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ilchFlasche (多元比國粹主義好)
看板TW-language
標題Re: 華語/普通話/國語兩三事
時間Wed Aug 17 09:58:36 2005
※ 引述《tiuseensii (Taipaklang)》之銘言:
: ※ 引述《MilchFlasche (多元比國粹主義好)》之銘言:
: 華語/普通話/國語,
: 只有“華語”一詞較為中性,可以讓中國人/非中國人都能使用。
: 狹義的“中華”是華北地方,冀豫晉一帶,
: 和華語來源東北北語大致吻合(當然不全吻合)。
: 加上作為華人社群共同語的穩固地位,稱作“華語”不為過。
: 推 MilchFlasche:沒錯,「中性」!這正是我想說的! 218.34.140.130 08/16
: 推 polyhedron:你可以隨便拉一個大陸人﹐尤其南方的﹐跟他說 134.102.113.68 08/16
: → polyhedron:普通話才叫華語﹐他的家鄉話不算﹐看他什麼反 134.102.113.68 08/16
: → polyhedron:應﹐就知道這個詞是否可以接受或者中性了 134.102.113.68 08/16
你對那個大陸人的講法有誤導他對「華語」一詞的認知和定義的可能。
華語是下位概念,是一種語言,
只是它正好很普遍、很通用;它和其他「家鄉話」都是平起平坐的,
所以平行的概念哪有什麼「算不算」的問題?
如果你對人說「你的家鄉話不算華語」的時候,
那卻是暗示「你的家鄉話不從屬於華語」,
而其實你還是把「華語」和「漢語族」的層次混淆了。
設普通話=華語,則「家鄉話」當然不從屬於華語,這句話應該千真萬確吧。
但對方如果會有什麼反應,那完全是因為說話的人沒有釐清層級的概念,
讓人以為「不算華語」就是「不算漢語」,這是事實嗎?
我認為「華語」和「漢語」一定要分開使用,不能當成同義詞。
之前我也遇到一個完全一樣的問題,請看這裡:
〈國語=中文?廣東話=?〉
http://sidekick.myblog.hk/archives/2005/07/05/575/
先不管下面討論串我和其他人的回應的話,
該文作者sidekick的思路也是把「中文」當成「漢語」的同義詞,
是一種上位概念,
(實際上每個人各自的定義可以是「語族-語言」或「語言-方言」,
這現在可以不用深究,重要的是對從屬體系的認知)
所以他認為「廣東話和國語/普通話一樣也屬於中文」。
(而且他比較傾向廣東話作為一種語言,而「中文」是更大的概念)
但是也有很廣大的想法是將「中文」等同於「普通話/國語/華語」,
也就是把通用語當作是「中文」的典範。
sidekick沒有先討論清楚對「中文」定義的不同,
就直接拋出他的結論,這是我覺得比較可惜的地方。
及至今天再看polyhedron兄的回應,
才驚覺或許我是低估了中、港地區這種思路的普遍性。
大陸人好像很習慣讓「漢語」一詞兼具狹義通用語的概念,以及廣義語族的概念?
感覺起來似乎是認為「從古至今漢語是一脈相承,現代漢語即以普通話為代表,
而其他的地域語言是漢語的方言。」
像這樣,「漢語」也好,「中文」也好,既指普通話/國語,
也是其他地域語言的上位概念。
或許有人會抗議「不不不,我們說的漢語或中文,是比普通話更大的概念」,
但大多數的人提到「漢語」或「中文」的時候,
腦中浮現的對象比起普通話又有何不同呢?
「漢語拼音」,主要設計是拼普通話;「中文維基」,實際上也用普通話/國語白話文。
像sidekick那樣的人,自覺地把「中文」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免得發生
「普通話/國語/華語=中文;
粵語≠普通話/國語/華語;
∴粵語≠中文」的三段論法窘境,造成粵語好像無家可歸。
但當大多數人口都還是沒有改變對「中文」及「漢語」的認知時,
其他語言要嘛很容易被和「中文」對立起來(這還好),
要嘛就是被矮化為僅僅是「漢語的一些方言」(這很慘)
(順道一提,是否因為如此,中國當局在提供其他民族語言保護的時候,
好像還比較有力?反而漢族人口就是「講漢語」、「推普」就對了?
同樣是保護語言,粵語、吳語、閩語等等或許就因為定義的差異,
失去了被保護的有力基礎?而其實它們哪一個的人口都數十倍於蒙語啦、壯語啦……)
所以,「華語」一詞很清楚,就是要取代而指涉「普通話/國語」,
不想再淌「中文」、「漢語」的渾水,也不想再重蹈覆轍,
所以「家鄉話算不算中文、算不算漢語」的老問題,不應該拿來套在華語上才對。
如果由我來對那位大陸人解釋的話,
我會說「華語是普通話的另一個名字,我們都是華人,雖然各自有家鄉話,
但在一起的時候可以說「華語」;華語屬於漢語族的一種,你的家鄉話也算漢語族一種
我的家鄉話也算。」
這樣說清楚以後還會有「家鄉話算不算華語」的問題嗎?
我們已經有「漢語」這個大傘壓在上面了,它是一個語言還是一整個語族,
每個人有不同的解讀,但我想我們沒有必要再浪費一個詞「華語」,
只為了當它的同義詞。
也許大陸人就是一定要認為「華=漢」,所以無法彈性而區別地使用,
但至少在台灣,「華語」作為「普通話/國語」的同義詞,
這個term還算是比較能為人接受。
或許是因為在台灣「漢語」的整體意識不像在大陸那麼清晰常見,
台灣人向來就把「國語」、閩南語、客語分得很清楚,
過去不會有人傻到說「閩南語、客語也是國語」(這樣的人在學校會被罰錢罰到死)
甚至「中文」、「台語」也分得很清楚,
所以如果要給「國語」、「中文」換個更好的名字叫「華語」的話,
也已水到渠成。
: 推 polyhedron:其實我還是覺得普通話這個詞更中性﹐臺灣不能 134.102.113.68 08/16
: → polyhedron:接受主要就是因為這個詞是共黨發明的吧 134.102.113.68 08/16
我想不只是「逢共必反」這麼簡單而已,
因為在台灣人的華語語感當中,或許對大多數人來講,
「普通話」聽來就是不如「通用語」來得順耳、有專業感;
(「語」比「話」似乎更像語言學的定義,因而感覺更適合當語言的名字)
「普通」對台灣人來說比較接近「plain」,很少被當作「common」的意思來用,
我想這也是「普通話」之名還不是那麼普遍在台灣被使用的緣故。
還有有些情感、習慣、或敵我意識的因素也是會影響的。
叫了五十年的「國語」,感覺起來「普通話」是個陌生而異國的名字。
而「華語」一名的優勢在於,當人們不想再用「國語」之後,
它的各種意涵暗示可以很快填補「去『國家』化」之後的虛空感,
代之以「華人性」、通用性,又不致於壓制其他語言的平等性精神,
賦予這個實際上是台灣使用頻率最高的語言一些新的精神和角色。
它也可以暗示了和中國的聯繫,但卻不至於像美國人還得用「English」一樣無奈,
因為人們對「中」及對「華」的詮釋可以不一樣。
至於「漢語」一名,台灣大眾沒什麼人在用的,主要是學院的研究者,
自覺地當作語言學的分類概念在使用。因此在台灣「華語」和「漢語」不會混淆,
因為大家也不太清楚什麼是「漢語」。
---
後來又續寫了補充版,全文請見:
漢語、華語、中文,做個了斷,再開新頁 - 微笑‧語言‧歷史
http://linshi.twbbs.org/blog/item/MilchFlasche/53047
--
不管你的答案如何,足球學運活動需要你的加入。
讓你為你所愛的足球做出轟轟烈烈的行動吧!
---------------------讓我們擁有一個以球迷為主體的新足協--------------------
PTT FOOTBALL-RVL板 台灣足球學運 :: 首頁http://football-rvl.no-ip.or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34.140.130
※ 編輯: MilchFlasche 來自: 218.34.140.130 (08/17 13:12)
1F:推 nakadachi:我也是不喜歡這個日本語詞彙"國語" 203.70.94.84 08/17
2F:推 DonaldDuck:借轉 08/18 08:20
※ DonaldDuck:轉錄至看板 CultureShock 08/18 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