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opandy (pop)
看板W-Philosophy
标题[转录]哲学的关怀
时间Tue Oct 28 14:41:47 2003
摘自 何秀煌《哲学智慧的寻求》(东大图书公司,台北,1981)
哲学的关怀
──写给读哲学的同学,也写给教哲学的自己
何秀煌 一九七七年三月二十七日
「为什麽要读哲学?」「为什麽要从事哲学活动?」像这样的问题好像
己经成了老生长谈,不值得我们重提再问似的。然而对於我们这些正在读哲
学和正在教哲学的人而言,那样的问题却是一些既切身又重大的问题。假定
我们从事哲学不是由於走投无路,无可奈何;假定我们不是因为读不成别的
学科,才读哲学;不是因为干不了其他的事业,才教哲学;那麽,我们实在
应该诚实自问:我为什麽要读哲学?我是不是应该继续读哲学(比如:我是
否应该转系)?我为什麽要教哲学?我是否应该继续教哲学(比如:我是否
应该改行)?
哲学正好像其他绝大多数的学科一样,有它自己学科内部的题材-有它
自己内部的问题、概念、理论、甚至方法。因此研究哲学也像研究其他学科
一样,可以只是钻营这些内部概念的厘清,理论的发展和问题的解答。一个
数学家可以只对自己的数理专题深下功夫,而对生命价值问题置之不理;当
一个物理学家走出了实验室,他可以对人生意义全无顾虑;甚至一个社会学
家也可以在调查事实,写完论文之後,对人性的堕落了无牵挂。类似地,一
哲学学者也可以仅仅在概念和语言的层面上,阐发思想,开展理论,建立论
证,「解决问题」。哲学在这个意义之下,可以只是个严格的专技学科。从
事这种专技哲学的人,当然需要大脑发达,神志清楚;甚至聪明伶俐,反应
灵敏。可是他不一定需要具有一份对生命的顾虑,对「存在」的关怀,以及
对价值的牵挂。
在这个意义下,选读哲学和选读其他学科之间,只是题材的不同;同样
地,教哲学跟教其他科目之间,也只是内容上的分别而已。
可是,自古以来有许多伟大的哲学家──以别於哲学专技家──却有一
种连绵不断的哲学关怀。他们要追问人为何物,探索生命的价值;他们关心
事物的真象,保爱人生的理想;他们热爱真理,追寻性灵上的美好。基於这
种存心、这等关怀和这份牵挂,他们致力发展思想,开拓理论,提出主张,
公布论证。这样的哲学是种生命的学问,这样的哲学是一种人生。
举例来说,伦理概念有何意义?伦理论证有何相干?伦理理论有何用处
?如果我们不是认真考虑过,在不能圆满并兼,两全其美的情境下,我们到
底要当一个痛苦的「人」,还是一头快乐的「禽兽」?
不只伦理学的问题如此,知识论、形上学等等的问题也是如此。
哲学虽然是一种人生,但它却不是一种职业。因此选择哲学的确选择了
一种人生,但却没有因而决定了任何一种职业。读了哲学不一定成为哲学专
技家,读了哲学也不一定成为哲学教员;读了哲学更不一定成为政治家、革
命家、思想家或理论家。可是读过了哲学──有了那份哲学的存心、牵挂和
关怀之後──当知哲学的顾虑和计较,好好努力活成一个「人」,并且进而
鼓励别人好好活成一个「人」;努力去成全自己的人性,并且努力去成全别
人的人性。
因此,我常常这样作想:读过哲学的人当和那些没有哲学关怀的人绝然
不同,大异其趣;否则我们怎能算是读过哲学?试想:如果许多人只是在追
求生理的满足,我们也就跟着一心生理的贪婪,我们怎算读过哲学?读了哲
学只知钻营「历史的聪明」,这怎能算是具有一份生命的顾虑?读哲学不能
发扬性灵的美好,这怎能算是有种价值的牵挂?读了哲学不知展现智慧的光
芒,这怎能算是有份存在的关怀?
然而哲学的关怀却不能直接交递,因此生命的哲学是不能教的。只有当
我们有了优美的情怀,丰富的感受,深刻的思想,绝妙的意境之後,我们的
哲学关怀才能自然流露,它感染了别人的生命,引起他人的共鸣和交响。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40.112.24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