或者表示異議,而且能
夠提出對民族宗教的更好和更高的解釋,這些解釋以後就成?了宗
教的一部分。與此相反,在基督徒和大部分異教徒當中,把宗教經
典當做獨一無二的東西來讀,這是一個根深蒂固的習慣。而在摩西
五書以及祭司階層作品中的道德和宗教表述同先知書中的道德宗教
表述之間,卻存在著令人驚歎的巨大差異。這種差異甚至和先知書
同福音書之間的差異來得同樣巨大。對此,穆勒評論說:"因此,
猶太人不象其他亞洲人那樣靜止不動,而是僅次於希臘人的古代最
進取的民族,並和希臘人一道,是現代文化的出發點和主要推動
力。"斯賓諾莎認?先知僅僅訴求人們的想象力,而邁蒙尼德卻對
人的健全理性所能發揮的作用保持信心。兩人在根本層面上是一致
的,只不過斯賓諾莎面臨一個很獨特、也很迫切的任務,就是引領
自己的民族進入現代世界。通過破解傳統的先知鏈條、揭示出自己
和這個鏈條之間的巨大差異,斯賓諾莎成?了領猶太人入現代世界
的第一個先知。
在現代世界,可能有一流的大科學家,他們?了實際好處或者純粹
理論興趣而鑽研科學;可能有高效率的官僚階層,他們經受長久的
訓練,掌握了公共管理的經驗法則;最通常的是是由那些在某個方
面具備高超智力和優勢的人們組成的各種系統。但一般公?依然無
知無識並對一切重大問題不感興趣,或者頂多也是一知半解。他們
受到的妨害不僅是在知識方面,也在德性方面。現代世界中,人們
的行動範圍往往要經受人?的限制,他們的情感也就相應地變得狹
隘和不健全。斯密給予"自然的智慧"以充分的信任,在他所創立
的新經濟科學中,斯密希望實現整個人類的自由、合理、舒適的生
活。但是,斯密是從一個"公正的旁觀者"的角度出發來談論問題
的,"普遍人類"的觀念構成了最客觀的標準。斯密道德哲學的基
礎是"人類大多數此時此地的完全現實的狀態"。古代道德學家通
常都冷酷地區分貴族和大?。亞裏士多德《政治學》區分了奴隸、
自由人和貴族各自的美德;《尼哥馬可倫理學》則決不是什?大?
的美德手冊。《理想國》最重要的教誨也許就在於:一個社會等級
的美德決無可能根據另一個社會等級的美德來制定。斯密則從"普
遍人類"的"旁觀者"開始,以普通人的當前狀態?基礎,決定性
地完成了道德的民主化。斯密揭示了現代民主社會的一個關鍵特
征,即,傾向於以社會性取代政治性,以社會生活取代政治生活。
不過,當道德徹底是"普遍人類的"和"當前的"的時候,?維持
政治生活所無可缺少的措施定將具有侵蝕道德本身的特徵,斯密沒
有遺忘這一點,他將此稱?"不規則"。這通常要導致的結果是:
人們只能從形式的方面找尋善惡的界限,卻總是無功而回。對此種
現象,斯密表示了複雜的感情。並且通過這一點,斯密也表達了對
"自然的智慧"的複雜感情。斯密觸及了托克維爾所提示的"政治
的極限",但是並不嘗試提供一個超越民主的殿堂,他選擇了退
回。這倒不是因?他沒有能力或者智慧,而是因?他選擇了的作?
"公正旁觀者"的身份,他的目標在價值上不可能有超越。"要是
人的行?的出發點只是考慮什?是正當的、合適的,考慮什?東西
是可以得到尊敬和認可的,那?人的行?就是從人性所能達到的最
崇高和最神聖的動機出發的。"崇高和合適、認可是同一的。
對於施特勞斯所表白的哲學生活,斯密提供了一個直接的辯難:
"沈思的哲學家最高絕的思辯也幾乎難以補償對主動義務的最小忽
略。"作?一個"公正的旁觀者",斯密呼籲哲學家們在觸及"政
治的極限"的地方有所作?。
在《沈思》中,笛卡兒要求:凡是可能為假的東西都假定為假。這
意味著:哲學不能把偶然性、因而也不能把或然性作?它的出發
點。不過,即使在笛卡兒這也只是一種理論的或者哲學的要求,在
實踐層面上,笛卡兒承認,除非靠應用他的方法充分揭示了真理,
否則我們別無選擇,只能按或然性判斷行事。哲學家通常以?自己
可以出離城邦、在理念的天國自由放牧,因此他總是被笛卡兒灌輸
的哲學信念所困擾,而對斯密的呼籲要?看不上眼,要?猶豫不
定。一個顯見的政治事實是:民主制度將不斷地從自身獲得進步和
活力,而達到這一點所需要的僅僅是擴大人們的眼界。可惜,教育
往往被追隨"高貴"的哲學家看作是人們之所以同意並歸屬一種意
見的根源,被看作是與哲學相反對的低下活動,而遭到排斥。哲學
家因?放棄了對人們的責任,而只能向犬儒的隱秘學園退守。哲學
家追求"高貴",卻無往不使自己變得低賤,沒有操守、沒有擔
當。以提倡"快樂政治"和"幸福計算"?人所知的英國功利派,
通常要遭到那些對人類能力喪失信心、情願把生活交給?示來統治
的人們的或"高貴"或"焦慮"的嘲笑--"溫乎乎的幸福主
義"。不過功利派首先提請人們不要忘記一個最根本的政治事實:
學會服從乃是邁向文明的第一課。人們對於權威的信念通常存在程
度上的差別,這個程度上的差別對於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立法者和
被立法者來說,都是一樁要命的事情;但對於那些哲學家來說,程
度上的差別、甚至差別本身都是毫無意義、並且需要加以反對的。
至於這些哲學家認?除此之外還有什?可能的人類事務值得贊同、
值得賦予意義,我就不知道了,因?連這些哲學家自己也從來沒有
說清楚過。
托克維爾對具備良好道德意識的公民前景充滿信心,他沒有接受盧
梭劃定的公民和人之間的界線。托克維爾理解的自由仍然是洛克、
斯密和亞裏士多德意義上的自由,是政治哲學悠久傳統中的自由,
于其中,人們受合法統治者的統治,統治者尊重被統治者的人身和
財?,而被統治者則須同意統治者的各種安排。在托克維爾的"恰
當理解的自利學說"中,個人將不再僅僅考慮自己,他們的能力將
通過與法官的接觸而得以提高;他們對同胞的同情心將通過陪審制
度而得以增長;他們的精神和情感將通過參與結社而得以拓展。試
圖通過完全沒有思想或完全由卑鄙動機驅使的公民的行動來保證優
良的政府,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在恰當理解的自利原則之下,人將
被造就成公民。教育提供了階梯,公民借此不斷地完善自己。
民主制度的基本傾向是社會性取代政治性,由此導致的一個結果
是:政治問題正在逐漸地成?法律問題。"說起來也許不好聽,建
立一個國家的問題,即使是魔鬼種群也是可以解決的,只要他們還
有意識。"康得幾乎是用一種玩笑的口吻總結了社會契約論式所導
致的政治事實,正如他曾經不那?嚴肅地談論"永久和平"那樣。
霍布斯是社會契約統緒的開山者。不過,在霍布斯看來,立法者必
須同時擔當兩大主要責任,即立法和教育。就立法而言,主權者必
須立下法律,確立正義原則,並加以宣示,讓每個公民都知道並遵
守。"免除法律的唯一理由是這個公民事前並沒有接到有關法律的
宣示。"
就教育而言,霍布斯認?,僅僅憑藉法律的物質制裁力量來根除暴
亂騷動和虛假觀念是不夠的。讓民?認識到統治者權力的真實性質
是他的責任。這首先意味著在大學裏採用霍布斯的著作作?道德和
政治的權威教材。霍布斯將此看成是一個長遠的教育計劃,他對自
己的著作是否在"目前"被採用並不十分感興趣,他期待他的著作
成?大學教授"文明和道德學說的基本理論"的教材。教育應當從
未被"黑暗王國"腐蝕的年青人開始。"當沒有偏見的年青人來到
學府時,他們的心智如同白紙,可以施加任何教導。他們也會更容
易接受那些教導。"(霍布斯,《論政體》)這些得到良好教育的
人,離開大學後做傳教士、紳士、公務員和律師,在日常事務中會
把統治權的真正根據教給民?。霍布斯認?,在教育民?的道路
上,困難不應被估計得過高。首先,認識民?關心的自我利益並不
困難,這多少讓我們聯想到亞裏士多德關於好城邦就是"居民應當
得到幸福"的城邦的看法。其次,和馬基雅維利不同,霍布斯認
?,民?缺乏阻礙富人、權貴以及學識淵博者的驕傲感和野心。盡
管贊成並頌揚統治權和君主制,但他顯然盼望有那?一天他的學說
會被普遍接受。
霍布斯,這位旗幟鮮明地奉"追求和傳播哲學真理?最神聖事業"
的哲學家,這位"無畏而積極地抨擊所有那些他認?違背正確理解
的人的權利和責任的觀點"的王權論者,對教育充滿了崇敬和期
盼,"因?人人都生而?嬰兒,因此人人都不適宜生於社會。"小
孩子"會以?他們想要的一切都應該給他們",所以,"除非小孩
子想要的東西你都給他們,否則他們就哭喊和發脾氣。啊,有時
候,他們還打父母呢。"因此,霍布斯得出結論說:"人能做到適
合於政治社會,可見並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由教育而來的。"(霍
布斯,《國民》)"大學教育的改革,就是《利維坦》最重要和最
實際的勸告。"(Hood, Divine Politics)霍布斯對當時作?
"黑暗王國"核心載體的歐洲大學充滿了憂傷和痛惜。但無論現實
如何,霍布斯從未放棄過他的崇敬和期盼,亦如他從未放棄過憂傷
和痛惜。政治需要教育,敗壞的政治需要敗壞的教育,如同良好的
政治需要良好的教育,成功的政治需要成功的教育。霍布斯一生伴
隨了漫長的流亡生涯,即使這生涯再漫長亦未能打消他對自己"更
長遠的教育計劃"所抱持的憂傷和希望。憂傷所在,乃是出於頑固
愚蠢的官方態度和遲鈍呆板的大學教授的頭腦;希望所在,乃是出
於畢竟還有未被腐蝕的"年青人"。
《理想國》是政治哲學和教育哲學的共同源頭。打從《理想國》開
始,政治哲學家們向來在這兩個領域顯得卓越。柏拉圖認?要描述
怎樣才能正確安排人的政治生活,就有必要先描述?達到這目標所
需要的教育。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說:適當的教育是追求最佳政
治制度的"一件大事,或者,與其說是一件大事,倒不如說是一件
充分切合這目標的事。"柏拉圖認?,要有最佳的教育,就必須闡
明最優秀的政治制度。柏拉圖與霍布斯所見相同,教育是培養人政
治責任感的關鍵因素。巴克乾脆評論說:在亞裏士多德,國家"乃
是一項教育設施",所以,他的"教育理論是他城邦理論的基本的
和不可或缺的部分。"霍布斯把教育,尤其當時的大學教育改革視
?邁向良好政治秩序中最重要的一步,並以教育和立法?統治者的
兩項最主要責任。在柏拉圖,城邦正義和個體正義和靈魂構成之間
存在同構對應和相互依存的一體關係。只有良好的城邦才能成就良
好的個體,正如只有良好的個體才能成就良好的城邦一樣。傳說,
當比達哥拉斯的一個門徒被問到如何能令一個人的"兒子"受到最
佳教育時,他回答說:"如果他能生於一個具備良好律法的城邦就
好了。"對此,黑格爾評論說:"教育家想把人從日常一般生活中
抽出,而在鄉村教育他(如盧梭的愛彌爾),但這種實驗已經失
敗,因?企圖使人同世界的規律疏離是不可能的。雖然說青年的教
育必須在僻靜的環境中進行,但是切不要以?精神世界的芬芳氣味
到底不會吹拂這僻靜的地方,也不要以?世界精神的力量是微弱而
不能佔據這些偏遠地帶的。個人只有成?良好國家的公民,才能獲
得自己的權利。""只有在這種客觀性中",黑格爾總結說,"個
人對自身自由的確信才具備了真理性。"?了造就好公民,霍布斯
不惜訴求"暴死",因?只有通過"暴死",才能徹底解除基督教
的魔咒,複生一個完整的公民。
在霍布斯的政治思考中,自然哲學所扮演的只是表面角色。霍布斯
政治哲學的基礎並非通常認?的那樣是機械論的自然觀。他的政治
分析過程的確貫穿了分析--綜合法的嚴格科學性,將政治生活分
析到最簡單、最基本的元素,即個人及其自由,再以此?基礎通過
普遍同意的契約建立一整套的政治秩序。但是,再嚴格的分析過程
也有一個終止點,而這個點在霍布斯就是人的最普遍,最低的日常
生活經驗,比如怕死和自我保全等。反過來,霍布斯嚴格的科學必
最終則成?人們清楚地認知並固守日常生活經驗的最有效工具。
"政治哲學,因?它的原則並非借自自然科學,也非借自任何其他
科學,而是由經驗提供的,所以獨立於自然科學,而這些經驗是每
個都會有的,更確切說,它可以通過每個人的自我認知和自我檢查
的努力而加以發現。" "心靈活動的原因並非僅僅通過推理才可獲
知,而且也可以通過每個人努力地觀察自身的這些運動所獲得經驗
加以認知"。(霍布斯,De Corpore)人們對自身認知的努力就獲
取真正的生活經驗提供一條較之科學方法更切近的途徑。但人們必
須?此作出努力,霍布斯呼籲:"讓人們不要完全根據別人的行動
來瞭解別人吧,這種辦法只能適用於他們所熟識的人,而那是?數
不多的。要統治整個國家的人就必須從內心進行瞭解而不是去瞭解
這個或那個個別的人,而是要瞭解全人類"。
在霍布斯,"認識自我"是政治哲學的真正基礎。不過霍布斯是以
一個差不多是"物體"的人的身份籲請人們"認識自我"。它不是
"神諭"。借助立法,霍布斯訴求人的激情來建立國家;借助教
育,霍布斯嘗試通過讓人們知道什?是正當的和有用的,來讓他們
從狼轉變?人,並創造良好的公民。
休謨闡發了霍布斯、洛克的基本政治看法,他將人的想象力當作政
治科學的基礎,就象他將人的激情當做道德的基礎一樣。"道德上
的區分並非得自理性。"善惡評判並不是理智的物件。"道德喚起
了激情,並?生或阻止了行動。而理性自身在這裏是完全無能?力
的。因而,道德規則不是我們理性的結論。"道德的基礎是感情。
一個行?不是因?善才得到人們的認可,而是因?它得到了人們的
認可,才是善的。當人們說一個行?是善的時候,意思不過是:這
個行?引發了人們認可的感覺,就象我們說一個東西是另一個東西
的原因時,我們的意思不過是:我們在想象中習慣性地把二個東西
聯繫在一起。不過休謨更進了一步。在他看來,激情並沒有象在霍
布斯和洛克認?的那樣,?理性提供了單一的無可爭辯的公理,比
如自我保存,因而理性儘管是激情的僕從,也不能給行?提供任何
權威性的指導。道德判斷的標準不是得自激情的"理性命令",因
?這些"理性命令"本身就是激情,就是道德情感。休謨由此得出
了一個徹底的結論,即,道德判斷絕不會出錯。道德問題說白了就
是趣味之事,情感區分並決定了道德。道德判斷所涉及的僅僅是善
惡、美醜的問題,而不涉及真假的問題。休謨推論說,每個統治都
是建立在"意見"的基礎之上。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基礎在於這樣
的"意見":掌權的人有行使權力的權威。多數人統治少數人的
"意見"基礎在於:多數人所能把握的"智慧"總比少數人?多。
這些"意見"通常是時間和"習慣"的長期結果。休謨關於"意
見"和"習慣"的談論可以使我們聯想起柏拉圖關於"意見"/"知
識"以及"習慣"/"自然"的古典區分和對立。這些區分和對立表
征的是哲學家和城邦的區分和對立。我們可以據此得出結論說,休
謨具備了柏拉圖所說的哲學家的高度。
不過休謨並沒有聲稱或嘗試超越城邦。在談到"機會"的時候,他
暗示了哲學家能夠做什?,以及應該做什?。關於"機會",他
說:"因果觀念是由經驗而來,經驗因?以恒常結合在一起的物件
呈現於我們,所以就?生了在那種關係下觀察那些物件的一種習
慣,以至於我們在任何其他關係下觀察他們時,就大?感覺吃力。
在另一方面,機會本身既然不是任何實在的東西,而且恰當地說,
只是一個原因的否定,所以它對心靈的影響和因果關係的影響正是
相反。機會的本性是使想象不論在考慮那個被視?偶然的物件的存
在或不存在時,完全保持中立。一個原因進入我們思維中時,就可
以說是強迫我們在某種關係下來觀察物件。機會卻能消滅思想的這
種傾向,而使心靈處於本來的中立狀態。"可以設想,當一個哲學
家出離自己出生並長大的城邦,並見到?多不同城邦的不同生活方
式時,他在感到"好奇"並進行勘察的時候,他就打斷了習慣所塑
造的心靈的固有傾向,使心靈處於"中立狀態"。但決不能因此就
得出結論說哲學家發現了"自然",哲學家發現的只是一次"機
會",一次重新塑造自己心靈的機會。"機會"不斷地沈澱成"習
慣"。心靈也在不斷地回復到"信念"的非中立狀態。"機會"不
斷到來,"習慣"就不斷地經受衝撞和調整。人類事務的主宰是機
會和選擇,它們捉摸不定,那些僅僅關心真理的人發現很難把握住
政治生活的手段和目的,他們既不能以足夠的智慧參與政治生活,
也不能使辭令浸染道德性而富於情感。他們在自己的計劃遭到挫折
時,往往就此認輸,或者就是自詡"高貴",而退出政治生活,其
時,他的"智慧"也將蕩然無存。思想決無自由漂泊的可能,思想
之?思想恰恰就在於它承擔了責任。
哲學家並不會因?退出城邦就獲得了完善的智慧,就象政治不會因
?以"意見"和"習慣"?基礎就喪失了活力和進步的可能性。哲
學家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在政治達到自己的極限的時候,提供"機
會",拓寬人們的眼界。《理想國》第一次提到哲學家和智慧的時
候,恰恰是從"前善惡"的"豬的城邦"向擁有正義的城邦過渡的
時候。正是在這裏,"智慧"的主題也第一次登場。"智慧"的登
場是因?"戰爭"的出現。"智慧"應區分敵友的需要而生。《理
想國》令人奇怪地首先就排除了"貧困"問題,因此,"戰爭"就
可以以其全部的力量帶來正義,也帶來政治本身。在"戰爭"中,
在孟德斯鳩認?是"自然的限制"的地方,蘇格拉底嘗試?城邦護
衛者的靈魂製造一個"自然",並嘗試教給他"智慧"。正是在這
個意義上,我相信了蘇格拉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5.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