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hristines (Jesus Inside)
看板e-Business
標題[數位時代]品牌,台灣的機會時代
時間Thu Oct 20 02:22:44 2005
品牌,台灣的機會時代
社會裡,各種生活方式彼此競爭,當因緣際會的條件四方匯聚而至,特定品牌便一飛沖天……
這是一個「品牌致勝」的年代,但不容否認,眼前,也是個「品牌危險」的年代,看看生活週遭,消失的品牌幾乎和崛起的品牌一樣多。
和我一樣四十好幾的人,都嚼過司迪麥口香糖,當年這系列彩色包裝的小玩意兒,造就過意識型態這家廣告公司,以及我們剛出社會的青澀人生。但今天,你再也找不到司迪麥,辦公室裡的時髦同事都吃一種新品牌「Airwave」,諷刺的是:它正是當年司迪麥最大對手「青箭(Wrigley)」的副牌。由司迪麥和青箭的消長看來:雖然有品牌不一定保證永續經營,但如果沒品牌,任何事業都難在現今消費市場生存。
「品牌」並沒有失去力量,但造就它的配方卻多元化了;「品牌強度」愈來愈強,但「品牌縫隙」也愈來愈寬,其結果是:企業與工作者愈來愈深的「品牌焦慮」。商學院裡開出愈來愈多「品牌工程」的課,出版社編出更多「品牌學習」的書,反映出這種焦慮所促成的龐大經濟產值,但憑良心說:這些星夜揮汗的努力學習,似乎只使得「品牌挫折」愈來愈多。
這門課,學習過程漫長
在同樣此起彼落的成功新品牌裡,我們卻可看到一些無法理論化的成功故事,舉個例子說:網路世界的Google就是個大傳奇,去年是它創業第六年,就成為英國Interbrand訪談企業經理人的「理想品牌第一名」,上市後,它的財務資訊一公布,Interbrand今年就精算出它的品牌價值──84.6億美元,在百大世界品牌中列名第三十八。
Google品牌成功並非來自廣告,因為它自己就是媒體;它的品牌值上高價,好像與價格策略也無關,因為它完全免費。要說Google能「紅」,也許換個非財經的角度來思考,可能會有更高共鳴:它體現了一群人(而且是一大群人)理想的「生活方式/ life style」──透過它創新的搜尋、GMail、Google Earth、Froogle等有趣而新鮮的服務,簡單貼心的使用經驗(例如「錯別字」提醒),或者桀敖不馴的企業理念(不讓華爾街賺它上市承銷的暴利);它體現了一種企業世界裡的二度「創世紀」(genesis)感受,貼切對應到網路世代的自我認同。
「生活方式/ life style」是一組奇妙的字眼,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企業可以說它的「生活方式/ life style」最好、最值得信賴、最有品質(這都是昔日品牌公司「教」我們背得滾瓜爛熟的字詞),社會裡,各種生活方式彼此競爭,當因緣際會的條件四方匯聚而至,特定品牌便一飛沖天,就拿Google來說,要不是它創業時全球網站與資訊已多到「如牛毛」的氾濫程度,它怎能在雅虎和當年十幾家搜尋引擎的夾擊下脫穎而出。
說現代品牌競爭具有這種「偶然性」(contingency),並非意指產品或服務品質、行銷或定價策略不重要,而是說當每家企業都具有了「品牌古典知識」,它們便成為無差異化、無法產生「偏好」(preference)的各種「牌子」,而非獨一無二的「品牌」。
對台灣品牌而言,Google「生活方式/ life style」啟示錄揭示的是:不應當從Google經歷裡,去複製它這樣或那樣的成功軌跡,而是開始和它一般地來思考:我和我的顧客,該用哪種生活態度開展我們下一步的人生?有了自我抉擇、認真肯定的態度,產品、服務、感受、體驗自能形成風範。
「品牌危險」的年代,就是台灣機會時代;品牌企業先別急著去K商學院,到玉山走走,俯仰一下身邊宇宙,可能更有用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8.7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