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ipo776 (Gipo)
看板fireex
標題[新聞] 獨立音樂迎戰串流 逆流而上借力使力
時間Wed Apr 1 20:01:45 2020
新聞連結:https://bit.ly/2X0JLYQ
獨立音樂迎戰串流 逆流而上借力使力
迎接串流時代,獨立音樂人知道即使逆流而上也要適應,但同時也要順應潮流,打造新營
銷模式
文:鄭景雯、陳政偉/攝影:吳家昇、張新偉、王騰毅
時代在變,過去聽音樂只能在定點用黑膠機放唱盤,到卡帶、錄音機、隨身聽的出現,可
把音樂帶著走,數位化後CD成了收納音樂的載體,便於收納整理,然而MP3的出現,不僅
可將檔案壓縮成較小的檔案,並且加速了音樂在網路上的傳播。
對於製作傳統唱片,習慣握有實體專輯的角頭音樂創辦人張四十三來說,30多年前他從沒
想過,有一天只要拿起智慧型手機,點開KKBOX、Spotify、iMusic,上萬首來自世界各地
的音樂類型一躍眼前,任由消費者自由瀏覽選取,而且每個月只要付149元,便能聽音樂
聽到飽。他緩緩地吐了口菸,淡淡地說:「串流音樂平台的出現,對每個唱片公司老闆的
衝擊都很大。」
張四十三說,串流音樂平台的出現,對每個唱片公司老闆的衝擊都很大(中央社記者吳家
昇攝)
1999年,張四十三創立角頭音樂。這之前的1997年,台灣唱片總體市場有新台幣123億元
的產值,角頭雖然專攻獨立音樂,然而實體唱片當道的年代,張四十三表示,初期角頭一
張專輯一次可壓片5000張,大約可在一、兩年內賣完,尤其角頭的專輯著重唱片封面設計
,且從發行的第一張專輯就開始編號,對樂迷來說,購買音樂之外,同時兼具收藏價值。
面對串流音樂平台的崛起,張四十三毫不諱言地說,「我完全沒有在用Spotify和KKBOX」
,他向來走本格派路線,喜歡原汁原味的製作專輯,「這樣做唱片才會有畫面。」他懷念
早年黑膠、卡帶音質的溫暖,「雖然CD也是數位,但還是實體,拿得到、看得到。」他提
到17歲的大兒子也玩音樂,「但他們的音樂一定是放在在網路上,這跟我做音樂思考的邏
輯就很不一樣,畫面感也完全不同。」
張四十三還是懷念早年黑膠、卡帶音質的溫暖(中央社記者吳家昇攝)
張四十三毫不諱言地說,「我完全沒有在用Spotify和KKBOX」(中央社記者吳家昇攝)
滅火器樂團主唱楊大正說,自己也是3、4年前才開始轉向使用音樂串流平台,尤其智慧型
手機普及後,大家聽音樂的形式幾乎都圍繞著手機轉。作為獨立音樂的創作人,雖然接觸
網路平台很早,還是喜歡完整概念的專輯。
提到音樂養成,楊大正說他最早知道的,是滾石音樂1999年進軍網路事業,旗下的滾石可
樂透過網路發掘藝人,將音樂人作品以數位音樂形式(MP3)銷售,提供創作者發表空間
。
除了滾石可樂,2000年中期國外的MySpace網站興起,出現不少國外素人歌手,成為創作
愛好者的交流天地。楊大正說,在他汲取音樂養分過程,這些管道不只分享自己的作品,
也認識很多對於音樂憧憬的年輕創作者。
楊大正想到自己年輕時,藉由這些網站知道厲害的音樂人跟作品後,為了某個歌手,還要
在網路上到處找載點,因為頻寬太小,要等一整天,才能聽到從太平洋彼端的最新音樂。
「那個年代網路分享平台是音樂人作品曝光的管道,成為音樂被看見的重要媒介。」這樣
小眾的樂迷,對於實驗性或非主流的音樂有更多的興趣,是滿足了音樂人被看見的園地。
聽眾也可以即時提出回應,讓作品得到討論與傳唱。
楊大正說,他大約在3、4年前才開始轉向使用音樂串流平台(中央社記者王騰毅攝)
實體唱片萎縮,數位出版成為必要管道
到現在,張四十三還是習慣買CD,在公司或在家也都是用CD聽音樂,開車時則是聽廣播,
他把「拿CD、放進播放器、按下播放」,這一連串的動作,視為聽音樂的前奏,他說,「
要完整的聽完一整張專輯,才能理解創作者要表達的意涵。」
不過,對唱片公司而言,實體商品的銷量連年下降,數位授權內容部分,像是付費的線上
收聽、下載及鈴聲等運用,都未能快速補上空缺的銷量。
MP3、數位音樂出現後,角頭面臨的衝擊也越來越大,張四十三說,「從2007年起一張專
輯一次變成只發行2000張,慢慢地縮到1000張,到現在依市場上的需求,雖然首批也是壓
1000張,但實體通路需求大約只剩下500張。」而這500張也要花好幾年才能賣出,要賣完
就更難。
張四十三說,現在實體唱片很難賣(中央社記者吳家昇攝)
即使如今串流媒體平台逐漸普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也願意開始付費,不過音樂創作者卻
沒有得到真正相對等的報酬。
楊大正斷然的說,身為創作者,他已經放棄從實體專輯來賺到盈餘。台灣民眾已經習慣吃
到飽的消費模式,很少人願意掏錢來買專輯。但分潤機制下,串流音樂平台帶來的收益,
是所有營收的很小一塊。對獨立創作者來說,這些回收的利潤,完全無法拿來繼續做下一
張音樂,歌曲要達到百萬播放次數,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串流平台的開放性,讓任何可以連上網路的人,都能夠聽到創作者的音樂。至於歌曲到底
夠不夠齊全、符不符合聽者口味,在於不同平台間的技術和策略選擇,如今音樂人確實將
串流平台當成通路之一,但不會把它當作唯一的曝光管道。
顏社音樂主理人迪拉胖(張逸聖)坐在自家音樂公司的咖啡店裡說,雖然網路成了「顏社
」在大唱片公司之間逆勢崛起的利器。不過,線上音樂業者在營運上,還是必須向唱片公
司、詞曲著作人或代理單位,以及公開傳輸授權單位分別取得著作權後,才得以將一首歌
曲提供給消費者聆聽。
顏社音樂主理人迪拉胖(張逸聖)說,串流音樂平台可以讓使用者找到自己喜歡的音樂與
藝人,還可以發現原本不知道的優秀音樂(中央社記者張新偉攝)
他說,過去CD搭上載體和印刷的費用,一張就得好幾百塊,但現在音樂串流平台費用都很
低,不會讓使用者有太大負擔,甚至可以「多平台購買」。
音樂串流平台會用演算法自動接續相同曲風的歌單,根據這些紀錄再推薦其它音樂給使用
者。像這樣子的「探索」或「電台」功能,也是音樂服務商相當重視的功能之一,讓音樂
愛好者除了能找到自己喜歡的音樂與藝人、如DJ般編輯自己的音樂歌單,還可以發現原本
不知道的優秀音樂。
「這樣的結果就是音樂單曲化,樂迷很難從片段的作品,或是一首單曲間,掌握一張專輯
的完整精神。」迪拉胖看起來已經接受這樣的現像,表情很淡然。
數位時代,逆流而上也要適應
面對串流音樂平台,張四十三雖然使用機率近乎於零,但角頭音樂仍有將專輯上架到串流
平台,不過他只把串流音樂平台當成額外的收入,角頭的主力還是賣實體唱片、舉辦音樂
活動。他坦言,「角頭在串流平台的獲利很少」,獨立唱片公司不像主流唱片公司的歌手
,一首歌瀏覽率可達上千萬次,反倒是賣實體專輯,發行量多少、各通路點鋪多少貨,每
個月結算,收入一清二楚。
音樂圈也必須接受數位化來襲的趨勢,像滅火器這樣規模的樂團,要出一張完整概念的音
樂專輯,消耗的時間精力是沒有經濟效益的,從創作、錄音、專輯概念,到後製與行銷,
在數位時代裡,可能無法從實體專輯來回收成本。
電子菸點燃第二支,楊大正說道,「不過,做專輯的渴望跟賺錢的期望是無關的,我仍然
願意到處找資金,創作完整的作品。為了一張想要的專輯,可能要我賣肝賣腎都願意。」
楊大正說,做專輯的渴望跟賺錢的期望無關的,為了一張想要的專輯,要他賣肝賣腎都願
意(中央社記者王騰毅攝)
新的數位營銷模式正在醞釀
串流音樂平台讓消費者習慣上網聽音樂,但音樂人拚媒體曝光、臉書按讚、粉絲人數,不
再是獲利保證,無法為音樂人帶來穩定收入。多數音樂人必須以演唱會等形式,才能拿到
更好收入。
近日武漢肺炎疫情日益嚴重,讓情況雪上加霜,密閉空間舉辦的大型活動讓各主辦單位繃
緊神經,許多表演活動因此取消,以滅火器為例,表演已經取消到8月。音樂產業面對數
位時代的表演形式,需要更多的突破點。
實體唱片以往的營銷模式,現代需要改變(中央社記者吳家昇攝)
傳統的唱片行銷策略,已經完全不適用現今網路世代(圖:pixabay.com)
日本就有LIVE HOUSE請樂迷追蹤官方社群頻道,以付費方式觀看直播演出。也有數位音樂
平台業者看準實體演唱會商機,佈局了行動電子售票平台,試圖將線上音樂與實體演唱會
進行商務整合,似乎也為數位音樂延伸出更多可能。
在實體專輯銷量墜崖似的景況,歌手端出新專輯時,傳統的唱片行銷策略,已經完全不適
用現今網路世代。「如今都是看歌手的個人特質,來訂定他對歌迷的接觸方式。迪拉胖舉
了蛋堡及李英宏為例子,這2名正火熱的線上歌手,都在今年推出新專輯,行銷手法異於
常人。
蛋堡睽違7年發行第8張專輯《家常音樂》,既不上架串流平台,唱片行也買不到,只能從
官方網站預購,且除了實體專輯,站上更是販售數位版專輯。打破過往的上下游產業鏈,
更跳過串流平台的必經通路,簡直是對現今音樂出版的反動。
迪拉胖說,蛋堡因為在螢光幕曝光不多,許多作品都比本人知名度來的大,卻剛好讓喜歡
他的歌迷衝著音樂而來。正好提供這樣空間,能夠直接面對忠誠的歌迷,造成專屬的小眾
體驗。
迪拉胖很直率的說,他已經對取得音樂的主導權沒有懸念,面對數位潮流的趨勢,數位化
就是不可逆的結果(中央社記者張新偉攝)
相反的,在螢幕前曝光度高的李英宏,常與不同類型歌手或創作者合作。這次新專輯似乎
是對串流音樂時代的逆襲。在上串流音樂平台前,將整張專輯彙整發布於YouTube平台,
而且沒有任何 MV,目的就是讓聽者可以從第一首歌到最後一首歌,都細細品嚐。
「串流平台讓音樂朝向單曲化,要回歸到最初,以整張完整概念的專輯讓歌迷聽到,才能
比較出專輯與單曲的承載與寄託,是全然不同的。」迪拉胖覺得,就像去餐廳,我們有整
套的全餐,讓消費者知道不同餐點搭配起來的感覺,若還是喜歡其中幾道菜,作為業者當
然也無法阻止。
串流音樂平台對未來音樂創作與行銷,產業圈的人都在邊做邊學。迪拉胖很是直率,說他
已經對取得音樂的主導權這件事沒有懸念,面對數位潮流的趨勢,連泰勒絲都無法改變,
數位化就是不可逆的結果。
網路帶來的多元性,讓音樂包裝擁有更多想像。他認為,應該提高到作為工具的思維。創
作本質不變,利用不同的素材才能玩出更多組合。就嘻哈而言,因為國際化的結果,未來
類型音樂會更容易被世界所接受。想要掌握數位時代,首先要站穩的還是回歸到音樂的創
造力。
身兼廠牌火器音樂主理人的楊大正強調,數位出版的能力絕對只是基本,要以全然開放的
心態來看未來發展。他只堅持,在現場和樂迷在台上台下的互動,才是核心。「你不去現
場聽歌手唱,怎麼會有悸動,怎麼會激發對音樂的共感。就像你可能看著A片,然後不打
手槍。」
楊大正激動地這麼形容,與樂迷的距離,如此遠,如此近。
==========
到8月都沒演出了 傷心 Q Q
--
ONE NIGHT IN BEIJING 我留下許多情
不管你愛與不愛 都是歷史的塵埃
ONE NIGHT IN BEIJING
我留下許多情 不敢在午夜問路 怕走到了百花深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6.234.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ebptt.com/m.aspx?n=bbs/fireex/M.1585742507.A.E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