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ool810 (随缘)
看板Tantric
标题《功德之本颂》讲授 (1)
时间Fri May 7 19:55:23 2010
赛康仁波切
功 德 之 本 颂
学习佛法最开始是依止善知识,然後是小乘、大乘、止观禅修、无学道的佛果为止,
都是希望让我们没有障碍,通达这些佛法的内涵,为祈请上师能让他生起这些佛法的内涵
,所以写下功德之本颂。
《功德之本颂》虽然简短,但却涵盖了佛陀从过去二千五百年前在教导他的弟子们如
何依次从头开始慢慢进入佛道,直至修证成佛的修持法。
今日在闻法前需供曼达,将曼达献给这传承的由来:本师释迦牟尼佛。所以在献曼达
时,观想导师释迦牟尼佛在我们的前方,释尊依次传给历代祖师们,他们围绕在释尊旁,
我们观想将此曼达献给他们,并且祈求他们加持我们对所有修持菩提道的次第可以在心中
生起证量,故大家以此的发心观想来献曼达。
为了使听闻和修持成为佛法,心里在还没有听闻前先生起皈依三宝的心。皈依的心生
起後,为了使现在所做的行持成为一个大乘的行持,接着再发起大乘菩提心,故在听前先
做皈依发心。
如同宗喀巴大师所言:“一切发心皆由善心念。”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现在所做
的事情是不是佛法,需视你心中是否有善的心念,即如现在你有皈依三宝的心一直在自己
心中的话,所做的事情才是佛法的修持。假如心中真正具足菩提心,你所做的一切行持才
可称为大乘的行持,而不是依所修的法本。譬如你所修持的法是大乘的法,但你没有大乘
的心,那你所修持的也不能称为大乘的修持。是不是大乘的修持或法,完全在於我们自己
的内心,所以在听闻佛法时,一定要将此牢记心中。
如同过去在《量论》中,陈那菩萨曾言:“获得正量教示利众生,导师如来怙主我顶
礼。”在此论典一开始便先顶礼如来。首先言“获得正量”是什麽意思?指获得的是诸法
实相,通达诸法实相的意思。从此句话可知,因它不是本来就有的,量指心中的通达意思
,正确真实的通达诸法实相叫正量。从本来是凡夫的人,依次的修持获得正量,即从非正
量才能获得正量。“获得正量”在告诉我们,佛陀也是一开始与我们相同是凡夫身,慢慢
的在修持中断除所有障碍,获得无边的功德,才能成就圆满佛果。所以,获得正量含有这
意思。
“获得正量”的意思前已说过,原本不是正量,後来成为正量,它的过程分作三部分:
一、首先是发菩提心。
二、发菩提心以後,以无量劫的时间来累积资粮(福德与智慧资粮)
三、之後成就佛道,转法轮利益众生。
在这过程中,原本是众生的层次,依次的修持,才由清净罪障、累积资粮的修集,然
後证得一切诸法实相。诸法的实相所讲的就是正量,它的涵义包括我们可以相信的,另一
意思是它是真实的,真理的意思。因为是真理,我们才能够相信。“获得正量教示利众生
”含义是首先获得正量,再以慈悲方便利益众生。
“导师如来怙主我顶礼”,“导师”指获得最究竟的果位,能成为众生的导师,因他
已通达诸法的实相,所以他才能以如实的方便,引导众生去修证一切的如实法,此为导师
的涵义。“如来”指佛陀的法身,法身的功德。“怙主”指救度众生所示现的色身,因在
佛成佛时,他能就法身和色身这两身,法身是以“如来”这字代表,“怙主”所表示的是
色身,色身又包括化身和报身,即佛陀由大悲心驱使,由法身当中示现出化身和报身来利
益众生,所以在这句话中,已涵盖了佛陀的四个特质。首先获得正量,佛陀的特质包括四
点:一、教示利益众生。二、导师。三、如来。四、怙主。因具足这四个特质,所以我们
可以完全相信佛陀,因此我们向他顶礼。
由获得正量可知,一开始时佛陀也是凡夫,我们知道既然一开始也是凡夫,也就是跟
我们一样,所以在心中要对自己有信心,表示只要去修行,将来也能如同佛一样,得到最
究竟的果位。就是经由内心里面,首先生起菩提心,然後再利益众生,在无量劫当中修持
种种菩萨行,不论有那些需他度化或行持的,他都可以舍弃自已的利益,完全为众生去行
持。经由久远时间断除他的过失,修持种种的利生功德,以後才获得最终究的果位。现在
所言的,在他获得最终究的果位後,并不是自已一人快乐而已,他不是单单为了自已的快
乐才去成佛,是为了利益众生。所以,在他成就佛果以後,仍旧以他的大悲心观视一切众
生,对所有需要他带引的众生,同样平等的以大悲对待他们,并且用无量善巧方便去引导
他们。
现在佛陀要引导众生时,好像他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只是心中有慈悲心,希望能救
度众生,不是这样子的。因为佛陀成就佛果,是以无边的神通、无边的威力所庄严,本身
也具足了一切力量,按照众生的根器、心性,不同的众生要依照什麽方式去引导呢?佛陀
他会以大悲心,即使需要在地狱忍受无量劫的痛苦,他都会毫不犹豫的在地狱里面住无量
劫来利益众生。由此看来,了解到佛陀不但是一个获得最究竟的果位,并且恒常以大悲心
去利益众生,而且还是个具足无量威势力的圆满成就者,所以关於佛陀具有什麽样的功德
,我们要先了解。以上所讲的关於佛陀的智慧,从断证的功德中获得无量的智慧,从利益
众生这点,他内心具足无边的悲心,在利益众生的行持上面,同样具足无量威势,从佛陀
的智慧、慈悲、力量三点上,几乎无法找到可与他相比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心中如果想依赖什麽人来救度我们,显然除了佛以外,几乎没
有什麽值得我们信赖。心里想说佛陀他是一个真正的依怙,我们要依止他的话,当然要按
照他的法来修持。可是,法在修持上,次第十分重要,如果不了解修持的法有何内涵次第
的话,对一个行者而言,他不可能做一个正确无误的修持。如同萨迦班智达所言的一句话
,我们对於世间的任何东西,以答录机来讲,对世间的任何东西在买它以前,心里会思维
货是否好吗?货比三家去仔细选择一下,这东西会有什麽好处,故障等等,好好选择後再
来购买。对世间法都如此谨慎小心,对於现世及将来获得安乐利益的修持,我们怎能掉以
轻心?这句话意思是为了让现世及来世获得更好的安乐,修持时不能像狗一般,拿什麽给
牠吃牠就照吃。对我们而言绝对是非常愚痴的行为。我们修持的人对於所要修持的法,在
修持以前一定要好好判断,是否是正法,再进入修持。因为在修持的次第及正法的重要性
,过去有二位噶当派的大德,一位叫耶些博多,另一位叫也希间阿哇,这两位大德有次互
相谈起,因上师博多哇问弟子:“现在有两种情况:(一)让您获得很多神通,即外在的
成就,也有很多殊胜的力量可以转变很多东西原等,具足此种的神通力。(二)让您得到
成佛菩提道上的知识。你会选择那一个?”也希间阿哇回答选择第二个。为什麽呢?如以
神通来讲,我获得天耳或天眼通、他心通等等来讲,不论你神通再广大,顶多就这一世的
受用而已,此世可以很快乐舒适过生活,但是过了以後,还是在轮回当中轮转。但是,我
如果这一世当中获得了对於成佛道上的菩提道知识的话,我这世修习一些,来世就能通达
一些,慢慢的就能趋向佛果,这才是智者的行为。所以,现在的《功德之本颂》就是可以
引导众生从开始直至成佛的道路,如果以修持道上的内涵而言,几乎都包涵在《功德之本
颂》中。
当我们在解释《功德之本颂》内涵时,它的本义当然不会超过过去印度的大班智达如
龙树菩萨、无着菩萨等瞻部洲的六庄严、二尊胜等的大论师所阐述的内涵。
宗喀巴大师所写的这篇《功德之本颂》也是过去所依止的上师,萨迦、噶举、宁玛派
那些上师的教言获得证量後,按照那些上师所传述的教授写下来的,不是自己所编创新利
益的讲法。以菩提道次第而言,过去宗喀巴大师不仅从当代大师获得口诀,同时还亲见文
殊菩萨,获得文殊菩萨的指示,应当写下关於菩提道次第的论典,宗喀巴大师当时才萌生
写菩提道次的论着心意。他不单单只有见到文殊菩萨,当时他还亲见过去印度首席班智达
阿底峡尊者,经阿底峡尊者亲自显现在他面前,告诉他已具足(摹)撰写菩提道着述或论
着能力,应当写下来。受到这些菩萨指示後,大师才写下这些论着,而不是自己高兴或看
书後就写下来,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所有精髓若浓缩精华便是《功德之本颂》。我们
在学习佛法上,一开始时先学较略的,它总摄一切佛法的内涵,不是很广而是稍微略的,
再慢慢的学到较详细、较广的论典。
世亲菩萨在一本论典中开示:正在学习教法时,要按照五要领学习:
1、依据经典的主旨
所谓主旨是指透过学习经典时,经典里面主要告诉我们什麽,除主要目标外,我们可
以对什麽内涵有所了解,会有次序性的介绍,一般讲到四种次第,以主旨所诠述的大概就
是这经典,我们修习以所能了解的。一般在世俗上,不管做什麽事,首先要了解现在要做
什麽事,为达成目标,一开始要从那着手。从那地方着手後,接着彼此间的关连是什麽?
如了解後,当然没有不可能达到的。类似这种讲法,以主旨而言,在告诉我们:现在学习
的这目标是什麽?它的着手处在何方?接着再由着手处如何达到目的的关连等等的方式,
这便是主旨所讲的。
2、摄义,即精华之义
在了解现在学习的主旨之後,接着对此经典所言的内涵,一开始马上很广的大小细节
都讲时,一般人是无法理解的,很容易在听时感到很乱。在学习上一开始,要先有概略性
的了解,这种了解就是依据摄义来解释,摄义所讲的便是此经典概略内涵。
3、词义,即文词的意义,内容较多、较广
当了解概略内涵,再把下面所要注述的详细内容一个一个解释,这便叫做词义。如同
在学习《现观庄严论》,一般分成八释七十译;在菩提道次第中亦是如此。先将概要听过
一遍,再讲详细内容,这便是词义。
4、关连,即上、下词义的关系
词义解释後,每一章节之间一定有所关连,若不将关连解释清楚,一般人不可能弄得
懂。所以第四个便是按照关连来讲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5、辩答
如此学习到一个阶段,心中一定有某些疑问,接着便是辩答。某个东西这样讲有没有
违背?某个东西这麽讲有没有错误?将学习过的东西厘清,由此次第学习的话,对於经典
及修持的内涵,便可以通盘清楚了解。
所以,在学习经典时,如果想在几天便将佛讲的教法说完是不可能。
《功德之本颂》是将修持从开始到成佛,这条路应如何走的菩提道次第概略的说出,
所以它是属於摄义的论典。
《功德之本颂》指出,学习上首先需要的是“上师”。不论学习什麽,一开始一定需
要一个好的指导者、好的老师来带领。所以,一开始便是依止善知识,接着所讲的才是整
个菩提道上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三个层次。在上士道教法中,它可分为显宗及密宗
,所以,在讲过上士道後,接着便是讲大乘当中特别殊胜的密宗教法如何修持。它的内涵
大概就是这些。
《功德之本颂》首言:“一切功德之根本具恩主,一切如理依止为道根本。”所谓的
功德是指我们在修持佛法上的一切功德,这些功德是因为我们去依止一位善知识而得来的
。因为我们依止善知识而获得种种功德,所以,他对我们具有极大的恩德。譬如,在修持
上想生起种种功德,首先要依止一位善知识,跟他学习後,依其教授如理修持,才有办法
生起功德。换句话说,现在所生起的功德出自於我们如理修持佛法,而知道如何修持佛法
,其根本是从依止一位善知识而来。所以开头讲:“一切功德之本具恩主”,具恩主指上
师,也就是向我们开示佛法引导我们的上师、善知识,所有功德都是从这里生起的。
讲到如理依止,依止具相的善知识才是道的根本、修持的根本。因为所有的菩提道,
你要生起任何功德都需上师的恩德;上师大悲地摄受,我们才有办法生起功德。对上师除
一开始要好好以信心和恭敬外,在依止他学习後,我们慢慢层次愈高,内在的信心和恭敬
也要相对去提升,这对修行者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不会引生出错误的或对上师邪见的做
法。在善知识方面,可分很多层次。以小乘来讲,佛陀的《律经》讲到一位善知识,他需
具足什麽样子的条件。以大乘来讲,如《经庄严论》也有提到一个大乘的善知识,应该也
要具备那些条件。同样在密宗里面,比如依照上师荟供的法本,也讲到能向弟子传授金刚
乘法门的上师须具足怎样的资格和条件。当弟子需学习什麽法时,就要根据这些经典来判
断这些上师是否适合成为我们的上师。但同时我们自己也要能成为具备这样种种资格条件
上师的弟子,也要有足够的资格。依经典去看看自己本身是否具备可以去依止善知识的资
格,具备资格後再去观察你的上师是否具备善知识的那些条件。弟子与上师都条件具足後
,二者才能成为一个善的因缘。所以,就依止善知识来讲,我们去观察所依止的物件是不
是具格的上师是很重要的。
以前,仲顿巴大师有一弟子在其旁追随观察十五年後,对大师言:“追随十五年,一
直观察,发现您是具格的伟大上师。”大师也回答:“我也观察了你十五年。”若互相观
察十五年的话,时间就过去了,没办法去学习了。在开始学习时,依止一位善知识及观察
是很重要的,确定後应全心依止来学习。
现在这个时代,我们不可能有很长的时间跟在上师身边观察他。以法王尊者来讲,很
少人能在其旁服侍他、观察他。所以,现代人改用一方面直接看其言行举止,一方面间接
看其弟子的见解修行、言行举止,由其弟子身上了解上师,可由较松的方法来判断。
在观察好上师以後,就要如理如法地依止。如果在依止善知识上能如理如法依止,心
中的证量必定可以生起。所以,对於依止善知识一定要非常精勤小心去依止,只要去依止
,一切修道上的功德一定可以在心中生起。故宗喀巴大师言:“恭敬依止祈请赐加持。”
所谓的祈赐加持是指自己好好学习。如何依止善知识?按《菩提道次第论》,应以意乐及
加行的方式依止。意乐是指自己的心念,心里应如何去观察上师,上师具足怎样的功德,
我们如何去思维,思维後对上师生起信心来依止他。加行是指如何对他恭敬等。学习後依
照这些内涵做,这才是真正的加持,不是口中念一念祈上师赐加持。
以佛法来说,如理依止善知识的目的是真正要去学习佛法,学习成佛的原因是什麽。
我们现在具足修持佛法的条件。在六道里面我们是人道的众生,以现在条件来看,我们具
足了八闲暇和十圆满。八闲暇是指我们没有障碍修持的逆缘;十圆满指本身拥有十种修道
的顺缘。因为获此十八种暇满人身非常困难,因此,经论中从解释暇满体性、暇满人身的
因缘,以及各种譬喻等多种方式来阐述暇满人身的难得。但是若仅仅只知道难得,似乎没
什麽稀奇,为什麽?就我身上所穿的衣服,这衣服可以讲是世界我唯一独有,但是,单单
得到这衣服对我而言并没什麽好希罕的,最主要的是这东西对我有什麽好处。
暇满人身对我们现在有什麽好处?摄颂中言:“一次所得此闲暇善身。”过去我们常
在六道当中轮转,非常不容易才能得此人身。“一次”表示此世若不好好修持,将来想要
再获人身几乎是不可能的。故“一次所得”指现在单单只有这一次机会。其难得在经典中
形容,就算将整个世界给你,也比不上你现在所获得的人身;即使你拥有全世界的珍宝,
也比不上暇满人身的珍贵。因你用暇满人身来修持,就可获得解脱和佛果。所以,既获暇
满人身,而且这暇满人身是如此的珍贵,我们就不能让它虚耗,这就是利大的意思。它的
利益很大,我们一定要知道。现在知道获得暇满人身很不容易,且得到後可以拿来修持可
获得很大殊胜利益的话,若还是一天到晚怠惰,那麽,这人身就浪费了。故下面言:“昼
夜恒时求取精要心。”就是我们要恒常在生活中思维,此时所获得的暇满人身十分殊胜,
一定要好好拿来利用,因此恒时求取精要心,祈求能不断在相续中生起,就是此意。
“一次所得此闲暇善身,极为难得利大当了知。”这一段最主要讲的是我们现在从暇
满人身去思维。因为各位都已经听闻了一些佛法了,所以我在这里不做详细的解释,如何
去思维各位应该知道。比如说思维八无暇十圆满,这十八个每一个都可以依次思维、观修
,从心里面去体会。非人的无暇:
(一)首先从最悲惨的地狱道众生开始。地狱道是所有轮回里遭受折磨最多、受痛苦
最大,而且众生数目也最多。地狱道众生恒常受这些痛苦,根本没有机会去修习佛法,我
现在没有在地狱道当中,这是多麽的幸运,所以我应该为自己感到非常的庆幸。
(二)接着思维饿鬼道的众生受哪些苦,比如说遭受到饥渴的折磨,我现在不用受这
些苦,所以我现在是非常的幸运。
(三)再来畜生道的那些众生,他们的愚痴与互相吞食,这种痛苦我们现在是不需要
去忍受,想想这些的痛苦,再回过头来想自己,就会觉得自己现在确是非常的幸运。
(四)在轮回里还有些地方是没有机会修习佛法的,那就是天道。像长寿天的众生,
因为他们的心长久处於安逸之中,所以他们也没有办法修习佛法。这些非人的数目远超过
人道众生,这四种没有办法修习佛法的非人就叫做非人的无暇。
人中的无暇:
(五)无佛出世致无教法时代。相对于三恶道的众生,人道的众生是非常的希少的,
我们现在能够得生为人,是非常难得的,可是生为人身并不一定有机会修习佛法,以时间
来说,通常只有在一万三千六百劫当中才有一劫里面有佛出世,我们能够生长在有佛出世
的年代这是非常的稀有难得。
(六)虽然有佛会出现在这个时代,可是能够生长在有佛法的地方又有几个人呢?这
是非常的稀少的。所有人道的众生大部分都生长在边地——没有佛法的地方,这也是无暇
。
(七)如果说生长在有佛法的地方,可是他对佛法充满邪见,不信佛法而相信外道的
祭祀等;另外有些人对佛法没有正确的了知,对於因果业报、三宝的功德等没有正确的了
知,这种人也是有邪见。有邪见的人是没有办法修习佛法的。
(八)当一个人生长在有佛法的地方,也相信佛法,而且没有邪见,可是他顺缘不具
足的话,也没办法修习精进。就像一些人想修习佛法,可能他们眼睛瞎掉无法看东西,耳
朵聋了没办法听闻,或是手脚残废,这些人同样也没有办法修习佛法,这个叫做诸根不全
。人道中也有这四种没办法修持佛法的无暇。所以,对於没有办法修持佛法的众生,人道
当中有四种,人道以外有四种,我们要依次去想,我们不是这类众生,这是何等的幸运;
现在我们远离了这些违缘,自己应当要认识和珍惜现在的条件。
以上是远离八无暇逆缘的难得,接着要具足哪些顺缘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一个
是五种自圆满,另一个是五种他圆满,总合为十种圆满。所谓的自圆满是我们本身就具足
的,他圆满是指外来的条件。
五种自圆满所指的是:
(一)得生人中且有人的智慧,就是生长在人道当中。我们不是在地狱、饿鬼、畜生
,也不是长寿天。阿修罗、罗刹、药叉、夜叉等也是不具足条件的众生。
(二)生於中土。这可以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时机,一个是地方。以地方来讲是指
我们生长在一个有佛法弘扬的地方才叫做中土,还要生长在刚好有佛出世的时代。刚刚讲
的在一万三千六百万劫中只有一劫有佛,这一劫可以分成为“成住坏空”四个时段,它们
分别有二十个小劫,加起来共八十个小劫。在“成”、“坏”、“空”的阶段不会有佛出
世,只有在“住”劫才有佛;而二十个小劫也不是每个阶段都会有佛,一个劫数会分寿命
增长的期间跟寿命衰减的期间,只有在寿命衰减期间才会有佛出现,也就是在这二十小劫
里面,差不多只有一半时间会有佛出现,而且在这一半时间里也是只有其中某些时段有佛
出世,所以,可以遇到佛的时间非常少。现在我们生长在一个有佛出世的时代,也出生在
有佛法的地方。
(三)诸根俱全。身体健康没有残废,有能力可以去修持。
(四)业际无倒。此可从业际颠倒来说,例如有人天生就是生长在屠夫的家庭里,他
有可能从事的就是这一些比较会造恶业的行业,这种人就叫做业际颠倒。
(五)於教深信。是说除了没有从事这些不正当的行业以外,他还要对佛法要有足够
的信心,安住在正法中。这就是五种自圆满。这五种自圆满是我们本身这一世里面要具足
的。
五种他圆满:
(一)值佛出世。我们现在生长的这个时代是有佛出现到这个世界的时代。
(二)转法轮,有佛降生且向众生传法。
(三)教法住世。除了佛出世讲法外,这个法还不可以在这个世间消失掉,就是还在
这个世间,我们还可以接触得到。
(四)随学弟子。如果没有跟随佛陀学习教法的人,那我们也没有人可以跟从学习,
所以要有随学的弟子。随学的弟子不是指我们,而是指那些善知识。
(五)他者悲心。我们现在想要修持要有他人来护持,有善知识来教导,他们有慈悲
心来教导,我们才能够来学习。这是五种他圆满;这五种他圆满是从外在因缘来讲的。对
於这十种圆满,现在我们都得到了。这麽难得的条件我们竟然都得到了。
总而言之,过去的佛陀、大菩萨,那烂陀佛学院的龙树菩萨、无着菩萨等二胜六庄严
,还有过去的八十四个成就者,以及教法传到西藏後,像玛尔巴大译师和密勒日巴尊者、
萨迦派的祖师、噶举派和宁玛派的祖师,一直到宗喀巴大师等等这些历代祖师,他们能够
用来修持并且可以获得佛果的基础就是暇满人身。过去他们的暇满人身跟我们现在所得到
的暇满人身是一模一样的,只要我们好好利用它来修持,我们就有办法获得过去那些祖师
大德们的成就,这一点我们应该在心里好好去体会。
刚刚所说的八闲暇与十圆满是非常难得的,要获得八闲暇、十圆满所要修集的因也非
常困难。成就这暇满人身要靠清净守护戒律和六度波罗密的行持,如果我们没有清净守护
戒律,没有行持六度波罗密,单单要获得人身就已经是很难了;即使可以获得人身,但要
得到暇满人身,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般我们会觉得自己这辈子好像已经做了很多善事,而且认为自己是在修行,但是稍
微仔细去想一想,往下去看自己心的时候,如果诚实一点就会发现我们心里其实都还只是
贪着於这一世,只有追求这一世的种种利益。就像萨迦班智达所讲的,如果还执直着这一
世的话,那这个人就不算是一个修持佛法的人,因为他只把心思放在这一世要得到什麽。
有“这一世要获得什麽”的这种想法的时候,他怎麽能够作出清净的修持呢!
种敦巴大师在西藏的时候,有一个人在拉萨附近做一些修持,比如说他在顶礼。他在
顶礼的时候遇到种敦巴大师,种敦巴大师问他:“你在这里做什麽?”他就回答说:“我
在这边顶礼。”种敦巴大师就说:“你顶礼是很好,但是你修持佛法的话应该会更好。”
他想顶礼不是真正的佛法那就去绕塔,在绕塔过程中,他又遇到种敦巴大师,种敦巴大师
又问他在做什麽,他说在绕塔,当时种敦巴大师就回答说:“你绕塔是很好,但是你修持
佛法的话会更好。”那之後他又去做其他的修行,如供养曼达,之後又遇到种敦巴大师,
种敦巴大师又跟他讲说:“你现在供曼达很好,但是你修持佛法的话会更好。”这时候这
个人熬不住了,他回答说:“大师你每次都跟我说修持佛法很好,那我在这里做了这些,
难到都不是修习佛法吗?礼佛、绕塔、献曼达这些难到都不是修习佛法吗?”当时种敦巴
大师就跟他说:“这些都只是佛法的外表而已,真正佛法的修持就是要舍弃对现世的执着
心。你执着现世的这种心能够舍弃的话,才能做出真正清净的修持。”
我们大部分都是心系凡尘,想的是这一世我要追求什麽,要得到什麽东西。对修法人
来讲,首先要断除对这一世的贪着。这个贪着断除了以後,好好去修持清净的戒律,且配
合六度波罗蜜的修持,来世才有机会再得到人身。
获得暇满人身极为困难。经典里的一些比喻告诉我们这暇满人身是有多麽的希少。在
六道里面,地狱道的众生跟饿鬼道的众生相比,地狱道的众生非常的广大,饿鬼道的众生
相对就非常的希少;然而饿鬼道跟畜牲道来比,畜牲道众生又非常非常的少;如果以大地
成尘土来讲,我们人道众生就好像是指尖上面的尘土那麽少。经典也讲到像是盲龟一百年
才会浮上水面一次,而正好这乌龟把头伸进漂在水面上的牛勒里面,这个很明显是非常难
的;另一个比喻是,我们往墙上洒豆子,豆子要粘在墙上,这也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我们
今天的这个暇满人身,就像是这些比喻一般难得但是已经得到了。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暇满
人身除了极为难得以外,能够承办的利益是很重大的。如果好好用这个暇满人身来修持,
我们可以在这一世当中获得无上的佛果——金刚持的果位,这是现在的这个人身才有办法
达成的。这是从终究的层次上来看,他有这麽大的利益;从暂时的层次来看,如果能够在
每一天的生活当中修持,就可以增长种种善念跟行持。假如一天内可能赚几千块钱,同时
也可以把这一天拿来修持菩提心,一般情况下大家可能会选择第一种,把时间拿来赚钱,
结果他的收获就是赚几千块钱;但是从生涯修持的利益来讲,我们可能会选择第二种,因
为我们知道只要在内心里刹那观修菩提心,就可以生起广大的福德和资粮,因此当然会毫
不犹豫选择第二种,如果每天做这些修持的话,就会使我们每天都生起极广大的利益。所
以,除了思维暇满难得这一点,我们还要想到以这种人身来修持,可以成就非常殊胜的利
益,甚至一生当中就能成就无上佛果位。
比如说现在有一个人,他中了彩票奖,如果他不去拿钱的话,这个人是不是很傻。同
样的道理,今天有这个暇满难得的人身,我们如果用它去修持的话,就可以生起非常殊胜
的利益,但是我们却在那里没有意义的浪费,这样子不是就像刚刚那种情况一样吗,非常
愚痴!如果有一个人明明中奖了他却不去拿钱,你会说这个人怎麽那麽傻;那我们现在就
像这样子,已经中了暇满人身这个大奖,却不知道拿来修持。这实在是太可惜了!我们既
然知道现在自己已经得到暇满人身,就应当好好充分地去利用。即使在平常生活里,我们
内心都要好好检视现在有没有在认真地修持,有没有怀着菩提心,有没有怀着善心,这样
在一两分钟之内,就可以累积非常大的福报。所以在这段的後面二句说“昼夜恒时求取精
要心,相续不断生起祈加持。”昼夜不断就是白天晚上都不要间断,去想暇满难得的人身
是非常的珍贵,不要把它浪费掉,使这种迫切要去修持的心相续不断地生起。
现在虽然知道人生很难得,一定要去修持,获得其利益,但是我们就是没有办法生起
这种精进修持的心,那麽,障碍在那里呢?障碍最主要来自于我们对於现世的贪着。我们
贪着现世,内心就会生起障碍而没有办法来修持,所以下面这一段最主要就是对治我们对
现世的这种贪着。“身命飘摇犹如水中泡,迅速坏灭故当忆念死。”我们会觉得需要钱财
、名声或权力等等,可是这些财富、名声都会幻灭,会消失的,甚至我们自己的身体也都
会幻灭,那其他外在的东西、外在的名利、财物有什麽好贪着的呢。如同至尊密勒日巴所
说的:“我现在好也好,不好也好,只要我住在山上,这就是我瑜伽士的愿望。”这句话
是说不管他怎麽好,不需要有亲朋好友来这里共乐;不管他怎麽不好,也不需要来一些敌
人、冤亲等在那边庆祝。好与不好都随它去,反正他在山洞里做他自己的修行,这就是一
个瑜伽士的心愿。在第二段密勒日巴尊者讲到:“我想去哪里没有人会过问,我去到那里
没有人会探听,只要我一个人孤独地在山上修持,这个就是瑜伽士的心愿。”所以他完全
舍弃了对现世的贪着,一心只希求去修持。这个是舍弃对现世贪着的一个瑜伽士坦白对我
们的开示。
我们要去好好思维一下密勒日巴尊者的话,他懂得了如何舍去对於现世的执着,因此
有办法做出清净的修持。对於舍去现世的执着,过去噶当派有所谓的四依教授和三金刚教
法等。当你真正体会到舍弃现世的贪着有多重要的时候,真诚修持佛法的心才会生起。一
个人是不是真正在修持佛法,也是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人对於现世的贪着
都舍弃的时候,他们整个外相跟内心都恒常的调服,你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出那种寂静的安
详。这一点也可告诉我们,如果想要修持、想要获得内心的寂静与安详,首先第一步就是
要舍弃对现世的贪着。
所谓的四依教授:
第一个是“心依於法”,是说我们这一世如果想获得修行上的利益,就要把心依於佛
法;第二个是“法依於丐”,是说现在内心想要修行,但要有吃、住的地方,在筹备这些
东西时我们就不能好好地修行,所以法依於丐;
第三个“丐依於死”,即使现在穷到像最惨的乞丐我都要修行这样的心生起的时候,
可能会觉得:“要是我真的贫穷饿死了怎麽办?”那我还执着这个身体,所以第三个口诀
是“丐依於死”——即使我现在变成了最惨的乞丐,要被饿死,那就痛痛快快地去死,内
心没有恐惧,就是“丐依於死”。
再下去,他虽然想:“死对我没有关系。可是死掉了以後没有人来料理我的後事,是
不是不怎麽好呢?”这里他不执着生但是执着死。从这四点去铲除我们内心那种对自己、
对现世的执着,真正的佛法修持就会生起。
所谓的三金刚法:
第一个是无关金刚,先誓利;
第二个是无愧金刚,後决定;
第三智慧金刚,伴随行。
第一无关金刚,先誓利。所谓的无关是,当我们要去修行时,要先发誓:“跟我无关
的事不再插手。”无关金刚就是不要再去想那些与我们修行没有关系的事,发誓在还没有
修行成就以前把这些都放下。
第二个无愧金刚,後决定。就是我现在放下这些东西去修行以後,有很多人讲:“他
怎麽能这样什麽事情都不管就去修行了呢?”以我自己为例,有些人说赛康仁波切总是在
沙拉寺,而没有好好照顾他自己的寺院。不管别人怎麽说,修行是我最重要的事情,我要
好好地修行,不管别人怎麽样讲,我内心无愧,因为我是一个修行人,我只有把心好好安
住在办道上,不需要去管别人怎麽想。
第三个智慧金刚,伴随行。在修持当中要恒常跟智慧做伴,以佛法作为我的同伴,恒
常地随着佛法去行持。
过去噶当派的格西曾说:“我们要好好修行的时候,当舍弃了现世的那些贪求,就可
以脱离人群。”因为在人群当中,难免要去帮助亲友,对抗怨敌,你就要去做人际关系。
但是心里舍弃了世俗的事情,别人怎麽看他根本不去理会,因为这样的人心里已经舍弃了
现世的种种贪执,所以他是已经“脱离”人群。现在所讲的“脱离”人群,并不是说外表
上面的脱离,而是心里脱离。这种“脱离人群”,舍弃现世的贪着,不再参与种种世俗名
利等事相的人,内心只有佛法的修持;因为清净修持佛法,所以他才能够登入圣位。
“身命飘摇犹如水中泡,迅速坏灭故当忆念死。”这两句讲的就是去思维死无常。死
无常的教法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宗喀巴大师以三根本、九因相以及三种决定的方式
,来解释忆念死无常的修持。因为时间安排的原因,我们无法一一解释这三个根本、九个
原因以及三种决定。如果去思维死无常的道理,我们就会知道,生命垂危就像水中的泡一
样,什麽时候会死亡我们不知道;人死了以後,我们现世贪着的东西没有一样可以带得走
;会如影随形一般,我们到哪里它就永远跟着我们的是什麽?是现世所造做的那些善恶业
。这些善恶业会如影随形,而现世你那麽贪着,花了许多心思去追求的东西却没有一样可
以带走,这同样提示我们修持佛法要懂得如何去行善断恶,这些业才是我们可以带得到下
一世的,所以下一句就说“死後仍如影伴随身形,黑白善恶业果随後至。”死亡以後仍然
伴随我们的只有黑白善恶果报。我们如果懂得这一点的话,懂得将来所要承受的那些苦与
乐是现世所造善恶业的果,就可以成办我们来世的种种安乐。我们修持佛法的一个根本就
是从了解善恶因果开始。
所有一切修持的根本是依止善知识。道次第修持的开始是暇满人生的思维,修持的基
础是因果业报,进入大乘之门是菩提心,入密宗之门是灌顶。
刚刚说修持的基础是以善恶因果的思维为最主要,因为我们每一天的行持中,如果懂
得如何去选取善,这种选善舍恶的选择处就是我们修持的基础。我们说修持佛法,最主要
的就是要懂得取舍——取善断恶。对於善恶因果取舍的学习,应该时常去阅读贤劫(女)
经、百业经、还有佛的本生传等典籍。了解之後,还要如理如法去行持,这个是最重要的
。如果只是读了这些经典或是知道很多典故,实际上没有仔细抉择我们生活当中的善恶业
理,这样就没有很大的用处。
由业所生的果可分成四类:
第一类叫异熟果;
接着是等流果,等流果又可以分成做者等流果和受者等流果;
第三类是增上果;
第四是士用果。
总共四类五种。以杀生来讲,第一种异熟果会导致我们投生到三恶道,依照杀生恶业
的轻重来判定,恶业很重就会堕入地狱道,轻一点的就堕入到畜生道、饿鬼道;来世堕入
三恶道中,受三恶道的痛苦果报就是异熟果。等流果中,第一个受者等流果就是被杀死的
众生所承受的痛苦我都要承受,或者因为杀生的缘故,感得这生短命、多疾等等,这些都
是受者等流果;第二个做者等流果就是现在我们伤害众生,造下这个业以後,将来还会有
那种习性,即以前杀生现在还会有杀生的习性。第三个增上果,他所使用的东西或者他的
环境都会引发他再造杀生的恶业。第四个士用果就是,如果生病了,别人看医生吃药都很
有效,但对他却没有效果,即使看再好的医生给再好的药也没有效果,这就是他的士用果
;他所使用的东西因为他的恶业而都变成了违缘。增上果跟士用果在经典里是很像的。
对於偷盗、邪淫等其他身口意的恶业,也依次有这四类果报。只要造了恶业就会堕入
到三恶道中,从三恶道受完各种痛苦回到人道的时候,还有士用果、增上果以及等流果,
真是可怕!
“一切功德之本具恩主,如理依止是为道根本,善见此理多方精进心,恭敬至诚依止
祈加持。”第一段是修持道的根本——如何依止善知识法。
“一次所得此闲暇善身,极为难得利大当了知,昼夜恒时求取精要心,相续不断生起
祈加持。”我们修行、了知现在所得的暇满人身是非常珍贵,如此便会尽力努力修行。
“身命飘摇犹如水中泡,迅速坏灭故当忆念死,死後仍如影伴随身形,黑白善恶业果
随後至。”此为下士道的意乐——如何思维产生修持下士道的想法。
“得坚定解于诸罪恶业,即使甚小微细亦断除,一切善法资粮悉成办,恒常谨慎力行
祈加持。”于此得坚固解,此是下士道的行持(加行)。
“受用无厌为一切苦门,轮回圆满实无可依赖,知其过患而于解脱乐,生起极大希求
祈加持。”此为中士道的意乐。因中士夫在修持上要断除对轮回的贪执,因此首先要看轮
回有何过患,才会生起想要脱离轮回的心。
轮回的过患,要从轮回的痛苦中去了解。依照四圣谛的次第,首先须了解轮回有什麽
苦。
轮回的苦可以从三苦、六苦、八苦来解释,了解轮回有这些痛苦及过患,但它的因由
何起,这些痛苦又是由什麽引生出来就会想要去知道。所以颂文中说:“受用无厌为一切
苦门,轮回圆满实无可依赖。”从思维轮回的痛苦生起出离心後,接着再看轮回的因,就
会了解什麽是集谛。集谛的意思是轮回的因(集谛是指业和烦恼),当我们思维轮回的痛
苦,越了解越会去增加断除轮回因的欲望。集谛是可以断除的,当然就会想要去修持,所
以,“轮回圆满实无可依赖”,知轮回中我们拥有的东西不管如何圆满,但都在痛苦的轮
回中,没有什麽可依赖而值得欢喜的。“知其过患而于解脱乐”,了解这点後,当然对解
脱的快乐就会生起很大的希求心。生起此心外,同样会想要知道有什麽方法能断除轮回的
因。
对痛苦的认知有时会有很大的差别。就像有些外道,他们把欲界当中的一些情况视为
痛苦,对於欲界以上的色界(初禅至四禅)、无色界就认为没有痛苦。所以,他们修行的
目的是为了断除欲界的痛苦,往生到色界或无色界。这种对痛苦的认识太粗浅,只想到要
脱离欲界,往生到更上界,将来还是会因上界的福报用尽要往下堕,所以轮回还没有中止
。如想真正从轮回中解脱出来,对整个轮回的苦都要了知,不论是欲界、色界或无色界,
只要在轮回中就没有快乐,并因此生起强烈的厌离轮回的心。不由自主的去轮转,此句是
很无奈的一句话。如果仅以生老病死过程来讲,它是轮回但不能称做是轮回的特色。真正
的轮回不能单单只说生灭,因为任何无常事物都是生灭法,而生灭法不能称为轮回的过患
。单单只是生灭还没有这麽大的过患。佛也有示现生灭状态,不可能因此讲说佛很糟糕!
现在既然不由自主地去轮转是轮回的特色,当然从轮回解脱出来才是所谓的解脱轮回。
轮回的含义是受到业和烦恼的牵引不由自主的轮转。知道後,再了解在不由自主受业
与烦恼牵引的情况下到底有什麽痛苦。痛苦可以由几个方面去认识:三苦、六苦、八苦。
其中六苦是对轮回中种种痛苦的描述,从这方面来体认能够最清楚了知轮回总苦。
(1)不定苦:所有现在所获得的财物、亲友都是不一定的,现在拥有的何时会失去
也是不一定的,而且任何时刻都处於这种状态当中。现在所拥有的东西会不会失去不知道
;何时会得到不知道,所以这个叫不定苦。当心中无法完全确定拥有那东西时便是一种很
大的痛苦。因没有控制的能力,心中很自然的会去依赖朋友、财富或所拥有的东西,心寄
望在上面以为可以依靠它们。当这些都是很不定时,心里就会非常烦恼,会觉得为什麽朋
友和财富都没有办法依赖。因这些事情本身就是不定的。
(2)不知足苦:指拥有某些财物时,任何时候你都绝对不会想:“就这样够了!”
而会觉得:“如果再得某一个就好了!”得到了第二个就会想要第三个,不论获得多少还
会有下面你需要的东西,无法满足於现在所拥有的。这种不知足的状态也是一种内在强烈
的痛苦,属第二种不知足苦。
(3)数数舍弃(苦):犹如前两个苦,得到的财物不但不稳定,即使拥有这些财物
内心也会不满足,因此会很卖力去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宝和亲友。但是,不论追求到的东
西再多再好,终究人死时也需将所拥有的东西舍弃。除此之外,下辈子假设又投生为人,
一切又要从头再开始,心里面还是会去追求财富、名声、朋友、亲属,这种追求又要付出
很多努力,得到了,再追求,再得到,再累积,一直累积到死的时一定要再舍弃,然後再
到下一次。这种过程是一直持续不断地在累积东西,累积到了又舍弃,这种叫做数数舍弃
。好比密勒日巴尊者的上师要他再三地盖了房子又拆,这是非常累的事情。
(4)数数结生苦:数数是时时常常,结生就是投胎。现在很努力去累积,以後要舍
弃。如果舍弃完了什麽都结束了,就如同我们讲的放下就什麽都没有的话那还好,反正不
用再重复那个动作。可是,实际上在轮回里面并没有这麽便宜的事情,这辈子非常精勤努
力,累积我们的名声、财富、亲属、朋友,花了那麽多的心血,到了死时要全部舍弃,但
是这个过程不会如此就停下来,我们还会去投生,接着又开启另一扇痛苦之门。我们需要
去认识这种结生有多痛苦——每次都得从头经历这些痛苦。
(5)上下轮转苦:数数结生过程中如果每次投胎都做人,反正知道了人道有何痛苦
、有何快乐,习惯了就好。但实际上又没这麽好的事情,我们这世当人,下辈子不一定为
人,若累积福报往生到天界,等福报用尽时又会往下堕。就像一个位高权重的人,本身在
很高的地方叫他掉下来当贫民或普通的人,他心里有多难受!不仅如此,如往下掉到地狱
,要受那麽大痛苦的话,这种痛苦就不是我们能想像的。在地狱道当中,所要经历时间,
不像人道顶多六、七十年就够了,在地狱道中,经千百劫才能出来,受苦完了才可能会往
生到上界如人道、天道等。但在这些地方也没有很稳定的快乐,这些日子过了又有可能再
往下。经常经历这种有时在上、有时在下的这种痛苦是非常大的。
(6)无有伴苦:在轮回中漂流,不论从什麽地方到什麽地方,死时是自己去死,生
时也是自己一个人呱呱坠地。在生死的轮转里只有你一个人孤伶伶地面对生死问题,没有
任何同伴,这就是无有伴苦。
对於以上六苦仔细思维的话,你会深深体会,在轮回当中到处都充满了这些苦;而这
些的苦因即是受用无厌。在轮回中所有的受用,不管生活在那一道,只要对它感到满足的
话,当然就只会在这里面轮转。相反地,在轮回中生起:“我已倦怠了。轮回当中任何一
种圆满快乐都不值得我去依靠,也不寄望在轮回中能得什麽快乐!”当你打从内心真实引
生对轮回厌离时,接着便可想到:“我感到满足了,这里没有我所要追求和依靠的东西。
”“知其过患而于解脱乐”,了解到轮回有何痛苦与过患,也知道不能依靠轮回的圆满和
快乐,心里就会生起迫切需求解脱的心。知道轮回当中有这麽多过患,怎麽还能在此轮转
,一定要好好追求一个值得我依靠的究竟快乐。故言“知其过患而于解脱乐,生起极大希
求祈加持。”生起真正希望获得解脱快乐的心。生起这种希求心时,你才会想要真正精勤
实修可以让我们得到快乐解脱的方法。对於希求解脱的人,若想生起稳固的希求心,一定
要好好学习四圣谛。
四圣谛的教法在佛教当中是一个最基础、根本的教法。法称菩萨在《释量论》中提及
:“於主要义无欺故,他义亦可推得知。”“於主要义”指的便是四圣谛。于主要义没有
欺骗众生,也可推测其他佛法的道理也不会欺骗我们。过去佛陀开示教化众生的四圣谛是
如此真实无欺,其他的佛陀没有必要欺骗我们;也就是说身为一佛教徒,对四圣谛教法要
有一真正完整的认知。
在四圣谛所讲的苦集灭道中,首先要认识的便是苦谛。过去佛陀依照苦集灭道次第来
讲,今天我们学习也应该从认识什麽是轮回痛苦,轮回痛苦的集因是什麽;接着对集谛有
越深的了解,对灭谛就会有越强的希求心;对灭谛有越深的希求,就会越精勤去修行道谛
,这是应该有的次第。如同弥勒菩萨所举的譬喻,好比一个病人,首先他会知道自己生病
了;遭受病折磨时,病因从那来;知病因後,便会想要去断除它;知道有什麽东西可以治
我这个病之後,才会去找医生来医。按照这样次第,在学习苦集灭道上也一样,首先知苦
,知苦後才会探究集谛因是什麽,再来从灭谛、道谛上去修持。如果不知自己在生病,就
不会想去看医生;同理,如果不知道轮回中有什麽痛苦,也不可能会希求灭谛,行持道谛
。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58.99.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