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ool810 (隨緣)
看板Tantric
標題《功德之本頌》講授 (1)
時間Fri May 7 19:55:23 2010
賽康仁波切
功 德 之 本 頌
學習佛法最開始是依止善知識,然後是小乘、大乘、止觀禪修、無學道的佛果為止,
都是希望讓我們沒有障礙,通達這些佛法的內涵,為祈請上師能讓他生起這些佛法的內涵
,所以寫下功德之本頌。
《功德之本頌》雖然簡短,但卻涵蓋了佛陀從過去二千五百年前在教導他的弟子們如
何依次從頭開始慢慢進入佛道,直至修證成佛的修持法。
今日在聞法前需供曼達,將曼達獻給這傳承的由來:本師釋迦牟尼佛。所以在獻曼達
時,觀想導師釋迦牟尼佛在我們的前方,釋尊依次傳給歷代祖師們,他們圍繞在釋尊旁,
我們觀想將此曼達獻給他們,並且祈求他們加持我們對所有修持菩提道的次第可以在心中
生起證量,故大家以此的發心觀想來獻曼達。
為了使聽聞和修持成為佛法,心裡在還沒有聽聞前先生起皈依三寶的心。皈依的心生
起後,為了使現在所做的行持成為一個大乘的行持,接著再發起大乘菩提心,故在聽前先
做皈依發心。
如同宗喀巴大師所言:“一切發心皆由善心念。”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現在所做
的事情是不是佛法,需視你心中是否有善的心念,即如現在你有皈依三寶的心一直在自己
心中的話,所做的事情才是佛法的修持。假如心中真正具足菩提心,你所做的一切行持才
可稱為大乘的行持,而不是依所修的法本。譬如你所修持的法是大乘的法,但你沒有大乘
的心,那你所修持的也不能稱為大乘的修持。是不是大乘的修持或法,完全在於我們自己
的內心,所以在聽聞佛法時,一定要將此牢記心中。
如同過去在《量論》中,陳那菩薩曾言:“獲得正量教示利眾生,導師如來怙主我頂
禮。”在此論典一開始便先頂禮如來。首先言“獲得正量”是什麼意思?指獲得的是諸法
實相,通達諸法實相的意思。從此句話可知,因它不是本來就有的,量指心中的通達意思
,正確真實的通達諸法實相叫正量。從本來是凡夫的人,依次的修持獲得正量,即從非正
量才能獲得正量。“獲得正量”在告訴我們,佛陀也是一開始與我們相同是凡夫身,慢慢
的在修持中斷除所有障礙,獲得無邊的功德,才能成就圓滿佛果。所以,獲得正量含有這
意思。
“獲得正量”的意思前已說過,原本不是正量,後來成為正量,它的過程分作三部分:
一、首先是發菩提心。
二、發菩提心以後,以無量劫的時間來累積資糧(福德與智慧資糧)
三、之後成就佛道,轉法輪利益眾生。
在這過程中,原本是眾生的層次,依次的修持,才由清淨罪障、累積資糧的修集,然
後證得一切諸法實相。諸法的實相所講的就是正量,它的涵義包括我們可以相信的,另一
意思是它是真實的,真理的意思。因為是真理,我們才能夠相信。“獲得正量教示利眾生
”含義是首先獲得正量,再以慈悲方便利益眾生。
“導師如來怙主我頂禮”,“導師”指獲得最究竟的果位,能成為眾生的導師,因他
已通達諸法的實相,所以他才能以如實的方便,引導眾生去修證一切的如實法,此為導師
的涵義。“如來”指佛陀的法身,法身的功德。“怙主”指救度眾生所示現的色身,因在
佛成佛時,他能就法身和色身這兩身,法身是以“如來”這字代表,“怙主”所表示的是
色身,色身又包括化身和報身,即佛陀由大悲心驅使,由法身當中示現出化身和報身來利
益眾生,所以在這句話中,已涵蓋了佛陀的四個特質。首先獲得正量,佛陀的特質包括四
點:一、教示利益眾生。二、導師。三、如來。四、怙主。因具足這四個特質,所以我們
可以完全相信佛陀,因此我們向他頂禮。
由獲得正量可知,一開始時佛陀也是凡夫,我們知道既然一開始也是凡夫,也就是跟
我們一樣,所以在心中要對自己有信心,表示只要去修行,將來也能如同佛一樣,得到最
究竟的果位。就是經由內心裡面,首先生起菩提心,然後再利益眾生,在無量劫當中修持
種種菩薩行,不論有那些需他度化或行持的,他都可以捨棄自已的利益,完全為眾生去行
持。經由久遠時間斷除他的過失,修持種種的利生功德,以後才獲得最終究的果位。現在
所言的,在他獲得最終究的果位後,並不是自已一人快樂而已,他不是單單為了自已的快
樂才去成佛,是為了利益眾生。所以,在他成就佛果以後,仍舊以他的大悲心觀視一切眾
生,對所有需要他帶引的眾生,同樣平等的以大悲對待他們,並且用無量善巧方便去引導
他們。
現在佛陀要引導眾生時,好像他自己沒有足夠的力量,只是心中有慈悲心,希望能救
度眾生,不是這樣子的。因為佛陀成就佛果,是以無邊的神通、無邊的威力所莊嚴,本身
也具足了一切力量,按照眾生的根器、心性,不同的眾生要依照什麼方式去引導呢?佛陀
他會以大悲心,即使需要在地獄忍受無量劫的痛苦,他都會毫不猶豫的在地獄裡面住無量
劫來利益眾生。由此看來,瞭解到佛陀不但是一個獲得最究竟的果位,並且恒常以大悲心
去利益眾生,而且還是個具足無量威勢力的圓滿成就者,所以關於佛陀具有什麼樣的功德
,我們要先瞭解。以上所講的關於佛陀的智慧,從斷證的功德中獲得無量的智慧,從利益
眾生這點,他內心具足無邊的悲心,在利益眾生的行持上面,同樣具足無量威勢,從佛陀
的智慧、慈悲、力量三點上,幾乎無法找到可與他相比的。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心中如果想依賴什麼人來救度我們,顯然除了佛以外,幾乎沒
有什麼值得我們信賴。心裡想說佛陀他是一個真正的依怙,我們要依止他的話,當然要按
照他的法來修持。可是,法在修持上,次第十分重要,如果不瞭解修持的法有何內涵次第
的話,對一個行者而言,他不可能做一個正確無誤的修持。如同薩迦班智達所言的一句話
,我們對於世間的任何東西,以答錄機來講,對世間的任何東西在買它以前,心裡會思維
貨是否好嗎?貨比三家去仔細選擇一下,這東西會有什麼好處,故障等等,好好選擇後再
來購買。對世間法都如此謹慎小心,對於現世及將來獲得安樂利益的修持,我們怎能掉以
輕心?這句話意思是為了讓現世及來世獲得更好的安樂,修持時不能像狗一般,拿什麼給
牠吃牠就照吃。對我們而言絕對是非常愚癡的行為。我們修持的人對於所要修持的法,在
修持以前一定要好好判斷,是否是正法,再進入修持。因為在修持的次第及正法的重要性
,過去有二位噶當派的大德,一位叫耶些博多,另一位叫也希間阿哇,這兩位大德有次互
相談起,因上師博多哇問弟子:“現在有兩種情況:(一)讓您獲得很多神通,即外在的
成就,也有很多殊勝的力量可以轉變很多東西原等,具足此種的神通力。(二)讓您得到
成佛菩提道上的知識。你會選擇那一個?”也希間阿哇回答選擇第二個。為什麼呢?如以
神通來講,我獲得天耳或天眼通、他心通等等來講,不論你神通再廣大,頂多就這一世的
受用而已,此世可以很快樂舒適過生活,但是過了以後,還是在輪回當中輪轉。但是,我
如果這一世當中獲得了對於成佛道上的菩提道知識的話,我這世修習一些,來世就能通達
一些,慢慢的就能趨向佛果,這才是智者的行為。所以,現在的《功德之本頌》就是可以
引導眾生從開始直至成佛的道路,如果以修持道上的內涵而言,幾乎都包涵在《功德之本
頌》中。
當我們在解釋《功德之本頌》內涵時,它的本義當然不會超過過去印度的大班智達如
龍樹菩薩、無著菩薩等瞻部洲的六莊嚴、二尊勝等的大論師所闡述的內涵。
宗喀巴大師所寫的這篇《功德之本頌》也是過去所依止的上師,薩迦、噶舉、寧瑪派
那些上師的教言獲得證量後,按照那些上師所傳述的教授寫下來的,不是自己所編創新利
益的講法。以菩提道次第而言,過去宗喀巴大師不僅從當代大師獲得口訣,同時還親見文
殊菩薩,獲得文殊菩薩的指示,應當寫下關於菩提道次第的論典,宗喀巴大師當時才萌生
寫菩提道次的論著心意。他不單單只有見到文殊菩薩,當時他還親見過去印度首席班智達
阿底峽尊者,經阿底峽尊者親自顯現在他面前,告訴他已具足(摹)撰寫菩提道著述或論
著能力,應當寫下來。受到這些菩薩指示後,大師才寫下這些論著,而不是自己高興或看
書後就寫下來,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所有精髓若濃縮精華便是《功德之本頌》。我們
在學習佛法上,一開始時先學較略的,它總攝一切佛法的內涵,不是很廣而是稍微略的,
再慢慢的學到較詳細、較廣的論典。
世親菩薩在一本論典中開示:正在學習教法時,要按照五要領學習:
1、依據經典的主旨
所謂主旨是指透過學習經典時,經典裡面主要告訴我們什麼,除主要目標外,我們可
以對什麼內涵有所瞭解,會有次序性的介紹,一般講到四種次第,以主旨所詮述的大概就
是這經典,我們修習以所能瞭解的。一般在世俗上,不管做什麼事,首先要瞭解現在要做
什麼事,為達成目標,一開始要從那著手。從那地方著手後,接著彼此間的關連是什麼?
如瞭解後,當然沒有不可能達到的。類似這種講法,以主旨而言,在告訴我們:現在學習
的這目標是什麼?它的著手處在何方?接著再由著手處如何達到目的的關連等等的方式,
這便是主旨所講的。
2、攝義,即精華之義
在瞭解現在學習的主旨之後,接著對此經典所言的內涵,一開始馬上很廣的大小細節
都講時,一般人是無法理解的,很容易在聽時感到很亂。在學習上一開始,要先有概略性
的瞭解,這種瞭解就是依據攝義來解釋,攝義所講的便是此經典概略內涵。
3、詞義,即文詞的意義,內容較多、較廣
當瞭解概略內涵,再把下面所要注述的詳細內容一個一個解釋,這便叫做詞義。如同
在學習《現觀莊嚴論》,一般分成八釋七十譯;在菩提道次第中亦是如此。先將概要聽過
一遍,再講詳細內容,這便是詞義。
4、關連,即上、下詞義的關係
詞義解釋後,每一章節之間一定有所關連,若不將關連解釋清楚,一般人不可能弄得
懂。所以第四個便是按照關連來講上下文之間的關係。
5、辯答
如此學習到一個階段,心中一定有某些疑問,接著便是辯答。某個東西這樣講有沒有
違背?某個東西這麼講有沒有錯誤?將學習過的東西厘清,由此次第學習的話,對於經典
及修持的內涵,便可以通盤清楚瞭解。
所以,在學習經典時,如果想在幾天便將佛講的教法說完是不可能。
《功德之本頌》是將修持從開始到成佛,這條路應如何走的菩提道次第概略的說出,
所以它是屬於攝義的論典。
《功德之本頌》指出,學習上首先需要的是“上師”。不論學習什麼,一開始一定需
要一個好的指導者、好的老師來帶領。所以,一開始便是依止善知識,接著所講的才是整
個菩提道上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三個層次。在上士道教法中,它可分為顯宗及密宗
,所以,在講過上士道後,接著便是講大乘當中特別殊勝的密宗教法如何修持。它的內涵
大概就是這些。
《功德之本頌》首言:“一切功德之根本具恩主,一切如理依止為道根本。”所謂的
功德是指我們在修持佛法上的一切功德,這些功德是因為我們去依止一位善知識而得來的
。因為我們依止善知識而獲得種種功德,所以,他對我們具有極大的恩德。譬如,在修持
上想生起種種功德,首先要依止一位善知識,跟他學習後,依其教授如理修持,才有辦法
生起功德。換句話說,現在所生起的功德出自於我們如理修持佛法,而知道如何修持佛法
,其根本是從依止一位善知識而來。所以開頭講:“一切功德之本具恩主”,具恩主指上
師,也就是向我們開示佛法引導我們的上師、善知識,所有功德都是從這裡生起的。
講到如理依止,依止具相的善知識才是道的根本、修持的根本。因為所有的菩提道,
你要生起任何功德都需上師的恩德;上師大悲地攝受,我們才有辦法生起功德。對上師除
一開始要好好以信心和恭敬外,在依止他學習後,我們慢慢層次愈高,內在的信心和恭敬
也要相對去提升,這對修行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才不會引生出錯誤的或對上師邪見的做
法。在善知識方面,可分很多層次。以小乘來講,佛陀的《律經》講到一位善知識,他需
具足什麼樣子的條件。以大乘來講,如《經莊嚴論》也有提到一個大乘的善知識,應該也
要具備那些條件。同樣在密宗裡面,比如依照上師薈供的法本,也講到能向弟子傳授金剛
乘法門的上師須具足怎樣的資格和條件。當弟子需學習什麼法時,就要根據這些經典來判
斷這些上師是否適合成為我們的上師。但同時我們自己也要能成為具備這樣種種資格條件
上師的弟子,也要有足夠的資格。依經典去看看自己本身是否具備可以去依止善知識的資
格,具備資格後再去觀察你的上師是否具備善知識的那些條件。弟子與上師都條件具足後
,二者才能成為一個善的因緣。所以,就依止善知識來講,我們去觀察所依止的物件是不
是具格的上師是很重要的。
以前,仲頓巴大師有一弟子在其旁追隨觀察十五年後,對大師言:“追隨十五年,一
直觀察,發現您是具格的偉大上師。”大師也回答:“我也觀察了你十五年。”若互相觀
察十五年的話,時間就過去了,沒辦法去學習了。在開始學習時,依止一位善知識及觀察
是很重要的,確定後應全心依止來學習。
現在這個時代,我們不可能有很長的時間跟在上師身邊觀察他。以法王尊者來講,很
少人能在其旁服侍他、觀察他。所以,現代人改用一方面直接看其言行舉止,一方面間接
看其弟子的見解修行、言行舉止,由其弟子身上瞭解上師,可由較松的方法來判斷。
在觀察好上師以後,就要如理如法地依止。如果在依止善知識上能如理如法依止,心
中的證量必定可以生起。所以,對於依止善知識一定要非常精勤小心去依止,只要去依止
,一切修道上的功德一定可以在心中生起。故宗喀巴大師言:“恭敬依止祈請賜加持。”
所謂的祈賜加持是指自己好好學習。如何依止善知識?按《菩提道次第論》,應以意樂及
加行的方式依止。意樂是指自己的心念,心裡應如何去觀察上師,上師具足怎樣的功德,
我們如何去思維,思維後對上師生起信心來依止他。加行是指如何對他恭敬等。學習後依
照這些內涵做,這才是真正的加持,不是口中念一念祈上師賜加持。
以佛法來說,如理依止善知識的目的是真正要去學習佛法,學習成佛的原因是什麼。
我們現在具足修持佛法的條件。在六道裡面我們是人道的眾生,以現在條件來看,我們具
足了八閒暇和十圓滿。八閒暇是指我們沒有障礙修持的逆緣;十圓滿指本身擁有十種修道
的順緣。因為獲此十八種暇滿人身非常困難,因此,經論中從解釋暇滿體性、暇滿人身的
因緣,以及各種譬喻等多種方式來闡述暇滿人身的難得。但是若僅僅只知道難得,似乎沒
什麼稀奇,為什麼?就我身上所穿的衣服,這衣服可以講是世界我唯一獨有,但是,單單
得到這衣服對我而言並沒什麼好希罕的,最主要的是這東西對我有什麼好處。
暇滿人身對我們現在有什麼好處?攝頌中言:“一次所得此閒暇善身。”過去我們常
在六道當中輪轉,非常不容易才能得此人身。“一次”表示此世若不好好修持,將來想要
再獲人身幾乎是不可能的。故“一次所得”指現在單單只有這一次機會。其難得在經典中
形容,就算將整個世界給你,也比不上你現在所獲得的人身;即使你擁有全世界的珍寶,
也比不上暇滿人身的珍貴。因你用暇滿人身來修持,就可獲得解脫和佛果。所以,既獲暇
滿人身,而且這暇滿人身是如此的珍貴,我們就不能讓它虛耗,這就是利大的意思。它的
利益很大,我們一定要知道。現在知道獲得暇滿人身很不容易,且得到後可以拿來修持可
獲得很大殊勝利益的話,若還是一天到晚怠惰,那麼,這人身就浪費了。故下麵言:“晝
夜恒時求取精要心。”就是我們要恒常在生活中思維,此時所獲得的暇滿人身十分殊勝,
一定要好好拿來利用,因此恒時求取精要心,祈求能不斷在相續中生起,就是此意。
“一次所得此閒暇善身,極為難得利大當了知。”這一段最主要講的是我們現在從暇
滿人身去思維。因為各位都已經聽聞了一些佛法了,所以我在這裡不做詳細的解釋,如何
去思維各位應該知道。比如說思維八無暇十圓滿,這十八個每一個都可以依次思維、觀修
,從心裡面去體會。非人的無暇:
(一)首先從最悲慘的地獄道眾生開始。地獄道是所有輪回裡遭受折磨最多、受痛苦
最大,而且眾生數目也最多。地獄道眾生恒常受這些痛苦,根本沒有機會去修習佛法,我
現在沒有在地獄道當中,這是多麼的幸運,所以我應該為自己感到非常的慶倖。
(二)接著思維餓鬼道的眾生受哪些苦,比如說遭受到饑渴的折磨,我現在不用受這
些苦,所以我現在是非常的幸運。
(三)再來畜生道的那些眾生,他們的愚癡與互相吞食,這種痛苦我們現在是不需要
去忍受,想想這些的痛苦,再回過頭來想自己,就會覺得自己現在確是非常的幸運。
(四)在輪回裡還有些地方是沒有機會修習佛法的,那就是天道。像長壽天的眾生,
因為他們的心長久處於安逸之中,所以他們也沒有辦法修習佛法。這些非人的數目遠超過
人道眾生,這四種沒有辦法修習佛法的非人就叫做非人的無暇。
人中的無暇:
(五)無佛出世致無教法時代。相對于三惡道的眾生,人道的眾生是非常的希少的,
我們現在能夠得生為人,是非常難得的,可是生為人身並不一定有機會修習佛法,以時間
來說,通常只有在一萬三千六百劫當中才有一劫裡面有佛出世,我們能夠生長在有佛出世
的年代這是非常的稀有難得。
(六)雖然有佛會出現在這個時代,可是能夠生長在有佛法的地方又有幾個人呢?這
是非常的稀少的。所有人道的眾生大部分都生長在邊地——沒有佛法的地方,這也是無暇
。
(七)如果說生長在有佛法的地方,可是他對佛法充滿邪見,不信佛法而相信外道的
祭祀等;另外有些人對佛法沒有正確的了知,對於因果業報、三寶的功德等沒有正確的了
知,這種人也是有邪見。有邪見的人是沒有辦法修習佛法的。
(八)當一個人生長在有佛法的地方,也相信佛法,而且沒有邪見,可是他順緣不具
足的話,也沒辦法修習精進。就像一些人想修習佛法,可能他們眼睛瞎掉無法看東西,耳
朵聾了沒辦法聽聞,或是手腳殘廢,這些人同樣也沒有辦法修習佛法,這個叫做諸根不全
。人道中也有這四種沒辦法修持佛法的無暇。所以,對於沒有辦法修持佛法的眾生,人道
當中有四種,人道以外有四種,我們要依次去想,我們不是這類眾生,這是何等的幸運;
現在我們遠離了這些違緣,自己應當要認識和珍惜現在的條件。
以上是遠離八無暇逆緣的難得,接著要具足哪些順緣呢?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講,一個
是五種自圓滿,另一個是五種他圓滿,總合為十種圓滿。所謂的自圓滿是我們本身就具足
的,他圓滿是指外來的條件。
五種自圓滿所指的是:
(一)得生人中且有人的智慧,就是生長在人道當中。我們不是在地獄、餓鬼、畜生
,也不是長壽天。阿修羅、羅剎、藥叉、夜叉等也是不具足條件的眾生。
(二)生於中土。這可以包含兩個部分:一個是時機,一個是地方。以地方來講是指
我們生長在一個有佛法弘揚的地方才叫做中土,還要生長在剛好有佛出世的時代。剛剛講
的在一萬三千六百萬劫中只有一劫有佛,這一劫可以分成為“成住壞空”四個時段,它們
分別有二十個小劫,加起來共八十個小劫。在“成”、“壞”、“空”的階段不會有佛出
世,只有在“住”劫才有佛;而二十個小劫也不是每個階段都會有佛,一個劫數會分壽命
增長的期間跟壽命衰減的期間,只有在壽命衰減期間才會有佛出現,也就是在這二十小劫
裡面,差不多只有一半時間會有佛出現,而且在這一半時間裡也是只有其中某些時段有佛
出世,所以,可以遇到佛的時間非常少。現在我們生長在一個有佛出世的時代,也出生在
有佛法的地方。
(三)諸根俱全。身體健康沒有殘廢,有能力可以去修持。
(四)業際無倒。此可從業際顛倒來說,例如有人天生就是生長在屠夫的家庭裡,他
有可能從事的就是這一些比較會造惡業的行業,這種人就叫做業際顛倒。
(五)於教深信。是說除了沒有從事這些不正當的行業以外,他還要對佛法要有足夠
的信心,安住在正法中。這就是五種自圓滿。這五種自圓滿是我們本身這一世裡面要具足
的。
五種他圓滿:
(一)值佛出世。我們現在生長的這個時代是有佛出現到這個世界的時代。
(二)轉法輪,有佛降生且向眾生傳法。
(三)教法住世。除了佛出世講法外,這個法還不可以在這個世間消失掉,就是還在
這個世間,我們還可以接觸得到。
(四)隨學弟子。如果沒有跟隨佛陀學習教法的人,那我們也沒有人可以跟從學習,
所以要有隨學的弟子。隨學的弟子不是指我們,而是指那些善知識。
(五)他者悲心。我們現在想要修持要有他人來護持,有善知識來教導,他們有慈悲
心來教導,我們才能夠來學習。這是五種他圓滿;這五種他圓滿是從外在因緣來講的。對
於這十種圓滿,現在我們都得到了。這麼難得的條件我們竟然都得到了。
總而言之,過去的佛陀、大菩薩,那爛陀佛學院的龍樹菩薩、無著菩薩等二勝六莊嚴
,還有過去的八十四個成就者,以及教法傳到西藏後,像瑪爾巴大譯師和密勒日巴尊者、
薩迦派的祖師、噶舉派和寧瑪派的祖師,一直到宗喀巴大師等等這些歷代祖師,他們能夠
用來修持並且可以獲得佛果的基礎就是暇滿人身。過去他們的暇滿人身跟我們現在所得到
的暇滿人身是一模一樣的,只要我們好好利用它來修持,我們就有辦法獲得過去那些祖師
大德們的成就,這一點我們應該在心裡好好去體會。
剛剛所說的八閒暇與十圓滿是非常難得的,要獲得八閒暇、十圓滿所要修集的因也非
常困難。成就這暇滿人身要靠清淨守護戒律和六度波羅密的行持,如果我們沒有清淨守護
戒律,沒有行持六度波羅密,單單要獲得人身就已經是很難了;即使可以獲得人身,但要
得到暇滿人身,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一般我們會覺得自己這輩子好像已經做了很多善事,而且認為自己是在修行,但是稍
微仔細去想一想,往下去看自己心的時候,如果誠實一點就會發現我們心裡其實都還只是
貪著於這一世,只有追求這一世的種種利益。就像薩迦班智達所講的,如果還執直著這一
世的話,那這個人就不算是一個修持佛法的人,因為他只把心思放在這一世要得到什麼。
有“這一世要獲得什麼”的這種想法的時候,他怎麼能夠作出清淨的修持呢!
種敦巴大師在西藏的時候,有一個人在拉薩附近做一些修持,比如說他在頂禮。他在
頂禮的時候遇到種敦巴大師,種敦巴大師問他:“你在這裡做什麼?”他就回答說:“我
在這邊頂禮。”種敦巴大師就說:“你頂禮是很好,但是你修持佛法的話應該會更好。”
他想頂禮不是真正的佛法那就去繞塔,在繞塔過程中,他又遇到種敦巴大師,種敦巴大師
又問他在做什麼,他說在繞塔,當時種敦巴大師就回答說:“你繞塔是很好,但是你修持
佛法的話會更好。”那之後他又去做其他的修行,如供養曼達,之後又遇到種敦巴大師,
種敦巴大師又跟他講說:“你現在供曼達很好,但是你修持佛法的話會更好。”這時候這
個人熬不住了,他回答說:“大師你每次都跟我說修持佛法很好,那我在這裡做了這些,
難到都不是修習佛法嗎?禮佛、繞塔、獻曼達這些難到都不是修習佛法嗎?”當時種敦巴
大師就跟他說:“這些都只是佛法的外表而已,真正佛法的修持就是要捨棄對現世的執著
心。你執著現世的這種心能夠捨棄的話,才能做出真正清淨的修持。”
我們大部分都是心繫凡塵,想的是這一世我要追求什麼,要得到什麼東西。對修法人
來講,首先要斷除對這一世的貪著。這個貪著斷除了以後,好好去修持清淨的戒律,且配
合六度波羅蜜的修持,來世才有機會再得到人身。
獲得暇滿人身極為困難。經典裡的一些比喻告訴我們這暇滿人身是有多麼的希少。在
六道裡面,地獄道的眾生跟餓鬼道的眾生相比,地獄道的眾生非常的廣大,餓鬼道的眾生
相對就非常的希少;然而餓鬼道跟畜牲道來比,畜牲道眾生又非常非常的少;如果以大地
成塵土來講,我們人道眾生就好像是指尖上面的塵土那麼少。經典也講到像是盲龜一百年
才會浮上水面一次,而正好這烏龜把頭伸進漂在水面上的牛勒裡面,這個很明顯是非常難
的;另一個比喻是,我們往牆上灑豆子,豆子要粘在牆上,這也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我們
今天的這個暇滿人身,就像是這些比喻一般難得但是已經得到了。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暇滿
人身除了極為難得以外,能夠承辦的利益是很重大的。如果好好用這個暇滿人身來修持,
我們可以在這一世當中獲得無上的佛果——金剛持的果位,這是現在的這個人身才有辦法
達成的。這是從終究的層次上來看,他有這麼大的利益;從暫時的層次來看,如果能夠在
每一天的生活當中修持,就可以增長種種善念跟行持。假如一天內可能賺幾千塊錢,同時
也可以把這一天拿來修持菩提心,一般情況下大家可能會選擇第一種,把時間拿來賺錢,
結果他的收穫就是賺幾千塊錢;但是從生涯修持的利益來講,我們可能會選擇第二種,因
為我們知道只要在內心裡剎那觀修菩提心,就可以生起廣大的福德和資糧,因此當然會毫
不猶豫選擇第二種,如果每天做這些修持的話,就會使我們每天都生起極廣大的利益。所
以,除了思維暇滿難得這一點,我們還要想到以這種人身來修持,可以成就非常殊勝的利
益,甚至一生當中就能成就無上佛果位。
比如說現在有一個人,他中了彩票獎,如果他不去拿錢的話,這個人是不是很傻。同
樣的道理,今天有這個暇滿難得的人身,我們如果用它去修持的話,就可以生起非常殊勝
的利益,但是我們卻在那裡沒有意義的浪費,這樣子不是就像剛剛那種情況一樣嗎,非常
愚癡!如果有一個人明明中獎了他卻不去拿錢,你會說這個人怎麼那麼傻;那我們現在就
像這樣子,已經中了暇滿人身這個大獎,卻不知道拿來修持。這實在是太可惜了!我們既
然知道現在自己已經得到暇滿人身,就應當好好充分地去利用。即使在平常生活裡,我們
內心都要好好檢視現在有沒有在認真地修持,有沒有懷著菩提心,有沒有懷著善心,這樣
在一兩分鐘之內,就可以累積非常大的福報。所以在這段的後面二句說“晝夜恒時求取精
要心,相續不斷生起祈加持。”晝夜不斷就是白天晚上都不要間斷,去想暇滿難得的人身
是非常的珍貴,不要把它浪費掉,使這種迫切要去修持的心相續不斷地生起。
現在雖然知道人生很難得,一定要去修持,獲得其利益,但是我們就是沒有辦法生起
這種精進修持的心,那麼,障礙在那裡呢?障礙最主要來自于我們對於現世的貪著。我們
貪著現世,內心就會生起障礙而沒有辦法來修持,所以下面這一段最主要就是對治我們對
現世的這種貪著。“身命飄搖猶如水中泡,迅速壞滅故當憶念死。”我們會覺得需要錢財
、名聲或權力等等,可是這些財富、名聲都會幻滅,會消失的,甚至我們自己的身體也都
會幻滅,那其他外在的東西、外在的名利、財物有什麼好貪著的呢。如同至尊密勒日巴所
說的:“我現在好也好,不好也好,只要我住在山上,這就是我瑜伽士的願望。”這句話
是說不管他怎麼好,不需要有親朋好友來這裡共樂;不管他怎麼不好,也不需要來一些敵
人、冤親等在那邊慶祝。好與不好都隨它去,反正他在山洞裡做他自己的修行,這就是一
個瑜伽士的心願。在第二段密勒日巴尊者講到:“我想去哪裡沒有人會過問,我去到那裡
沒有人會探聽,只要我一個人孤獨地在山上修持,這個就是瑜伽士的心願。”所以他完全
捨棄了對現世的貪著,一心只希求去修持。這個是捨棄對現世貪著的一個瑜伽士坦白對我
們的開示。
我們要去好好思維一下密勒日巴尊者的話,他懂得了如何舍去對於現世的執著,因此
有辦法做出清淨的修持。對於舍去現世的執著,過去噶當派有所謂的四依教授和三金剛教
法等。當你真正體會到捨棄現世的貪著有多重要的時候,真誠修持佛法的心才會生起。一
個人是不是真正在修持佛法,也是從這一點來看。我們可以看到有一些人對於現世的貪著
都捨棄的時候,他們整個外相跟內心都恒常的調服,你可以從他們身上看出那種寂靜的安
詳。這一點也可告訴我們,如果想要修持、想要獲得內心的寂靜與安詳,首先第一步就是
要捨棄對現世的貪著。
所謂的四依教授:
第一個是“心依於法”,是說我們這一世如果想獲得修行上的利益,就要把心依於佛
法;第二個是“法依於丐”,是說現在內心想要修行,但要有吃、住的地方,在籌備這些
東西時我們就不能好好地修行,所以法依於丐;
第三個“丐依於死”,即使現在窮到像最慘的乞丐我都要修行這樣的心生起的時候,
可能會覺得:“要是我真的貧窮餓死了怎麼辦?”那我還執著這個身體,所以第三個口訣
是“丐依於死”——即使我現在變成了最慘的乞丐,要被餓死,那就痛痛快快地去死,內
心沒有恐懼,就是“丐依於死”。
再下去,他雖然想:“死對我沒有關係。可是死掉了以後沒有人來料理我的後事,是
不是不怎麼好呢?”這裡他不執著生但是執著死。從這四點去剷除我們內心那種對自己、
對現世的執著,真正的佛法修持就會生起。
所謂的三金剛法:
第一個是無關金剛,先誓利;
第二個是無愧金剛,後決定;
第三智慧金剛,伴隨行。
第一無關金剛,先誓利。所謂的無關是,當我們要去修行時,要先發誓:“跟我無關
的事不再插手。”無關金剛就是不要再去想那些與我們修行沒有關係的事,發誓在還沒有
修行成就以前把這些都放下。
第二個無愧金剛,後決定。就是我現在放下這些東西去修行以後,有很多人講:“他
怎麼能這樣什麼事情都不管就去修行了呢?”以我自己為例,有些人說賽康仁波切總是在
沙拉寺,而沒有好好照顧他自己的寺院。不管別人怎麼說,修行是我最重要的事情,我要
好好地修行,不管別人怎麼樣講,我內心無愧,因為我是一個修行人,我只有把心好好安
住在辦道上,不需要去管別人怎麼想。
第三個智慧金剛,伴隨行。在修持當中要恒常跟智慧做伴,以佛法作為我的同伴,恒
常地隨著佛法去行持。
過去噶當派的格西曾說:“我們要好好修行的時候,當捨棄了現世的那些貪求,就可
以脫離人群。”因為在人群當中,難免要去幫助親友,對抗怨敵,你就要去做人際關係。
但是心裡捨棄了世俗的事情,別人怎麼看他根本不去理會,因為這樣的人心裡已經捨棄了
現世的種種貪執,所以他是已經“脫離”人群。現在所講的“脫離”人群,並不是說外表
上面的脫離,而是心裡脫離。這種“脫離人群”,捨棄現世的貪著,不再參與種種世俗名
利等事相的人,內心只有佛法的修持;因為清淨修持佛法,所以他才能夠登入聖位。
“身命飄搖猶如水中泡,迅速壞滅故當憶念死。”這兩句講的就是去思維死無常。死
無常的教法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裡,宗喀巴大師以三根本、九因相以及三種決定的方式
,來解釋憶念死無常的修持。因為時間安排的原因,我們無法一一解釋這三個根本、九個
原因以及三種決定。如果去思維死無常的道理,我們就會知道,生命垂危就像水中的泡一
樣,什麼時候會死亡我們不知道;人死了以後,我們現世貪著的東西沒有一樣可以帶得走
;會如影隨形一般,我們到哪裡它就永遠跟著我們的是什麼?是現世所造做的那些善惡業
。這些善惡業會如影隨形,而現世你那麼貪著,花了許多心思去追求的東西卻沒有一樣可
以帶走,這同樣提示我們修持佛法要懂得如何去行善斷惡,這些業才是我們可以帶得到下
一世的,所以下一句就說“死後仍如影伴隨身形,黑白善惡業果隨後至。”死亡以後仍然
伴隨我們的只有黑白善惡果報。我們如果懂得這一點的話,懂得將來所要承受的那些苦與
樂是現世所造善惡業的果,就可以成辦我們來世的種種安樂。我們修持佛法的一個根本就
是從瞭解善惡因果開始。
所有一切修持的根本是依止善知識。道次第修持的開始是暇滿人生的思維,修持的基
礎是因果業報,進入大乘之門是菩提心,入密宗之門是灌頂。
剛剛說修持的基礎是以善惡因果的思維為最主要,因為我們每一天的行持中,如果懂
得如何去選取善,這種選善舍惡的選擇處就是我們修持的基礎。我們說修持佛法,最主要
的就是要懂得取捨——取善斷惡。對於善惡因果取捨的學習,應該時常去閱讀賢劫(女)
經、百業經、還有佛的本生傳等典籍。瞭解之後,還要如理如法去行持,這個是最重要的
。如果只是讀了這些經典或是知道很多典故,實際上沒有仔細抉擇我們生活當中的善惡業
理,這樣就沒有很大的用處。
由業所生的果可分成四類:
第一類叫異熟果;
接著是等流果,等流果又可以分成做者等流果和受者等流果;
第三類是增上果;
第四是士用果。
總共四類五種。以殺生來講,第一種異熟果會導致我們投生到三惡道,依照殺生惡業
的輕重來判定,惡業很重就會墮入地獄道,輕一點的就墮入到畜生道、餓鬼道;來世墮入
三惡道中,受三惡道的痛苦果報就是異熟果。等流果中,第一個受者等流果就是被殺死的
眾生所承受的痛苦我都要承受,或者因為殺生的緣故,感得這生短命、多疾等等,這些都
是受者等流果;第二個做者等流果就是現在我們傷害眾生,造下這個業以後,將來還會有
那種習性,即以前殺生現在還會有殺生的習性。第三個增上果,他所使用的東西或者他的
環境都會引發他再造殺生的惡業。第四個士用果就是,如果生病了,別人看醫生吃藥都很
有效,但對他卻沒有效果,即使看再好的醫生給再好的藥也沒有效果,這就是他的士用果
;他所使用的東西因為他的惡業而都變成了違緣。增上果跟士用果在經典裡是很像的。
對於偷盜、邪淫等其他身口意的惡業,也依次有這四類果報。只要造了惡業就會墮入
到三惡道中,從三惡道受完各種痛苦回到人道的時候,還有士用果、增上果以及等流果,
真是可怕!
“一切功德之本具恩主,如理依止是為道根本,善見此理多方精進心,恭敬至誠依止
祈加持。”第一段是修持道的根本——如何依止善知識法。
“一次所得此閒暇善身,極為難得利大當了知,晝夜恒時求取精要心,相續不斷生起
祈加持。”我們修行、了知現在所得的暇滿人身是非常珍貴,如此便會盡力努力修行。
“身命飄搖猶如水中泡,迅速壞滅故當憶念死,死後仍如影伴隨身形,黑白善惡業果
隨後至。”此為下士道的意樂——如何思維產生修持下士道的想法。
“得堅定解于諸罪惡業,即使甚小微細亦斷除,一切善法資糧悉成辦,恒常謹慎力行
祈加持。”于此得堅固解,此是下士道的行持(加行)。
“受用無厭為一切苦門,輪回圓滿實無可依賴,知其過患而于解脫樂,生起極大希求
祈加持。”此為中士道的意樂。因中士夫在修持上要斷除對輪回的貪執,因此首先要看輪
回有何過患,才會生起想要脫離輪回的心。
輪回的過患,要從輪回的痛苦中去瞭解。依照四聖諦的次第,首先須瞭解輪回有什麼
苦。
輪回的苦可以從三苦、六苦、八苦來解釋,瞭解輪回有這些痛苦及過患,但它的因由
何起,這些痛苦又是由什麼引生出來就會想要去知道。所以頌文中說:“受用無厭為一切
苦門,輪回圓滿實無可依賴。”從思維輪回的痛苦生起出離心後,接著再看輪回的因,就
會瞭解什麼是集諦。集諦的意思是輪回的因(集諦是指業和煩惱),當我們思維輪回的痛
苦,越瞭解越會去增加斷除輪回因的欲望。集諦是可以斷除的,當然就會想要去修持,所
以,“輪回圓滿實無可依賴”,知輪回中我們擁有的東西不管如何圓滿,但都在痛苦的輪
回中,沒有什麼可依賴而值得歡喜的。“知其過患而于解脫樂”,瞭解這點後,當然對解
脫的快樂就會生起很大的希求心。生起此心外,同樣會想要知道有什麼方法能斷除輪回的
因。
對痛苦的認知有時會有很大的差別。就像有些外道,他們把欲界當中的一些情況視為
痛苦,對於欲界以上的色界(初禪至四禪)、無色界就認為沒有痛苦。所以,他們修行的
目的是為了斷除欲界的痛苦,往生到色界或無色界。這種對痛苦的認識太粗淺,只想到要
脫離欲界,往生到更上界,將來還是會因上界的福報用盡要往下墮,所以輪回還沒有中止
。如想真正從輪回中解脫出來,對整個輪回的苦都要了知,不論是欲界、色界或無色界,
只要在輪回中就沒有快樂,並因此生起強烈的厭離輪回的心。不由自主的去輪轉,此句是
很無奈的一句話。如果僅以生老病死過程來講,它是輪回但不能稱做是輪回的特色。真正
的輪回不能單單只說生滅,因為任何無常事物都是生滅法,而生滅法不能稱為輪回的過患
。單單只是生滅還沒有這麼大的過患。佛也有示現生滅狀態,不可能因此講說佛很糟糕!
現在既然不由自主地去輪轉是輪回的特色,當然從輪回解脫出來才是所謂的解脫輪回。
輪回的含義是受到業和煩惱的牽引不由自主的輪轉。知道後,再瞭解在不由自主受業
與煩惱牽引的情況下到底有什麼痛苦。痛苦可以由幾個方面去認識:三苦、六苦、八苦。
其中六苦是對輪回中種種痛苦的描述,從這方面來體認能夠最清楚了知輪回總苦。
(1)不定苦:所有現在所獲得的財物、親友都是不一定的,現在擁有的何時會失去
也是不一定的,而且任何時刻都處於這種狀態當中。現在所擁有的東西會不會失去不知道
;何時會得到不知道,所以這個叫不定苦。當心中無法完全確定擁有那東西時便是一種很
大的痛苦。因沒有控制的能力,心中很自然的會去依賴朋友、財富或所擁有的東西,心寄
望在上面以為可以依靠它們。當這些都是很不定時,心裡就會非常煩惱,會覺得為什麼朋
友和財富都沒有辦法依賴。因這些事情本身就是不定的。
(2)不知足苦:指擁有某些財物時,任何時候你都絕對不會想:“就這樣夠了!”
而會覺得:“如果再得某一個就好了!”得到了第二個就會想要第三個,不論獲得多少還
會有下面你需要的東西,無法滿足於現在所擁有的。這種不知足的狀態也是一種內在強烈
的痛苦,屬第二種不知足苦。
(3)數數捨棄(苦):猶如前兩個苦,得到的財物不但不穩定,即使擁有這些財物
內心也會不滿足,因此會很賣力去追求更多的物質、財寶和親友。但是,不論追求到的東
西再多再好,終究人死時也需將所擁有的東西捨棄。除此之外,下輩子假設又投生為人,
一切又要從頭再開始,心裡面還是會去追求財富、名聲、朋友、親屬,這種追求又要付出
很多努力,得到了,再追求,再得到,再累積,一直累積到死的時一定要再捨棄,然後再
到下一次。這種過程是一直持續不斷地在累積東西,累積到了又捨棄,這種叫做數數捨棄
。好比密勒日巴尊者的上師要他再三地蓋了房子又拆,這是非常累的事情。
(4)數數結生苦:數數是時時常常,結生就是投胎。現在很努力去累積,以後要捨
棄。如果捨棄完了什麼都結束了,就如同我們講的放下就什麼都沒有的話那還好,反正不
用再重複那個動作。可是,實際上在輪回裡面並沒有這麼便宜的事情,這輩子非常精勤努
力,累積我們的名聲、財富、親屬、朋友,花了那麼多的心血,到了死時要全部捨棄,但
是這個過程不會如此就停下來,我們還會去投生,接著又開啟另一扇痛苦之門。我們需要
去認識這種結生有多痛苦——每次都得從頭經歷這些痛苦。
(5)上下輪轉苦:數數結生過程中如果每次投胎都做人,反正知道了人道有何痛苦
、有何快樂,習慣了就好。但實際上又沒這麼好的事情,我們這世當人,下輩子不一定為
人,若累積福報往生到天界,等福報用盡時又會往下墮。就像一個位高權重的人,本身在
很高的地方叫他掉下來當貧民或普通的人,他心裡有多難受!不僅如此,如往下掉到地獄
,要受那麼大痛苦的話,這種痛苦就不是我們能想像的。在地獄道當中,所要經歷時間,
不像人道頂多六、七十年就夠了,在地獄道中,經千百劫才能出來,受苦完了才可能會往
生到上界如人道、天道等。但在這些地方也沒有很穩定的快樂,這些日子過了又有可能再
往下。經常經歷這種有時在上、有時在下的這種痛苦是非常大的。
(6)無有伴苦:在輪回中漂流,不論從什麼地方到什麼地方,死時是自己去死,生
時也是自己一個人呱呱墜地。在生死的輪轉裡只有你一個人孤伶伶地面對生死問題,沒有
任何同伴,這就是無有伴苦。
對於以上六苦仔細思維的話,你會深深體會,在輪回當中到處都充滿了這些苦;而這
些的苦因即是受用無厭。在輪回中所有的受用,不管生活在那一道,只要對它感到滿足的
話,當然就只會在這裡面輪轉。相反地,在輪回中生起:“我已倦怠了。輪回當中任何一
種圓滿快樂都不值得我去依靠,也不寄望在輪回中能得什麼快樂!”當你打從內心真實引
生對輪回厭離時,接著便可想到:“我感到滿足了,這裡沒有我所要追求和依靠的東西。
”“知其過患而于解脫樂”,瞭解到輪回有何痛苦與過患,也知道不能依靠輪回的圓滿和
快樂,心裡就會生起迫切需求解脫的心。知道輪回當中有這麼多過患,怎麼還能在此輪轉
,一定要好好追求一個值得我依靠的究竟快樂。故言“知其過患而于解脫樂,生起極大希
求祈加持。”生起真正希望獲得解脫快樂的心。生起這種希求心時,你才會想要真正精勤
實修可以讓我們得到快樂解脫的方法。對於希求解脫的人,若想生起穩固的希求心,一定
要好好學習四聖諦。
四聖諦的教法在佛教當中是一個最基礎、根本的教法。法稱菩薩在《釋量論》中提及
:“於主要義無欺故,他義亦可推得知。”“於主要義”指的便是四聖諦。于主要義沒有
欺騙眾生,也可推測其他佛法的道理也不會欺騙我們。過去佛陀開示教化眾生的四聖諦是
如此真實無欺,其他的佛陀沒有必要欺騙我們;也就是說身為一佛教徒,對四聖諦教法要
有一真正完整的認知。
在四聖諦所講的苦集滅道中,首先要認識的便是苦諦。過去佛陀依照苦集滅道次第來
講,今天我們學習也應該從認識什麼是輪回痛苦,輪回痛苦的集因是什麼;接著對集諦有
越深的瞭解,對滅諦就會有越強的希求心;對滅諦有越深的希求,就會越精勤去修行道諦
,這是應該有的次第。如同彌勒菩薩所舉的譬喻,好比一個病人,首先他會知道自己生病
了;遭受病折磨時,病因從那來;知病因後,便會想要去斷除它;知道有什麼東西可以治
我這個病之後,才會去找醫生來醫。按照這樣次第,在學習苦集滅道上也一樣,首先知苦
,知苦後才會探究集諦因是什麼,再來從滅諦、道諦上去修持。如果不知自己在生病,就
不會想去看醫生;同理,如果不知道輪回中有什麼痛苦,也不可能會希求滅諦,行持道諦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99.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