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ighthearted (光心)
看板pay_home
标题[书摘] 孤独死并非不幸:没有比家庭更让人感到
时间Tue Jan 23 02:06:41 2018
转贴来源:
关键评论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7568
《家人这种病》,三采出版 作者:下重晓子
2016/08/27, 书摘
孤独死并非不幸:没有比家庭更让人感到身心俱疲的
我们想让你知道的是
孤寂,是这个时代的潮流。我完全明白家庭是活着的人才有的。至少,家庭是以活着的人
为中心。
文:下重晓子
孤独死并非不幸
我记得之前NHK的纪录片中,有一个儿子在粗工大街寻找很久以前离家出走的爸爸。儿子
在父亲离家出走後吃了很多苦,为此他有一段很长的时间都非常憎恨自己的父亲。但是当
自己长大成人、有了工作後就开始想,父亲为何会离家出走,而且他很想知道父亲现在在
哪里,於是他就开始寻找父亲的下落。最後,他得知父亲在大阪釜崎生活。
他下定决心要去见亲生父亲。因为他出生後就和父亲分开,所以对於容貌和身影都没有任
何记忆。虽然最初有点别扭说不出话,但是随着拜访的次数增加,渐渐地也开始交谈对话
,毕竟是血浓於水,父子间的亲近感也慢慢产生。
儿子在名古屋附近找到工作,新年或是其他节日也会和父亲一起吃饭。最近儿子找了一间
比较宽敞的房子,想把父亲接过来一起生活。这是一个重生家庭的开始,父亲好像也很开
心。一般这种家庭都是首先儿子有此意,然後开始展开寻找父亲的行动,找到之後花时间
和父亲培养感情,接下来就是两个人一起住。
分离好些年,连面都没有见过的人因为彼此有心,所以才共同组成一个家庭。因为有了身
为家庭成员的意志,所以才形成了家庭的型态。若是心灵不相通,就不算家庭了。相较於
一般的家庭型态,要先有想成为家人的想法,才更适合称为家庭。血缘并非那麽重要。因
此,我想再重新思考幸福的家庭到底是什麽?
有很多日本人这麽想,「我想死在家里榻榻米上」。但是,我想现在应该是改成「我想死
在家里床上」吧。我想应该很多人想要在自己家里,在家人守护下咽下最後一口气。但似
乎在医院床上死亡的情况比较多....。
如果没有家人的人会怎麽样呢?没有守护自己的家人,在不被人发现而咽下最後一口气的
例子似乎不少。随着社会趋向高龄化,独居老人逐渐增加,在都市内有很多孤独死的例子
。
如果是在乡下地方,因为社区间的连结紧密,所以很容易被人发现。邮差或是派报员在送
件时会顺便出声打招呼,确认主人是否平安无恙。甚至有些乡下会在玄关处插上象徵主人
平安健康的黄旗。在前阵子发生地震的长野县白马村,因为知道彼此的家庭成员,甚至知
道谁睡在哪间房,所以在地震发生後就可以马上从崩塌的屋子中救出伤者,无人罹难。
在高龄化社会中,所谓的家人并非是拥有同一血缘的家庭,而是社区中的人们才是真正的
家人。如果有了这样的家人,也就不会孤单寂寞或有任何不便。
现在是再一次重新考虑何谓家庭的时候了!
大家都会觉得独居在都市中,然後一个人就这样孤单离世实在无比悲惨,但真是如此吗?
也许当事人非常享受一个人生活的乐趣,也许活得自由自在也说不定。或许当事人正期待
自己不被任何人发现,就这样悄然无息地离开这个世界也说不定。
或许身後事会对家人或子孙造成麻烦,但只要当事人满意,那又何妨。孤独死,应该是抱
持着某种觉悟而选择的。更有人选择这样的死法,首先慢慢减少食物的摄取只喝水,然後
最後不吃不喝地虚弱断气。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有如横死荒野,但我想只要有思考过自己的死亡就好。或许与其在被无
情无义的家人守护下离开人世,不如自己满足地咽下最後一口气离开。一个人的死法就代
表那个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只要是像自己的死法就足够了。
希望死後不进入家族坟墓的人越来越多
身边有家人也不一定幸福。反过来说,没有家人是否会不幸,那也是说不准的。我的友人
多是一个人生活,而且她们知道如何让自己充分享受生活的诀窍。遇到心烦的事时,身边
也有愿意打从心里倾听的朋友。
我在从事主播工作时认识的一位学妹,现在是一位非常活跃的社会福利专家。她换工作到
关西时,找到一些值得信赖的朋友,她集合了大约十位朋友,大家为了以後退休後的生活
,把共同居住的地方定为关西,因此平时住在东京或各地的人也为此相聚一堂。
她在东京和母亲一起生活,但是为了将来在关西生活,所以常来这里跟朋友们见面。她邀
我说一定要过来看看,我也思考着新的家庭生活方式,故便想过去参观看看。
我所知道的养老院之类的地方多是管理型的比较多。对管理者而言,为了自己管理方便,
因此不太能确保老人们的个人自由。对於想努力工作到最後,想要活得像自己的人而言,
自由是不可轻舍弃的。相同想法的人聚集在一起、募集工作人员,然後到最後时刻尊重彼
此一起生活,现在开始有这样的新家庭形式出现。
我有一位大学时代的友人,她虽然是中国前三大林产大王的女儿,但是她说自己的生活方
式要自己决定。自从她另一半在十年前往生後就一个人生活。虽然她一直从事父亲在赤坂
所持有的大楼物产管理工作,她介绍想法相同的学弟学妹进入她的公司工作,彼此宛如一
家人一样。
她和好几位可信赖的朋友一起决定,死後要进入同一个墓穴。在她的故乡鸟取县有宽广的
墓地,而且当地还有自家的神社,她的老家还被列入文化财,据说她家还排入了当地巴士
旅游的景点里....。之前她父亲还在世时我也曾去拜访过,那真是座大豪宅半夜起来上厕
所後要回去房间时,还不小心迷失了方向。那真是座大豪宅!
我们自己建立自己的家庭,和心灵相通的伙伴一起让骨灰放同一个墓中,在这个社会逐渐
可以看到这般不同以往的尝试。我觉得与其将感情不算好且心意不相通的家人勉强一起放
在同一个坟墓,这样的新尝试看起来还比较自然。有的人想要把骨灰洒到大海里的海葬,
有的人想要把骨灰埋在树根底下的树葬等等,有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我觉得没
有非得要把家人放在同一个墓中不可的理由。
从上述这些想法,我们就可以感觉到近年家庭形式的变迁。有的媳妇说到死也不想进入夫
家的坟墓再被婆婆欺压。我想这是世间媳妇已经忍无可忍的心情。想到了死後的身後事,
就可以清楚看到这个家庭的大概模样。
在我的周围也有很多不愿被放入历代祖先的墓中,或是不愿和丈夫一起进入夫家的墓中的
例子。他们生前考虑到在这个社会立足的颜面而多方忍耐,但是死了之後便不想再和丈夫
在一起,或是想和心灵相通的人,或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等,其实这些想法也不难理解。我
当然不想和连脸都没见过的人一起被放在同一个墓中。如果是讲到我的话比起我老伴家的
坟墓,我更想在死後进入历代祖先下重家的坟墓。
我哥哥做了他们家自己的墓。虽说只有在婚丧喜庆时全家人才会聚集在一起,平时也不会
相聚,但现在就连这样的机会也没有了。家庭只是变成名义上的约束罢了。家庭逐渐变得
虚有其表,我想这是人们失去心心相系这个最重要部分的证据吧!
就算不结婚,和别人生活是件重要的事
有个写作团体叫做日本文艺家协会,他们有个作家们的墓。在富士山的山脚刻上名字,想
要全家人的骨灰一起被放入该墓中也可以。不愿骨灰被放入同居人家的坟墓,而是想放入
那个坟墓的人逐渐增加。我也是日本文艺家协会的一员,我也想这麽做。因为想把自己的
骨灰放入的人很多,听说排队等待的人已经很多,之後要如何做是个大问题。但我确实知
道很多人无论如何是不想被放入历代祖先的坟墓。
我曾在电视里看过,有些无主墓或是没有人照料的墓地在被翻整後,墓石不知道该要如何
处理的报导。原来没人照顾、没人祭祀的坟墓有这麽多!虽说是历代祖先的坟墓,但要花
相当的时间和金钱才能去扫墓。所以这些没人祭祀的坟墓会增加也就不奇怪了。
我们下重家的坟墓在亲戚负责管理寺庙的墓地里。也就是在文京区团子坂上的光源寺。因
为是从祖父母那代开始的,所以里面的人我都认识。中元普渡时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带着
自己选的花过去,在墓前双手合十祈祷。
我同居人家的墓在多磨灵园里。有很多有名或无名的人的坟墓都在里面,但是从他祖父母
那代开始,他们家的坟墓就在这里。据说本来是在乡下地方,後来才移到东京。在那个墓
园里走一走,看一看其他坟墓种植的树木或花草,以及墓石和墓地状况,只要看一眼就知
道那些坟墓的家人有没有常来照料。有的坟墓更是长满了青苔,而且还被不知名的大树覆
盖住整片天空。
前阵子我久久去造访一次墓园,开着不知名黑色果实的大树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所以我就
折了枝请附近花店帮我查了一下树名。我一直都想要一年去扫墓一次,但无奈事与愿违。
家人刚往生之初还会有人前来吊祭,但慢慢地就渐行渐远,最终就不来了。孤寂,是这个
时代的潮流。我完全明白家庭是活着的人才有的。至少,家庭是以活着的人为中心。
虽然不能说是无情,但是家庭并非永远紧紧相系,家庭的概念或是家庭的型态都会随着时
代而产生变化。因此,我觉得没有必要以既成的观念来理解家庭。也没有非要怎样才能代
表家的概念。我认为只要在家庭里生活,并且建立起让自己舒心坦荡的生活方式那就够了
。
比起抱持着疑问而带给彼此压力的家庭,身边是否围绕着心灵相通的人才是重要的。我的
家人中如今只剩下我的同居人一人。若要说到我有没有和我的同居人心意相通,老实说我
不知道。至少价值观是相通的,我喜欢他淡泊名利、不执着於金钱或地位这些有如过眼云
烟般的事物。
我看遍周遭的男性友人,很少有这样的男性。虽然我的座右铭是淡然处之,但是和我的同
居人相比,或许我对於现世的慾望还比他更强烈。我的同居人,也就是我人生中的伴侣
,我非常感激他。
我不太喜欢家庭中彼此互相依存的感觉,但是如果有一起生活的伴,我觉得很棒。我觉得
试着和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一起生活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於像我一样,反抗父母然後自己
任性生活至今的人来说,和别人一起生活教会了我许多的事。
因为与他人一起生活,就没有办法像只有自己一个人那样任性妄为。我们必须考虑到对方
那天的心情或是他在外面还有什麽事情。我觉得学习到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是很不错的
。
没有比家庭更让人感到身心俱疲的
我家只有在我还很小时,才知道什麽是全家团圆。就算曾经有这样的机会,但不知为何就
像流沙般消失得无影无踪,之後想到沉浸在全家团圆那种幸福和乐的气氛中,就会让我浑
身不对劲。
虽然父母和哥哥都非常疼爱我,但是我到了某个年龄,用餐时虽会和父亲见面,但我会用
最快速度用完餐就回去自己的房间。从那之後,慢慢地就不和父母及哥哥一起围桌吃饭了
。
这可能也和我生的病有关。我小学二、三年级时因为得了肺门淋巴腺炎,所以就休学了,
在家里也被特别隔离。之後因为病情恶化变成了肺结核,所以我就隔离到单独的房间,在
家时就单独待在房里。
因战争而避难时,我也没有去转学的学校报到,家里有一个乒乓球桌就是我的床,我每天
的任务就是纪录自己的发烧状况。我没有朋友,顶多就是去对面的陆军医院,和医院穿白
衣的阿兵哥聊天,他们是初期的肺结核患者。每隔一天,那个医院就会派军医来替我诊察
一次,然後帮我打一种叫作「结合性疾病治疗新剂」的静脉注射。那时候肺结核的特效药
还没有出来。
在那时唯一陪伴我的,是爱书的父亲在撤离时所带出来的藏书(大多是小说)和画册。我
那时兴趣盎然地一页一页地翻着,一点都不觉得无聊。因为曾经有过这样的时期,所以我
习惯一个人独处消磨时光。我擅长发觉自己的乐趣,就算是让幻想天马行空地驰骋,我也
不觉得枯燥乏味。
我不会期待身边的家人为我做些什麽。因为就算期待了,也不会照我所想的那样,只是彼
此冲突产生嫌隙,然後徒留伤悲罢了。有时就算我想出去玩、或是想着如果有个跟我同龄
的朋友就好了,但是对於生病的我而言,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望。这是种近似於放弃的心
情,因此我不再对人有所期待。
因此与其期待别人,不如一个人比较好。我从小就明白了孤独的乐趣,我也在不知不觉中
被迫了解到虽说我们是一家人,但是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
我的肺结核和败战一样结束了,然後我晚了一年重返学校,但是我喜欢独处的习惯却一直
延续到了现在。之後每当家里起了纷争,例如和父亲大吵一架後,依然原谅他的母亲....
这一切都令我无法忍受时,我就把自己关在房里,才能感觉世界和平、无灾无难。
正因为我不期待家人,所以如果我被人期待,就会感到负担。因此我不想进入他们期待的
学校就读或是考他们想要的分数,所以我也不会为了他们而努力。於是我一直随着自己的
心走自己喜欢的道路,我知道我要靠自己的力量好好活下去。尤其是经济上的独立自主是
必须的。因为若经济不独立,一切都没办法开始了。
也因为我清楚地自觉到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所以我也敢和母亲对峙。我也渐渐变得能
理解她的养育方式和想法模式。家庭也是一个独立的团体。不管是三个人、四个人或五个
人,都是一个团体组织。想到自己的家庭,就容易有过度的期待。接着期待就容易变成压
力,最後就养成依赖习惯。
家人之间,只要如微风徐徐吹过就好。如果彼此靠得太紧,反而看不清楚对方,再加上家
庭有排他性格,所以实在没有比家庭还令人感到费劲吃力的。如果不能忍受孤独,就不能
理解家庭为何物。若是一个人不能享受孤独的话,就算家人在身边也无法享受孤单。
人唯有能够理解并享受孤独,才能体会他人的心情。不管是对家人,或是对社会上的人们
都是相同的。为何如此说? 因为家庭正是社会的缩影。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来自: 123.110.156.24
※ 文章网址: https://webptt.com/cn.aspx?n=bbs/pay_home/M.1516644404.A.A52.html
※ 编辑: lighthearted (123.110.156.24), 01/23/2018 02:14:43
1F:推 psyche: 同意标题。宁可孤独死,也不要活的不得安180.217.163.100 01/26 06:22
2F:→ psyche: 宁。180.217.163.100 01/26 06:22
3F:推 wdcefv: 推 111.83.138.216 01/31 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