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reeLeaf (阿胡拉马兹达)
看板TW-language
标题闽南语文字化的原则(整理+笔记)与一点批评
时间Wed May 25 08:22:07 2005
※ [本文转录自 historia 看板]
作者: FreeLeaf (阿胡拉马兹达) 看板: historia
标题: Re: [发问] 方言中文
时间: Mon Jan 31 04:33:38 2005
闽南语本字的问题在十多年前母语运动兴起时常常被提出来讨论
当时洪惟仁(1992)在《台语文学与台语文字》中指出
闽南语只有5%的词素写不出汉字,其他一般认为没有有音无字的词素
是因为语音变迁,文读和白话差太远,或是本字已被遗忘
===========[重要的开始分隔线]===========
不过因为语言环境变迁﹝华语的强势竞争﹞、1980年代末的社会情况,
以及自70年代左右开始的乡土文学运动﹝请留意这些创作者的语言背景﹞
加上本字的追寻需要投入极大的人力与时间,推广与使用更花时间
所以我觉得当时参与母语运动的学者都不坚持要找出每个词素的本字
而是在尊重已经有人使用的字﹝行话叫「俗字」﹞的原则上
对汉字选用的原则提出一些规范
如果要说传统,这些汉字选用的原则应该可以归到「歌仔册」的通俗文学传统
===========[重要的完毕分隔线]===========
以下是去年写报告时整理出来的汉字选用原则,包括洪惟仁、郑良伟、许极炖
不过许极炖的原则没有明确的顺序,郑良伟的有模糊的顺序,但是没有明确的标准
只有洪惟仁的有明确的顺序和标准,不过很难懂 XD
许极炖在《台语文字化的方向》(1992)中提到闽南语文字化的原则:
汉字
一、音义兼备优先采用
二、训义与谐音应优先选用训读的字
三、四种原则性项目
1. 传统性:尊重传统的用法,以免後人不懂
2. 系统性:六书的原则,部首的意义和其代表的属性
3. 通俗易解性:简单好用为原则,如去「侬」选「人」
4. 汰旧创新性:[不要用死字]
罗马字
翻译、注音、写外来词、象声词、拟态词、无汉字词用
因为许极炖的原则没有明确的顺序,
而且和以下洪惟仁和郑良伟的原则没有很大的关连,以下就不讨论许极炖的了
再来是洪惟仁的《台语文学与台语文字》中提到(1992):
﹝其实这些原则最先见於洪惟仁的《台湾礼俗语典》(1989)﹞
一、尽量尊重俗字:俗字指闽南独创的土字或汉字在闽南的独特用法。
只要合声韵学和训诂学,就用。
二、俗字不可用的用正字:俗字易混淆或不和声韵的情况就用正字。
[注:「正字」指的是声、韵、调都合乎演变规则的字]
三、无正字用准正字[注:「准正字」指的是从文献找到音、义条件相近,
但一部分不合音变﹝也就是声调变化﹞规则]
四、连准正字都找不到,斟酌采用同源字
以上依姚荣松在〈闽南语的汉字〉(1996)一文的归纳,都算本字
五、连同源字都揣无,只好借用同音字
六、无字通借,从俗采用义借字
郑良伟则在《走向标准化的台湾话文》(1989)中的〈台语里的训用字〉提出他的原则
原则:系统性、连贯性、通用性、标准性、易解性
方法:
一、尽量选用某词的本字,但是
a. 若有通用性很高的字不在此限
b. 本字另有用途,容易引起混乱时,另选字﹝此为一汉字代表两词也﹞
二、无明确本字,或是本字的「连贯性」不强,就利用假借、谐声、训用另外选字,但
a. 尽可能避免可能引起混乱的字
b. 尽可能选有通用性的字
c. 尽可能避免创造新字
基本上洪惟仁的第一条和郑良伟的1a都尊重当时已经通用的俗字
但是洪惟仁认为声韵和训诂的原则不能违反,否则会打乱闽南语的声韵系统
而郑良伟则不大在意声韵的系统性,所以他可以接受用
假借﹝同语言或不同语言,如华语,的同音字﹞、谐声﹝类似假借﹞、
训用﹝借其他语言中的同义词,目前一般来说从华语借﹞来选汉字
这两者的差别在於洪惟仁的原则,声韵比字义优先,
所以他到最後一条才允许义借字,﹝就是训用字﹞
而郑良伟的原则中,字义比声韵优先。
从1b就可看出在本字的字义已经和要表达的意思相违时,本字也可以抛弃
当时郑良伟和洪惟仁两人对各自提出的原则互有批评
也互相提出了对方的缺点
洪惟仁的原则的缺点在於「难以入门」,如果对声韵和训诂没有深入的研究
在写作时可能会翻字典翻到疯掉。而且,有没有一本可靠的字典还是个问题
然後用洪惟仁的原则写出的文章,一般人可能不大容易理解,也要翻字典
但是郑良伟的缺点在於注重字义结果容易造成训用泛滥,
一个闽南语词素可能会对应到很多个不同的汉字,
而且使用者的语言背景也会影响到训用汉字的选择,
对闽南语的声韵、训诂不熟悉的使用者也可能因不晓本字而迳用训用字
另一方面一个汉字也可能会对应到很多不同的闽南语读音
最後会变得比日文的音读/训读更混乱
而且,如果从华语借来的训用字充满整篇文章,看起来几乎和华语文章一样时
还需要费心建立闽南语的文学吗?
虽然这个问题有点教条,但也是郑良伟的原则得面对的问题。
而郑良伟自己的文章﹝如上述那本《走向标准化的台湾话文》﹞,
除了虚词和一点点明显有闽南语特色的词以外,我觉得和华语文章无异。 XD
﹝小八卦一下,其实郑良伟是教会罗马字的提倡者之一﹞
话又说回来,闽南语的本字难以追寻,洪惟仁和郑良伟的原则又有难以入门或
训用字泛滥,打乱声韵系统的问题,加上可靠的字典难求
大多用汉字表达的闽南语都另外依照一套自然生成的原则来选字
郑良伟同样在〈台语的训用字〉一文中提出他的观察:
1. 语言专家倾向用「形声」、「转注」:选典籍内有根据的本字
2. 高教育但非语言专家倾向用「训用」:用字反应各时代的教育背景;
连横反映汉文背景;台日大辞典反映日文汉字的用法、黄春明反映国语白话文。
3. 一般大众倾向用「假借」:较无时代差别,以发音为基础。但前後不一定一致
语言专家毕竟是少数,而近六十年来教育普及,还有华语导入,2 和 3 的界线
变得比较不明显。
可是训用的意思和假借的语音大多来自华语,读者大多也通晓华语
这样,不是又要回到刚刚提过的「郑良伟困境」:
如果闽南语文和华语文几乎一样,还需要费心建立闽南语的文学吗?
当然,只要闽南语文学的推行者有热血,闽南语文学的建立还是会有进展
「需不需要」、「值不值得」等问题在热血面前都是不问自明的
只是面对华语的强势竞争,还有对「台湾文学」的定义与诠释,
「闽南语文学」或是「文字化的闽南语」,
能不能维持它文字上的独特性﹝和华语文有差别﹞,
还有社会上的功能性﹝不管是对象不同还是用途不同﹞
都是闽南语的文字要面对的挑战
﹝不过我觉得闽南语在大众领域竞争过华语的机率接近0%,而维持小众的使用
又可能不让对闽南语文字话投入心力的工作者满意,这好像也是另一个困境﹞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63.229.19.251
1F:推 MilchFlasche:狂推这篇:)对不同学者见解介绍极清楚 210.85.222.120 01/31
2F:推 MilchFlasche:我个人比较喜欢洪惟仁的做法, 210.85.222.120 01/31
3F:推 MilchFlasche:不过推广难度的确高 210.85.222.120 01/31
4F:推 MilchFlasche:还有不只闽南语,吴语粤语也面临同样问题 210.85.222.120 01/31
5F:推 pursuistmi:推 220.143.232.147 01/31
6F:推 uselessman:推这篇的同时我要说 看不太懂 140.112.246.185 01/31
7F:→ FreeLeaf:是哪一方面不清楚呢?如果您能指出, 63.229.19.251 01/31
8F:→ FreeLeaf:我再试着把那里写清楚一点 63.229.19.251 02/01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71.36.37.15
※ 编辑: FreeLeaf 来自: 71.36.37.15 (05/25 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