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uzes (Water is alles)
看板media-chaos
标题地壳变动影响地球自转的新闻
时间Wed Dec 29 17:05:15 2004
说实在我不太了解这些新闻的「重要性」在哪里
(当然我想本版的高人应该有人可以赐教)
不过从前几天
包括昨天联晚头条、中时、甚至苹果都不断重复这个话题
(我不想讨论有线台的东西)
访问了大概有中研院地球所等等族繁不及备载的学者
转得快还是转得慢,似乎也没有定论
不过影响甚微应该是共识
既然如此,为何需要这麽多篇幅报导呢?
譬如说,油价上涨联想到运输票价会不会受到影响是正常的新闻敏锐度
但是如果记者回报,价格不调整或影响甚微,这条新闻大概就只会出现一次
应该不会天天报,甚至拿到头版吧
更何况地球长期自转慢慢减慢的原因与地震也没有任何关系
当然是因为其中有些很奇怪的报导,所以才会在这里波版
《研究发现》30亿年後「一天」有39小时
记者李名扬/台北报导
http://udn.com/NEWS/WORLD/WORS1/2429676.shtml
科学看法论断或有争议
不过这篇报导最後一段提到
「月球公转一天所需时间,也会从现在的一个月,缩短到卅九小时」很奇怪
前面「公转一天」我想是「公转一周」的笔误
不过後段,认为月球公转的周期会在30亿年间增快(28天(~700小时) -> 39小时)
并且是在公转轨道慢慢增大的情形,没有外力、只有潮汐摩擦力作用下
很难令人相信(大家可以复习一下Kepler's行星定律)
我想李太枫应该不会这麽说才是
当然有必要的话,我愿意帮大家去当面问问李太枫
我发现与过去比起来
这几年的平面媒体蛮喜欢做与知识、自然环境相关的新闻
这基本上当然是好事
但是我同时也发现几个问题
(1)报纸提供的知识,经常流於片面
譬如说台湾比较容易上版面的气象、地震相关内容
却很少提供读者整体的印象
譬如说近年很流行的「共伴」、「双台」效应
媒体听过之後很喜欢用,却很少详细解释原因,发生条件等
苹果来了之後图表大家每天都要做一堆
却常在关键的地方标示不精确
反而常会在一些不重要的地方咬文嚼字
看得让人很气馁
又譬如这次海啸
海啸发生的原因,台湾面对太平洋却不容易出现海啸的详细原因为何
这几天也不见有报纸有比较令人满意的描述,常都是一笔带过
(2)报纸用字常不精确
很抱歉,我得说这点与记者/编译、组长或是编辑程度太差有关(请不要对号入座)
当然提出这点,在这个板上一定有人开始想要大打笔战
什麽文字大家懂就好,意思差不多就可以
我们先看看昨天联晚的头版头,第一段,也是地球自转系列的文章
南亚强震 地块掉入地心 白天缩短
(编译彭淮栋/综合报导)
http://udn.com/NEWS/WORLD/WORS1/2427984.shtml
「南亚大地震後,有地质专家表示,强震威力太大,地轴动摇,有个地块被震落,
掉入地心,可能造成白天缩短百万分之三秒。」
说实在最後三句话实在匪夷所思
我想科幻电影的脚本可能都没有办法写得这麽诗意
这应该不是意思到就好,就可以体谅的吧
另外地震规模与震度一直搞不清楚我就不想讲了
我想现在各报社记者也都很习惯问专家学者
基本上各专家学者既然愿意接受采访,对於已经有定论的知识
我想大部分也很愿意详尽解释到记者了解
而且我觉得大部分跑线的记者也都是很有学习精神
尽量以大众的水准(没有贬意)来介绍各种知识
但是文章大笔大笔送回报社
隔天见版却大异其趣
其中又因编辑并稿看不懂记者的文章乱并
而出错的机率最高
做为一个负责任的报纸
我觉得有必要把当天各版的编辑名字列出才是
这样的「美意」「上进心」却最後只能呈现出这样程度的新闻
说实在,经过这几年这样的试验与观察
是结构的问题也好、记者的问题也好
无论如何
我必须悲观的说,因为没有学习能力(同样的错一犯再犯)
这整个环境短期内是很难做出有水准的新闻的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40.109.177.81
※ 编辑: uzes 来自: 140.109.177.81 (12/29 17:30)
1F:推 LUKAKA:缺乏广阔平浅的大陆棚所以不易海啸?? 140.112.245.112 12/29
2F:推 isalbarn:you really get the point 61.230.133.164 12/29
3F:→ isalbarn:这正是「科普新闻」的改进与讨论空间 61.230.133.164 12/29
4F:推 starshine:推 218.166.100.189 12/29
※ 编辑: uzes 来自: 140.109.177.81 (12/29 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