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azel0093 (heart-work.info)
看板politics
標題[轉錄] 改革黨職併公職,慎防弄巧成拙
時間Sun May 1 06:57:10 2016
國民黨下野,深藍黨員支持的洪秀柱當選主席,民進黨值此兩岸政策備受壓力之際,借用
改革轉移視聽,在所難免。於是,勢弱而目標明確的國民黨,成為顯而易見的目標,甚至
有助於加速國民黨本土派的疏離或裂解,則對尋求長期執政的民進黨頗具誘惑。
其間,黨產議題雖然關鍵,但龐雜詭異,只適合作為長期的政治支票,至於短期可用且具
有民氣支持的,就是黨職併公職的問題,又正好與年金改革此一競選承諾相互配合,可說
是首當其衝,山雨欲來。不過,著眼黨職年資應先認清其歷史背景與政治本質,否則反而
肯可能會迷失自己。
行使已經三十多年的黨職併公職計算退休年資,早就引發民進黨人及其擁躉多次的尖銳批
評,尤其集中在對所謂早年的權貴子弟如何獲利方面。然而,這個年資合計方案針對的,
並不是權貴,被指名的權貴雖然也適用,只是極小一部分。
黨職併公職背後的邏輯,貫穿近代中國歷史,不僅明清兩代,就連海峽兩岸、朝野兩黨,
都不遑多讓,因此並不是國民黨特有的現象,更不會就止於黨職併公職的扭轉。事實上,
民進黨固然沒有這樣的問題,卻也分享這樣的文化。
研究明代財政與稅收的黃仁宇就曾經指出,中國人對於數字管理不擅長,國庫與皇帝的內
庫不分。讓人聯想到,遭人詬病受賄嚴重的清朝名臣、重臣李鴻章,也是公私不分在支應
洋務運動;後來再到民國時期的蔣宋孔陳四大家族,他們跨越公私的挪移,時而反共抗日
,時而享受奢華,可說是變本加厲。
即使到了當代台灣,如李登輝時代的國安密帳複製的,不正是明清兩朝的財政文化的翻版
嗎?而陳水扁通過私人積累台獨建國基金,更是不遑多讓。小至批判黨產不遺餘力的林佳
龍,聘用家人親信以新聞局名義募款賑災,以突破制度限制,其間思維直如台版孔祥熙。
較之於對岸,凡稍有本領的單位或企業,乃至於鄉鎮村辦,必然有自己的小金庫。名為集
體所有,如何使用,實際是存乎書記與廠長一心。習近平吃慶豐包子、搭計程車,就是利
用民眾對領導人濫用公款的刻板印象,才能從反面來進行的形象工程。
國民黨安排黨職併公職的背後,就是同樣的一種理所當然的財政文化表現。當年國民黨播
遷來台,風雨飄搖,反共抗俄尤其是黨員的責任。黨員執行的就是保家衛國的責任,艱辛
超過國家公務員。
出生入死最激烈的,恐怕沒有超過陸工會在敵後的情報員。另外,海工會在沒有邦交的各
國積極活躍,他們豈是在吸收黨員?根本就是做為地下外交部,執行國民外交,包括在學
校裡拉攏外籍學生顧問,動員教授支持台灣。
在黨國不分的時代裡,即使今天叱咤風雲的民進黨領導精英中,當時不乏也同樣在學校裡
爭取擔任國民黨學生黨部的常委,想的是就是參與政治,而表現出來的是三民主義先鋒。
對他們年輕的心靈來說,入黨攀升,就是為國服務。
不但朝野繼承的是公私不分的財政文化,對外政策也假定交涉對象與我們相同,所以在爭
取邦交國的外交金援,經常送到對象國家的領導私人帳戶,李登輝如此,陳水扁更如此。
馬英九得以倖免,是因為他推動外交休兵。
簡言之,黨職併公職有其弊病,也有其道理;有時代因素,也有文化理性。就算今天民進
黨能將黨職併公職以後所因此領得的退休金追回,民進黨黨人自己必然還是會在近代中國
財政文化公私不分的這個特點上,繼續創意發揚。認清於此,民進黨的改革話語,必須謹
慎具體,才不至於弄巧成拙。
http://www.storm.mg/article/97563
石之瑜 2016年04月03日 07:10
--
Believe, believe, there's magic here tonight...
Believe, believ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19.136.250
※ 文章網址: https://webptt.com/m.aspx?n=bbs/politics/M.1462057033.A.7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