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ogerFedEX (瑞士特快車)
看板Physics
標題Re: [請益] 光速的測量?
時間Fri Jul 1 14:15:07 2005
自己找到囉~~
From
http://163.20.91.130/sct/content/1993/00110287/0010.htm
摘錄
基本物理常數的測定
【摘要】基本物理常數在科技中極為重要,它們是怎樣測定的?最新的成果是怎樣得到的
?
隨著科學與技術的進步,學術的交流日益頻繁,國際合作廣泛推展,大量資訊在科技領域
中傳播,這就要求人們對測量數據有共識,以建立公認的基準,否則就會產生誤解,引起
麻煩。
為了做到對測量數據的共識,除了有必要確定國際公認的單位和單位制外,還有一些重要
的物理常數,必須是科學界普遍接受的。
物理常數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與物性有關,例如:沸點、比熱、導熱係數、電阻、電
阻溫度係數、折射率等。這些常數表徵物質的固有特性,可統稱為「物質常數」。另一類
常數與具體的物質特性無關,是普適的,例如真空中的光速、基本電荷量、蒲朗克常數、
精細結構常數等,稱為「基本物理常數」。這些常數出現在物理學的各分支裡,通過物理
學一系列定律和理論彼此相互聯繫,構成了物理學架構中不可缺少的關鍵點。
基本物理常數大多與原子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有關,其數不下四、五十個。隨著物理學的
高度發展,基本物理常數涉及的範圍愈來愈廣,數目愈來愈多,測量方法日新月異,結果
也愈來愈精確。一個基本常數往往可用幾種不同的方法測定或經不同的途徑得出,於是還
要互相比較,把最佳的結果推薦給科技界而成為科技人員普遍利用的數據資料。
基本物理常數的測定和評定是一項很複雜的工作,下面僅介紹基本物理常數的評定工作,
並列舉幾項重要的基本物理常數及其歷史和發展概況。
基本物理常數的評定
既然基本物理常數可以用不同途徑得出,或可經各種定律和理論相互聯繫,就會發生是否
協調的問題。如果不協調,必然引起嚴重後果。因此早在本世紀之初,科學家就致力於總
結出一套協調的基本物理常數。
1926年瓦希本(E. W. Washburn)主編的《國際評定表》(International Critical
Tables)第一卷問世,書中收集大量物理常數和化學常數,把一套經過認真審核的基本常
數列成一表,深受科技界歡迎。
1929年柏芝(R. T. Birge)發表了著名論文:〈普通物理常數的可適值〉,對基本物理
常數做分析評定,對比不同來源的數據,加以校正,用最小平方法(註一)逐項處理基本
物理常數,求其最可適值。該文發表後,反應強烈。
在1937年~1955年間,陸續有一些綜合性論文,採用柏芝的方法評定基本物理常數。1941
和1945年柏芝也發表自己這方面的工作。他們大多以個人的名義進行評定工作,大量分散
,內容重複,沒有統一標準。
1955年柯恩(E. R. Cohen)等人、1963年泰勒(B. N. Taylor)等人做系統的調查研究
,先後發表了兩組用最小平方法平差(註二)得到的基本物理常數。
然而,更進一步有待於國際組織加強協調各國科學家的工作,才能有更大成效。1966年,
在國際科協理事會(ICSU)領導下,成立科學技術數據委員會(CODATA)。這委員會的宗
旨是在以世界為範圍的基礎上,促進鼓勵協調科技數據搜集分析和編撰。CODATA下屬一個
基本常數工作組,負責定期發表為全世界科技界可接收協調的基本物理常數。如此,基本
物理常數的評定工作,就從學者個人的研究課題,變成了國際組織中有權威的公認代表的
集體任務;同時,各國研究精密量計和基本常數的機構和專家,也接受這一國際組織的指
導。既有分工,又行交流,基本常數的測量和評定工作,始邁入另一階段。表一顯示歷年
來較有影響的幾次基本常數評定工作。
跟1973年平差相比,1986年有如下新進展:
一、光速已定出精確值;
二、由於雷射光譜學的發展,雷德堡(Rydberg)常數更精確;
三、由於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精細結構常數測得更準;
四、由於創造了X光光學干涉術,亞佛加厥常數突破ppm大關;
五、由於創造了單電子彭寧陷阱方法,電子g因子測量精確度大為提高;
六、大多數基本常數的不確定度都降低了一個數量級,達1ppm以下。
幾項重要的基本物理常數
真空中的光速
這是最古老的物理常數之一。早在1676年,羅默(Roemer)從木星衛星的觀測得光速有限
的結論,觀測證實了他的預言。據此,惠更斯推算光速約為2×108米/秒。1728年布萊德
雷(Bradley)根據恆星光行差求得c=3.1×108米/秒。
1849年,斐佐(Fizeau)用旋轉齒輪法求得c=3.153×108米/秒。他是第一位用實驗方法
測定地面光速的人。光從半鍍銀面反射後經高速旋轉齒輪投向反射鏡,再沿原路返回。如
果齒輪轉過一齒所需的時間正好與光往返的時間相等,就可透過半鍍銀面觀測到光,從而
根據齒輪的轉速計算出光速。
1862年,福柯(J. L. Foucault)用旋轉鏡法測空氣中的光速,原理和斐佐的旋轉齒輪法
大同小異。他的結果是c=2.98×108米/秒(參閱本刊24卷5期339~345頁)。
第三位在地面上測到光速的是柯努(M. A. Cornu)。1874年他改進斐佐的旋轉齒輪法,
得c=2.9999×108米/秒。
麥克森(A. A. Michelson)改進了福柯的旋轉鏡法,多次測量光速。1879年,得
c=(2.99910±0.00050)×108米/秒。1882年得c=(2.99853±0.00060)×108米/秒。後來
他綜合旋轉鏡法和旋轉齒輪法的特點,發展旋轉稜鏡法,1924~27年間,得c=(2.99796±
0.00004)×108米/秒。
麥克森在推算真空中的光速時應該用空氣的群速折射率,可是他用的卻是空氣的相速折射
率。這一錯誤在1929年為柏芝發覺,經改正後,1926年的結果應為c=(2.99798±0.00004)
×108米/秒=299798±4公里/秒。
後來,由於電子學的發展,用克爾盒、諧振腔、光電測距儀等方法,光速的測定比直接用
光學方法又提高了一個數量級。1960年代雷射發明,運用穩頻雷射可以大大降低光速測量
的不確定度。1973年達0.004ppm,終於在1983年第十七屆國際計量大會上決定,將真空中
的光速定為精確值。表二係歷年來真空中光速的測量結果。
※ 引述《RogerFedEX (瑞士特快車)》之銘言:
: 現在物理學界是如何測量光速的呢?
: 精確值已經到多少了阿?
: 謝謝
--
Federer的反拍穿越球
就像瑞士的鐘錶一樣
精準無比!!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3.12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