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ilchFlasche (愛天足球)
看板TW-language
標題Re: [請教] 查埔查某
時間Thu Oct 6 11:33:05 2005
※ 引述《stantheman (甜心寶貝)》之銘言:
: 請問一下
: HOLO裡面的男生女生為什麼是用這兩個詞呢
: 它們到底應該怎麼寫呢?
: 它們可以從古書上獲得證實嗎?
: 這兩個詞的起源是什麼呢?
似乎都是百越語底層,那個ta-或tza-據說是很普遍的字首。
: 還有問一下
: 查埔
: 有時候我會聽人家說da埔
: 有時候說tza埔
: 但是卻沒聽人家過da某
: 為什麼會這樣呢?
好像應該以ta-為本腔,
tza-好像是哪裡(泉州?)的音變。
如果演變到徹底的話,在台灣聽不到tabo也是很有可能的。
不知道中國那邊的閩南語還有沒有講tabo的。
: 這個埔跟某用國際音標來拼的話
: 要怎麼寫啊
: 剛想寫但發現它們的聲母好像都是b
: 但是聽起來明明完全不一樣啊!
國際音標的/b/和「我們以為英語的」b是不一樣的。
把幾個語言對照起來,就會知道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混淆。
剛好polyhedron兄在Language板弄了個對照表(有人在問法語的b和p),
我就衍生一下:
濁 清不送氣 清送氣
IPA /b/ /p/ /p'/
華語 無 ㄅ ㄆ
閩南語 肉ba 爸pa 拍pha 清濁二分對立的語言
英語 b (s)p p 送不送氣二分的語言
法語 b p p(r)或字首 三分對立的語言
日語 バ パ ?
華人英語 無 b p
粵語 無 巴pa 怕pha
客語 無 巴pa 怕pha
上海話 白baq 百paq 拍phaq (q表喉塞音)
閩東語 無 比pi 批phi
中古漢語 ? ? ?
上古漢語 ? ? ?
首先我們看IPA的b、p、p'這三個音素,都是雙唇的塞音,
區別b及p的特徵是[voiced],也就是聲帶有沒有振動(唸唸閩南語的「肉」和「爸」吧)
p如果沒有特別標,通常是[-aspirated],p'才是[+aspirated]
所以兩者的區別特徵是是否送氣,就像華語ㄅ和ㄆ的差異一樣。
這三者都是語音學上的音素,但在一個語言當中不一定都會把這三者拿來當「音位」,
因為每個語言有不同的經濟因素考量,除非有別的因素,
不然音系當然是越簡單越好,因此不一定非要三分對立不可,
非常多的語言其實只有兩分對立。
兩分對立的話,意味著C3取2。
我對上古及中古漢語的知識甚為貧乏,只知道有「清濁對立」,
不知清音當中還有沒有送氣與不送氣的對立?這部份麻煩各位指正了:)[Q1]
但我們知道,至少在中古漢語中還是有濁音的,也就是所謂的「古全濁聲母」,
主要還保留在現代的吳語及湘語中,因此這兩大語支當中濁音通常很豐富;
然後再加上某些原因產生的清送氣音,就變成了以上海話為例的三分對立了
(吳語當中清送氣音的淵源是什麼?似乎並不單純?[Q2])
但除了吳、湘語支以外,其他近現代漢語族語言的發展趨勢是,
把清濁對立重新調整成清送氣/清不送氣的對立,
過程中似乎大致是清不送氣保持不變,然後濁音被改成清送氣,
所以閩語支、客贛粵語支、北方語支大多都丟失了濁音的音位,
改用清音的送氣及不送氣兩個音位來對立,如華語、粵語、客語、閩東語。
至於閩南語的濁音,一般認為是後起的,
也就是先經歷過中古全濁的移位之後,後來由別的原因產生的濁音音位,
才形成三分對立;其他閩語支的語言,像閩東語(福州話為例),
也只有清送氣/清不送氣的對立而已。
因此,近現代的華人很可能絕大多數都不知道濁音為何物了,
對華語高度強勢的台灣來說,ㄅㄆ就是我們所知的全部,如果不是閩南語可以對照的話,
要學習濁音可能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剛剛說完近現代漢語族的兩分對立大多取清音中的送氣/不送氣對立,
至於印歐語系的語言,至今似乎卻仍以取清濁對立為主流,
也就是說,字母拼寫為b時,還是保留濁音;拼寫為p時,就是清音。
不過,在清音p這個音位的情況下,還存在著兩個變體,也就是送氣與不送氣的變體,
例如英語的p,除了在s之後不送氣以外,幾乎都會送氣了;
或者是法語的p,除了在字首或是r之前送氣之外,通常不送氣。
但這樣的差異並不反映在拼寫上,如果唸得和一般人習慣不同
(比如說把special「斯貝秀」唸成「斯佩秀」)
聽到的人頂多覺得怪怪的或皺一下眉頭,但不影響彼此的溝通和理解。
而且什麼時候唸送氣、什麼時候不送氣,都有發音上方便的考量,
如果要故意唸得不一樣還並不容易呢!
(比如法語propre要把兩個p都唸成不送氣可真難!因為r都是小舌清擦音,都送氣)
所以像英語、法語的這種情形稱為「變體」,還不至於形成「音位」的對立
(因為「音位」的界定就是以是否影響語意來判斷的)
我們還是說英、法語屬於清濁對立的語言,只是清音會產生有條件的變體而已。
至於德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有沒有這種清音的條件變體呢?[Q3]
如果有人能補充的話就好了,我太少聽native speaker講了,所以無法歸納啊~
再來回到正題,說說為什麼我們對「b」的認知會產生混淆。
英語的b/p雖然是清濁對立為主,但華語人口的語音學認知中只有送氣/不送氣的對立,
而英語的p偏偏在大多數情況下又是送氣的,
因此華語人自然首先把p等同於ㄆ,當成清送氣音,
然後聽到b的時候,反正是不送氣音,至於到底清還是濁也聽不出來(沒有那種敏感度)
就把b等同於ㄅ。因此,華語人所講出來的英語,只剩下清送氣/清不送氣的對立,
濁音就不見了。
(所以很好奇,如果是從小只會講閩南語的學生,是否就能把b發成濁音?[Q4])
這種情形當然也會發生在學法語或其他歐洲語言的狀況中,
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學英語和法語的時候,老師也不太注意台灣學生是否能發出濁音;
但是學義大利語的時候卻很清楚地聽到b、g、d的濁音,
同樣學日語時也很強調濁音的(不過老師也不一定會糾正就是了)
但華人去學的時候,常常都把濁音的場合改用清不送氣音來發。
所以華人看到b/p的時候,常常下意識就想成ㄅ/ㄆ,反之亦然;
漢語拼音就是個最好的例子。
聽到只要是不送氣的音,也都覺得應該用b表記。
因此原po問到「查甫」的情形,其實用IPA應該記成/tsapo/,
但因為那個不送氣清音和ㄅ很接近,所以從「華人英語」的邏輯去想,
就會想用b來表記;這下就和「查某」/tsabo/衝突到了,
因為/bo/才是真正的濁音、真正的/b/。
題外話,所以,像漢語拼音這種把b/p當成不送氣/送氣對立的方案,
只適合漢語族的某些語言的狀況,但如果遇到還保留清濁對立的語言,
像吳湘語支或閩南語時,就得為濁音再設置一種表記的方式;
反之,如果已經沿襲IPA先分清濁再分送不送氣的拼音方案,用b/p/ph的話,
就比較能符合語言的需求。
---
本文所說的b/p/p'也可適用於d/t/t'及g/k/k'的情況,甚至是塞擦音。
---
不過剛剛說的理論是理論,
我很想知道的是,該不會英語本身就已經慢慢失去了b的濁音吧?
該不會英語本身就已經從清濁對立走向送氣/不送氣的對立了吧?
華人學習英語時對濁音盲目,究竟是我們的聽感沒有辨別濁音的能力,
還是因為我們聽到的英語本身已經沒有濁音了???[Q5]
: 順便問一下
: 中年以上的男人在現在的台灣HOLO裡面
: 到底是歐吉桑還是歐里桑啊?
之前好像有說過,「j」(POJ)在某些腔調中會發成「l」,
所以這可以說是「地域變體」吧:p
上面我自己也丟出了Q1~Q5五個疑點,
懇請方家不吝賜教:)
--
Firefox:更標準、更安全、更漂亮、更好用的瀏覽器。
↓http://moztw.or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34.140.130
※ 編輯: MilchFlasche 來自: 218.34.140.130 (10/06 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