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opandy (pop)
看板W-Philosophy
标题[转录]维特根斯坦早期思想及其转变
时间Sat Dec 6 11:07:47 2003
来源:水木清华站smth.edu.cn‧哲学版
发信人: Foucault
作者:陈嘉映
於维特根斯坦这个人﹐我愿破例多谈一些﹐这不仅因为他是二十世纪数一数二的大哲
学家﹐也因为他的内在生活竟可以写成一部有声有色的传奇。维特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
生於维也纳。从血统说﹐他多一半是犹太人﹐但他母亲是天主教徒﹐他本人也受洗为天主
教徒。他出身豪门﹐父亲是奥地利钢铁工业的大亨。少年维特根斯坦在家里接受教育。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维也纳群星灿烂﹐涌现出多位着名的作家、艺术家、音乐家、
建筑师、科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家庭以及他本人和其中许多人来往密切。勃拉姆斯是他家
的常客。他哥哥保罗就是一个闻名国际的钢琴演奏家。音乐充满了这个家庭,也是维特根
斯坦本人的终身爱好﹐这一点在他的着作中也常有体现。
维特根斯坦从小爱好机械和技术﹐十岁时就制造出一台能够实用的简单缝纫机。他的
最初志向是成为一名工程师。他的兴趣渐渐集中在喷气发动机方面﹐於是他在1908年秋天
来到曼彻斯特大学学习航空工程。他对螺旋桨的一些想法和设计多年後获得了实际应用。
由於设计工作的实际需要﹐维特根斯坦努力研究数学﹐在此期间他读到了罗素的《数学原
理》﹐并由此了解到了弗雷格的工作。数学的逻辑基础引起了维特根斯坦的巨大兴趣,他
极为推崇数理逻辑的成就﹐把从传统逻辑到数理逻辑的发展比作从星相学到天文学的转变
。他决意放弃航空工程﹐转而从事哲学。他来到耶拿﹐向弗雷格请教﹐并听从弗雷格的建
议﹐於1911年转到剑桥﹐问学於罗素门下。
据罗素讲﹐维特根斯坦有一天跑到他那里﹐问“你看我是不是一个十足的白痴﹖”罗
素不知他为什麽这样问﹐维特根斯坦说﹕“如果我是﹐我就去当一个飞艇驾驶员﹐但如
果我不是﹐我将成为一个哲学家”。罗素於是要他写一篇论文﹐只要写他自己感兴趣的题
目就行。维特根斯坦不久把论文拿来了。“我刚读了第一句﹐就相信他是个天才。”
罗素的确把维特根斯坦当作“天才人物的最完满的范例”﹕热情、深刻、认真、纯正、
出类拔萃。关於这一时期的维特根斯坦﹐罗素还讲述了另外一些引人入胜的轶事。年轻
的 维特根斯坦经常深感郁闷﹐到罗素那里﹐几个小时一言不发只是踱来踱去﹐已到中年
名满天下的罗素勋爵就这麽陪着他。有一次罗素问他﹕“你到底在思考什麽??逻辑﹐还
是自己的罪孽﹖”维特根斯坦回答﹕“Both。”这是个经典的故事。虽然我不鼓励读
者从奇闻轶事来理解哲学﹐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哲学差不多就是把我们最隐晦的灵魂
和最明晰的逻辑连在一起的努力。唯对其一感兴趣的是虔诚的教徒或逻辑教师﹐但不是
哲学家。
维特根斯坦这时十分推重罗素已经取得的成就﹐他明确表示他完全赞同特称描述语理
论。这主要因为罗素区分了句子的语法形式和逻辑形式﹐而这被维特根斯坦视为哲学的主
要工作﹕“不相信〔传统〕语法是从事哲学的第一项要求”。这一时期﹐他开始在逻辑领
域进行独立探索﹐对“和”、“或”、“所以”等逻辑常项的思考把他引向原子命题的想
法﹐认为由逻辑常项连结的所有命题都是复合命题﹐可以分析为原子命题。
那个时代的精英人士﹐普遍渴望高尚的精神世界和智性创造。在剑桥的这段时间里﹐
维特根斯坦结识了一些朋友﹐其中包括经济学家凯恩斯、数学家品生特等。他对愚蠢的
思想极不耐烦﹐但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个热心而忠实的朋友。1913年﹐路德维希的父亲
去世﹐留给他一大笔遗产。後来他把这些遗产分给了他的哥哥和姐姐。为什麽不送给穷
人呢﹖他解释说﹕他不愿见到本来好好的穷人由於得到这些钱财而变得堕落﹐而他那些
亲戚反正已经很富有很堕落了。他自己一生都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财物、权力和地位
对 他没有任何吸引力。
1913年秋﹐维特根斯坦离开剑桥到挪威﹐在挪威的斯克约顿附近自己建了一间小屋﹐
隐居在那里﹐研究逻辑问题。但说成“研究”也许不妥当﹐维特根斯坦从一开始就对不
可言说者充满困惑﹐他的哲学思考和逻辑研究始终发源於对人生的深刻困惑。据罗素说
﹐在挪威离群索居的时期﹐维特根斯坦“已近乎疯狂”。1914年春﹐摩尔曾到挪威访问
他﹐他向摩尔口述了一份笔记﹐这份笔记的摘要﹐连同1913年九月他交给罗素的一份《
逻辑笔记》﹐成为了解这一时期维特根斯坦思想的重要材料。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维特根斯坦作为志愿兵加入奥地利军队。在战场上﹐
他以勇敢、镇定、指挥有效着称。在前线服役期间他一如既往写下大量哲学笔记。像李
贺写诗那样﹐维特根斯坦总是把自己的思想以札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或对同事和学生口
授这类片段。他把这些札记收集在一系列笔记本里﹐准备以它们为底本形成着作。这些
笔记有一部分保存下来﹐其中主要部分在他死後由研究者编订出版﹐最重要的是《
1914-1916年笔记》(下文将简写为《早期笔记》﹐这本笔记实际上止於1917年1月)。这些
笔记对解释维特根斯坦的成形着作有极大帮助﹐因为维特根斯坦的成形着作﹐特别是《逻
辑哲学论》﹐采用的是极其简约的形式。通过这些笔记我们可以看到书中的命题怎样生
长定型﹐例如在这些笔记里﹐我们第一次见到维特根斯坦的图象说﹕“
命题是事实的图象
”。但是这些笔记的价值也许更多在於其中包含了很多犹豫﹐相形之下﹐《逻辑哲学论
》的语气非常决断﹐似乎掩盖了维特根斯坦对某些问题的困惑。例如他当时对事物是否
可以分析到简单对象相当犹豫﹕“在分析中我们必然达到简单成分﹐这是先天地明白无疑
的吗﹖例如﹐这是包含在分析的概念中的吗﹖”在《逻辑哲学论》里他断然采用了终极分
析和简单对象的路线﹐从而建立了逻辑原子论。这当然不一定只是一个决断而可能是他那
一时期得出的结论﹐但笔记中包含的怀疑後来还是占了上风﹕在後期哲学里﹐他对自己的
“最终分析”的思想提出了严厉的批判。
1918年7月﹐维特根斯坦从前线到萨尔茨堡度假﹐住在叔父保尔?维特根斯坦家中﹐完
成了《逻辑哲学论》﹐并立即开始联系出版事宜。1918年11月﹐大战接近尾声﹐维特根斯
坦在意大利前线被俘﹐在囚禁於战俘营期间﹐他对已经成稿的《逻辑哲学论》继续进行修
订﹐同时继续联系出版事宜。当时维特根斯坦籍籍无名﹐多次遭到拒绝﹐出版商一会儿要
求有名人作出评价﹐一会儿要求维特根斯坦自付纸张和印刷费用。维特根斯坦极为恼火﹐
认为要求作者自费出书不是正派的行为﹐“我的工作是写书﹐而世界必须以正当的方式接
纳它”。至於名人的评价﹐罗素承担下来﹐为此书写了一篇长长的导论。维特根斯坦读後
﹐坦率告知罗素﹐无论是解释的部分还是批评的部分﹐他都觉得不满。但他还是开始把这
篇序言译成德文。不久後他告诉罗素﹐序言的德文译文不佳﹐他不想把它和自己的着作一
起付印﹐尽管他的着作也可能因此就无法出版。结果不出维特根斯坦所料﹐没有罗素的导
论﹐出版商拒绝出版。到此﹐维特根斯坦已竭尽努力﹐差不多只有放弃了。幸好罗素君子
雅量﹐继续托人联系出版事宜﹐几经拒绝之後﹐1921年作为一篇论文发表在《自然哲学年
鉴》最後一期上﹐并附有罗素导论的德文译本。1922年﹐仍借助罗素的帮助﹐此书的德英
对照本在英国出版。此书一经出版﹐即在德国、奥地利、英国产生巨大影响。逻辑实证论
运动可谓发端於此﹐虽然这一运动的走向殊非维特根斯坦原意所盼。张申府先生独具只眼
﹐1927年即译出此书﹐题为《名理论》﹐当年及翌年分两期发表於《哲学评论》杂志﹐这
是此书英文译本以外首次被翻译成其他文字出版。实际上﹐其他文字的译本迟至50年代才
出现。
在《逻辑哲学论》的前言里﹐维特根斯坦自称已经从根本上成功地解决了该书所论述
的所有问题。顺理成章﹐他放弃了哲学研究﹐在1920-1926的几年里到奥地利南部的山村
作小学教员﹐生活俭朴近乎困苦。维特根斯坦怀着贵族式的热忱投入格律克尔领导的奥地
利学校改革运动﹐然而小学生的家长们﹐愚蠢的南部农民和小市民﹐很快就让他感到沮丧
﹐当地人也不喜欢他﹐甚至有一次指责他对孩子过度体罚并为此采取法律行动。不过﹐在
他那些小学生眼里﹐维特根斯坦是另一个人﹐他不仅敬业尽职﹐而且对学生们满怀关爱。
他用多种方法鼓励孩子们主动投入学习﹐尤其注重用富有趣味的实例来解释事物的原理﹐
他为自己的学生们编了一本词典﹐这本词典几十年後仍有再版﹐他带着孩子们组装蒸汽机
﹐以及其他几乎所有教学模型﹐他用自己的显微镜辅导学生观察小动物的骨骼﹐他自己花
钱领孩子们旅行、参观﹐在当地的短途旅行中教孩子们识别各种岩石和植物﹐在维也纳教
孩子们观察各种风格的建筑。对那些禀赋优异的孩子﹐维特根斯坦更是关怀备至﹐甚至曾
提出收养其中一个﹐可是那个孩子的父亲拒绝了这个“疯狂的家伙。
研究者曾认为维特根斯坦在小学教师时期放弃了哲学工作﹐後来巴特利所写的传记改
变了这一看法。这一时期时常有人到乡下访问他﹐从访问者的记录来看﹐他远没有停止哲
学思考﹐他和访问者几乎只谈哲学问题﹐并且在解释自己的哲学观点时颇为激动。的确﹐
仅从他後期所持的“日常语言立场”来看﹐我们也有理由猜测﹐他对小学生的教学﹐以及
和普通人的来往﹐对他的哲学态度发生了影响。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40.112.248.231
※ 编辑: popandy 来自: 140.112.248.231 (12/06 11:23)
※ 编辑: popandy 来自: 140.112.248.231 (12/06 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