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inshop (男人的背影)
看板politics
標題[情報] 五一八遊行用大腳印走出新遊行時代(老文章)
時間Thu Feb 12 03:26:45 2004
http://www.new7.com.tw/weekly/old/533/article046.html
特別報導
五一八遊行用大腳印走出新遊行時代
文/陳建勳
對於任何一位多年觀察台灣街頭運動發展的人而言,一九九七
年五月十八日的下午,祇要站在台北市仁愛路旁的一個定點,
把「五一八」大遊行的隊伍從頭到尾看過一遍,都會有著極為
不同的體會。
台灣遊行史進入新時代
而在當天傍晚,成束的綠色雷射光,從距離總統府約五百公尺
的景福門下,射向空中,完全超越層層憲兵與鎮暴警力的阻隔
,霎時間在總統府的主體建築上,清楚呈現出一個綠光映射出
來的大腳印,隨後,「認錯」兩個字也上了總統府,群眾情緒
就已經沸騰到極點,而台灣的遊行歷史,也同時真正進入一個
新的時代。
事實上,有了才在兩周前進行過的「五○四」大遊行的工作經
驗,「五一八」的整體運作,在同一批主辦人員的主導下就更
為成熟。這一場大遊行當中,至少因為以下的幾點不同,讓遊
行本身有了生命,顯得更為特別。
──遊行中的語言,不再成為民眾之間的無形界線。主辦單位
的指揮以台語、北京話交叉運用,發表宣言時再加上客語、原
住民語,共四種語言混合著將宣言唸完。當遊行隊伍在總統府
前的凱達格蘭大道上靜坐,遊行指揮車上的發言,以北京話為
主時,現場曾有分別來自台建組織及新黨的部分群眾,叫囂抗
議著「講台語!講台語!」,或是「為什麼要說中華民國的『
國語』是「『北京話』?」,然而,這類民眾都在現場,被其
他更多的群眾,以噓聲或是規勸,讓他們不得不安靜下來。
──遊行中的「去階級化」。僅僅從遊行參與者的穿著打扮上
,就可以看出,穿著名牌休閒衫的社會中、上層階級,與普通
衣著的中、低階級,在這一次大遊行中,都站到了同一陣線上
。年輕人裡,牛仔褲、涼鞋的傳統學運裝扮,與染髮、勁裝的
「帥哥酷妹」們,也一起出現在遊行行列之中。
──街頭運動中的「衝組」、激進分子,被排擠到運動的邊緣
。這些街頭上的熟面孔,或者站在遊行隊伍的旁邊冷眼觀看,
或者在民眾靜坐抗議、遊行結束撤離時,以說說風涼話或「訐
譙」咒罵的方式,表達不滿,他們不再站到與警察直接接觸的
第一線,成為主體。最具體的例子是,當天遊行結束,人群漸
散時,一輛「國家改革聯盟」的宣傳車不願撤走,被警方強制
登車驅離,對車上人員以警棍又捅又打,但事後並沒有太多人
注意到這件事,發生在「遊行邊緣人」身上的事,就又被遊行
給「邊緣化」。
──遊行活動中增加了更多的創意。最被注意到的當然是這一
次的雷射特效,它的創意就足以在世界的街頭運動歷史上,寫
下一筆,另外,像以粉筆畫下自己的身形、足印,喊口號時以
集體跺腳來「震動大地」,震動權力高層,也是遊行當中的新
點子。如果扣除掉活動的部分,而從更細微的地方觀察,即使
是遊行活動從開始到結束時整體的動線規劃、沿途麥克風位置
的架設安排,都有了新思考在其中。
遊行抗爭文化漸次轉變
從「五○四」到「五一八」,這兩場大遊行的特別性,若放在
整個台灣解嚴後的街頭抗爭歷史上,就更為明顯。根據警政署
的一項統計資料顯示,自一九八六年到一九九六年的十年之間
,政治性遊行就佔了社會性遊行的三.七倍,一九九四年由於
省市長大選,更是集會遊行在這十年內的巔峰年,一年內高達
一萬一千二百九十四件,可見台灣過去的十年街頭遊行,幾乎
都是政治。
在那十年之中,除了看到的大多是衝、撞、流血、水柱、鎮暴
警察、蛇籠鐵絲網………之外,遊行抗爭的文化也慢慢在轉變
。一九八八年的「五二○」農運,由群眾遊行而引發暗夜裡警
民的街頭巷戰;一九八九年的「九二八」,「無殼蝸牛」夜宿
忠孝東路,除了特別的社會意義之外,也在當時一片慘烈的政
治抗爭中,呈現出了不一樣的街頭創意;一九九○年的「五二
○」,第一顆汽油彈擲進了「反郝」大遊行;一直到一九九二
年的「四一九」,民進黨發動群眾佔據台北火車站,「要求總
統民選」的這一場街頭抗爭結束後,狂飆式的街頭遊行,才算
告一段落。
「四一九」以後,大型、政治性的群眾遊行愈發不易動員,像
「一中一台」遊行,參與人數就減少許多,但是單一的新議題
,開始由個別的改革團體發動,其間,像一九九四年的「四一
○教育改革」、一九九五年的「女人連線」等,都是比較為人
所熟知的幾場遊行。而在這些社運團體所主辦的遊行當中,也
透過道具(如教改的人偶、「聯考窄門」)、口號(如女人的
「祇要性高潮,不要性騷擾」)等等,增加了這些遊行在非政
治領域裡的創意性。
而新黨在一九九四年底,因為配合趙少康的市長選舉造勢,所
曾經在台北市發起過,號稱十萬人的「新黨大遊行」。遊行後
,大量中產階級走上街頭,以及所謂「新秩序」的現象,即使
有著許多不同的批評與辯論,但也在後來被新黨及其支持群眾
大肆標榜。
五一八遊行民怨總體現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那一次的新黨遊行,純粹為政黨造勢而來
,但是光從參與的人數、階級、及族群來看,它在台灣的遊行
史上,就有其一定的意義。而且它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改變了許
多人的政治參與態度,一直到最近的「五○四」、「五一八」
,新黨群眾的內部動員時,都還在強調要「表現新秩序的精神
給其他團體看」。因此,敲著軍隊行進節奏的新黨鼓隊,也就
在強調「愛與非暴力」原則的民間大遊行中,展現其「新秩序
」。
街頭抗爭遊行在台灣的歷史發展,其實就正是「五○四」、「
五一八」兩次大遊行的經驗累積。在這兩場以「社會安全」、
「免於恐懼的自由」為主題的遊行中,當政黨之間暫時放下各
自的鮮明旗幟時,力量就得以聚合,包括人數、參與階級、訴
求方式、創意等等,就能得到發揮。
不過,也因為社會力的大量動員,在「五一八」遊行當中,也
可以發現台灣社會需要解決的問題及民怨,仍是多得數不清。
「親子大隊」裡,大家關心著婦女及兒童的人身安全;「學生
大隊」裡,學生除了原來的主題,也關心修憲、政治局勢;「
社會公益團體大隊」裡,女權、動物保育、司法改革、勞工問
題、老兵安輔、殘障………;「政治團體大隊」裡,「國民黨
要改革」、「新黨加油!」、「中國一定強!」、「台灣要建
國,建國救台灣!」、「反中國併吞」等標語、口號,此起彼
落。整個遊行,是台灣群體民怨累積至今的總體現。
後現代思維注入街頭運動
然而,從示威遊行在全世界發展上的趨勢來看,除了傳統性的
議題如階級鬥爭、種族壓迫等等,還會以傳統的慘烈抗爭方式
進行外,新的議題與論述,就已經走向「新社會運動」的方式
。這類的運動,訴求大多具有立即性,實際的企劃及執行者,
有著豐富的街頭運動經驗,他/她們帶有一種街頭玩家的性格
,是一群「符號型的游擊隊」。而後現代的思維,充分展現在
運動之中,並且透過這樣的思考與方法,達到抗爭目的。
所以,「五○四」、「五一八」,甚至於未來可能的「五二四
」,它們已經標舉了台灣一個「新遊行時代」的到來,在這個
時代裡,抗爭、遊行會更進入到老百姓的生活當中,成為現代
生活的一部分。而且,雖然要解決的問題依然多如牛毛,但是
遊行活動的創意也會綿綿不絕──即使執政者仍然置之不理…
……。丗
新新聞
533
--
超難排版的(/‵Д′)/~ ╧╧
--
耍呆中
生人迴避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84.26.144
※ 編輯: ginshop 來自: 218.184.26.144 (02/12 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