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ighthearted (光心)
看板pay_home
標題[書摘] 孤獨死並非不幸:沒有比家庭更讓人感到
時間Tue Jan 23 02:06:41 2018
轉貼來源:
關鍵評論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7568
《家人這種病》,三采出版 作者:下重曉子
2016/08/27, 書摘
孤獨死並非不幸:沒有比家庭更讓人感到身心俱疲的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孤寂,是這個時代的潮流。我完全明白家庭是活著的人才有的。至少,家庭是以活著的人
為中心。
文:下重曉子
孤獨死並非不幸
我記得之前NHK的紀錄片中,有一個兒子在粗工大街尋找很久以前離家出走的爸爸。兒子
在父親離家出走後吃了很多苦,為此他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都非常憎恨自己的父親。但是當
自己長大成人、有了工作後就開始想,父親為何會離家出走,而且他很想知道父親現在在
哪裡,於是他就開始尋找父親的下落。最後,他得知父親在大阪釜崎生活。
他下定決心要去見親生父親。因為他出生後就和父親分開,所以對於容貌和身影都沒有任
何記憶。雖然最初有點彆扭說不出話,但是隨著拜訪的次數增加,漸漸地也開始交談對話
,畢竟是血濃於水,父子間的親近感也慢慢產生。
兒子在名古屋附近找到工作,新年或是其他節日也會和父親一起吃飯。最近兒子找了一間
比較寬敞的房子,想把父親接過來一起生活。這是一個重生家庭的開始,父親好像也很開
心。一般這種家庭都是首先兒子有此意,然後開始展開尋找父親的行動,找到之後花時間
和父親培養感情,接下來就是兩個人一起住。
分離好些年,連面都沒有見過的人因為彼此有心,所以才共同組成一個家庭。因為有了身
為家庭成員的意志,所以才形成了家庭的型態。若是心靈不相通,就不算家庭了。相較於
一般的家庭型態,要先有想成為家人的想法,才更適合稱為家庭。血緣並非那麼重要。因
此,我想再重新思考幸福的家庭到底是什麼?
有很多日本人這麼想,「我想死在家裡榻榻米上」。但是,我想現在應該是改成「我想死
在家裡床上」吧。我想應該很多人想要在自己家裡,在家人守護下嚥下最後一口氣。但似
乎在醫院床上死亡的情況比較多....。
如果沒有家人的人會怎麼樣呢?沒有守護自己的家人,在不被人發現而嚥下最後一口氣的
例子似乎不少。隨著社會趨向高齡化,獨居老人逐漸增加,在都市內有很多孤獨死的例子
。
如果是在鄉下地方,因為社區間的連結緊密,所以很容易被人發現。郵差或是派報員在送
件時會順便出聲打招呼,確認主人是否平安無恙。甚至有些鄉下會在玄關處插上象徵主人
平安健康的黃旗。在前陣子發生地震的長野縣白馬村,因為知道彼此的家庭成員,甚至知
道誰睡在哪間房,所以在地震發生後就可以馬上從崩塌的屋子中救出傷者,無人罹難。
在高齡化社會中,所謂的家人並非是擁有同一血緣的家庭,而是社區中的人們才是真正的
家人。如果有了這樣的家人,也就不會孤單寂寞或有任何不便。
現在是再一次重新考慮何謂家庭的時候了!
大家都會覺得獨居在都市中,然後一個人就這樣孤單離世實在無比悲慘,但真是如此嗎?
也許當事人非常享受一個人生活的樂趣,也許活得自由自在也說不定。或許當事人正期待
自己不被任何人發現,就這樣悄然無息地離開這個世界也說不定。
或許身後事會對家人或子孫造成麻煩,但只要當事人滿意,那又何妨。孤獨死,應該是抱
持著某種覺悟而選擇的。更有人選擇這樣的死法,首先慢慢減少食物的攝取只喝水,然後
最後不吃不喝地虛弱斷氣。
有人可能會覺得這有如橫死荒野,但我想只要有思考過自己的死亡就好。或許與其在被無
情無義的家人守護下離開人世,不如自己滿足地嚥下最後一口氣離開。一個人的死法就代
表那個人所選擇的生活方式,只要是像自己的死法就足夠了。
希望死後不進入家族墳墓的人越來越多
身邊有家人也不一定幸福。反過來說,沒有家人是否會不幸,那也是說不準的。我的友人
多是一個人生活,而且她們知道如何讓自己充分享受生活的訣竅。遇到心煩的事時,身邊
也有願意打從心裡傾聽的朋友。
我在從事主播工作時認識的一位學妹,現在是一位非常活躍的社會福利專家。她換工作到
關西時,找到一些值得信賴的朋友,她集合了大約十位朋友,大家為了以後退休後的生活
,把共同居住的地方定為關西,因此平時住在東京或各地的人也為此相聚一堂。
她在東京和母親一起生活,但是為了將來在關西生活,所以常來這裡跟朋友們見面。她邀
我說一定要過來看看,我也思考著新的家庭生活方式,故便想過去參觀看看。
我所知道的養老院之類的地方多是管理型的比較多。對管理者而言,為了自己管理方便,
因此不太能確保老人們的個人自由。對於想努力工作到最後,想要活得像自己的人而言,
自由是不可輕捨棄的。相同想法的人聚集在一起、募集工作人員,然後到最後時刻尊重彼
此一起生活,現在開始有這樣的新家庭形式出現。
我有一位大學時代的友人,她雖然是中國前三大林產大王的女兒,但是她說自己的生活方
式要自己決定。自從她另一半在十年前往生後就一個人生活。雖然她一直從事父親在赤坂
所持有的大樓物產管理工作,她介紹想法相同的學弟學妹進入她的公司工作,彼此宛如一
家人一樣。
她和好幾位可信賴的朋友一起決定,死後要進入同一個墓穴。在她的故鄉鳥取縣有寬廣的
墓地,而且當地還有自家的神社,她的老家還被列入文化財,據說她家還排入了當地巴士
旅遊的景點裡....。之前她父親還在世時我也曾去拜訪過,那真是座大豪宅半夜起來上廁
所後要回去房間時,還不小心迷失了方向。那真是座大豪宅!
我們自己建立自己的家庭,和心靈相通的伙伴一起讓骨灰放同一個墓中,在這個社會逐漸
可以看到這般不同以往的嘗試。我覺得與其將感情不算好且心意不相通的家人勉強一起放
在同一個墳墓,這樣的新嘗試看起來還比較自然。有的人想要把骨灰灑到大海裡的海葬,
有的人想要把骨灰埋在樹根底下的樹葬等等,有許許多多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我覺得沒
有非得要把家人放在同一個墓中不可的理由。
從上述這些想法,我們就可以感覺到近年家庭形式的變遷。有的媳婦說到死也不想進入夫
家的墳墓再被婆婆欺壓。我想這是世間媳婦已經忍無可忍的心情。想到了死後的身後事,
就可以清楚看到這個家庭的大概模樣。
在我的周圍也有很多不願被放入歷代祖先的墓中,或是不願和丈夫一起進入夫家的墓中的
例子。他們生前考慮到在這個社會立足的顏面而多方忍耐,但是死了之後便不想再和丈夫
在一起,或是想和心靈相通的人,或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等,其實這些想法也不難理解。我
當然不想和連臉都沒見過的人一起被放在同一個墓中。如果是講到我的話比起我老伴家的
墳墓,我更想在死後進入歷代祖先下重家的墳墓。
我哥哥做了他們家自己的墓。雖說只有在婚喪喜慶時全家人才會聚集在一起,平時也不會
相聚,但現在就連這樣的機會也沒有了。家庭只是變成名義上的約束罷了。家庭逐漸變得
虛有其表,我想這是人們失去心心相繫這個最重要部分的證據吧!
就算不結婚,和別人生活是件重要的事
有個寫作團體叫做日本文藝家協會,他們有個作家們的墓。在富士山的山腳刻上名字,想
要全家人的骨灰一起被放入該墓中也可以。不願骨灰被放入同居人家的墳墓,而是想放入
那個墳墓的人逐漸增加。我也是日本文藝家協會的一員,我也想這麼做。因為想把自己的
骨灰放入的人很多,聽說排隊等待的人已經很多,之後要如何做是個大問題。但我確實知
道很多人無論如何是不想被放入歷代祖先的墳墓。
我曾在電視裡看過,有些無主墓或是沒有人照料的墓地在被翻整後,墓石不知道該要如何
處理的報導。原來沒人照顧、沒人祭祀的墳墓有這麼多!雖說是歷代祖先的墳墓,但要花
相當的時間和金錢才能去掃墓。所以這些沒人祭祀的墳墓會增加也就不奇怪了。
我們下重家的墳墓在親戚負責管理寺廟的墓地裡。也就是在文京區團子坂上的光源寺。因
為是從祖父母那代開始的,所以裡面的人我都認識。中元普渡時只要有時間,我都會帶著
自己選的花過去,在墓前雙手合十祈禱。
我同居人家的墓在多磨靈園裡。有很多有名或無名的人的墳墓都在裡面,但是從他祖父母
那代開始,他們家的墳墓就在這裡。據說本來是在鄉下地方,後來才移到東京。在那個墓
園裡走一走,看一看其他墳墓種植的樹木或花草,以及墓石和墓地狀況,只要看一眼就知
道那些墳墓的家人有沒有常來照料。有的墳墓更是長滿了青苔,而且還被不知名的大樹覆
蓋住整片天空。
前陣子我久久去造訪一次墓園,開著不知名黑色果實的大樹已經長成參天大樹,所以我就
折了枝請附近花店幫我查了一下樹名。我一直都想要一年去掃墓一次,但無奈事與願違。
家人剛往生之初還會有人前來弔祭,但慢慢地就漸行漸遠,最終就不來了。孤寂,是這個
時代的潮流。我完全明白家庭是活著的人才有的。至少,家庭是以活著的人為中心。
雖然不能說是無情,但是家庭並非永遠緊緊相繫,家庭的概念或是家庭的型態都會隨著時
代而產生變化。因此,我覺得沒有必要以既成的觀念來理解家庭。也沒有非要怎樣才能代
表家的概念。我認為只要在家庭裡生活,並且建立起讓自己舒心坦蕩的生活方式那就夠了
。
比起抱持著疑問而帶給彼此壓力的家庭,身邊是否圍繞著心靈相通的人才是重要的。我的
家人中如今只剩下我的同居人一人。若要說到我有沒有和我的同居人心意相通,老實說我
不知道。至少價值觀是相通的,我喜歡他淡泊名利、不執著於金錢或地位這些有如過眼雲
煙般的事物。
我看遍周遭的男性友人,很少有這樣的男性。雖然我的座右銘是淡然處之,但是和我的同
居人相比,或許我對於現世的慾望還比他更強烈。我的同居人,也就是我人生中的伴侶
,我非常感激他。
我不太喜歡家庭中彼此互相依存的感覺,但是如果有一起生活的伴,我覺得很棒。我覺得
試著和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一起生活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對於像我一樣,反抗父母然後自己
任性生活至今的人來說,和別人一起生活教會了我許多的事。
因為與他人一起生活,就沒有辦法像只有自己一個人那樣任性妄為。我們必須考慮到對方
那天的心情或是他在外面還有什麼事情。我覺得學習到要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是很不錯的
。
沒有比家庭更讓人感到身心俱疲的
我家只有在我還很小時,才知道什麼是全家團圓。就算曾經有這樣的機會,但不知為何就
像流沙般消失得無影無蹤,之後想到沉浸在全家團圓那種幸福和樂的氣氛中,就會讓我渾
身不對勁。
雖然父母和哥哥都非常疼愛我,但是我到了某個年齡,用餐時雖會和父親見面,但我會用
最快速度用完餐就回去自己的房間。從那之後,慢慢地就不和父母及哥哥一起圍桌吃飯了
。
這可能也和我生的病有關。我小學二、三年級時因為得了肺門淋巴腺炎,所以就休學了,
在家裡也被特別隔離。之後因為病情惡化變成了肺結核,所以我就隔離到單獨的房間,在
家時就單獨待在房裡。
因戰爭而避難時,我也沒有去轉學的學校報到,家裡有一個乒乓球桌就是我的床,我每天
的任務就是紀錄自己的發燒狀況。我沒有朋友,頂多就是去對面的陸軍醫院,和醫院穿白
衣的阿兵哥聊天,他們是初期的肺結核患者。每隔一天,那個醫院就會派軍醫來替我診察
一次,然後幫我打一種叫作「結合性疾病治療新劑」的靜脈注射。那時候肺結核的特效藥
還沒有出來。
在那時唯一陪伴我的,是愛書的父親在撤離時所帶出來的藏書(大多是小說)和畫冊。我
那時興趣盎然地一頁一頁地翻著,一點都不覺得無聊。因為曾經有過這樣的時期,所以我
習慣一個人獨處消磨時光。我擅長發覺自己的樂趣,就算是讓幻想天馬行空地馳騁,我也
不覺得枯燥乏味。
我不會期待身邊的家人為我做些什麼。因為就算期待了,也不會照我所想的那樣,只是彼
此衝突產生嫌隙,然後徒留傷悲罷了。有時就算我想出去玩、或是想著如果有個跟我同齡
的朋友就好了,但是對於生病的我而言,這是不可能實現的願望。這是種近似於放棄的心
情,因此我不再對人有所期待。
因此與其期待別人,不如一個人比較好。我從小就明白了孤獨的樂趣,我也在不知不覺中
被迫了解到雖說我們是一家人,但是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
我的肺結核和敗戰一樣結束了,然後我晚了一年重返學校,但是我喜歡獨處的習慣卻一直
延續到了現在。之後每當家裡起了紛爭,例如和父親大吵一架後,依然原諒他的母親....
這一切都令我無法忍受時,我就把自己關在房裡,才能感覺世界和平、無災無難。
正因為我不期待家人,所以如果我被人期待,就會感到負擔。因此我不想進入他們期待的
學校就讀或是考他們想要的分數,所以我也不會為了他們而努力。於是我一直隨著自己的
心走自己喜歡的道路,我知道我要靠自己的力量好好活下去。尤其是經濟上的獨立自主是
必須的。因為若經濟不獨立,一切都沒辦法開始了。
也因為我清楚地自覺到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所以我也敢和母親對峙。我也漸漸變得能
理解她的養育方式和想法模式。家庭也是一個獨立的團體。不管是三個人、四個人或五個
人,都是一個團體組織。想到自己的家庭,就容易有過度的期待。接著期待就容易變成壓
力,最後就養成依賴習慣。
家人之間,只要如微風徐徐吹過就好。如果彼此靠得太緊,反而看不清楚對方,再加上家
庭有排他性格,所以實在沒有比家庭還令人感到費勁吃力的。如果不能忍受孤獨,就不能
理解家庭為何物。若是一個人不能享受孤獨的話,就算家人在身邊也無法享受孤單。
人唯有能夠理解並享受孤獨,才能體會他人的心情。不管是對家人,或是對社會上的人們
都是相同的。為何如此說? 因為家庭正是社會的縮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10.156.24
※ 文章網址: https://webptt.com/m.aspx?n=bbs/pay_home/M.1516644404.A.A52.html
※ 編輯: lighthearted (123.110.156.24), 01/23/2018 02:14:43
1F:推 psyche: 同意標題。寧可孤獨死,也不要活的不得安180.217.163.100 01/26 06:22
2F:→ psyche: 寧。180.217.163.100 01/26 06:22
3F:推 wdcefv: 推 111.83.138.216 01/31 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