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odsound (止)
看板fightforland
标题[转录]环保议题已经准备好公投?
时间Sun Oct 5 11:54:40 2003
环保议题已经准备好公投?
吴东杰
绿色阵线协会
北宜高速公路是否应在坪林设置交流道的争议,因坪林乡公所的公投引起全国的属目,环
保署长郝龙斌不但在坪林公投结果宣布的第一时间,举行记者会宣示扞卫环评结果,明白表
示不宜出现公投推翻专业的结果,而後又拟妥说帖希望在未来制定公投法时增列环评限制性
条款,将环评的结果排除公投的项目。不料此举引起执意推行公投,再创民主进程的执政党
的相关单位的不同意见。甚至部份的民进党籍立委还和环保团体召开记者会指称环评结果如
排除於公投项目,无异是「太上皇的环评」。
公投议题,原本是公民社会单纯的公众意见表现,对於争议的公共议题的集体表决以补代
议政治的不足。但在台湾却因统独意识型态的牵制与顾盼,使得相当政治正确的公投,却显
的格外的暧昧与无奈,只能躲在统独的角落,而无法大方正面的形成公民社会的积极需求。
姑且不论蓝绿阵营在统独或未来总统大选的政治算盘如何盘算公投的议题以及立法,单纯
就环境议题而言,公投是有其必要性,而环评的结果绝不等同当地社区民众的需求或同意权
,环评是开发案的把关过程,环评的结果并不是最後的判准。况且在现今环评制度上仍有争
论、不全的情形下,如开发单位球员兼裁判的进行环评,像国道苏花高速公路,即是由开发
单位交通部台湾区国道新建工程局委托中华顾问工程司进行环评报告的工作;而有条件通过
的环评却发现该条件并没有排除即直接进行施工,最明显的是核四兴建的条件是需先解决核
废料的最终处理场所,但核废料的最终处理尚未有方案,核四工程已完成相当的进度。
另环评委员的遴选制度亦值得商榷。现任的环评委员,虽有对外公开徵选,但决定权仍在
环保署,而使得对外徵选成为宣示性,以公开之名掩饰环保署的决断之实。当环评委员的结
论拥有不可推翻的权力时,则环评委员的遴选则需更严谨、更公开;相对的环评委员也应拥
有更多的资源,更负责任的审视环评的过程,扮演把关的积极角色而非消极的背书。
当今环境争议不断即是肇因环评法的游戏规则太过粗造,环评资讯无法透明,导致环评结
果无法令人信服,如争议中的新店安康掩埋场,通过环评才召开地方说明会,无异是先斩後
奏,完全无顾地方民众的参与和意见。
最近除了坪林交流道的公投外,云林县林内乡更为了是否兴建焚化炉而完成台湾地方自治
史上第一次乡长罢免案,结果因投票人数未超过法定人数的一半,导致罢免案未过关。林内
焚化炉的争议也是环评而引起,反对兴建者认为焚化炉兴建的地点是水源保护区,不应兴建
戴奥辛高污染的焚化炉,且该水源区系跨南投、彰化等县市,审理环评的权责应属中央环保
署而非地方县政府。
其实林内焚化炉在地方政治的角力虽不及核四政治风暴的威力与影响,但对於社区民众而
言,在现任乡长寻求连任时即有以反对兴建林内焚化炉为诉求的乡长候选人挺身挑战,导致
寻求连任的乡长也不得不表态反对兴建焚化炉,更被反对派视为跳票、不遵守诺言,而成为
罢免风波的导火线。同样的,在林内罢免风波,也有中央层次的政治人物出面护盘;陈水扁
总统在云林县即表示如要罢免兴建焚化炉的乡长时,到不如先罢免总统。所以在罢免投票结
果揭晓时,林内乡长即委屈的指出执行执政党的政策却遭到执政党的民意代表带头罢免。
公投是否会变成绑桩或派系政治的对决,而无法呈现公民社会对於公共政策公开辩论的机
制,进而忽略公共政策的内涵只沦为社会压力的集体宣泄,或甚至演变成利益团体的社会动
员,则此时的公投则成为再一次激情的选举。不但无助於公共政策的论辩,且有损於丰富政
策的实质内容,并可能撕裂营造社区美梦、寻求台湾未来的愿景。
至於关心环境议题的环保团体在公投的氛围下,如何掌握议题的设定和环境诉求,将是未
来必须面对的课题。
台湾的环保运动滥觞於反公害、反污染,如新竹李长荣化工、台中大里三晃农药厂;而後
发展成预防污染、公害的抗争,如鹿港反杜邦、後劲反五轻、宜兰反六轻、贡寮反核四。现
在则有公民信托、社区营造、生态保育等较多元的路线。而运动的本质也有相当大的改变,
从群众路线的抗争到立法院政策游说、公听会;以前是群众的动员,现在则是议题的专业代
理人,甚至是环境议题的论述者。
在台北政坛扬扬沸沸炒热公投议题,而环境议题是否已经足够成熟进入公投的阶段,才是
关心或担心环境议题者必须面对的现实。从国外现有的经验,显示有许多社区、环境的议题
都是经由公投决定,台湾公投立法後,相信如林内焚化炉、贡寮核四、坪林交流道等罢免、
公投的情形将会有增无减。环评过程的公信力与透明度,政治人物是否能以环境议题为最优
先,而社会大众对於环境问题的掌握是否确实,将攸关公投的真正效率。届时环保团体将要
扮演怎样的角色,以及如何和相关利益者如政府、开发单位、社区民众互动,不仅考验环保
团体的角色扮演,同时有可能催化新的环境运动模式,而强调议题的设定和资讯的提供者。
我们期待公投的结果是代表世代、多数人公共利益,而不是如选举般被少数既得利益者所
操控,如果公投沦为台湾另一种选举模式,那将是台湾的不幸,也罔顾公投的真谛。我们确
信环境议题公投的必要性,但建构环境议题公投的理性社会也是刻不容缓。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40.112.246.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