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icius (好像能刻苦耐劳)
看板TW-language
标题从「奊」说起
时间Tue Jun 21 18:04:13 2005
基於对於「kiau」与「谯」字形联结的关怀,
日前在清人王绍兰(1760~1835)的读书杂记里找到一条意见:
他解释吕氏春秋「不可谯诟遇之」一句,
认为「谯」事实上是一个字形讹变的结果,
他以为「谯」的右半问题很多,在说文里右半写作「隹 ,也有写成「护」的例子,
火」
书面上如此不稳定的现象,暗示字形「讹变」的可能性。
他引证毕沅的说法,认为「谯」和「护」的右半都是从「奊」这个字因形似而讹变来的。
(参见
http://140.111.1.40/yitib/frb/frb00613.htm,
请注意右栏里玉篇、广韵、集韵、字汇、正字通部分所列的字形与说解,
可以知道在「焦」经常写成「隹 的时代,此怀疑很合理。)
火」
现在让我们停止对「谯」与「kiau」的关怀,
先认识前面所提:「奊」这个有趣的字形,其音义联结与今日闽南语词可能存在的关系,
「奊」在此列有两台北国语读音,「ㄒㄧㄝˊ」,「ㄌㄧㄝˋ」。
「ㄒㄧㄝˊ」应该来自「胡结(户结)切」一系。
但是,这里引人注意的是「ㄌㄧㄝˋ」这个异读,
(所承的反切:「力结(力竭)切」)
这一语词的声母属来母,
似乎是在北宋(?)之後「奊」字形才兼差记录这个语词,
在北宋之前,
这个字形很可能只用来标记「胡结(户结)切」一系的音义联结,
而尚未与後来演变为国语读音「ㄌㄧㄝˋ」的「力结(力竭)切」发生关系。
「奊」字的意义,是「头歪歪的倾斜着」,(其音义後来被「斜」吸收而通行於今。)
但是「奊」在字形的设计上,是有文字学的根据的。
因为「奊」字除去可能为声符的「圭」字,
剩下的那个字形,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象形字,
是画一个头部歪垂的人形。
(参见
http://140.111.1.40/yitic/frc/frc01927.htm)
在此一种可以建构的情境是,
北宋之前口语中存在「胡结切—倾斜」、「力结切—头部倾垂」两种音义联结,
「胡结切—倾斜」较早使用「奊」字形为书面符码,
成为「胡结切—倾斜—奊」的形音义组合。
「力结切—头部倾垂」此一音义联结则仍在语言中使用,
但也仍停留在「不成文」的状况。
北宋後整理文字的人注意到了语言中「力结切—头部倾垂」的音义联结,
由於此语词与「胡结切—倾斜—奊」有同义关系,
所以作韵书的人将之一并记入「奊」字形之下,成为我们看到的状况。
除了「奊」这个字可能本来并不是为「力结切—头部倾垂」这一语词而造,
「奊」字形本身,到了今日也变成了罕字而消失在书面上。
至於今天依语音演变条例应变为「ㄌㄧㄝˋ」的「力结切」,
依其声音和意义,我不禁想起闽南语中一个并未在今日书面语中找到位置的语词:
参见
http://seed.agron.ntu.edu.tw/civilisation/student/proverb/starch.htm
「饱穗的稻仔」一则。
(必须强调:臆测必然有待检验和质疑,并非定见。)
--
◎维生素C是水溶性,我们可以很快的吸收,也可以很快的将多余的当作垃圾排泄出去,
所以得到结论:你无限狂饮柳橙汁的时候有一部份时间是在浪费柳橙汁和浪费生命。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20.134.18.172
※ 编辑: micius 来自: 220.134.18.172 (06/21 18:35)
1F:推 Richter78:头拢「犁犁」,「犁犁」是指头低垂的样子。 218.166.60.131 06/21
2F:推 Richter78:有道理 218.166.60.131 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