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hangyuheng (Henry)
看板Key_Mou_Pad
標題[翻譯] 機械鍵盤軸體評測的美中不足(上)
時間Mon Jul 16 15:30:27 2018
Web 版:
http://bit.ly/2NlaTd1
The Problem with Mechanical Switch Reviews
http://bit.ly/2LfW6CK
我跟這裡多數人一樣,對鍵盤重視得有點過分了。
但和大家不一樣的是,我是一個工程師。
這代表我的見解建立在實例、數據和證據之上。
然而討論區中各種對軸不嚴謹的評測讓我非常困擾。
容我舉幾個常見的例子:
「X軸打起來超爽!」
「感覺 Q 軸比 QQ 軸好打、Y 軸如果上點潤滑油會變得超棒、
即便是全新的 Z 軸也像張濕報紙。」
「什麼你比較喜歡 Q 軸?!……是非主流吧?」
這些主觀的評論有一個共通點(相信博覽評測的老松鼠都有注意到),
就是好像說了很多,卻又跟沒說一樣。
這些定性研究確實看起來很像那麼一回事,但真具代表性嗎?
你怎麼知道你跟他們的喜好相符?
「彈力克數」這規格看似帶來了一道曙光,可惜只是黃粱一夢。
因為也不知道是沒上油還怎麼的,就連相同的軸的重量都能有不小差距。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還會覺得彈力規格具參考價值嗎?
如果表訂數據比網友的評測好很多,大家不會懷疑廣告不實嗎?
不過這不是一篇對軸、DIY 教學和心得分享的抱怨文。
這只是我對普遍現象的一個觀察。
# 段落感
我對段落感一直有種狂熱。從我有記憶以來就超愛按各種按鈕。
不只是因為想知道那些按鈕有什麼作用,我還想知道它們按起來是什麼感覺。
顯然這就是我對鍵盤深深著迷的主因。
但明明鍵盤就是一種非常舒壓的東西,為什麼有些打起來感覺很棒,其他的卻……
很吐血?
評測非得是主觀的經驗不可嗎?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做到起碼的客觀呢?
對現狀的不解正是我加入鍵盤社群和決定動手製做一個「鍵力曲線計」的原因。
# 什麼是「力曲線計」?
簡單來說,它是一個用來記錄東西因受力而發生位移過程的裝置。
紀錄能用二維曲線圖表示如下:
https://cdn-images-1.medium.com/max/1600/1*Fde4562bWIXwFhYNMGwBxA.png
https://plot.ly/~haata/179
這是一把萬年不敗的 IBM Model M,約 1989 年出產。
點擊第二個連結可以到製圖網站上把另外三組未顯示數據的圖層打開。
https://cdn-images-1.medium.com/max/1600/1*N1qgeI3upKXIh1ZspFqEfA.pn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uckling_spring
# 數據的解讀
一般來說,一張力曲線圖中會有一至二條線。
曲線由左至右,0 mm 處是按鍵要開始被按下的地方,
按鍵觸底時表示力的縱軸會變得無窮大(此時的位移通常在 3.5 mm 以上)。
下圖中的藍線記錄了按鍵下壓的過程。
一開始近乎垂直的上升是手指剛開始往下壓,把本來被軸殼擋住的彈力接過來造成的。
這種屈蹲彈簧軸最值得玩味的地方在於它的段落感。
由下圖可見,段落發生在 1.8 mm 左右,力驟降的地方。
https://cdn-images-1.medium.com/max/1600/1*uBBEpPq386qnOIThUAB0vA.png
https://plot.ly/~haata/253
橘線是按鍵被釋放的過程。通常釋放和按壓的軌跡不會一致,這便是所謂的遲滯現象。
https://cdn-images-1.medium.com/max/1600/1*sDTB0E8DuvjkSCjVWeNH6w.png
https://plot.ly/~haata/86
透過力曲線圖,不同軸的手感差異可以視覺化呈現。
但願以後我們不再只用「感覺很棒」、「輕柔滑順」等詞彙,而是透過數據來說明。
畢竟挑鍵盤就像挑鞋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one-size」不可能適合所有人。
# 歷史沿革
力曲線圖不是什麼新東西,上面屈蹲彈簧軸的圖在 IBM 專利文件和官方網站上早已現蹤。
https://cdn-images-1.medium.com/max/1600/1*6MBW5nwnkjegFi0y4X7bRQ.png
Burroughs Opto-Electric
https://deskthority.net/wiki/Burroughs_Opto-Electric
https://cdn-images-1.medium.com/max/1600/1*6wsphmoEuTxIF2wAkI9s9Q.png
Fujitsu Leaf Spring Gen2/3
https://deskthority.net/wiki/Fujitsu_Leaf_Spring
但都只是理論值,不是經過規模化的實測。
# 早期的力曲線圖
09、10 年左右,在我還是個住日本的鍵盤初心者時,
有天意外發現了「謐靜工坊(Atelier Silencium)」。
http://www5f.biglobe.ne.jp/~silencium/keyboard/index.html
代號「閃光(SPARC)」的鍵盤大賢者,
在上面發表了一篇「真正」的鍵力曲線圖給大家看:
https://cdn-images-1.medium.com/max/1600/1*7efmGf_Zuvf-SnpYM76F8Q.gif
第一眼看到這張圖時,我心中只有四個字:「曠世奇才」。
https://cdn-images-1.medium.com/max/1600/1*LHrhSOxsJfbqS_wyD9PteQ.jpeg
http://www5f.biglobe.ne.jp/~silencium/keyboard/html/keisoku.html
--
https://about.me/changyuheng
一本紅塵心中陳,夜夜頁頁念佳人。 - 珩 201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72.248.183.10
※ 文章網址: https://webptt.com/m.aspx?n=bbs/Key_Mou_Pad/M.1531726240.A.6F9.html
※ 編輯: changyuheng (172.248.183.10), 07/16/2018 15:35:22
1F:推 Tsai07: 嗯嗯,跟我的見解有87分像 07/16 15:56
2F:推 tyler321: 大推 07/16 15:58
3F:推 pennymarkfox: 推個 用科學說服人而不是用感覺 07/16 16:13
4F:推 twetto912: 曲線圖還是有它的不足之處在 比方說他看不出來damping 07/16 16:14
5F:→ twetto912: 用不同的速度去按壓 結果會有一些差別 07/16 16:14
6F:推 maplefoxs: 快推不然別人以為我看不懂 07/16 16:55
7F:→ maplefoxs: 其實蠻可行的耶 希望未來鍵盤商可以標示這種圖 07/16 16:55
8F:推 Elivanta: 太狂了 07/16 17:33
9F:推 hidog: 我是覺得實際打起來的感覺比科學數據重要,數據是參考用而已 07/16 18:43
10F:→ hidog: 例如信仰這種東西是無法用科學數據量化的 (炸 07/16 18:43
11F:→ twetto912: 如果板主是指觸底的振動,好像沒有人在測那個? 07/16 19:14
12F:→ twetto912: 或許可以用調音夾夾在鍵盤上試看看 07/16 19:14
13F:→ cjkimliu: 越燒越旺的不是鍵帽嗎?鍵盤只是... 07/16 20:16
14F:→ markmao: 衣架子 07/17 00:07
15F:→ hmcedamon: 工程分析有理 07/17 08:51
16F:推 hmcedamon: 應該要測分貝數 07/17 09:07
17F:推 hidog: 觸底的感覺無法量化吧? 應該算技術限制 07/17 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