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nnisat ()
看板TW-language
標題Re: [自訂] 關於方言的定義(補充手語)
時間Wed Sep 22 12:22:18 2021
: 手語當然無法與口語並論,兩者使用的是人體不同的器官,表達方法大相逕庭
: 音韻學中的各種概念:
: 「音素」、「元音、輔音」、「發音部位」、「sandhi」、「音節」、「語調」等等
: 沒有一個能在手語中適用。
: 自然而然,手語的演變和口語的演化規則不相同。
: 換句話說,手語是一類符號系統,可以用來傳遞意思,但和口語是二種不同的機制。
: 手語就像文字一樣,無法代表口語。
有關語言跟方言、語言跟文字的討論,我有點沒辦法 follow 整個 thread
只是先在這邊補充一下關於手語的一些知識
先簡單回應語言跟書寫,我認為那個差別不只是 mode(視覺/聽覺)
而是它根本就和語言是兩個系統,其 production 的機制就不同
不過這點留給其他大大討論,我只補充知識面
關於這些語音學的概念,其實都可以在手語中找到對應
如果把音素的定義從最小可區分的聲音單位擴充到最小可區分的物理單位
那在手語裡面音素就是手型、位置、手的動作
語調在手語裡面是 intensity 跟表情,都可以有對應
有興趣的大家可以從這些關鍵字再去找資料,以下舉幾個我覺得台灣手語很有趣的例子
我自己遇過 sandhi 的例子很多,常常這些詞一連在一起,不熟的時候會看不懂
比如說「好運」,手語有很多打法,我遇到的這位打「氣-好」
「氣」是"二"的手型在嘴前,「好」是"男"的手型
她因為手型互相影響,在鼻子前把"二"跟"男"手型結合成"七"的手型
因為嘴前的"七"有一個別的意思(男性生殖器),所以當下誤會很大 XD
多數在口語的 sandhi 也是這樣,一個詞的 feature 跨到另一個詞上產生的變化
這個在手語非常多,有時候根本就融合成一個新詞
另一個很有趣的則是「母音」的概念
母音在語音跟音韻學上的定義不太一樣,語音學上是要有通暢的氣流,讓響度夠大
但是在音韻學上看到的情形是,很多語言會有發音是子音性的母音
像客語的 n,台語的 ng,也就是母音只是在整個詞中相對響度大的音而已
另一個現象則是多數語言的多數字詞都不會只有子音,一定要有那個語言的母音
總結原因是因為母音響度相對大、長度相對長,同時可以加強前後子音的顯著程度
方便聽者分辨其中的每一個音素
這個對應到手語就是「動作」這個 feature
有動態才能讓接收者看清楚,就像口語要有響度大、長度長的核心音段
比如說「男」的手型,加上往前的動作是「去」
兩個「男」繞一圈是「男人們」,從肩膀往前移是「星期五」,拇指彎曲數次是「謝謝」
但是如果單用的時候,意思是「一個男人」,沒有移動
這時該手會直接在原地晃動,加上晃動這個「母音」,方便接受者辨認這是一個字
這個狀況很像斯拉夫語裡面沒有母音的介詞,如波蘭語的 w, z
當它可以跟後面的字形成音節的時候,就保持沒有母音的形態
當後面字頭子音叢大到不適合形成音節的時候,就會變成 we 跟 ze
類似的狀況,為了維持詞的顯著程度,插入適當的"母音"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0.250.151.20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ebptt.com/m.aspx?n=bbs/TW-language/M.1632284540.A.868.html
1F:→ shyuwu: 烏毛白い,長智識矣 09/22 12:24
2F:推 NoireIan: 路過推 09/23 00:17
3F:推 MilchFlasche: Great 09/23 09:45
4F:推 CCY0927: 推 09/23 14:51
5F:推 willydp: 推 09/23 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