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lianplanet (明年國考)
看板politics
標題民調分析法比較
時間Mon Feb 9 00:28:35 2004
(一)
將「已表態」選民支持各候選人之比率,直接用
來推估其他未表態選民之投票意向,亦即假設未
表態選民與已表態選民有相同的投票行為;此種
方法它非但不能修正未表態選民過多之誤差,反
將擴大此一誤差。 在張紘炬所建立的SE預測模
型中,將選民分為甲、乙、丙、丁、戊五類,以
選民結構作為估測投票率之基本概念,並以性別
、年齡、政黨、教育程度、籍貫等問題為自變項
與選民分類交叉分析得估計值,計算得票率。但
此理論的主觀性太高,選民分類之基礎缺乏客觀
指標 。
文獻:
張紘炬,「七十二年台北市區域立法委員選舉民
意調查」,中國統計學報,第22卷,第12期,19
84。
何金銘,「候選人勝選因素分析模型再探:高雄
縣省議員選舉的個案分析」,中山社會科學學報
,第8卷,第4期,pp. 53-105,1994。
吳統雄,「形象投票預測模式在台北市實施的效
果研究」,民意研究季刊,第189期,pp. 41- 4
4,1994。
(二)
謝邦昌等提出「區辨分析預測」模式,主要概念
是將民調中已表態資料依投票意向分為若干互斥
群組,然後利用其他問項找出可區別這些群組的
變數,再透過此一變數之線性組合使各群組的特
性可清楚的區辨,爾後將未表態資料利用此一函
數計算被指配區辨至每一群組之機率,即可獲得
各候選人之得票率,此一模式因為必需考慮預測
變數之多重共線性等問題,而使重要區辨變數的
選擇變成另一難題。
文獻:
謝邦昌、王旭、周玫芳,民意調查 - 一九九六
年總統選舉預測, pp. 97~138,華泰書局,臺
北,1995。
周玫芳、王旭,「用區辨分析法預測結果-以民
國八十四年嘉義市立委選舉為例」,梁世武主編
,民意調查:一九九六年總統選舉預測, pp. 1
03-137,華泰書局,臺北,1996。
(三)
陳義彥則先依受訪者之特性進行分群,再與直接
詢問題交叉分析,藉此發現各集群的投票意向,
並依此預測各集群的投票傾向。此法分群之界定
因難,又可能會有群體對象不明之現象,使得預
測力降低許多。
文獻:
陳義彥,「我國選民的集群分析及其投票傾向的
預測-從民國八十一年之立委選舉探討」,選舉
研究,第1卷,第1期, pp. 1~37,1994。
(四)
周隆山運用基於過去的選舉結果可能影響現今的
投票行為的「振盪法則」的觀念,並考量時間因
素,連結政黨各次得票率形成動態趨勢線,據此
預測。 由於相關文獻中可知候選人取向相較於
政黨取向來得大得多,故此法是否能有效預測仍
值得深思。
文獻:
周隆山,「『三黨不過半在那裏?』- 以趨勢線
探討」,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4卷,第2期
,1995。
梁世武 ,「1994年台北市市長選舉之預測:『
候選人形象指標』預測模式之驗證」,選舉研究
,第1卷,第2期,1994。
陳世敏,「候選人形象與選民投票行為」,新聞
學研究,第46期, pp. 149-168,1992。
(五)
李錦河認為候選人之屬性(特質)愈能滿足選民
需求則愈能獲得支持,依候選人之屬性設計問卷
,再詢問受訪者對每位候選人各項條件之看法,
採「選多」為原則,依此建立「選民需求指標」
,用來判定每位候選人被支持的程度。 再依選
民需求指標初步調查結果,與直接詢問法交叉分
析而得各候選人票源流進流出之狀況,調整推估
得票率。 但在此法用以判定各候選人被支持程
度的項目選定方式,仍有過於主觀之嫌 。
文獻:
李錦河、溫敏杰,「從行銷學『產品屬性』角度
建構『選民需求指標』之選舉預測模式─以1997
年台南市市長選舉為例」,選舉研究,第1卷,
第2期,pp. 1~33,1998。
盛杏湲,「選民的投票決定與選舉預測」,選舉
研究,第5卷,第1期, pp. 37-76,1998。
資料來源:
內政(研)091-047號
國政研究報告(NPF Research Report)
以民意調查資料的智慧型分析看資料探勘於政治
學研究之運用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資訊學研究所 助理教授 駱至
中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資訊學研究所 研究生 林錦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1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