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uzes (Water is alles)
看板media-chaos
標題地殼變動影響地球自轉的新聞
時間Wed Dec 29 17:05:15 2004
說實在我不太了解這些新聞的「重要性」在哪裡
(當然我想本版的高人應該有人可以賜教)
不過從前幾天
包括昨天聯晚頭條、中時、甚至蘋果都不斷重複這個話題
(我不想討論有線台的東西)
訪問了大概有中研院地球所等等族繁不及備載的學者
轉得快還是轉得慢,似乎也沒有定論
不過影響甚微應該是共識
既然如此,為何需要這麼多篇幅報導呢?
譬如說,油價上漲聯想到運輸票價會不會受到影響是正常的新聞敏銳度
但是如果記者回報,價格不調整或影響甚微,這條新聞大概就只會出現一次
應該不會天天報,甚至拿到頭版吧
更何況地球長期自轉慢慢減慢的原因與地震也沒有任何關係
當然是因為其中有些很奇怪的報導,所以才會在這裡波版
《研究發現》30億年後「一天」有39小時
記者李名揚/台北報導
http://udn.com/NEWS/WORLD/WORS1/2429676.shtml
科學看法論斷或有爭議
不過這篇報導最後一段提到
「月球公轉一天所需時間,也會從現在的一個月,縮短到卅九小時」很奇怪
前面「公轉一天」我想是「公轉一周」的筆誤
不過後段,認為月球公轉的週期會在30億年間增快(28天(~700小時) -> 39小時)
並且是在公轉軌道慢慢增大的情形,沒有外力、只有潮汐摩擦力作用下
很難令人相信(大家可以複習一下Kepler's行星定律)
我想李太楓應該不會這麼說才是
當然有必要的話,我願意幫大家去當面問問李太楓
我發現與過去比起來
這幾年的平面媒體蠻喜歡做與知識、自然環境相關的新聞
這基本上當然是好事
但是我同時也發現幾個問題
(1)報紙提供的知識,經常流於片面
譬如說台灣比較容易上版面的氣象、地震相關內容
卻很少提供讀者整體的印象
譬如說近年很流行的「共伴」、「雙颱」效應
媒體聽過之後很喜歡用,卻很少詳細解釋原因,發生條件等
蘋果來了之後圖表大家每天都要做一堆
卻常在關鍵的地方標示不精確
反而常會在一些不重要的地方咬文嚼字
看得讓人很氣餒
又譬如這次海嘯
海嘯發生的原因,台灣面對太平洋卻不容易出現海嘯的詳細原因為何
這幾天也不見有報紙有比較令人滿意的描述,常都是一筆帶過
(2)報紙用字常不精確
很抱歉,我得說這點與記者/編譯、組長或是編輯程度太差有關(請不要對號入座)
當然提出這點,在這個板上一定有人開始想要大打筆戰
什麼文字大家懂就好,意思差不多就可以
我們先看看昨天聯晚的頭版頭,第一段,也是地球自轉系列的文章
南亞強震 地塊掉入地心 白天縮短
(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http://udn.com/NEWS/WORLD/WORS1/2427984.shtml
「南亞大地震後,有地質專家表示,強震威力太大,地軸動搖,有個地塊被震落,
掉入地心,可能造成白天縮短百萬分之三秒。」
說實在最後三句話實在匪夷所思
我想科幻電影的腳本可能都沒有辦法寫得這麼詩意
這應該不是意思到就好,就可以體諒的吧
另外地震規模與震度一直搞不清楚我就不想講了
我想現在各報社記者也都很習慣問專家學者
基本上各專家學者既然願意接受採訪,對於已經有定論的知識
我想大部分也很願意詳盡解釋到記者了解
而且我覺得大部分跑線的記者也都是很有學習精神
盡量以大眾的水準(沒有貶意)來介紹各種知識
但是文章大筆大筆送回報社
隔天見版卻大異其趣
其中又因編輯併稿看不懂記者的文章亂併
而出錯的機率最高
做為一個負責任的報紙
我覺得有必要把當天各版的編輯名字列出才是
這樣的「美意」「上進心」卻最後只能呈現出這樣程度的新聞
說實在,經過這幾年這樣的試驗與觀察
是結構的問題也好、記者的問題也好
無論如何
我必須悲觀的說,因為沒有學習能力(同樣的錯一犯再犯)
這整個環境短期內是很難做出有水準的新聞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09.177.81
※ 編輯: uzes 來自: 140.109.177.81 (12/29 17:30)
1F:推 LUKAKA:缺乏廣闊平淺的大陸棚所以不易海嘯?? 140.112.245.112 12/29
2F:推 isalbarn:you really get the point 61.230.133.164 12/29
3F:→ isalbarn:這正是「科普新聞」的改進與討論空間 61.230.133.164 12/29
4F:推 starshine:推 218.166.100.189 12/29
※ 編輯: uzes 來自: 140.109.177.81 (12/29 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