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evinMoleaf (陸坡)
看板movie
標題[普雷]《日本人的養成》日本小學教育紀實
時間Sun Nov 3 23:55:40 2024
從學校開始的小社會,日本小學的教育探索
學校教育是現代國家普遍採取的教育模式,不管是從幼稚園開始提早接觸到團體生活,或
是小學才開始學習與自己家人之外的人群相處,學校教育是許多人成長的必經之路,也是
在未成年時最常接觸到的環境。
台灣過去受到日式現代教育的影響深遠,再戰後受到滯台國民政府中國式教育,再受西方
改革下不斷嘗試多元教育,可以才慢慢走向如今的教育軌道。台灣的殖民時代受日本現代
教育,故在教育本質上有起始點的相同之處,在多年後的日本教育是否有所改變?
《日本人的養成》,是拍攝日本小學受教育學生們的團體生活紀錄片,全片有三個明顯主
題,一是以剛入學的低年級新生開始學習學校作業和團體生活為主、二是要畢業的六年級
學生再即將邁入日本初中生活,最後一年的小學生活。最後則是擔當起教育學生,小學老
師們的苦惱和對於教育制度的努力,並省思自己是否有將學生引導於正途。
《日本人的養成》是什麼電影:
你的學校生活是快樂或苦痛?相信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生活,也許也有人的學
校生活與一般大眾差距很大,例如森林小學、在家自學、或是輟學未能完成學業,有些人
則在多年之後重返學校補足遺憾,但大部分如果沒意外的話,在現代教育體制上都會完成
九年一貫的學習。
從進入學校生活的開始,就是進入到社會的一環,也就代表你得在學校中學習現代基本知
識,和與他人生活的各項技能,和找到自我的方向。
不過因為各國不同的社會風氣,每個國家對於自身國民在學校的基本教育是有所不同的,
這點從小學就可以明顯感覺不同。如:歐美許多國家的小學教育,放在發展與啟發學生的
興趣上、而亞洲國家,中國、韓國則對於學習要求相當重視,日本也有所為的從小學開始
就要考試的名門學校,對比下來台灣的小學教育,似乎有參考許多國家的教育風格,並多
方嘗試,但這也導致台灣有時候的教育會讓家長覺得,學生像是教育制度下嘗試的白老鼠
。
在戰後亞洲一個開始現代化教育的國家日本,可以說是亞洲教育制度的一種指標,也讓人
好奇關於日本的學校教育,《日本人的養成》便是以小學為例的拍攝日本小學教育的紀錄
片。導演-山崎艾瑪,是在日本長大的英日混血兒,因為混血兒的原因,故在日本的童年
也有遇到一些問題,但山崎艾瑪依舊想探討關於日本教育。與一般人想像的不同,在歐美
其實將日式如今的規範與秩序稱為:「日本遺留的軍式教育所帶來的社會秩序」也就是我
們所熟知日本國情是重視團體,忽略他人感受的社會風氣,對於這點西方多年對日本教育
褒貶不一。
《日本人的養成》這部電影,並不是山崎艾瑪用來拍攝日本人好棒棒的反駁歐美論述的電
影,相反的承襲著外國看日本的觀點,並且結合自身雖不能說美好的日本教育。
山崎艾瑪想拍攝出:「日本教育有許多問題,但還是有它美好的那一面」。電影原名其實
是《小學~小小社會~》,是以日本小學生的生活,和學校老師的教育這一年之中的拍攝,
來反思關於日本小學教育,影響日本人在往後踏入社會的塑造日本個性的重要一環。
《日本人的養成》分析與延伸:
關於山崎艾瑪這位導演的紀錄片作品,因為成長在日本和歐美文化之間,故常常會有兩種
視角去看日本社會,故她的作品不管是短片、長片有時候會反映出日本較為忽略的另一項
觀點,而這些拍攝角度,我認為有時候也是台灣人在思考事情時,往往忽略之處,故也很
有參考價值。
山崎艾瑪在2020年疫情期間在台上映過《甲子園:夢想之地》就是一部跟以往甲子園記錄
不同的電影,在熱血、青春、一生懸命等野球故事之外,山崎艾瑪選擇甲子園野球部的改
革制度和非棒球強校作為拍攝對象,拍攝日本對於過往運動社團軍事化的管理、學長學弟
制的制度,在近年所做的改變,是相當跳脫以往甲子園故事的紀錄作品。
《日本人的養成》這部紀錄電影承襲著《甲子園:夢想之地》之後,以小學生的日常為主
,來反映日本人的成長的最開始。這項拍攝計畫其實世間點相當久,主要是在紐約生活的
時候,山崎艾瑪意識到她有所謂的「日本人特質」這點,而這些特性與想法,很多都來源
於她小時候在日本大阪所受的小學教育,故她認為小學教育是一個影響孩子一生很重要的
環節之一。這讓她興起拍攝日本小學,探討小學與社會連結的一環。
《日本人的養成》與一般探討社會的紀錄片有不同的點是,它鮮少有單獨訪談片中人物的
環節,只是在中穿插隨口詢問小學老師的片段,來敘述小學老師現在的工作,或是即將與
學生交代什麼。故《日本人的養成》沒有實質上的旁白提示和採訪,更多是讓觀眾去體驗
一次日本小學生活。而導演這點意外的觸碰到許多觀影日本人心裡的一塊。因為這些小學
生活正式他們過去一直延續下來的教育,整體來說他們重新回顧了一次自己最剛開始成為
學生的那一天,而發現日本小學美好之處,和如今長大回頭過來感覺有問題的地方。
從三年的努力全都是為了與野球部的大家打進甲子園,而忍受苦痛,並在球場勝敗決定那
一刻放聲大哭的《甲子園:夢想之地》。到第一次與陌生同齡的人相處,並且遵守學校紀
律,和為了班級和團體能繼續運行,感受到社會責任的《日本人的養成》都反映出日本社
會的樣貌。
有意思的是這些教育和養成,很多都留有軍事社會的縮影,社會規矩、團隊合作、不添麻
煩,有許多是美好的品德,但在斬斷每個孩子的獨特性,進而要求一體化,這樣的想法,
是規矩的日本教育,這幾年下來不斷在思考之處,也是新一代與舊一代的碰撞點。
《日本人的養成》值得一看嗎:
這部紀錄片原名是講述日本小學與日本社會的關係,為什麼會被譯成《日本人的養成》我
想是跟山崎導演表示的:她在國外才發現自己有許多的日本習慣,和日式思維是在小學的
時候被養成出來的,故我想這應該是譯名的主要原因。這部紀錄片其實在某方面與台灣學
校生活有著很類似的一面,可以說台灣學校教育,的確有保留不少過去日本現代教育的縮
影,例如打掃教室、播報任務、和午餐打飯等,但在某方面也可以看見日本在要求團體制
度下的嚴謹性,和自我要求。
如同前言,《日本人的養成》有三個主要的部份:一年級入學新生、即將畢業的六年級生
、小學各年級的導師。我認為在日常之中紀錄片有幾個決定性的地方,可以看出日式教育
的要求和受到日式教育下教育出來的學子對待事情的態度。
一個是一年級女孩加入演奏團隊徵選的過程、第二個是六年級男生要在運動會表演自己不
擅長的跳繩、最後則是畢業典禮的老師對於這一年的總結,自我評判與相互依意見交流。
這些我認為在電影裡是重要的一環。
紀錄片《日本人的養成》並不是一部誇耀或貶低日式教育的作品,我認為就因為山崎導演
有著混血兒與日本、歐美兩處的生活經驗,故在拍攝的角度傾向於展現日本學生日常生活
的一面。
《日本人的養成》的小學生和老師、《甲子園:夢想之地》的野球部員和教練皆是如此。
在走出軍國主義後的日本,學校生活是否真能脫離這樣軍事教育的影子,在自由和限制之
間的分界線在哪裡,在團體生活的犧牲奉獻,是否真的對於學子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大人,
還是只是社會壓抑每個日本人心中做自己獨特的個性養成?
常常透過推特和一些日本人常用的軟體,去看觀於日本這個社會。我也短暫在日商公司待
過一些時間,甚至用爛日語與日本人交流。對於一些動態影片、自媒體、甚至實際在日本
感受到的日常,對應《日本人的養成》我想某方面日本人的一板一眼,和做事態度,許多
可能真如山崎艾瑪所表示更小時候的教育有關。但在如今日本教育未大幅改變,為何新一
代的年輕人用自我的方式反抗起傳統日本的公司文化、在學校生活、甚至女性主義和少數
群體的興起?也許在國小教育是本質上基本對日本社會是非的認知,但判斷是非的不合理
性,就是後來日本人自我學習所有新認識之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XJOsoxPwiM
--
個人Blog:
https://kevinmoleaf.weebly.com/
小說連載頁:
https://www.mirrorfiction.com/zh-Hant/member/2693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3.84.1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ebptt.com/m.aspx?n=bbs/movie/M.1730649344.A.D25.html
※ 編輯: KevinMoleaf (111.243.84.19 臺灣), 11/03/2024 23:56:14
1F:推 ddmarine : 感謝你的分享,讓我想起曾看過中國小學的紀錄片 11/04 19:54
2F:→ ddmarine : 觀察初學團體及社會概念的小學生的想法,非常有趣 11/04 19:56
3F:噓 squelch : 毛一堆 西方好棒棒 還不快滾去西方 11/13 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