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opandy (pop)
看板W-Philosophy
標題[轉錄]哲學的關懷
時間Tue Oct 28 14:41:47 2003
摘自 何秀煌《哲學智慧的尋求》(東大圖書公司,台北,1981)
哲學的關懷
──寫給讀哲學的同學,也寫給教哲學的自己
何秀煌 一九七七年三月二十七日
「為什麼要讀哲學?」「為什麼要從事哲學活動?」像這樣的問題好像
己經成了老生長談,不值得我們重提再問似的。然而對於我們這些正在讀哲
學和正在教哲學的人而言,那樣的問題卻是一些既切身又重大的問題。假定
我們從事哲學不是由於走投無路,無可奈何;假定我們不是因為讀不成別的
學科,才讀哲學;不是因為幹不了其他的事業,才教哲學;那麼,我們實在
應該誠實自問:我為什麼要讀哲學?我是不是應該繼續讀哲學(比如:我是
否應該轉系)?我為什麼要教哲學?我是否應該繼續教哲學(比如:我是否
應該改行)?
哲學正好像其他絕大多數的學科一樣,有它自己學科內部的題材-有它
自己內部的問題、概念、理論、甚至方法。因此研究哲學也像研究其他學科
一樣,可以只是鑽營這些內部概念的釐清,理論的發展和問題的解答。一個
數學家可以只對自己的數理專題深下功夫,而對生命價值問題置之不理;當
一個物理學家走出了實驗室,他可以對人生意義全無顧慮;甚至一個社會學
家也可以在調查事實,寫完論文之後,對人性的墮落了無牽掛。類似地,一
哲學學者也可以僅僅在概念和語言的層面上,闡發思想,開展理論,建立論
證,「解決問題」。哲學在這個意義之下,可以只是個嚴格的專技學科。從
事這種專技哲學的人,當然需要大腦發達,神志清楚;甚至聰明伶俐,反應
靈敏。可是他不一定需要具有一份對生命的顧慮,對「存在」的關懷,以及
對價值的牽掛。
在這個意義下,選讀哲學和選讀其他學科之間,只是題材的不同;同樣
地,教哲學跟教其他科目之間,也只是內容上的分別而已。
可是,自古以來有許多偉大的哲學家──以別於哲學專技家──卻有一
種連綿不斷的哲學關懷。他們要追問人為何物,探索生命的價值;他們關心
事物的真象,保愛人生的理想;他們熱愛真理,追尋性靈上的美好。基於這
種存心、這等關懷和這份牽掛,他們致力發展思想,開拓理論,提出主張,
公佈論證。這樣的哲學是種生命的學問,這樣的哲學是一種人生。
舉例來說,倫理概念有何意義?倫理論證有何相干?倫理理論有何用處
?如果我們不是認真考慮過,在不能圓滿並兼,兩全其美的情境下,我們到
底要當一個痛苦的「人」,還是一頭快樂的「禽獸」?
不只倫理學的問題如此,知識論、形上學等等的問題也是如此。
哲學雖然是一種人生,但它卻不是一種職業。因此選擇哲學的確選擇了
一種人生,但卻沒有因而決定了任何一種職業。讀了哲學不一定成為哲學專
技家,讀了哲學也不一定成為哲學教員;讀了哲學更不一定成為政治家、革
命家、思想家或理論家。可是讀過了哲學──有了那份哲學的存心、牽掛和
關懷之後──當知哲學的顧慮和計較,好好努力活成一個「人」,並且進而
鼓勵別人好好活成一個「人」;努力去成全自己的人性,並且努力去成全別
人的人性。
因此,我常常這樣作想:讀過哲學的人當和那些沒有哲學關懷的人絕然
不同,大異其趣;否則我們怎能算是讀過哲學?試想:如果許多人只是在追
求生理的滿足,我們也就跟著一心生理的貪婪,我們怎算讀過哲學?讀了哲
學只知鑽營「歷史的聰明」,這怎能算是具有一份生命的顧慮?讀哲學不能
發揚性靈的美好,這怎能算是有種價值的牽掛?讀了哲學不知展現智慧的光
芒,這怎能算是有份存在的關懷?
然而哲學的關懷卻不能直接交遞,因此生命的哲學是不能教的。只有當
我們有了優美的情懷,豐富的感受,深刻的思想,絕妙的意境之後,我們的
哲學關懷才能自然流露,它感染了別人的生命,引起他人的共鳴和交響。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4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