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emprisenovel
標 題=?Big5?B?vc2ko8PRpWrAc6rMu1Cq97FlqrqwZ6vk?=
發信站http://groups.google.com/ (Sun Jan 13 09:56:53 2002)
轉信站Ptt!news.ntu!feeder.seed.net.tw!bbs.openfind.com.tw!bbs1.openfind.com.
作者:kuohwa
我喜歡看書,喜歡看各式各樣的書,對武俠小說偏愛的原因,是一種從小經常窩在暗無天日的小說出租店中,辛苦練功的美好回憶的延伸,儘管大眾對武俠小說的偏執一直都沒變,但我總希望以看一般書籍的眼光去看待武俠小說,看作者所要表達的理念是什麼?我能得到的感受是什麼?
因此刻板的武俠小說元素(武功、刀光劍影、門派江湖....)是否突出就顯得不是頂重要了。可惜的是,就武俠小說類的書來說的確存在太多只具娛樂消遣性的作品,這中間當然存有太多惡性循環的因素在其中,就一個武俠小說的讀者來說,是不願意見到這種情形發生的。基本上,一種類型(或說文體)要能創新與突破,最重要的是要有源源不斷的創作活水與包容度高的讀者,才有機會突破瓶頸,可惜這些條件就目前的武俠領域來看(相對於台灣的出版業)是非常薄弱的。
最近又有網友在比較金庸與古龍作品的高低,有點奇怪!不是說不能比較,但應該要將比較的焦點放在同一類的項目上,比如說內容結構、文筆流暢度、刻劃角色的深淺....即便是專注於某個角度下去探討,對兩種不同文體的作品下高低,都難免有失偏頗,惶論以自己的喜惡去對金古作品作粗淺的評斷。金庸的讀者無以數計這是無庸置疑的,但我不認為這是一個趨勢,寧說是一種被接受度的高低的問題,金迷若還未深入古龍的武俠世界時便以此貶低古龍的作品,就有點說不過去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看書的一套哲學,一套評斷的方法與角度,撇開古龍的早期作品不說,從《絕代雙驕》之後的古龍作品,絕大部份就都不是傳統式的武俠作品了,而這些作品卻都是古龍創作的精華所在。金庸迷拿綜合中國文學、武術、古典詩詞、琴棋書畫....包羅萬象的金庸作品的好來貶低筆調現代化(或說西化)、不受歷史背景局限的古龍作品是沒有必要的,文學作品給人的感受衝擊性本就因人而異,那視個
對作者的創作型式接受程度而定,如果以金庸的作品的觀點(注意:不是水準)去看古龍的作品,覺得格格不入是可以理解的,對於看過金庸作品就對武俠小說存既定印象的讀者而言,無法接受古龍武功招式的蜻蜓點水、對話式的描述方式....,就更不足為奇了,但若說古龍真的比不上金庸,倒也不盡然。
如果以無法接受而貶低古龍的作品,在已深入古龍世界有所得的讀者眼光看來,無非如以管窺天的可笑,就像無法深刻了解海明威作品的中學生說《老人與海》比不上《三國演義》,外國人的眼光看來是很難理解的。你可以去喜歡、去欣賞《三國演義》的氣勢磅礡,結構完整,但蓋不能以此抹煞《老人與海》這個寓言故事隱藏在冰山之下那九分之八所要表達的深遂象徵意義──人在與外界勢力的搏鬥中,老漁夫雖然失敗了,但人的那種頑強搏鬥的「一息尚存,搏鬥不止」精神,才是一種光容的失敗,偉大的失敗。古龍的作品很多都是在表達作者隱藏在冰山之下那九分之八的深刻想法,那種處世態度,如果你沒發現,你怎麼能以自己與作者的意識平行不相交來否認他呢?
古龍早期的創作也許真是漫不經心、不負責任的,但看看他中後期的作品,再來想想他為提升武俠小說的文學地位所作的改變與努力,他的作品就不是隨便寫寫、隨便看看那麼簡單了。金庸的作品36冊,每一部我至少精讀過一遍,一些特別偏愛的如《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也前後看過三遍(金庸迷如果覺得這樣還不算讀過金庸,那我也實在不曉得要說什麼了!),而古龍的作品從《浣花洗劍錄》之後的作品大都至少看過一遍,看過最多次的是《絕代雙驕》,至於早期的作品只要能找到的也大致看過,這當中當然包括一些阿貓阿狗冒名的假作。為何喜歡古龍的作品,有相當大的原因是古龍筆墨間那股自然飄逸,不拖泥帶水的真氣,不把精神花在枝枝節節的武功招式中,著重書中人物個性的塑造....雖然他的爛作品的確不少,但總無法掩蓋其他一流作品的光芒,其他相關的原因,希望我能在以下的文章提到。
網路上有人說“金庸筆下的人物比較人性化”,其實就“人性化”這個話題來說就讓人有很多的想像了。也許這世上真是平庸無奇的人太多了,或說我們都是凡夫俗子,過的都是再簡單不過的生活。讀金庸小說心情會隨著郭靖、張無忌、韋小寶的際遇起起伏伏,跟者主人翁成長、練成絕世武功、贏得美人芳心,有很大的因素是讀者把自己帶入了劇情中,因為這些主角有大部份的個性都是跟你我類似的(當然金庸作品人物眾多,也包含了各式各樣的人),可是就以此統括了人性,那也未免太低估了“人”吧!人的環境,人的心情難道就只有這些隨著際遇起伏的大變化嗎?當然不是,文學作品的多變性,就是因為人的詭譎善變,才充滿了可讀性。
我認為就金庸的作品,以籠統的人性化來說他,倒不如說他是“人性光明面”的闡述,而古龍的部份作品卻是反其道而行的;又有人說金庸能考慮到讀者的心境,就文學創作的角度來說,我覺得這是一種很不負責任的說法,作家的作品如果老是想著讀者想看些什麼,想讓劇情發展如何,即使讀者再多,也會有殘缺的,金庸迷有沒有真正想過這個問題呢?
也就因為大部份人是平凡的,所以隨著劇情溶入其中,想像起來較容易,當然得到的感受也較深刻了 。
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難道人與人之間就沒有了過度的黑暗面與仇恨性嗎?有的,而且生活中處處可見,如果你肯以認真的態度去檢視古龍作品中人物的處世態度與當下社會的脈動,你會有更多的感觸。
如果你喜歡莎士比亞的名劇《哈姆雷特》,那你怎麼會不喜歡《多情劍客無情劍》呢?所不同的是哈姆雷特不是一個紙醉金迷無所目的的普通王子,而是具人文主義思想的新青年,你也許真的不喜歡李尋歡的甘於寂寞(事實上他也最痛恨寂寞),但他有寬宏的胸懷,自我犧牲的精神,同樣是悲劇人物的哈姆雷特與李尋歡卻都表達了作者所要表達的「顛倒混亂的時代,人該負起的責任,也許這中間要有復仇與犧牲,但這才是現實社會下的所謂人性。」哈姆雷特的復仇,最後以與敵人同歸於盡的結局收場,家庭、愛情、事業全遭毀滅,這一大悲劇深刻揭露出了人文主義理想與當時英國現實之間不可相容的矛盾;而情義也使李尋歡心中充滿了矛盾,痛苦終究無法擺脫,出走的決定使心愛者林詩音投入龍嘯雲的懷抱,還深深責怪李尋歡的無情,無法了解李尋歡的苦悶與憂鬱,李尋歡可以說一無所有。「情」與「義」的衝突,武林人物的內心世界又何嘗不是莎翁的哈姆雷特下的人文主義悲壯頌歌呢?你還能
古龍小說描寫人性不夠深刻嗎?我想是人們把社會想得太完美了。我認為古龍對筆下人物的心理描寫,完全可以和一流的純文學作品媲美(包括中外),雖然他不在重大事件上作影射,但我們何嘗不可從人的心態去反視社會的變動及大環境下,文人作者的苦悶與空虛呢?
有人批評古龍不善描寫武功招式的細節,經常一刀閃過,人頭以落地,完成不見過程,不像金庸般寫得活靈活現。這種說法就某種欣賞武俠小說角度的人來說是沒錯的,但對某些人而言反倒省了一些負擔,說實在的我在看武俠小說時最感痛苦的就是冗長的枝節武功招式,古龍的作品就省掉這些困擾了,句與句間如行雲流水,思維完全不受阻礙。
我無意去批評金庸的作品,因為排除風格異於金庸的新派武俠小說,金庸的幾部長篇的確是同性質作品中最棒的,金庸的確將武俠小說帶入了另一境界,但積極的意義應該是“原來武俠小說也可以這麼寫!”,可是一轉眼,這個驚嘆號已過了三十幾年。呼應第一段我所說的,金庸作品問世初期也許帶動了風潮,使武俠小說進的了廟堂,但逐漸顯露出來的傷害也是具大的,個人認為影響最大的不是後繼者的裹足不前,否則也不會有古龍、溫瑞安、黃易之輩,傷害最大者無非是讀者先入為主的“武俠小說惟有金庸”,我很納悶的是不管喜不喜歡古龍的作品,金迷的“非金庸不看論”的前提下是否真的已看過或比較過其他同類型的作品,或者說是否願意以更包容的心去看外面更寬廣的武林世界。山外有山,雖然這些各具特色的山比不上金庸的幾座高山,但也比一些人在心中築起的那座山高明吧!
孫中山先生說不知不覺的是實行家,我願當這些傻傻的實行家,有空多看幾本書,多看幾本武俠小說,這篇文章只要有幾個人看,我就很高興了!匆匆不知所云,煩請不吝賜教,謝謝!
--完--
認識古龍,從古龍豪俠會開始!
http://gu_long.tripo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