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opin (DDR 700 超越未知領域)
看板hardware
標題[乖寶寶] K8 相關之雜湊大全 (二)
時間Wed Jan 5 20:27:28 2005
本文延續前一篇的聲明 請引用或轉錄前 閱讀相關的注意事項
作者: Dopin (ats.bsd.com.tw) 看板: Hardware
標題: [乖寶寶] K8 相關之雜湊大全 (二)
時間: Wed Dec 1 13:40:41 2004
本文可能有錯誤 有請各位先進不吝指導
[寫在前面]
依舊是自己文章的大雜湊 不過本篇歷史部份的說明頗長 對於缺乏耐心的朋友可能不太
友善 加上個人風格也較重 所以煩請多多包涵
[混沌的開端]
2000 年 8 月 10 日 (這真的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我們首次聽到 X86-64 與 Hammer
(註一) 這兩個名詞 (這是個震撼的消息 因為 AMD 即將獨自為 X86 PC 拓展全新的視
野 而不是 Intel !) 開始 至 2002 年初為止 AMD X86-64 終於實品發表 Hammer CPU
與 AMD 8000 系列 Chipset (實機未公開僅有論壇與雜誌社的專訪) 以後 媒體不斷的
捕風捉影 再加上 AMD 的文字遊戲 雙雙困惑著追求新樂園的消費者 這只是一場虛幻
的美夢 或者真是一個嶄新的時代 雖然支援的作業系統陸續出現 (Windows XP x64 /
Linux) 但一切仍包在謎團之中 而且 沒人知道新 CPU 是否還是聚熱高手 而 AMD 會
否自行加入晶片供應的行列 ? 還是全權交給他的舊愛新歡 一切仍不得而知 ...
時間慢慢聚焦 至 2002 年底 AMD 不打算把晶片開發的重任攬在自己身上 除了年初研
發的試作晶片組 AMD 8000 (8151/8131/8111) 系列之外 AMD 並無準備在晶片組的發展
上繼續衝刺 取而代之的 是幾個老面孔 (VIA/SiS/nVidia ...) 另外還有一個新的加入
者 -- ATi
說到與 AMD 的合作 SiS 始終站在尷尬的角色 他推出許多款支援 AMD 多型 CPU 的晶
片組 但自 K7 後就鮮少獲得主機板廠商的採用 (尤其是大廠) 反觀 VIA 自開發出一
系列 KT(M)400 以後 與 AMD 的關係更為緊密 早期出現在 K7 上的 DDR 400 充其量
不過是湊熱鬧的產品 (那時 200 外頻的 K7 尚未出現) 但是因為南北橋的改進 加上
新潁裝置的支援漸續出現 使得 K7 (TB 之後) 吸引了更多消費族群的注意 不過 VIA
的死敵 nVidia 於不久後 也不甘示弱的推出 nForce 2 (在 K7 方面 SiS 並不常被拿
來評比)
Dual Channel ?! nForce2 雙通道為 K7 開出一扇明窗 風光沒多久後 VIA 又接著推
出 400a 應戰 惟此時 K7 的北橋頻寬接近極限 直到 nFocre2 Ultra 400 出來後 K7
的記憶體效能戰到此趨緩 (最後多在週邊的擴充上增益) 那麼 在 K7 晶片大放異彩之
時 ... K8 呢 ?
[謎中謎]
隨著新晶片組的推出 K7 與 P4 間的話題戰得如火如荼 (雖然本文這樣寫 但 K7 始終
沒有對 P4 造成多大的威脅性) 於此時 雖絕少出現在在話題焦點的核心中 但 K8 的
研發持續悄悄進行著 ... 而支援的晶片商並沒有閒著 新款的晶片不斷的發表 (始終
低調) 無奈的事 曇花一現者多 ... (這也是為何雖然我們也許曾聽過 VIA K8T400 /
Nvidia Crush / ATi R380 IGP 之流 卻無緣見識廣為流通之相關主機板產品的原因)
更糟的是 隨著 K8 的延後問世 更多胎死腹中的產品讓支援廠商付出了金錢與他們對
AMD 的信賴 這個代價並不輕 ... 謎團問號越來越多 觀望氣氛越來越濃厚 冷不防的
AMD 又宣佈了要優先在 "工作站" 領域取得一席之地 -- AMD Hammer Opteron (後縮
簡為 AMD Opteron)
在 K8 PC 還未站穩腳步 AMD 決定優先開發 Socket 940 的 Opteron 又一個令人措手
不及的消息 AMD 到底在玩什麼把戲 (其間的財報更不斷顯示 AMD 嚴重虧損) 某些論
壇開始以一些占卜式語法斷定這個 "未來處理器" 的喪鐘 無論如何 業界與使用者間
充斥著徬徨與不安 期待與失落 時間繼續流逝著 ...
[粉墨登場 in 台北]
2002 第二季 K8 開始向正式鋪貨挑戰 (意思就是還沒鋪貨) 隨之而來的許多場發表會
大多僅是展示 CPU 主機板 晶片組等宣示性物品 不過從第一季正式發表以來 Hammer
(Sledge/Claw) 僅宣佈支援 DDR 200/266/333 (PC1600/PC2100/PC2700) 之 Buffered
與 UnBuffered RAM 至於可能成為近未來的主流 DDR II 相關 AMD 官方則以 "現在的
Hammer 效能已經很不錯 會考量 DDR II 但現階段暫不需要" 之說詞帶過 是否內建記
憶體控制器的好處如此之高 尚在未定之天
COMPUTEX TAIPEI 2002 (2002/06/03) -- 又一個值得紀念的大日子 各家 K8 主力廠商
全力卡位 同時 AMD K8 開發事業部副總裁 Richard 則豪氣干雲的宣佈數十家 (ASUS /
FIC / GIGA-BYTE / MSI / ECS / .../ NVIDIA / ATI / Matrox / SiS / S3 / 3DLabs
等) 支援廠商名單 這和以前 AMD 確有不同 搞的和 Intel 一樣熱鬧 ... 相關報導請
參考 :
http://pc.watch.impress.co.jp/docs/2002/0603/comp01.htm
之後 AMD Hammer 陸續於各國展開發表說明會 K8 可謂未演先轟動 無獨有偶 AMD 虧
損的消息又圍繞著大眾視聽 這有無可能只是個幌子 ? AMD 會否因為過度投注於 K8
最後功虧一潰後消失無蹤 現在這些煙火只是浮誇的表面 ? (多核心 與 K9 的消息在
這段時間依然持續流出) 而 AMD K8 延後發行 (Opteron -> 2003/02 / 64 -> 2003/09)
的消息 在這時又無預警的傳開來 ... (註二)
Opteron 作為先期主力 對於 DIY 族玩家級的高手來說 無疑是一項利空 AMD 之後又
數次變更產品測略 一下子 SledgeHammer 優先 一下子 ClawHammer 優先 完全讓人摸
不清頭緒 ...
之於此漂忽不定的商品策略 PC Watch 的 後藤弘茂 先生有如是提到 : AMD 在 Server
/ Workstation 上的施力是一種技術力的展現 也是種高獲利的來源 但桌上型市場卻是
產品大宗 這其間製程良率與產能 還有 OEM 廠的態度都影響著 AMD 的決策方向 隨著
Barton 核心的公開桌上型的市場可暫緩 (直到 2002 年末 主流 P4 只出到 FSB 533)
讓 AMD 全力傾注於高獲利的伺服器市場
無論如何 -- 現在大家期待的 只有普及化商品趕快出現 ...
[曙光乍現]
就在 K8 商品化在即的同時 AMD 亦宣佈 Athlon 64 的產品線將分成 L2 256K 與 L2
1024K 兩種產品 (事實上後來又有變更 於此省略) 紛擾的傳言甚囂塵上 至 2003 年
2 月 AMD 終於交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設置著 Mobile 64 與 4 Way 的 Opteron 首次
呈現在世人的眼前 宣示著 AMD 的決心與自信 不久的 4 月 AMD Opteron 終於公開
關於 Optern 的說明 至此先告一段落 伺服器的市場變因繁雜 而 AMD Opteron 畢竟
不是本文主要目標 故之後的闡述會儘量省略 Opteron 的發行與展業狀況
2003 年 5 月 AMD Athlon XP 3200+ 正式發表 但一連串的評測連連失利 而此時正值
AMD Opteron 8 系列 (最多支援 8 顆 CPU 並行處理) 熱鬧登場之時 這時的 Hammer
系列也正式朝向 DDR 400 邁進 此時的一般消費大眾尚不知道 K8 的存在
自公開之後 經過數個月的測試評比 AMD Athlon 64 (註三) CPU 家族已證實他們並非
AMD 的騙人玩意 而是真材實料 討人歡喜的好傢伙 各家品牌製造商紛紛發表標識著 K8
CPU 的個人電腦套件 (請注意 是 "個人電腦" PC !!!) 發表會變成產品展示會 熱鬧的
秀燒遍了世界各大城市 而使用者原先的不安 漸漸的轉變成了殷切的期待 誰知 AMD 又
會給我們什麼新的驚奇 ?
-- 經過多年的浮沉 顯然的 AMD 抓到了這根稻草 --
而在熱鬧的當下 有兩個極端重要的產品 附帶似的被發表出來 那就是 AMD Athlon 64
FX-51 還有 nVidia nForce 3 ...
[革命 -- Revolution]
AMD / 晶片製造商 / 主機板製造商 長久的努力與奉獻 在 2003 年秋天 終於開花結
果 量產的 K8 表示她已經不再是測試中的產物 (但 AMD 仍無法改變產能不足與產銷
方式不夠完備的窘境) 多樣的主機板 表示消費市場的信心 各消費網站 各大論壇紛紛
加入 K8 評測的行列 此時 K8 的動能 由龜速爬行一瞬越為突飛猛進
話雖如此 K8 的受歡迎程度還不至強於讓 Intel 擔憂的地步 AMD 的問題 始終存在
不過這幾年來 AMD 致力開發的有別於 Intel 的指令集與管線 出乎意料(其實早有預
言者提過) 的成了決定勝負的關鍵 尤以 K8 為最 ... 但不管是 K7 或 是先期 K8 予
人的印象 似乎也就只在那幾個特定的 "玩樂" 領域領先 實不登大雅之堂 ...
AMD Athlon 64 FX-51 (Socket 940) 上市以後 標識著 FX 王者級地位的 CPU 正式跨
過 Opteron 對抗 Alpha 產線的伺服器的市場策略 直接挑戰 Intel 高階個人電腦的
市場 Pentium 4 3.X 不過顯然的在測試樣本數目無法提升的情況下 P4 仍有其絕對優
勢 (市場機制與印象分數) Intel 老神在在
[英代爾可不是省油的燈]
表面上 AMD Athlon 64 FX-51 的宣佈 並沒有給 Intel 任何威脅 不過英代爾畢竟是
CPU 龍頭老大 任何足以動搖到他們形象的產品 都不能給予其壯大的機會 Pentium 4
EE (Extreme Edition) 說穿了不過是稍微修飾過的 Xeon 但嚴格說來 K8 之於 K7 也
不過半斤八兩 (大項目就只有 指令集與暫存器 還有快取的變更) 事實上證明 P4 EE
的問世是正確的 (Intel 上的 RDRAM 與 DDR SDRAM 大戰勝負甫分曉) 因為他成功的
轉移了許多效能狂熱者的目光 使 Intel 保有高階個人電腦的像徵性地位 (有趣的是
FX-51 雖是 Socket 940 但其定位卻是一般桌上型)
反擊的力道尚不止於此 於英代爾的技術論壇中 新的晶片組思維與新的 BTX 主機板
革命 乃至採用先進的記憶體還有擴充槽 (2004 年中發表的 LGA 775) 各方面英代爾
都想取回先聲奪人的優勢 透過縝密的援助計劃於有效的論壇合作 一些讓人發笑 但
似乎很有道理的論點量產出來 讓 K8 的主觀印象直直下滑 (無獨有偶的 當絕大多數
獨立測試團體針對 K8 (FX) 與 P4 (EE) 做的測試中 雙方呈現互角局面 但總有幾個
論壇可以讓 K8 慘敗)
"32 位元的時代 要 64 位元做什麼 ?" "貴的要死 又是單通道的 CPU 真的會是你
要的東西嗎 ?" "超微的熱與吵 不知喚醒了你的記憶沒 ?" "AMD 不過是 DIY 的玩
意 要玩正統就是要 Intel !"
諸如種種 上面這些有趣的標題或是口號 讓不求甚解的二三流玩家 "大夢初醒" K8
的聲勢又再次趨緩 ... 當然 Intel 不會就此停手 繼續計劃他的下一步 -- EM64T
(Intel(R) Extended Memory 64 Technology) ...
[晶片組帶來的禮物]
直到 AMD Athlon 64 3200+ (S754) 與 AMD Athlon 64 FX-51 (S940) 上市以前 沒
有一個決定性的因素會讓人想去動 K8 畢竟誘因太小 價格卻太高 (尤其是 FX) 不過
風水輪流轉 幾個超強又有利的因素動搖了消費大眾 (後述)
雖然 AMD 的支援晶片商不少 但經歷了長久的變遷 很多來不及上市的產品提前出局
真正撐到 2004 年秋 還可以帶給人新驚奇的 首推 VIA 的 K8T800 還有 nVidia 的
nForce3 150/250 Gb 當一切灰暗不明 絕大多數的主機板廠商都停滯不前的時候 一
二線的幾家主機板大廠 (ASUS MSI Gigabyte Abit 等)在 2002 年時以敢死隊的心情
衝向前 (當時的主流是 VT400) 他們的命運該時點仍未知 -- 但顯然的他們的辛苦終
於有了回報 ...
K8 伙伴的過客 在此就不一一介紹 在台灣不易找到的 ATi 晶片組 因為我缺乏實測
的平台 所以也略之不提 實際上到了 2004 年 8 月為止 連 nForce3 150 Gb 都漸漸
的淡出市場 至於 AMD 自家產的晶片 只在伺服器市場比較容易看得到 另外 SiS 的
755 (含 FX) 晶片組 則一如往常的不受大廠的青睞 ... (在 Intel 的領域 SiS 晶
片組則表現不俗)
時程至今 因為記憶體的控制 已全然由 CPU 控制 晶片組得以專注於擴充其他週邊的
發展 現今最新的 K8 晶片組 已支援新規的 PCI Express (註四) 甚至是 SLI (註五)
K8 儼然已沒有死角 不過這其間 AMD 與 nVidia 的合作也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註六)
[三大晶片組 或說是兩大]
逝者已去 來者可追 下面就把三大 K8 晶片組製造商的相關晶片簡要列出來 :
VIA -- KT800 (
Pro)
(
http://www.via.com.tw/ products -> chipsets -> k8-serie)
North Bridge
-- Processor Support AMD Athlon 64 / AMD Athlon 64 FX / AMD Athlon 64 Opteron
Single/Dual Processor Support (Sempron Update)
-- Front Side Bus 800(
1000)MHz (Upstream & Downstream) (註七)
HyperTransport Bus Link
-- AGP Support AGP 1X/2X/4X/8X
South Bridge (VIA VT8237)
-- North/South Bridge Link 8X V-Link (註八) (533(
1066) MB/sec)
-- Audio VIA Vinyl 6(
8)-channel Audio (AC'97 integrated)
-- VIA Vinyl Gold 8-channel Audio (PCI companion controller)
-- Network VIA Velocity Gigabit Ethernet (PCI companion controller)
-- VIA integrated 10/100 Fast Ethernet
-- Modem MC'97
-- PCI Devices/Slots 6 slots
-- Dual PCI-X bus support through VIA VPX2 I/O expansion bridge
-- SATA Dual Channel Serial ATA supports 2 SATA devices
-- SATALite interface for two additional SATA devices 4 total)
-- V-RAID RAID 0, RAID 1, and RAID 0+1* & JBOD (SATA)
-- PATA Parallel ATA133 (up to 4 devices)
-- USB 8 ports
-- I/O Protocols I/O APIC / LPC Super I/0
-- Power Management ACPI/APM/PCI/PM
VIA -- KT890 (僅列重要相異之處)
(
http://www.via.com.tw/ products -> chipsets -> k8-serie)
-- PCI Express Graphics Support 1 PCI Express x16 Graphics
-- PCI Express Peripheral Support 4 PCI Express x1
-- Package 933 Ball Grid Array
-- Power Management ACPI/APM/PCI/PM/HTSTOP
VIA K8 現存相關晶片組一覽
http://www.via.com.tw/en/products/chipsets/k8-series/comparison_k8-series.jsp
nVidia -- nForce3 (150 Gb /
250 Gb & Ultra /
Ultra Only)
(
http://www.nvidia.com/object/IO_8483.html)
[None]
-- Processor Support AMD Opteron / Athlon FX / Athlon 64 / Sempron
(939, 940 & 754 pin)
-- 800Mhz(
1GHz)/16-bit (Upstream & Downstream) HyperTransport Bus Link
-- AGP Support AGP 1X/2X/4X/8X
--
High throughput (8.0GB/Sec) HT
South Bridge
-- Bus Architecture Asynchronous
-- Audio 2/4/6/
8(7.1)-channel Audio (AC'97 2.1 integrated)
--
Networking NVIDIA IEEE 802.3 Media Access Control (MAC) Gigabit Ethernet
HomePNA 2.0 PHYs / ACR / CNR interfce support
-- NVIDIA integrated 10/100 Fast Ethernet
--
NVIDIA Firewall technology
-- PCI Devices/Slots 6 slots
-- SATA Dual Channel Serial ATA supports 2 SATA devices
-- Two additional SATA devices 4 total
--
RAID 0, RAID 1, and RAID 0+1(3) & JBOD (SATA)
-- IDE Parallel ATA133 (up to 4 devices)
-- High Speed USB 8 ports
-- Modem V.90
-- Power Management ACPI/APM/PCI/PM/HTSTOP
nVidia -- nForce4 (
Ultra & SLi /
SLi Only) (僅列重要相異之處)
(
http://www.nvidia.com/page/nforce4.html)
-- PCI Express Graphics Support 1(2) PCI Express x16 Graphics
--
NVIDIA nForce4 SLI MCPs
-- PCI Express Peripheral Support 3 PCI Express x1
-- SATA Dual Channel Serial ATA supports 4 SATA devices (1.5Gb/3Gb)
--
NVIDIA nTune Performance Application Hareware Support
nVidia K8/VGA 現存相關晶片組一覽
http://www.nvidia.com/page/desktop.html
SiS -- SiS 755 (
FX)
(
http://www.sis.com.tw/products/chipsets/oa/athlon64/755.htm)
North Bridge
-- Processor Support AMD Opteron / Athlon FX / Athlon 64 / Sempron
(939, 940 & 754 pin)
-- 800(
1000)Mhz/16-bit (Upstream & Downstream) HyperTransport Bus Link
-- AGP Support AGP 4X/8X
-- Fast Write Transaction
South Bridge (SiS964 MuTIOL 1G)
-- SiS MuTIOL 1G High-Q Bus (533Mhz/16-bit)
-- Bus Architecture Asynchronous
-- Audio 6-channel Audio (AC'97 2.2 <2.3> integrated)
-- RTC (Real-Time Clock) Support
-- SiS integrated 10/100 Fast Ethernet
-- PCI Devices/Slots 6 slots
--
SATA Dual Channel Serial ATA supports 2 SATA devices
--
Two additional SATA devices 4 total
--
RAID 0, RAID 1, and RAID 0+1(3) & JBOD (SATA)
-- IDE Parallel ATA133 (up to 4 devices)
-- Modem V.90
-- High Speed USB 8 ports
-- Power Management ACPI/APM/PCI/PM
SiS -- SiS 756 (僅列重要相異之處)
(
http://www.sis.com/products/chipsets/oa/athlon64/756.htm)
-- PCI Express Graphics Support 1(2) PCI Express x16 Graphics
-- PCI Express Peripheral Support 2 PCI Express x1
-- Audio 8-channel Audio (AC'97 2.3 integrated)
-- Gigabit Ethernet MAC Controller
SiS 現存晶片組一覽
http://www.sis.com.tw/products/index.htm
仔細比較過後 相信各位不難發現為何 SiS 的 K8 晶片組不受主機板歡迎的原因 ...
[從那裡跌倒 從那裡爬起來]
K7 的高熱與風扇的設計為人垢病 K8 徹底的改善了這個缺失 巧合的是 自 P4 推出
Prescott (易於拉高時脈) 核心取代 NorthWood 核心之後 高熱的問題變成 Intel
P4 的切身之痛 以往因為誤植與玩笑 Palomino (註九) 核心之 K7 常被戲稱為火鳥
(Fire Bird) 但此消彼長之下 (K8 變涼 P4 變熱) -- P4 的高熱成了另一項嚴重的
負擔 -- 使得 Intel P4 4G 的計劃不得不暫時取消 (將來也許製程改善會再出)
AMD 於此 Intel 挫敗之時操弄 PR 值遊戲 趁熱於先日推出了 939 腳位最高階的 AMD
Athlon 64 FX-55 與 4000+ (被質疑為鎖頻的 FX-53) 叫戰意味濃厚 更令人振奮的
消息是 以往在轉檔壓縮方面屈於下風的 AMD 自推出 FX-55 之後 縮小了這部份劣勢
使得 AMD Athlon 64 FX 與 Intel Pentium 4 Extreme Edition 的 PC 王者 (這兩顆
CPU 的價格足以買整台 "普通" 的 K8 或 P4) 效能競爭暫告一段落 這場 AMD 數據上
以小贏收場 (不過市場的贏家現在依舊是 Intel 銷售總值遙遙領先) 又 因為雙方的
現在的製程技術都到了瓶頸 已不可能以現有架構再大幅提升 CPU 效能 (時脈的提升
為主) 故雙方的戰場已經漸漸的轉移到多核心部份 ...
回看晶片組部份 不管是 良性競爭 亦或是 惡性競爭 VIA 與 nVidia 的互相角力 受
惠的還是消費者 到了 2004 年夏天 市面上已經充斥著各式各樣的 K8 主機板 在這
段期間 吸引電腦使用者投身這未知世界的誘因 正是個人電腦換機的原動力 -- 遊戲
K8 在遊戲表現方面領先 P4 一段不小的距離 意外的成為一項利多 早先使用者對於
64 位元的相容性與可靠度存疑 (因不明白 K8 之作用機制) 不過隨著時間的證明 越
來越多的見證者 (某種程度可以說是小白鼠) 了解到 K8 的穩定與效能
現在使用者著眼的 已經不是當初的 防毒技術(如防溢位攻擊) 或是 64 位元魅力 而
是日常應用上 K8 能夠勝任愉快 最重要的是 可以 "玩的高興" ! 不只如此 一連串
的降價策略 讓 Intel 不得不同以降價回應 (雖然幅度與次數都很有限) 至此 AMD K8
藉由效能與價格的優勢 動搖了 Intel 部份 (目前仍只是部份) 的個人電腦市場 然而
K8 大受歡迎不過是晚近幾個月的事 (2004 年七月後)
直到 Socket 939 出來以前對於效能狂熱的玩家 Socket 754 始終無法帶給他們太大
的吸引力 而 Socket 940 卻又不是彈性很大的環境 (記憶體尤其昂貴) 早在 2003 年
冬天 (11/06) AMD 的年終財報研討會(可視為一種廣告發表會)上新的產品以 Socket
939 之名首次呈現在世人的面前 同日在 AMD 的商品時程上 AMD Athlon MP 與 AMD
Duron 並沒有規劃 這也意味著他們將(已)走入歷史 ...
2004 年 Socket 939 六月發表 八月正式問世 一開始主打的 3500+ / 3800+ / FX-53
三款實力堅強 聲勢浩大 但是價錢仍然是個罩門 中階使用者無法對其提起興趣 K8 的
個人電腦消費市場依然以 Socket 754 為大宗 雖然 Socket 939 後來推出入門級 CPU
但效能略遜於 754 (前篇述) 此為 AMD 市場區隔之故 用以保有 754 與 939 動態平
衡 ... 但無論消費者選擇那一種產品系列 -- AMD 都是贏家 --
X X X
下一篇我會針對台灣市場上常見之 主機板 / 記憶體 / 顯示卡 等商品之採購策略
作一較完整的概述
(註一) : Hammer 是 SledgeHammer 與 ClawHammer 的通稱 而坊間稱 K8 則因為他
是 AMD 第八代的 CPU 核心計劃產品
(註二) : ClawHammer 於 2002/11/19 正式定名為 AMD Athlon 64 而 AMD 也開始將
x86-64 延伸相關直稱為 AMD-64 (無獨有偶的 最近 Intel 稱之為 PC-64)
(註三) : Hammer 家族於 2003/8/13 全部通稱 AMD Athlon 64 (以子系列再細分) 而
相關 Logo 也同步更新 AMD 更搭配一連串的廣告 讓 AMD 64 之名廣為流傳
(註四) : PCI Express 原名為 3GIO (Third Generation Input/Output) 支援熱拔插
並利用獨立的點對點雙向傳輸方式 將裝置線路連接到 PCI Express 交換器
(Switch) 上 可解決 PCI/PCI-X 共享頻寬造成效能瓶頸的問題 常見的規格
有 x1 x2 x4 x16 等 (尚有其他規格)
PCI Express x16 實際理想頻寬約 8GB/Sec 遠較 AGP 8X 的 2.1GB/Sec 為
高 不過現存之顯示卡耗損之頻寬絕大多數無法達到 AGP 8X 的上限 故而現
階段 PCI-E 之顯示卡 在效能上並沒有明顯的優於 AGP based
(註五) : SLI (Scalable Link Interface) 是一種顯示卡的橋接技術 將一個畫面切成
上 與 下 兩個部份 由兩塊顯示卡分別運算並整合輸出 兩張顯示卡所負責的
區域不一定是 50% 與 50% 而是隨著畫面複雜度的不同 動態的分配所要演算
的畫面範圍 (比方說上面 30% 下面 70%)
nVidia 併購了 3dfx 公司後 於前段時間發表此項新 SLI 技術 與舊的技術
用於 Voodoo 2 的 SLI (Scan Line Intercave) 作用方式並不相同 舊 SLI
將畫面類似掃描線方式切成奇偶線區 兩張卡分別演算奇偶的線素 兩張卡負
責的部份永遠一樣 不會動態分配
(註六) : 自 Intel 宣佈 Intel 915/925(X/XE) 之後主導 PCI-E 顯示卡的 nVidia 與
Intel 的合作愈見頻繁 先日 Intel 與 nVidia 宣佈要合作開發新的顯示卡
技術 Intel 並授權 nVidia 開發支援 Intel CPU 之相關晶片組 (商場上沒
有永遠的敵人與朋友)
(註七) : "理論上" K8 並無 FSB 不過於部份廣告單 還有 VIA/nVidia 官網上都找得
到相關的規格說法 故此部份延用之 (nVidia 的部份省略 FSB 用詞)
(註八) : 原先在 AMD 的規劃中 南橋與北橋間採用的也是 HTT 規範 不過各晶片廠為
了自家晶片相容性 功能擴充性 或是效能的問題 大多採用了自行開發的解決
之道 在南北橋 (有得晶片規劃並無北橋) 的傳輸間建立新的規格 所以不同
家的標準也是五花八門 少數遵循 HTT 標準的板子在市面上並不多見
(註九) : 沿至後來的 ThoroughBred(A/B) 乃至 Barton 核心 AMD 的高熱問題一直沒
有辦法獲至有效的解決 所以也有人稱他們為火鳥
--
修改原因 : 修正錯字 MIS -> MSI
K8T880 -> K8T800 感謝 YuiFan 兄提醒 (Orz)
貼文重複行數
--
Brdstar Information Service Co.., Ltd.
Tel: 886-2-2792-9149
Fax: 886-2-2792-4600
Web:
http://www.bsd.com.tw/
--
※ Origin: 巴哈姆特<bbs.gamer.com.tw> ◆ From: slave.bsd.com.tw
--
我一定要強調 我不是業代 我是獨立商家 Q_Q;;;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0.65.28
※ 編輯: Dopin 來自: 203.70.65.28 (01/05 20:36)
1F:推 jackc:推獨立商家...XD... 218.34.23.94 01/05
2F:推 Dopin:哇咧 我真的是小咖咩 (好想要 6800U SLi) 203.70.65.28 01/05
3F:推 suzantiwe:推! 219.91.101.233 01/05
4F:推 Lions:推好文!!!! 61.229.107.228 01/05
5F:推 GodDan:好文!!!!!!!!!!!!!!!!!!!1 220.142.33.1 01/05
※ 編輯: Dopin 來自: 203.73.231.195 (01/06 01:19)
6F:推 ClassicTZ:good! 220.132.2.64 02/27
7F:推 houting:這篇也推 61.64.124.230 02/28
8F:推 Shukran:推 219.68.146.150 02/28
9F:推 keepdreaming:該推了,真是有營養的文章 220.132.28.225 02/28
10F:推 RJYB:推~~~ 203.64.238.239 03/01
11F:推 loman:推 140.120.29.55 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