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icius (好像能刻苦耐勞)
看板TW-language
標題從「奊」說起
時間Tue Jun 21 18:04:13 2005
基於對於「kiau」與「譙」字形聯結的關懷,
日前在清人王紹蘭(1760~1835)的讀書雜記裡找到一條意見:
他解釋呂氏春秋「不可譙詬遇之」一句,
認為「譙」事實上是一個字形訛變的結果,
他以為「譙」的右半問題很多,在說文裡右半寫作「隹 ,也有寫成「護」的例子,
火」
書面上如此不穩定的現象,暗示字形「訛變」的可能性。
他引證畢沅的說法,認為「譙」和「護」的右半都是從「奊」這個字因形似而訛變來的。
(參見
http://140.111.1.40/yitib/frb/frb00613.htm,
請注意右欄裡玉篇、廣韻、集韻、字彙、正字通部分所列的字形與說解,
可以知道在「焦」經常寫成「隹 的時代,此懷疑很合理。)
火」
現在讓我們停止對「譙」與「kiau」的關懷,
先認識前面所提:「奊」這個有趣的字形,其音義聯結與今日閩南語詞可能存在的關係,
「奊」在此列有兩台北國語讀音,「ㄒㄧㄝˊ」,「ㄌㄧㄝˋ」。
「ㄒㄧㄝˊ」應該來自「胡結(戶結)切」一系。
但是,這裡引人注意的是「ㄌㄧㄝˋ」這個異讀,
(所承的反切:「力結(力竭)切」)
這一語詞的聲母屬來母,
似乎是在北宋(?)之後「奊」字形才兼差記錄這個語詞,
在北宋之前,
這個字形很可能只用來標記「胡結(戶結)切」一系的音義聯結,
而尚未與後來演變為國語讀音「ㄌㄧㄝˋ」的「力結(力竭)切」發生關係。
「奊」字的意義,是「頭歪歪的傾斜著」,(其音義後來被「斜」吸收而通行於今。)
但是「奊」在字形的設計上,是有文字學的根據的。
因為「奊」字除去可能為聲符的「圭」字,
剩下的那個字形,是一個相當有意思的象形字,
是畫一個頭部歪垂的人形。
(參見
http://140.111.1.40/yitic/frc/frc01927.htm)
在此一種可以建構的情境是,
北宋之前口語中存在「胡結切—傾斜」、「力結切—頭部傾垂」兩種音義聯結,
「胡結切—傾斜」較早使用「奊」字形為書面符碼,
成為「胡結切—傾斜—奊」的形音義組合。
「力結切—頭部傾垂」此一音義聯結則仍在語言中使用,
但也仍停留在「不成文」的狀況。
北宋後整理文字的人注意到了語言中「力結切—頭部傾垂」的音義聯結,
由於此語詞與「胡結切—傾斜—奊」有同義關係,
所以作韻書的人將之一併記入「奊」字形之下,成為我們看到的狀況。
除了「奊」這個字可能本來並不是為「力結切—頭部傾垂」這一語詞而造,
「奊」字形本身,到了今日也變成了罕字而消失在書面上。
至於今天依語音演變條例應變為「ㄌㄧㄝˋ」的「力結切」,
依其聲音和意義,我不禁想起閩南語中一個並未在今日書面語中找到位置的語詞:
參見
http://seed.agron.ntu.edu.tw/civilisation/student/proverb/starch.htm
「飽穗的稻仔」一則。
(必須強調:臆測必然有待檢驗和質疑,並非定見。)
--
◎維生素C是水溶性,我們可以很快的吸收,也可以很快的將多餘的當作垃圾排泄出去,
所以得到結論:你無限狂飲柳橙汁的時候有一部份時間是在浪費柳橙汁和浪費生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4.18.172
※ 編輯: micius 來自: 220.134.18.172 (06/21 18:35)
1F:推 Richter78:頭攏「犁犁」,「犁犁」是指頭低垂的樣子。 218.166.60.131 06/21
2F:推 Richter78:有道理 218.166.60.131 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