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emprisenovel
標 題人妖的藝術--金庸作品批判--序ꠊ發信站: IMS Netvigator (Tue Dec 26 01:02:24 2000)
轉信站Ptt!news.ntu!news.mcu!news.cs.nthu!news.nthu!newsfeed.nthu!ctu-gate!ne
在一片擁金熱潮下,有時要作點反思,
各位看看一位文化界學者如何看金庸作品。
著.陳東林
序言山雨欲來風滿樓
本人十几年前還是在中學擔任教師的時候,就感到金庸等人的
武俠小說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極為有害。當時本人曾經在課堂上禁止
并沒收學生手中的金庸等人的武俠小說,因此被某些學生戲稱為焚書
坑儒的“秦始皇“,視為“仇敵“。其實,在中華大地上與我同樣有
過類似舉動的中小學教師可能大有人在,絕對不止“余一人“,因此
在這個舉措上我盡管得了“秦始皇“的雅號,但自己卻還不敢稱孤道
寡,因為我相信自己于此事恐怕算不上是始作俑者。現在回過頭來想
一想,當時我本人對金庸小說說“不“的動機過于單純:一是擔心學
生在課堂上迷戀于金庸等人的武俠小說會影響功課,二是害怕金庸等
人的小說會污染青少年學生純潔的心靈。
可是,多少年之后,我發現問題比我當初想象的要復雜得多、嚴
重得多。金庸的作品(包括其所寫的武俠小說和所謂的“歷史小說“
兩大類)不僅在青少年中間泛濫成災,而且在中國社會各個領域和各
個階層中肆虐開來。以著名“紅學家“馮其庸先生和有大陸“金學“
第一家稱譽的陳墨先生為代表的正宗學者,不顧金庸作品中明顯的封
建糟粕和渣滓,對金庸的作品大肆吹捧,將其文學地位抬高到了與《
紅樓夢》差不多相等的地步,對金庸小說的泛濫成災起到了推波助瀾
的消極作用。后來,金庸小說的價值就像原始股票的指數那樣一路飆
升,其兩部代表作品《射雕英雄傳》和《鹿鼎記》竟然上揚到“20世
紀中文小說一百強“之列,几乎可以與魯迅、茅盾等人的作品相匹敵
。此外,中國大陸上出現了難以數計的“金迷“,對金庸的作品如痴
如醉,頂禮膜拜。更有甚者,海內外還產生了一種非常時髦的熱門學
問--“金學“,并且還有一幫文人雅士極力鼓噪,要為金庸小說摘取
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而效力。這一切足以說明:金庸的作品已經堂而
皇之地由江湖和地攤正式擠入廟堂和宮殿,成為與主流文化相抗衡的
勁旅;而全國上下有這么多人都在閱讀金庸的小說,這也絕不是讀讀
玩玩、做做“頭部按摩“的文化游戲。 針對這種情況,早在5年
前本人就在深感荒謬之余萌生了專門寫一本批判金庸小說(包括瓊瑤
小說)的念頭,只是因為忙于工作和事務,委實抽不出時間,此事只
好一拖再拖地耽擱下來。即便如此,我卻開始著手進行搜集資料的工
作,不僅購買了書店中和地攤上能夠見到的所有金庸的作品(包括瓊
瑤的作品),而且還積累了大量有關研究金庸的論文和資料,為寫作
此書作准備。
不料到了1999年11月份,半途里殺出個程咬金來。王朔開始用“
飛刀式“的評點公開挑戰金庸。這本來應當是件好事,可惜,王朔罵
金庸卻給人以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感覺,有新聞炒作之嫌。于是一場本
應屬于嚴肅的文化斗爭竟然走了味,演變成了王朔先罵金庸、后罵自
己、再罵他人的無聊鬧劇,雖然此場鬧劇對金庸的作品有所沖擊,但
卻無法動搖金庸小說在中國大陸的根基。在這種情況下,本人不得不
停下手頭正在創作的百萬字大部頭長篇小說,專門抽出時間,靜下心
來寫批判金庸小說和批判瓊瑤小說的著作。
通常而論,小說的關鍵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因考慮到金庸的作
品太多、太濫,筆者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只好抓住一點、不及其余
,僅將金庸三部代表作品中的有關人物形象拉出來進行書面的游街示
眾,采用評點式的批判方式將這些人物形象的廬山真面目清晰地展現
在讀者面前,好讓讀者直觀地看一看金庸的小說到底塑造了什么樣的
貨色,這或許比抽象的批判更具說服力和震撼力。由于筆者認為金庸
的小說塑造的不是人物形象而是“人妖“形象,故本書便干脆命名為
《人妖的藝術》。如果筆者能夠將金庸小說的人物形象在讀者的心目
中扳倒了,那么金庸作品大廈的根基也就不牢固了。
當然,與王朔先生有點類似(本質上根本不同),筆者寫作此書
的目的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批判金庸小說的文字雖然占據了本書的
主要篇幅,然而筆者寫作本書的目的卻不是僅僅局限于對金庸小說的
批判。筆者認為,金庸小說在中國大陸的泛濫和肆虐,絕不是一種孤
立的文化現象,它暴露了時下中國文化領域內的許多積弊。要解決時
下中國文化存在的種種問題,僅僅批判金庸等人的小說還是遠遠不夠
的,必須設法找出一種既能治標又能治本的辦法。
實際上,不僅本人有這種想法,近年來中國文化領域內關于新世
紀中國文化究竟如何發展,中國的文化究竟如何擔負起其應有的歷史
重任,時下中國文壇為什么會出現諸多弊病等問題,已經出現了多次
的爭鳴和討論。許多報刊,特別是文學刊物也積極探索自身在新世紀
中的生存之道和發展之道,通過不斷變化版面、欄目和花樣以廣招徠
。1999年,由楊枚先生主編的《星星》詩刊,開展了一場《下世紀學
生讀什么詩?--關于中國詩歌教材的討論》,震動很大,也引起了一
些不同的反響。另外,最近半年多以來,中國的一些報刊雜志和新出
版的一些圖書,開始對某些文化領域內的重量級文人或名人進行了諷
刺和批判,鬧得紛紛揚揚,屢屢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新聞。2000年3
月底,十几個省市的作家在南京通過新聞媒體,呼吁全社會立即行動
起來,抵制低俗和媚俗的庸俗文化,為淨化中國的文化環境而努力。
所有這些情況,都充分預示著新世紀中國的文化領域波詭云譎,不可
避免地要有一場新的暴雨來臨。古人說得好:“山雨欲來風滿樓“,
而現在正是處于未雨綢繆的時候。
有鑒于此,本人不揣粗淺,在本書中首次從學術的角度出發,明
確提出了關于開展“新世紀文化革新運動“的一系列構想,認為要解
決時下中國文化領域的種種問題和弊病,單在某些方面動小手術是不
行的,必須在文壇內進行一場旨在振興中華文化為目的的新世紀文化
革新運動,這樣才能有效地蕩污滌垢、激濁揚清,同時還有利于探索
新世紀中國文化的新規律和新特點。在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文藝方針得以真正實行的今天,筆者有機會以一位普通文化工作者的
身份,從學術的角度建議開展新世紀的文化革新運動,這對于筆者來
說,當然是一種幸運。不過,本人所提出的建議只屬于一己之見,所
言未必完全正確,因此這項建議只是為了拋磚引玉,希望廣大讀者和
文化工作者能夠從筆者的建議中得到一些啟發,進而為繁榮新世紀的
中華文化獻計獻策,提出更多、更好的意見和建議。如果這樣的話,
本書的寫作才算真正達到了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