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看板pts
標題Re: [討論] 《公視與納稅人的距離》鄭國威 ,馮賢賢
時間Thu Jan 6 10:47:20 2022
鄭龜煮碗麵 (鄭國威,泛科知識長及共同創辦人。)
https://tinyurl.com/87pktybr
看到方君竹這系列檢討公視的文章,覺得很有既視感,彷彿看見 16 年前的自己。
16 年前,我剛唸完傳播所碩士去當兵,放假時恢復成憂國憂民、憂公視、憂媒體環境的
部落客,往往在軍營附近的網咖寫文章寫到收假前一刻。
我擔任過
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的志工、也當過媒體改造學社的理事,算是很熟悉媒體改革
的論述,對台灣的公共廣電算有既近又遠的觀察,但沒有什麼貢獻,唯一的貢獻就是有次
在開會時,對當時還在中國時報的何榮幸說:「如果榮幸大哥自己出來做獨立媒體,一定
會非常厲害。」感謝他的堅持,台灣有了「報導者」。
唸研究所時,我跟我父親曾是
公視一檔紀錄片「我們同國」的紀錄對象。剛到台北上班時
,感謝信聰大哥賞識,有陣子常去公視上「有話好說」。我也當過
公視的 PEOPO 公民新
聞獎評審。2016 年年中,我甚至差點被提名成為公視第六屆董事(當然,後來沒有被真
的提名)。最近一次,是
2019 年參加由公視董事召開的新媒體諮詢委員會,提供外部意
見。其他零零總總與公視的交流就不列了。
16 年前的我,想的大致跟方君竹寫的一樣,過去也寫過很多類似的文章。但我已經不是
16 年前的我了,現在我看待公視或台灣媒體的方式,有很大的轉變。
下頭就按照方君竹《公視與納稅人的距離》完結篇〈台灣保障公視獨立自主,卻意外讓它
「遺世獨立」〉切出的四大病灶來陳述個人意見。不過先說結論:我跟君竹(也是我以前
曾經抱持)的立場幾乎都不同,就切磋討論囉。
「納稅人的公視不是納稅人的公視」
第一部:不要假裝納稅人是公視的老闆
說「公視的老闆是每一個納稅人」,反讓問題更嚴重。要解決問題,我建議不要把好聽話
當真。真實的狀況是:
納稅人只是公視的投資人,老闆(實際的營運跟管理者、領導人)
是總統、行政院、文化部、公視董事會、總經理、製作人……
只要納稅人不可能「親自」執行,就必然要把任務交給信得過的領導人、專業者來幹。不
該催眠公視的員工,要他們覺得自己的老闆是每一位納稅人,逼他們背著這種使命去自動
自發。要認清:大多數員工沒有辦法在領導不清不楚的狀況下上班,企業也無法這樣運作
。使命歸使命,執行歸執行,領導人就是要具體存在,不能模糊又虛無縹緲。
有多少英國人會去讀 ofcom 針對 BBC 的年度報告?又有多少台灣人會去讀公視的年度報
告?公眾很忙,不可能監督公視,一定是授權領導人來監督。就算仿照 BBC 的公民董事
席次,也只是裝飾或行為藝術。公視不可能聽「每一個公民納稅人的聲音」,然後改來改
去,終究要回歸到領導人跟團隊,釐清雜訊,去把目標達成、問題解決。
如果你跟我一樣認真看過蔡英文兩次的競選政見跟所有政策,你會發現除了公視台語台開
台,她從來沒有對公視或媒體改革議題有任何說法,主要競爭對手其實也沒有。自從鄭麗
君卸下文化部長之後,公共媒體法與「大公廣」(整合央廣、中央社)也沒人積極再提,
所以事實是,領導人還沒有打算處理這問題,台灣社會也以選票支持了這個決定。大架構
沒動,底下再怎樣認真(或不認真),影響都有限。
至於為何領導人不打算處理,我不知道,但我有一個假設,而如果假設是真的,那我認為
她不處理也是對的。後面再談。
第二部:不要假裝 Netflix、Disney+、YouTube 不存在
BBC 跟 NHK 或各公視先進國的確都比台灣公視有更多預算,但這樣的比較是個陷阱。台
灣的公視沒有必要跟 BBC、NHK 比,他們並沒有競爭同一塊市場。公視真正的競爭者是學
校、工作、FB、IG、LINE、所有遊戲、所有 Podcast、所有音樂、Spotify、Netflix、
Disney+、YouTube、Tiktok、睡眠……也就是所有搶奪台灣人類注意力的事物。就算讓公
視有BBC這麼多的錢可以花,都不可能打贏這場仗。
事實是,台灣商業媒體超競爭的、超在乎錢的、超在乎收視率的,但結果就是我們都知道
的亂糟爛。現在的媒體環境跟公視概念成形時的媒體環境早就天翻地覆地不一樣了,以公
視一己之力來提升整個媒體環境,是不可能的奢望。
我同意,各國公視收費的方式不同、價格不同,會影響民眾有多在乎這筆花費。但我不會
說台灣公視這樣直接由政府撥預算的設計是錯誤的。正因為不是像 BBC、NHK 這樣額外收
、收很多,所以公視才能存在,不然早就被惡鬥沒底線的藍綠民意代表找藉口砍了。政治
環境不同,不是什麼都抄外國模範生就對,適者才能生存。
如果「台灣政府」是一個訂閱服務,就像 Amazon Prime 一樣,那麼公視的戲劇跟綜藝節
目就是 Prime Video;公視新聞就是 Washington Post;圖書館、學校、音樂廳、博物館
就是 Prime Reading、Gaming ……等等。只要你訂了「台灣政府」這個上層服務,就自
動獲得下層這些好康。
每人80元/年或每戶 210/年 的公視費用,不是分開收的,而是跟著訂閱「台灣政府」預
載的。如果今天 Amazon Prime 沒有包含 Prime Video,得額外收費,那麼消費者就會思
考再三、或在 Disney+、Netflix 等其他選項之間搖擺。同樣的,如果公視是額外收公視
税,那繳給報導者、上下游的大概就少了。
台灣政府服務內含公視,是責任,也是戰略。
既然是預載、讓消費者花得沒感覺,也有壞處。就像是買新 Apple 筆電,送一年 Apple
TV+ ,消費者還是不太會去看一樣。但 Apple TV+ 後台穩,可以徐圖擴大,隔山觀虎鬥
,就跟公視一樣。或許戰士會覺得被拖磨了青春跟戰意,但重點不是讓戰士有仗打,重點
是要贏,最好是不戰而屈人(商業媒體、紅色媒體)之兵。
事實是,台灣的媒體環境跟品質在商業媒體爛到谷底後,開始變好了,但是跟媒體改革無
關,例如因為 1) 當台灣開始跟世界有關,冷門的國際新聞變得有價值了,獨立創作者如
百靈果、敏迪、路怡珍、范琪斐等被看見了。 2) 數位匯流、使用者都透過網路近用內容
後,訂閱模式回籠。電商、業配等都有了大眾可以接受的模式,讓各類媒體能遍地開花。
品質糟糕的媒體漸漸連廣告費都收不到,影響力也大減。 3) 中國演藝環境對台灣不再友
善,加上政府有砸前瞻,國際與本地串流敢投資,在地好作品湧現。
我們現在已經不缺好內容,看都看不完。至於假新聞,很多人在努力,時間會解決一部分
的問題。
第三部:不要忘記有 BBC 的英國卻公投脫歐、防疫一塌糊塗。
英國 BBC,幾乎是所有支持公共廣電人士的標竿,但英國有最多的小報八卦傳媒,大多數
的年輕人都透過來自美國的 Netflix 看電視,而且英國人還在 2016 年的公投選擇脫歐
。BBC 或許敢給承諾、敢開支票,年報逐條檢驗都達標,但是又如何?最重要的檢核點就
是英國民主倒退,對立加劇,共同體破裂,防疫失敗。
我不是說這鍋要 BBC 來背,而是想說:並不是媒體單向影響社會,而是互相影響、互為
因果。公視當然可以在各個層面上變得更好,但是那過程大概是曲折的,可能跟公視自己
的變革沒那麼多關係。
過往一些媒體改革的論述,包括我自己,都很狹隘地一直在談「要把公視做好、做大」,
然後一直想要改哪個法、設什麼機關,覺得公視做好了,台灣所有問題都解了。但現在我
認為,公視沒有那麼偉大,它也只是社會的一環,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搭配,才能跟所在
的社會一起變好,甚至是滯後的,但也無所謂。
第四部:不要輕視「媒體公務員」的穩定性
如果公視有冗員、有戰鬥力不足的問題,其實該同時比較其他「公法人」,也就是各個政
府出錢的財團法人或行政法人運作狀況。我認為,儘管有各種問題,公視大概也不是特別
嚴重的,或許還是比較優質、績效佳的。
講到底,公視最最最重要的存在目的,就是幫所在的社會「建立想像的共同體」,其他的
什麼 IP 變現、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宣傳、媒體典範、勞動權益……都是額外的。之所以
有公視,是因為我們假設公視能幫這個搖擺中的新生國家,在民主路上走得更穩健。共同
體要建立,需要有人好好講自己與遠方的故事,給予建設性的批評跟指導,暢談未來的遠
景。我們都想要有正直、誠實、見多識廣,還能感動我們的朋友,公視就被期待扮演這樣
一個角色。
但不是只有公視可以幫這個忙。如果領導人認為現在,想像的共同體正在穩定建立起來,
那公視對領導人顯然就只是副策,而且是眾多副策中的一個。每年給公視 20 億不多,績
效也不差,放著少動緩碰,沒什麼問題。多蓋幾個科學園區、讓台積電遍地開花,可能才
是主策。
這就接到我前頭說,關於領導人為何不處理公廣跟媒體改革,我的假設了。我認為領導人
跟團隊把「建立想像的共同體」的主策壓在經濟與國際關係,這也是領導人擅長的領域。
搭配「網紅化直接溝通」跳過媒體,效益也高。
我不認為,在英國取得博士學位的領導人,會對 BBC 不了解。或是親日的執政黨政府,
會不熟悉 NHK。然而我若是領導人,應該也不會把公視當成主策,一來太難控且敏感;二
來,現階段單獨操作也沒有效益,必須配合經濟策略、國際關係策略才能更加彰顯。
最後,我的結論是:公視會是現在這樣的表現,是因為我們選出來的領導人希望它這樣,
也因為社會大環境能提供的就是這樣、此刻需要的也就是這樣。
不要期待公視有了 BBC 的錢就能變 BBC,除非台灣能變成英國。
KPI 只是 KPI,不是萬靈丹。要把數字做出來,沒有什麼困難。有那麼自持、拿獎拿那麼
多的媒體公務員,其實該掌聲鼓勵了。
把納稅人面孔印出來貼在牆上之類的事,就算做了,我想不會有什麼幫助。但我會很期待
方君竹與其他有心有才之年輕人,能起一個募資案,把極佳的《記者真心話》獨立繼續做
下去一段時間,那才是真正的壓力,能真的對公視、媒體環境、領導人、跟公眾/選民,
帶來真正意想不到的改變。那是我 16 年前曾經想做,但沒做到的。
===============
#部分員工被稱為月薪小偷的公視 馮賢賢
https://www.facebook.com/sylvia.feng.92/posts/5125748167460138
這年頭還有年輕人願意認真探討公視出了什麼問題,值得讚賞。方君竹告別公視之作貼在
下面,方便大家參閱。
現在台灣電視平日開機率只有11%~12%,也就是全國只剩十分之一出頭的人會看電視,年
齡層想必也偏高。影音串流平台搶走了電視觀眾,而台灣由於電視生態惡劣,政府失能,
電視產業衰敗之慘狀應該仍是舉世罕見。
公視一再錯過改革機會,現在連數位匯流也幾乎置身事外,要談改革,可能就更緣木求魚
了吧。
文中有些評述我並不認同,例如
作者說公視工會「有情義」(要檢視事實,不能只聽漂亮
話)這樣的論點。公視開播後,工會置數十名新聞部約聘雇員工勞動權益於不顧;公廣集
團擴張期,工會又不肯替二百名派遣人力爭取勞動權益,對於誰可以加入工會,一直充滿
政治算計…..其他劣事族繁不及備載。
另外2018公投夜公視竟沒有完成開票轉播、「準時」於午夜跟觀眾掰掰,作者經相信新聞
部經理可以「概括承擔」所有責任!這是對電視台運作、尤其是公視體制非常大的誤解。
要延長live 轉播的時間,必須製作部、工程部都配合加班。臨時決定延長,即便總經理
那裡搞分裂。而且,製作部的棚內和副控人員若拒絕配合,誰能拿他們怎樣?方君竹只看
到了現象,不了解背後巨大的結構性人員素質問題。
當然,如果是我當總經理,一定會以公共服務為優先考量,堅持延長轉播。所以咧?看公
視工會怎麼糟蹋我,就知道為何其他人都縮頭當烏龜了。
文章結論陷入傳播學者脫離現實的老生常談,並非真正解方。歷屆公視董事會,傳播學者
都佔據顯著比例,經營出問題,他們無人願意做任何反省。作者沒有去追究二十多年來,
把公視搞成作者所說的「遺世獨立」、與社會脫節卻自我感覺良好,那麼多
董事長、董事
、總經理、副總、部門主管等等握有權力的人,到底誰該為甚麼負責?畢竟作者還年輕,
看不見權力運作的腐敗邏輯,也因此輕易接受了傳播學界前輩的呼嚨。但他以在公視打工
的親身體驗,做出這篇研究報告,其生猛與誠意已遠超過他的傳播學界前輩們。
----------
#誰偷走了公共電視? 馮賢賢
https://www.facebook.com/sylvia.feng.92/posts/5134644643237157
1、歷屆董事長、董事(全體,或大部份)
2、歷屆總經理、副總(全體,或大部份)
3、歷屆部門經理和組長(全體,或大部份)
4、員工(全體,或很大一部份)
5、總統、行政院長、文化部長(從前的新聞局長)
Take your pick。
聽說方君竹批評公視的文章《公視與納稅人的距離》在公視新聞部引起很大反彈。這篇文
章談的是公視整體,新聞部卻首當其衝。公視官方至今躲起來保持沈默,非常奇怪,但也
非常公視。
既然新聞部變成箭靶,總經理董事長就樂得裝傻了?
公視董事長陳郁秀,史無前例地在斯卡羅和茶金兩部戲掛自己的名字為出品人。好像沒人
發現,這是非常滑稽的假公濟私強出風頭。現在公視被一個正在當兵的二十幾歲年輕人批
評到不堪,網路熱議,部份員工群情激憤,董事長怎麼不出來說說話?
曾為萬年主管的現任代理總經理,大概也覺得反正就「看守」嘛,幹嘛沒事自己惹事?(
名字就不寫了,她當然有責任,但是誰讓不想擔當大任的事務官代理總經理超過兩年?是
董事會,是擺爛不改選董事會的文化部,是放棄媒體改革的民進黨,對吧…..)
當然,這些早已不關我的事了。除了轉貼方君竹的文章,附加寥寥數語評論外,本來沒打
算再花時間談這個問題。
但這兩天看到新聞部記者表達的不滿和焦慮,基於過去同事情誼,我想給自己限時一小時
,重點回應一下方君竹的文章。
先談2018公投開票,這是經典案例。公視竟然午夜準時收掉live轉播,把觀眾丟給其他新
聞媒體。我很久不看台灣電視了,讀到方的文章才知曉此事。方說,公視新聞部經理蘇啓
禎回應,他概括承擔所有責任。
公視若要延長新聞播報時間超過午夜,這豈是新聞部經理能夠決定的?一次眾所矚目的多
案公投,開票到晚上九點、十點還未接近終點,公視當時的總經理、執行副總(董事長的
親信)是都在睡覺?沒有董事長支持、總經理下令、製作部、工程部、企劃部等部門經理
迅速協調,怎可能延長live的作業?
做live節目,棚內和副控的導播組人員都是製作部的,新聞部經理哪叫得動?
方君竹可能不了解電視作業,以及公視內部某些員工惹不起的潛規則,才會誤以為蘇啓禎
當負全責。我不知蘇經理是否有去爭取延長轉播(有爭取跟沒爭取還是有差),但公視幾
乎從來沒有機動性,組織向來靠惰性運作,這是不爭的事實。誰想打破慣性,誰就倒霉,
會被黑函和員工的咒罵、主管的甩鍋搞死。
公投新聞播報棄守,這是新聞部該扛的責任嗎?新聞部當然有責任,但更大的責任在權力
更大的那些人那裡。
當然,心中對怠惰文化不滿的員工選擇自掃門前雪,或許是所謂人之常情。但選擇沈默的
員工,也就不要怪公視這麼爛,或怪外人無差別式的批評掃到自己。
公視有許多不敬業的員工,許多拒絕承擔專業責任的巨嬰,不少好官我自為之的主管,以
及為數不多、認真追求公共價值的員工和主管。這樣的組合,您覺得誰會是主流?
由惰性主導的組織文化,怎可能推動公視持續創新,因應數位匯流的巨大變局?令觀眾欣
賞的內容,往往都是公視裡那些經常被穿小鞋、被剝奪資源的主管和員工貢獻出來的。方
文有個邏輯上的謬誤,就是以部分替代全體,否定了少部份一直在努力不懈的員工。
我的時間快到了。最後只說一件事:
公視內部無形的政治黑手操作。
去年公視新聞部製作人柯金源史無前例得到國家文藝獎,這本是公視的驕傲,但公視有把
它當回事嗎?
柯金源在2010年的馬金之亂後差點被強迫調到國際部!他死也不肯,這件事
才算了。
柯金源長期用鏡頭守護台灣生態環境,公視裡的惡勢力,竟趁著國民黨亂公視的時機,想
剝奪柯金源的新聞專業自主保護傘。
滑稽的是,他所屬的本土紀錄片節目被調到國際部,只有他一人留在新聞部。
今年黃明川得到國家文藝獎,公視本該與有榮焉。
黃明川曾在公視紀錄觀點推出多部台灣
當代藝術家紀錄片,他早期的經典「解放前衛」系列紀錄片,也是在公視開播初期做了電
視首播。他曾為公視第四屆董事,但2010年被新聞局假處分,其後被公視列為黑名單,紀
錄片無法取得公視支持。
同一股公視惡勢力將「異己」列入黑名單、封殺大師級紀錄片導演的黑歷史是不是事實?
大家可以去檢查公視的紀錄片委製歷史。
我前一篇貼文,有退休員工留言說,有人拿回扣,有人搞業配,讓他心灰意冷。也有華視
前員工說,“
公廣集團不是那麼難改革的地方、只要派任的人「有心」也有電視新聞和戲
劇相關「專業」、政府力道推波助瀾,多少改革會露出曙光、為何執政過半的民進黨、公
廣集團依舊爛在哪?因為民進黨跟國民黨一樣、把公廣集團當酬庸派位、而不是以媒體發
展為走向、派了一堆不懂電視和傳播的人在哪繞圈圈…..“
方君竹引述傳播學者的話說,改變公視的解方是給它更多錢,讓它做更多研究報告,開更
多會,跟社會做更多對話!
電視台本身的媒體平台不就是最強而有力的跟社會對話的工具?最好的工具不去善用,要
把電視台的主管和員工消耗在沒完沒了的開會和報告(廢話和空話)製造中?
已經這麼腐敗無能了,用人又經常近親繁殖,一直搞鬼,你還要給它更多錢?
是誰偷走了公共電視?答案不是呼之欲出。
以後我自己的「想到哪裡寫到哪裡」再慢慢談。
好了,我的時間到。已延長半小時,現在收播。
還好我說延長就延長,不用看任何不敬業不在乎觀眾只會吵福利的大爺們臉色。
--
※ 文章網址: https://webptt.com/m.aspx?n=bbs/pts/M.1641437243.A.D42.html
※ 編輯: filmwalker (220.128.156.69 臺灣), 01/06/2022 10:48:47
1F:推 j0950392: 推分享 01/09 05:44
2F:推 AllenSue: 馮前經理的文章我也有轉...唉...真的被藍綠給綁架了~"~ 01/10 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