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altlake (SaltLake)
看板historia
標題Re: [請益] 江戶幕府怎麼避免諸侯崛起?
時間Sat Jul 20 05:06:44 2024
※ 引述《stoneruler (光芒魚)》之銘言:
: 江戶時代歷經了250年以上
朝鮮從太祖開國(1392AD)到高宗建元大韓帝國(1897AD)歷經了 505 年。
之後西元一九一零年,日韓帝國合併,大韓帝國終結。
: 大致上是很穩定的統治模式,沒有大規模動亂
雖然期間發生過幾次下列諸次政變、蠻族入侵(胡亂與洋擾)、和民變,也有
不少和平興盛時期。
一、政變:
第一次王子之亂(戊寅靖社)(1398AD):
(太祖)李成桂被迫內禪王位予二子(定宗)李芳果。
第二次王子之亂(庚辰靖社)(1400AD):
前次靖社發動者李芳遠(太宗)(李成桂第五子)對結果不滿而再次發動
政變,成功被(定宗)李芳果冊立為王世子。
癸酉靖難(1453AD):
端宗叔父首陽大君李瑈(世祖)發動政變擊殺左議政金宗瑞後控制住端
宗,逼迫其讓位給自己而遜位為太上王。
中宗反正(1506AD):
成宗之子燕山君繼位並得知生母非貞顯王后而乃廢妃尹氏後追究當年
支持迫害其生母之官員,並對批評自己之士族與平民為鎮壓而引發動
亂(四大士禍),進而激發中宗反正,廢黜燕山君,並留放至江華島。
東西南北黨爭:
宣祖統治時期士林派重振自燕山君時期被打壓之頹勢而重新掌權。旋
即分裂為東人黨和西人黨;黨人彼此傾軋,乃激發朝鮮史上最血腥的
大清洗--己丑獄事(1589AD)--西人黨血洗東人黨,尤其其中的強硬派
,而溫和派則受到宣祖保護。大清洗將千名東人黨徒處死或流放。
東人黨藉儲君之爭成功奪回政權,為如何處理西人黨又分裂成(溫和
)南人黨和(激進)北人黨。相似地,西人黨也分裂為老論派和少論派。
仁祖反正(1623AD):
宣祖傳位光海君,而渠於癸丑獄事(1613AD)中殺死威脅到王位的臨海君
、永昌大君等人,且令支持前述諸威脅者的西人黨失勢。渠又不顧眾多朝
臣反對而軟禁仁穆大妃,並罷免眾多臺諫官員(1617AD)。其後更對明金交
戰持中立態度而引發群臣不滿。最終導致西人黨率一千三百人自漢陽城東
北攻入,再得訓練都監二千人響應後,攻入王宮。叛軍乃擁立光海君之侄
綾陽君為新王(仁祖),並廢黜光海君,流放彼於江華島。
辛壬士禍(1721AD)︰
景宗無子,乃因立儲問題激發黨爭。西人黨老論派和少論派意見不同,
景宗先採前者之議,後轉採後者之議,乃使後者迫害前者。之後又發生承
旨金一境和宦官朴尚儉通謀擬殺害景宗。此是洩漏後,少論派乘機誣告老
論派擬弒君而起大獄,誅竄數十人;又牽扯出景宗元年延礽君之妾昭訓李
氏(孝章世子生母)遭人毒殺之事,復累及數百人。
戊申亂(李麟佐之亂/嶺南亂)(1728AD)︰
英祖於景宗病逝後繼位,以景宗壯年早逝故,坊間流傳新王弒兄。英祖
四年,少論派人李麟佐、鄭希亮等起兵,擬竄立宗室密豐君(昭顯世子曾
孫)李坦為君。叛軍啟示十七日後兵敗。此亂中大部分叛徒屬少論派中之
峻論派,而緩亂派雖平亂有功,畢竟亦屬少論派,故之後朝政由老論派掌
握。
二、蠻族入侵:
壬辰倭亂(1592.4-1593.7AD):
宣祖時期東人黨與西人黨爭,兩黨皆曾派細作入倭探明豐臣秀吉動向。
惟兩黨黨魁結論不同而起爭執,進而影響備倭政策。倭人於西元一五九
二年四月進犯朝鮮,二十天內攻下漢城,致宣祖逃到鴨綠江邊之義州。
同年七月,明朝應宣祖之請,入朝助戰。明軍偕同朝軍對抗倭軍,屢敗
之。終於次年四月,收復漢城。敗退倭人與明、朝議和。
丁酉再亂(1597.2-1598.12AD):
倭人於丁酉年(1597AD)一月,由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等率十四萬大軍再
犯朝鮮。預有準備之明朝旋亦派遣大軍十四萬餘入朝助戰。三方血戰至西
元一九五八年十一月,明、朝水軍共同於露梁海戰中大敗倭軍。不久後,
倭人首腦豐臣秀吉病死,倭軍逐次退出朝鮮。
後金入侵:
丁卯胡亂(1627AD):
仁祖於西元一六二三年反正即位後,改國策為助明擊金。西元一六二
七年,金人首領皇太極於西進受挫後,令阿敏率三萬兵馬入侵。朝鮮雖
受挫於金軍而與之簽訂和約,仍不改親明立場。
丙子胡亂(1636AD):
西元一六三六年,皇太極征服東北和內蒙後稱帝,並改國號為清,令
朝鮮稱臣被拒,於盛京參加登基儀式的朝鮮使臣也拒絕對皇太極行三跪
九叩之禮。同年十二月,皇太極親率大軍十二萬入侵朝鮮。先是俘虜躲
於江華島的仁祖后妃、王子和宗室,再成功逼迫被圍困於南漢山城的仁
祖投降稱臣。
: 很好奇這是怎麼達成的?
: 這在某方面來說就是中國歷代王朝追求的目標吧
: 各地大名有兵力又有城池
: 德川家怎麼樣才能避免像劉邦這種人出現
: 併吞其他諸侯壯大自己?
: 如果沒有黑船事件,沒有西方強權來到亞洲
洋人騷擾︰
己亥迫害(舊稱己亥邪獄)(1839AD)︰
憲宗初年,朝中安東金氏與豐壤趙氏勢均力敵,金氏對天主教寬容,
趙氏乃反其道而行,抬出「衛正斥邪」的大旗,於憲宗五年(1839AD)春
,搜捕各地天主教徒並處死--最早潛入朝鮮傳教的三名法國傳教士殉教
。法國於西元一八四六年以本國傳教士在朝被殺為由問責朝鮮,惟其所
派艦隊之司令讓-巴蒂斯特.賽爾讓-巴蒂斯特·賽西爾(法語
:Jean-Baptiste Cécille)不熟悉朝鮮海岸狀況,僅在忠清道洪州外煙
島留下致朝鮮宰相書即撤退返國。
越明年,奧古斯丁·德·拉皮埃爾(Augustin de Lapierre)率艦隊來朝
鮮問責,於古群山島觸礁後無功而返。
不過於西元一八五六年,數百名法國士兵登陸長古島,燒殺搶掠,並禍
及黃海道豐川沿岸。
丙寅洋擾(1866AD)︰
西元一八六四年高宗即位,其父興宣大院君把持朝政,行閉關鎖國之策
。大院君與大部分朝中大臣普遍對西洋天主教潛入本國傳教大為反感,乃
於西元一六六六年禁止之,並捕殺信奉該教的官員洪鳳周和南鍾三等人,
甚至殃及在朝鮮傳教的十二名法國傳教士中的九名和八千多朝鮮教徒被殺
。逃過殺劫的三名法國傳教士秘密逃到清國,對法國駐華公使報告此事。
西元一八六六年七月十三日,法國政府令其駐華代理公使亨利·德·伯
洛內和亞洲艦隊司令皮埃爾-古斯塔夫·羅澤向清朝總理衙門提出嚴重抗議
。清朝轉知朝鮮法國將入侵之事。大院君乃馳檄各地官廳加強警備,並加
緊肅清國內天主教徒,以絕法國內應。
同年農曆八月,法國派艦隊攻打江華島,以圖封鎖漢江口,阻斷漢城和
全羅道(朝鮮糧倉之一)等之聯繫,並阻斷其海上漕運。艦隊司令羅澤攻占
江華島後放言︰「爾殺我九人,故要殺爾九千人」。法國則要求朝鮮對殺
害法國人賠款、懲辦帶頭鎮壓天主教的官員、並且派出全權代表與該國談
判並締結通商條約。
大院君收到法國照會後,決心力抗到底,令訓練大將李景夏加強漢江下
游到西海岸的防禦工事,並用木筏堵住漢江江面,防止法國軍艦溯江而上
。復組織人民加入義勇隊,到前線對抗法軍。此後,朝鮮軍隊先後於十月
和十一月擊敗法軍。法軍艦隊司令鑒於天氣轉寒,令所屬大掠江華島後返
國。
辛未洋擾(1871AD)︰
西元一八六六年,美國商船「舍門將軍號」駛至平壤。登岸船員與居民
發生衝突,致使部分船員被殺。美國於西元一八七一年派亞洲分艦隊抵江
華島,要求朝鮮政府就此事道歉被拒,乃登陸與守軍發生武裝衝突。朝鮮
政府態度如故,美國亞洲分艦隊乃撤兵返國。
江華島事件(1876AD):
明治維新後,西元一八七五年,日本軍艦雲洋號擅自停泊江華島沿海附
近,聲稱進行海域測量。傍晚又在未向朝鮮政府申請且未知會當地守軍下
,企圖登陸。江華島砲臺守軍乃發砲攻擊。雲洋號全力反擊,摧毀砲臺,
並攻陷並焚燒永宗城,殺朝鮮守軍後,掠軍械以去。
次年二月,日本迫使朝鮮與之簽訂《江華條約》(又名丙子修好條約或日
朝修好條約),取得自由勘測朝鮮海口、領事裁判權、貿易等權利。
大院君兵變(1882AD):
江華島事件引發朝鮮維新黨和保守黨的新舊黨爭;後者擬維持傳統「事
大交小」之外交政策,而前者則擬擺脫與中國冊封關係,自由與歐美結交
以發展本國。
西元一八八二年,舊黨首腦大院君唆使兵變,焚日本使館,殺日本中尉
堀本禮造。日本國與清國前後出兵朝鮮。叛亂敉平後,日清兩國皆駐軍漢
城。
甲申政變(甲申革命/甲申事變/開化黨政變)(1884AD):
西元一八八四年,趁中法戰爭正酣,日本國密令駐朝鮮公使竹添進一郎
策畫維新派開化黨人藉中法戰爭之際,為政變奪權,並為之謀劃。開化黨
洪英植等人乃於十二月四日行動,火燒王宮,且發兵劫持高宗,並矯詔稱
清軍作亂,要求日軍支援王宮。日本駐朝鮮軍隊乃佔領王宮。黨人復矯詔
誘騙保守派大臣入宮覲見護駕,伺機暗殺之。
十二月六日,保守派乃力促清國駐朝鮮軍隊入宮拯救高宗。袁世凱、吳
兆有、張光前等乃應邀率駐軍宮突入王宮,擊敗開化黨人與日軍,救出高
宗。
日本駐朝鮮公使見事敗,自焚公使館後率部逃入仁川的日本領事館。政
變結束。
之後,日本派全權大臣井上馨隨同兵艦六艘抵朝鮮,迫使其簽署《漢城
條約》,賠償日本官民於事變中之損失,並處殺害磯林大尉之兇手極刑等
。清日兩國則簽訂《中日天津會議專條》,約定兩國自朝鮮撤兵,但日本
額外獲得只要先行文知會清國,即可隨時派兵到朝鮮之特權。
清日戰爭(中方稱甲午戰爭)(1894-1895AD)︰
西元一八九四年六月,日本國以清國出兵朝鮮為由,派出陸軍四千人與
海軍兵艦八艘,超過清國於朝鮮之兵力部署。
清國與朝鮮見日本國此等異常動作,朝鮮乃致信袁世凱,請撤清國駐軍
,以免日本有進一步行動。清國聞知後旋即同意,並建議日本雙方同時撤
軍。惟日本反提議「日中共同改革朝鮮內政」。雖為清國所拒,日本仍獨
自施壓朝鮮,要求其「改革內政」,與清國脫離宗藩關係。
此後日軍逐步提高對朝鮮壓力與派遣之海陸軍隊數量,清國被迫逐步增
派軍隊進駐朝鮮。終於日清兩國爆發海陸大戰,清國慘敗。
西元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日本國與清國簽訂《馬關條約》,此後朝
鮮不復清國藩屬。
乙未事變(1895AD)︰
朝鮮脫離清國藩屬後,高宗與維新派的閩妃(大韓帝國成立後被追封為
明成皇后)擬聯合俄羅斯以牽制日本國。日本察知後先承諾經濟援助以拉
攏之,嗣後卻取消,由是激怒閔妃排擠朝中親日派,使朝政轉向親俄羅斯
。日本新任駐朝鮮公使三浦梧樓乃暗中拉攏親日派,擬於九月二十日開始
制定殺害閔妃的「狐狩」計劃。該計畫預定十月十日舉事,由開化黨領袖
朴泳孝和在漢城的日本浪人合力發動政變。
閔妃派於十月七日由軍部大臣安駉壽訪問三浦,並通報朝鮮將於次日解
散先前由親日的朴泳孝執政時建立以保衛王宮的訓練隊。三浦乃與書記杉
村商議,提前於次日凌晨執行「狐狩」計劃。計畫成功執行,叛徒與日本
人殺入王宮,擊敗侍衛隊。閔妃被日軍少尉宮本竹太郞用劍殺死。
事變後,朝鮮恢復了親日的金弘集內閣。
第一次義兵運動(1985-1896AD)︰
親日的金弘集內閣主政後,於十一月頒布「斷髮令」等改革法令,激發
由儒生領導農民發動了大規模反日義兵運動,主張「尊王攘夷」、「恢復
國權」。
義兵攻克忠州、晉州等重鎮,威脅大邱、元山、釜山乃至首都漢陽等大
城市;金弘集、鄭秉夏、魚允中等親日派也在此次義兵運動中被民眾打死
。朝中親俄勢力乃藉機於沙俄支持下奪權,建立以尹容善為總理大臣的親
俄內閣,廢除包括斷髮令在內的親日政府頒布的一切法令,並頒布國王詔
敕,勸諭義兵解散。次年年夏秋之際,各地義兵紛紛解散。
建元大韓帝國(1897AD):
鑒於群臣紛紛上奏敦請高宗建立與清國和日本國一般的帝制,高宗於西
元一八九七年從之,於該年十月十二日在圜丘壇祭天並登基稱帝,宣布大
韓帝國正式成立,改年號為「光武」,追諡閔妃為明成皇后。
《乙巳條約》(1905AD)︰
西元一九零五年,日本挾於日俄戰爭中擊敗俄羅斯之威,於該年十一月
十七日逼迫韓國與之簽訂《乙巳條約》(又稱《第二次日韓協約》、《第
二次韓日協約》、《日韓保護條約》、《乙巳保護條約》、《乙巳五條約》
、《乙巳勒約》)。高宗不同意,未用印;次日被乙巳五賊用印通過,使朝
鮮成為日本之保護國。
日韓合併(1910AD)︰
《乙巳條約》使朝鮮成為日本保護國之後的西元一九零九年七月,日本內
閣會議決定了合併大韓帝國之方針。西元一九零九年十月二十六日,日本首
任朝鮮統監府統監伊藤博文,在清國哈爾濱車站被朝鮮獨立運動人士安重根
刺殺。此舉刺激日本國內主張合併韓國那派成為朝鮮政策之主流。兩國於西
元一九一零年八月二十二日簽訂《日韓合併條約》;大韓帝國終結。
三、民變:
東學黨之亂(1894.1-1895.3AD):
高宗時期,由於內政腐敗與洋人屢次騷擾,西元一八九四年,東學南接派
全琫准在全羅道發起農民叛亂,高呼「輔國安民,斥倭斥洋,盡滅權貴」。
高宗恐慌下,告急於宗主大清國。大清乃令葉志超、聶士成等率領軍隊兩千
四百餘入朝協助朝鮮平亂,並與亂軍達成停火協議。惟,日本國基於先前兩
國所簽《中日天津會議專條》,亦出兵朝鮮。
: 其實幕府根本可以長久統治下去吧?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6.193.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ebptt.com/m.aspx?n=bbs/historia/M.1721423206.A.E9C.html
1F:推 yenyikoto: 朝鮮史欸 07/20 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