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ngryche ((611无媒体日))
看板media-chaos
标题屍体会说话
时间Sun May 18 02:29:03 2003
如果某些新闻报导中使用的照片 其中有这麽多的反思
我们也许仍不太能接受但能理解
但如果没有呢
===============================================================
摘自摄论 很不错的一个摄影记者网站
http://www.geocities.com/Tokyo/Bay/5254/home/home.html
其中有原图
看看屍体怎麽说
作者:张景宁
摘自:明报新闻网
上载日期:08.01.2001
《明报》对新闻图片有相当高的要求和重视,亦关切读者的回应和感受。
本月十一日本报头版刊登伦常三屍案的惨剧图片,部分读者有很大的回响,
现特意蒐集了一些近年具争议的新闻图片,让大家思考和讨论怎样去「看」
显现屍体的图片。在我们反思新闻价值准则的同时,也希望读者放开怀抱和
成见。大家应怎样去「看」和什麽是值得我们去「看」的呢﹖
第一时间的现场震撼实情,组成上佳新闻图片的核心元素。平实的表现手
法,不重花巧,更易把读者直接带进现场,从而牵动 观者的情绪。
图片最易为人所理解和接近的特徵,就是它的直接情感效果,大卫‧普洛
登(David Plowden)在美国编年史摄影集写道:「照片独特的力量在传达一
种存在的感觉,在於保存既存事物。这种力量使受众能够探索那个地方或主
题,就像他亲临现场一样﹐能够与影像产生关联。」亦因这点关联引发的化
学作用,我们希望大家不是单以眼睛去看,还要用心去想。
这张独家图片(上图)见报後,我们亦有提供给本地其他报章使用--广角的
现场实景,被剪裁至三具横躺客厅的屍体特写图片。其实,更突兀、更震人
心弦的屍体容貌图片,我们还有多款角度。但此类「立此存照」式的屍体照
片,只是事件的一个表层事实,屋内的现场环境、死者的衣着躺着的位置、
爆炸的威力等,都提供了重大的新闻线索,提供了另一层面的新闻资讯(右
图),大大提高受众思考判断的空间。死者的容貌非焦点所在,事件背後的
意义是﹕我们的周围,究竟还有多少个同类家庭急待援手﹗
英国着名战地摄影记者麦库林(Donald McCullin),在四分一个世纪内走遍
世界各地战场,目击人类各种近乎兽性 的不文明暴行,拍摄了无数惨烈的死
人照片,他说﹕「如果我的照片能够引发观看者同情他人的恐惧感,也有可
能激发观看者的良心以采取行动 。」
麦库林谦称照片能够刊登出来而不激怒读者,还得归功大众逐渐成熟的图
像阅读能力。不过,还是有些人无法直视麦库林的照片。
二十一世纪太平盛世的商业社会,摄影记者亦知道手上的照相机没什麽了
不起,但只要抱持一份诚意、一份对影像的忠诚,明天还是有希望的。
没「死伤者」的四死五伤车祸
屯门公路车祸无数,我们关注的是意外的成因:公路设计的误差还是人为的
错失﹖消防员抢救的紧张场面,予人亲临现场的感觉,私家车上死伤者的照片
,亦因考虑读者的感受而放弃使用。
见报当天,不少报章均以极大视觉震撼的人车压成一团的恐怖图片作主相。
我们的处理方式虽获好评,但在一宗严重交通意外里竟没有一张描绘死伤者的
图片,总予人一点报道欠全面之感,好一课矫枉过正的经验教训,使我们学懂
了释放思想包袱的重要性 ﹗
被枪杀的一刹那
图片的「新闻价值」 除了满足读者的好奇心之外, 若能让影像与受众有一
段「触感空间」的联系,那随之而来的共鸣与感动 情绪,就来得更恒久而深
刻。因此,评估一张新闻图片的优劣,决非取决於触动 官能刺激的强或弱 ,
影像内构成的元素,才是关键。 (右图:2000年10月,加萨地带,以巴枪火下
一对父子惨遭枪杀的悲凉场面,令以巴两国踏上和平之路遥遥无期。)
海湾战争的残酷
九一年波斯湾战争期间,每晚电视新闻的画面,尽是如雨般的飞弹在寂黑的
夜空飞舞,或是虚拟的电子战争场面,令人几乎要为「战争」这个「残酷」、
「悲惨」的代号重新诠释。
直至地面部队出场,敌对双方各自邀请记者亲临现场,一方展示美军英明神
武,科技了得的如意算盘,一方尽展楚楚可怜的苦。当饱历炮火洗礼的真实世
界一鳞半爪传送到千里以外的国民面前,残暴可怕的战争图像却惹来举国上下
的反感,人民的力量给予美国政府很大的压力--快快结束海湾战争。
这现象验证了就算在讲求「知的权利」的西方社会里,读者的伦理和道德的
量度方式,有时是相互矛盾的,当努力追求的「真相」快将浮现的时候,人们
却又不愿面对真实和伴随而来对心灵的震动 。
英国《观察家报》图片编辑拉尔顿(Reardon)对处理屍体照片的态度,有如
下的看法:「一张用在头版的照片,应该有效地传达了新闻事件的恐怖情景,
但又不至於过度地悲惨血腥,使读者感到不快。」在市场导向的压力下,在满足
读者需要的前提下,是依随读者喜好而行,还是执着於新闻报道的金科玉律,这
既要力气,也需勇气﹗
人踏人死难者面部大特写
八九年四月十五日,英国希素球场惨剧,报章图文并茂报道了事件的始末。
不过﹐这次惯常的做法,却激起了很多利物蒲球迷的不满,杯葛报章、投诉,
更有工党议员以 「核突图片为死难者家属带来更大的悲痛和广大读者受到不必
要的困扰」为由,动 议立例管制,最後虽遭否决,但当局却告诫新闻界检讨、
自律和呈交独立事件报告。
现象背後令人生疑的是,以新闻自由、神圣不可侵犯为标榜的英国报章、杂
志,刊登别国的恐怖、核突的图片不知凡几,人们一直都很少非议,一切似乎
都看惯了,或许多少抱着先进国家子民的优越感心态看「外面的世界」。就算
是呼吁人们捐款的慈善机构,亦常以一些令人看後不快的图片,来博取大众的
同情心。可见,评监读者喜好图片的准则,非常具弹性 。置身事外的我们,
又怎样去理解照片的含义?对影像诠释的双重标准,是否跨越地域,同样适用
於我们?
後记
八九年英国球场惨剧,刊在《卫报》的三个连环镜头,一名受惊、情绪未平
复的球迷,呆坐球场对面的行人路上,给大批记者围摄,显示摄影记者那近乎
「凉血」的职业本能,是我们引以为监的反面教材。在平衡读者知情权的同时
,当事人、观者的感受同样重要,而这一切也建基於对新闻摄影的诚意和情操
,还有对求真的执着和世界观。
(作者为香港明报图片编辑)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218.160.25.214
※ 编辑: angryche 来自: 218.160.25.214 (05/18 03:19)
1F:→ LucLee:推呀! 推 211.21.108.21 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