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ngryche ((611無媒體日))
看板media-chaos
標題屍體會說話
時間Sun May 18 02:29:03 2003
如果某些新聞報導中使用的照片 其中有這麼多的反思
我們也許仍不太能接受但能理解
但如果沒有呢
===============================================================
摘自攝論 很不錯的一個攝影記者網站
http://www.geocities.com/Tokyo/Bay/5254/home/home.html
其中有原圖
看看屍體怎麼說
作者:張景寧
摘自:明報新聞網
上載日期:08.01.2001
《明報》對新聞圖片有相當高的要求和重視,亦關切讀者的回應和感受。
本月十一日本報頭版刊登倫常三屍案的慘劇圖片,部分讀者有很大的迴響,
現特意蒐集了一些近年具爭議的新聞圖片,讓大家思考和討論怎樣去「看」
顯現屍體的圖片。在我們反思新聞價值準則的同時,也希望讀者放開懷抱和
成見。大家應怎樣去「看」和什麼是值得我們去「看」的呢﹖
第一時間的現場震撼實情,組成上佳新聞圖片的核心元素。平實的表現手
法,不重花巧,更易把讀者直接帶進現場,從而牽動 觀者的情緒。
圖片最易為人所理解和接近的特徵,就是它的直接情感效果,大衛‧普洛
登(David Plowden)在美國編年史攝影集寫道:「照片獨特的力量在傳達一
種存在的感覺,在於保存既存事物。這種力量使受眾能夠探索那個地方或主
題,就像他親臨現場一樣﹐能夠與影像產生關聯。」亦因這點關聯引發的化
學作用,我們希望大家不是單以眼睛去看,還要用心去想。
這張獨家圖片(上圖)見報後,我們亦有提供給本地其他報章使用--廣角的
現場實景,被剪裁至三具橫躺客廳的屍體特寫圖片。其實,更突兀、更震人
心弦的屍體容貌圖片,我們還有多款角度。但此類「立此存照」式的屍體照
片,只是事件的一個表層事實,屋內的現場環境、死者的衣著躺著的位置、
爆炸的威力等,都提供了重大的新聞線索,提供了另一層面的新聞資訊(右
圖),大大提高受眾思考判斷的空間。死者的容貌非焦點所在,事件背後的
意義是﹕我們的周圍,究竟還有多少個同類家庭急待援手﹗
英國著名戰地攝影記者麥庫林(Donald McCullin),在四分一個世紀內走遍
世界各地戰場,目擊人類各種近乎獸性 的不文明暴行,拍攝了無數慘烈的死
人照片,他說﹕「如果我的照片能夠引發觀看者同情他人的恐懼感,也有可
能激發觀看者的良心以採取行動 。」
麥庫林謙稱照片能夠刊登出來而不激怒讀者,還得歸功大眾逐漸成熟的圖
像閱讀能力。不過,還是有些人無法直視麥庫林的照片。
二十一世紀太平盛世的商業社會,攝影記者亦知道手上的照相機沒什麼了
不起,但只要抱持一份誠意、一份對影像的忠誠,明天還是有希望的。
沒「死傷者」的四死五傷車禍
屯門公路車禍無數,我們關注的是意外的成因:公路設計的誤差還是人為的
錯失﹖消防員搶救的緊張場面,予人親臨現場的感覺,私家車上死傷者的照片
,亦因考慮讀者的感受而放棄使用。
見報當天,不少報章均以極大視覺震撼的人車壓成一團的恐怖圖片作主相。
我們的處理方式雖獲好評,但在一宗嚴重交通意外裡竟沒有一張描繪死傷者的
圖片,總予人一點報道欠全面之感,好一課矯枉過正的經驗教訓,使我們學懂
了釋放思想包袱的重要性 ﹗
被槍殺的一剎那
圖片的「新聞價值」 除了滿足讀者的好奇心之外, 若能讓影像與受眾有一
段「觸感空間」的聯繫,那隨之而來的共鳴與感動 情緒,就來得更恆久而深
刻。因此,評估一張新聞圖片的優劣,決非取決於觸動 官能刺激的強或弱 ,
影像內構成的元素,才是關鍵。 (右圖:2000年10月,加薩地帶,以巴槍火下
一對父子慘遭槍殺的悲涼場面,令以巴兩國踏上和平之路遙遙無期。)
海灣戰爭的殘酷
九一年波斯灣戰爭期間,每晚電視新聞的畫面,盡是如雨般的飛彈在寂黑的
夜空飛舞,或是虛擬的電子戰爭場面,令人幾乎要為「戰爭」這個「殘酷」、
「悲慘」的代號重新詮釋。
直至地面部隊出場,敵對雙方各自邀請記者親臨現場,一方展示美軍英明神
武,科技了得的如意算盤,一方盡展楚楚可憐的苦。當飽歷炮火洗禮的真實世
界一鱗半爪傳送到千里以外的國民面前,殘暴可怕的戰爭圖像卻惹來舉國上下
的反感,人民的力量給予美國政府很大的壓力--快快結束海灣戰爭。
這現象驗證了就算在講求「知的權利」的西方社會裡,讀者的倫理和道德的
量度方式,有時是相互矛盾的,當努力追求的「真相」快將浮現的時候,人們
卻又不願面對真實和伴隨而來對心靈的震動 。
英國《觀察家報》圖片編輯拉爾頓(Reardon)對處理屍體照片的態度,有如
下的看法:「一張用在頭版的照片,應該有效地傳達了新聞事件的恐怖情景,
但又不至於過度地悲慘血腥,使讀者感到不快。」在市場導向的壓力下,在滿足
讀者需要的前提下,是依隨讀者喜好而行,還是執著於新聞報道的金科玉律,這
既要力氣,也需勇氣﹗
人踏人死難者面部大特寫
八九年四月十五日,英國希素球場慘劇,報章圖文並茂報道了事件的始末。
不過﹐這次慣常的做法,卻激起了很多利物蒲球迷的不滿,杯葛報章、投訴,
更有工黨議員以 「核突圖片為死難者家屬帶來更大的悲痛和廣大讀者受到不必
要的困擾」為由,動 議立例管制,最後雖遭否決,但當局卻告誡新聞界檢討、
自律和呈交獨立事件報告。
現象背後令人生疑的是,以新聞自由、神聖不可侵犯為標榜的英國報章、雜
誌,刊登別國的恐怖、核突的圖片不知凡幾,人們一直都很少非議,一切似乎
都看慣了,或許多少抱著先進國家子民的優越感心態看「外面的世界」。就算
是呼籲人們捐款的慈善機構,亦常以一些令人看後不快的圖片,來博取大眾的
同情心。可見,評鑑讀者喜好圖片的準則,非常具彈性 。置身事外的我們,
又怎樣去理解照片的含義?對影像詮釋的雙重標準,是否跨越地域,同樣適用
於我們?
後記
八九年英國球場慘劇,刊在《衛報》的三個連環鏡頭,一名受驚、情緒未平
復的球迷,呆坐球場對面的行人路上,給大批記者圍攝,顯示攝影記者那近乎
「涼血」的職業本能,是我們引以為鑑的反面教材。在平衡讀者知情權的同時
,當事人、觀者的感受同樣重要,而這一切也建基於對新聞攝影的誠意和情操
,還有對求真的執著和世界觀。
(作者為香港明報圖片編輯)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218.160.25.214
※ 編輯: angryche 來自: 218.160.25.214 (05/18 03:19)
1F:→ LucLee:推呀! 推 211.21.108.21 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