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nnisat ()
看板TW-language
标题Re: [自订] 关於方言的定义(补充手语)
时间Wed Sep 22 12:22:18 2021
: 手语当然无法与口语并论,两者使用的是人体不同的器官,表达方法大相迳庭
: 音韵学中的各种概念:
: 「音素」、「元音、辅音」、「发音部位」、「sandhi」、「音节」、「语调」等等
: 没有一个能在手语中适用。
: 自然而然,手语的演变和口语的演化规则不相同。
: 换句话说,手语是一类符号系统,可以用来传递意思,但和口语是二种不同的机制。
: 手语就像文字一样,无法代表口语。
有关语言跟方言、语言跟文字的讨论,我有点没办法 follow 整个 thread
只是先在这边补充一下关於手语的一些知识
先简单回应语言跟书写,我认为那个差别不只是 mode(视觉/听觉)
而是它根本就和语言是两个系统,其 production 的机制就不同
不过这点留给其他大大讨论,我只补充知识面
关於这些语音学的概念,其实都可以在手语中找到对应
如果把音素的定义从最小可区分的声音单位扩充到最小可区分的物理单位
那在手语里面音素就是手型、位置、手的动作
语调在手语里面是 intensity 跟表情,都可以有对应
有兴趣的大家可以从这些关键字再去找资料,以下举几个我觉得台湾手语很有趣的例子
我自己遇过 sandhi 的例子很多,常常这些词一连在一起,不熟的时候会看不懂
比如说「好运」,手语有很多打法,我遇到的这位打「气-好」
「气」是"二"的手型在嘴前,「好」是"男"的手型
她因为手型互相影响,在鼻子前把"二"跟"男"手型结合成"七"的手型
因为嘴前的"七"有一个别的意思(男性生殖器),所以当下误会很大 XD
多数在口语的 sandhi 也是这样,一个词的 feature 跨到另一个词上产生的变化
这个在手语非常多,有时候根本就融合成一个新词
另一个很有趣的则是「母音」的概念
母音在语音跟音韵学上的定义不太一样,语音学上是要有通畅的气流,让响度够大
但是在音韵学上看到的情形是,很多语言会有发音是子音性的母音
像客语的 n,台语的 ng,也就是母音只是在整个词中相对响度大的音而已
另一个现象则是多数语言的多数字词都不会只有子音,一定要有那个语言的母音
总结原因是因为母音响度相对大、长度相对长,同时可以加强前後子音的显着程度
方便听者分辨其中的每一个音素
这个对应到手语就是「动作」这个 feature
有动态才能让接收者看清楚,就像口语要有响度大、长度长的核心音段
比如说「男」的手型,加上往前的动作是「去」
两个「男」绕一圈是「男人们」,从肩膀往前移是「星期五」,拇指弯曲数次是「谢谢」
但是如果单用的时候,意思是「一个男人」,没有移动
这时该手会直接在原地晃动,加上晃动这个「母音」,方便接受者辨认这是一个字
这个状况很像斯拉夫语里面没有母音的介词,如波兰语的 w, z
当它可以跟後面的字形成音节的时候,就保持没有母音的形态
当後面字头子音丛大到不适合形成音节的时候,就会变成 we 跟 ze
类似的状况,为了维持词的显着程度,插入适当的"母音"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来自: 60.250.151.206 (台湾)
※ 文章网址: https://webptt.com/cn.aspx?n=bbs/TW-language/M.1632284540.A.868.html
1F:→ shyuwu: 乌毛白い,长智识矣 09/22 12:24
2F:推 NoireIan: 路过推 09/23 00:17
3F:推 MilchFlasche: Great 09/23 09:45
4F:推 CCY0927: 推 09/23 14:51
5F:推 willydp: 推 09/23 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