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odsound (止)
看板fightforland
標題[轉錄]環保議題已經準備好公投?
時間Sun Oct 5 11:54:40 2003
環保議題已經準備好公投?
吳東傑
綠色陣線協會
北宜高速公路是否應在坪林設置交流道的爭議,因坪林鄉公所的公投引起全國的屬目,環
保署長郝龍斌不但在坪林公投結果宣佈的第一時間,舉行記者會宣示捍衛環評結果,明白表
示不宜出現公投推翻專業的結果,而後又擬妥說帖希望在未來制定公投法時增列環評限制性
條款,將環評的結果排除公投的項目。不料此舉引起執意推行公投,再創民主進程的執政黨
的相關單位的不同意見。甚至部份的民進黨籍立委還和環保團體召開記者會指稱環評結果如
排除於公投項目,無異是「太上皇的環評」。
公投議題,原本是公民社會單純的公眾意見表現,對於爭議的公共議題的集體表決以補代
議政治的不足。但在台灣卻因統獨意識型態的牽制與顧盼,使得相當政治正確的公投,卻顯
的格外的曖昧與無奈,只能躲在統獨的角落,而無法大方正面的形成公民社會的積極需求。
姑且不論藍綠陣營在統獨或未來總統大選的政治算盤如何盤算公投的議題以及立法,單純
就環境議題而言,公投是有其必要性,而環評的結果絕不等同當地社區民眾的需求或同意權
,環評是開發案的把關過程,環評的結果並不是最後的判準。況且在現今環評制度上仍有爭
論、不全的情形下,如開發單位球員兼裁判的進行環評,像國道蘇花高速公路,即是由開發
單位交通部台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委託中華顧問工程司進行環評報告的工作;而有條件通過
的環評卻發現該條件並沒有排除即直接進行施工,最明顯的是核四興建的條件是需先解決核
廢料的最終處理場所,但核廢料的最終處理尚未有方案,核四工程已完成相當的進度。
另環評委員的遴選制度亦值得商榷。現任的環評委員,雖有對外公開徵選,但決定權仍在
環保署,而使得對外徵選成為宣示性,以公開之名掩飾環保署的決斷之實。當環評委員的結
論擁有不可推翻的權力時,則環評委員的遴選則需更嚴謹、更公開;相對的環評委員也應擁
有更多的資源,更負責任的審視環評的過程,扮演把關的積極角色而非消極的背書。
當今環境爭議不斷即是肇因環評法的遊戲規則太過粗造,環評資訊無法透明,導致環評結
果無法令人信服,如爭議中的新店安康掩埋場,通過環評才召開地方說明會,無異是先斬後
奏,完全無顧地方民眾的參與和意見。
最近除了坪林交流道的公投外,雲林縣林內鄉更為了是否興建焚化爐而完成台灣地方自治
史上第一次鄉長罷免案,結果因投票人數未超過法定人數的一半,導致罷免案未過關。林內
焚化爐的爭議也是環評而引起,反對興建者認為焚化爐興建的地點是水源保護區,不應興建
戴奧辛高污染的焚化爐,且該水源區系跨南投、彰化等縣市,審理環評的權責應屬中央環保
署而非地方縣政府。
其實林內焚化爐在地方政治的角力雖不及核四政治風暴的威力與影響,但對於社區民眾而
言,在現任鄉長尋求連任時即有以反對興建林內焚化爐為訴求的鄉長候選人挺身挑戰,導致
尋求連任的鄉長也不得不表態反對興建焚化爐,更被反對派視為跳票、不遵守諾言,而成為
罷免風波的導火線。同樣的,在林內罷免風波,也有中央層次的政治人物出面護盤;陳水扁
總統在雲林縣即表示如要罷免興建焚化爐的鄉長時,到不如先罷免總統。所以在罷免投票結
果揭曉時,林內鄉長即委屈的指出執行執政黨的政策卻遭到執政黨的民意代表帶頭罷免。
公投是否會變成綁樁或派系政治的對決,而無法呈現公民社會對於公共政策公開辯論的機
制,進而忽略公共政策的內涵只淪為社會壓力的集體宣洩,或甚至演變成利益團體的社會動
員,則此時的公投則成為再一次激情的選舉。不但無助於公共政策的論辯,且有損於豐富政
策的實質內容,並可能撕裂營造社區美夢、尋求台灣未來的願景。
至於關心環境議題的環保團體在公投的氛圍下,如何掌握議題的設定和環境訴求,將是未
來必須面對的課題。
台灣的環保運動濫觴於反公害、反污染,如新竹李長榮化工、台中大里三晃農藥廠;而後
發展成預防污染、公害的抗爭,如鹿港反杜邦、後勁反五輕、宜蘭反六輕、貢寮反核四。現
在則有公民信託、社區營造、生態保育等較多元的路線。而運動的本質也有相當大的改變,
從群眾路線的抗爭到立法院政策遊說、公聽會;以前是群眾的動員,現在則是議題的專業代
理人,甚至是環境議題的論述者。
在台北政壇揚揚沸沸炒熱公投議題,而環境議題是否已經足夠成熟進入公投的階段,才是
關心或擔心環境議題者必須面對的現實。從國外現有的經驗,顯示有許多社區、環境的議題
都是經由公投決定,台灣公投立法後,相信如林內焚化爐、貢寮核四、坪林交流道等罷免、
公投的情形將會有增無減。環評過程的公信力與透明度,政治人物是否能以環境議題為最優
先,而社會大眾對於環境問題的掌握是否確實,將攸關公投的真正效率。屆時環保團體將要
扮演怎樣的角色,以及如何和相關利益者如政府、開發單位、社區民眾互動,不僅考驗環保
團體的角色扮演,同時有可能催化新的環境運動模式,而強調議題的設定和資訊的提供者。
我們期待公投的結果是代表世代、多數人公共利益,而不是如選舉般被少數既得利益者所
操控,如果公投淪為台灣另一種選舉模式,那將是台灣的不幸,也罔顧公投的真諦。我們確
信環境議題公投的必要性,但建構環境議題公投的理性社會也是刻不容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46.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