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nosen (inosen)
看板politics
標題Re: 阿扁造勢場上沒有半面國旗?
時間Wed Dec 17 11:13:38 2003
※ 引述《askemm (KK)》之銘言:
: ※ 引述《shanvic (小太陽研究社社長)》之銘言:
: : 作者: shanvic (小太陽研究社社長) 看板: Lianzhan
: : 標題: Re: 阿扁造勢場上沒有半面國旗?
: : 時間: Wed Dec 17 01:59:44 2003
: : 中華民國不等於認同台灣人
: : 認同台灣等定義是愛這一塊土地
: : 並沒有任何一項指向要認同中華民國
: : 對與我說
: : 認同台灣就要支持正名
: : 笑話
: : 台灣為何要被國民黨的惡勢力改名呢??
: : 這是一個已經錯了50年的事情
: : 早就該改過來
: : 現在我們同意台灣已經被國民黨惡勢力亂改名的事實
: : 但是事實並非真理
: : 總有一天
: : 台灣總要回歸本名
: 正什麼名??
: 連"台灣"這兩個字都是"中國人"幫你取的
臺灣這個東西是轉訛來的,
所謂明朝(1602年),稱這個東南沿海的島嶼叫做東番,
陳第曾做一篇文章〈東番記〉,收於沈有容的《閩海贈言》中。
更早則有所謂琉求等稱法,如隋書琉求傳,但並沒有史學定論說一定是指臺灣。
到了明代初期及中葉,由於有琉球王國(今天的琉球)朝貢明朝的使節及冊封琉球
王國,所以經過臺灣北部時,看到的島嶼反倒被稱為小琉球。
到了我說的1602年,沈有容前往今天的臺灣南部驅趕海盜,於是有第一篇明朝人
對這個島嶼的記載,對照1628年的康德牧師對台南新港社的記載後,可確定陳第
所指的是台南沿海一帶。
而荷蘭人,在臺灣安平一帶沙洲登陸後,於該地建設熱蘭遮城,該地被稱為Tayouan,
據信是當地平埔族的稱法。
而漢文記載第一次以音譯的方式稱呼Tayouan,則是1640年代的周嬰,〈遠遊記〉一文
中,有臺員一詞,而HOLO語中的發音,也是接近臺員一音。所謂臺灣一詞應該是來自
臺員,音讀做Tayouan,是翻譯字原住民的音,原先只是台南一小地方的稱呼,後來
擴大成全島的稱呼。在荷蘭時代,臺灣島其實是被叫做FORMOSA。
臺灣這個名詞出現,我個人查資料,可於跟隨鄭成功前來臺灣的楊英所寫的
從征實錄,又稱先王實錄一書中可見。正式成為官方用語則是於1684年大清帝國
決定將此地納入版圖,稱之為臺灣。
以上是,名詞的由來。好,如果真的要正名,不要用臺灣,名稱都可以,標示方式也都可
以改,根本不妨礙臺灣不等於中國這一基本事實,也不妨礙臺灣是獨立於對岸中國的
政治事實。
: 我倒想看看你們想正到哪個名去
: 有本事去中國化就要去的徹底一點 不要用中國字來正你們的台灣名
: 看看日本韓國去的多徹底 寧願用草書窗格子也不要用中文來替自己正名
日本及韓國,以日本為例,基本上到了戰後,才逐步減少漢字的使用量,但仍無法完全
取代,使用某個文字,跟建立民族國家與否,沒有決定的關係。
韓國也是到了戰後才正式全部改用韓文,不使用漢字。
越南則係採用拼音文字,也就是您說的外夷文字。
這些在東亞才出現的現象,其實在一方面表現了,民族主義的心理,及不願意成為中國的
附庸,是獨立化的傾向。一方面係由於韓文日文越文他們的文法跟語言本來就不是中文體
系,對他們來說,方塊字是由於在近代前,後進國為了接受大量的當時文明先進國
中國,所不得不採行的策略。但在那些國家接受漢字後,不久即出現自創的漢字,以及
發展出相對獨立於中國的文化。
臺灣問題,也是在某種程度上,面臨類似的問題,但語言及文字的問題未必一定要
由於民族國家建立即全盤加以改變,在二次戰後許多前殖民地,仍是將殖民者的
語言列為官方語言及文字之一,這是沒辦法的事情。而臺灣如果要在未來徹底脫離
中國(政治上,不管是哪個中國),也未必要把文字語言全盤改變。
這也就是我說的美國人在政治獨立後,未必就不能讀莎士比亞,也未必就不能使用英文
寫作。兩者並無絕對關連。
: 相比之下我們的綠鬥羔就遜多了
: 到現在還在用英夷文字和中國蠻子的文字寫自己的名字 還好意思說那是"正名"
: 超沒創意的好不好XD
--
To be or not to be.That's the questio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6.131.144
1F:→ shyng:推 推 140.120.197.38 12/17
2F:→ elixir72:再推 推 61.216.73.70 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