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ansss (新天堂樂園)
看板documentary
標題探紀錄片與劇情片的虛構與真實(上)
時間Mon Feb 2 17:21:43 2004
探紀錄片與劇情片的虛構與真實,從《北方的南努克》與《冰原快跑人》出發(上)
早在1922年,美國的佛萊赫堤(Robert. Flaherty)將寒冷極地中伊努特族(Inuit)的故
事給紀錄下來,取其中男主角之名「南努克」,拍了被奉為紀錄片圭臬的《北方的南努克
》(Nanook of the North),其故事共分為四段,第一段南努克一家人到白人的港口進行
毛皮交易﹔第二段,南努克為了生存在雪地中捕魚﹔第三段,南努克獵捕海象的情形﹔第
四段,北極冬天一天的生活。當時「紀錄片的概念與定義尚未出現」,因而《北方的南努
克》被譽為是第一部真正的紀錄片、第一部重要的民族誌影片。
當佛萊赫堤聘來演出這部片的主角南努克,要求他仿效古人生活,進行一系列的重演,企
圖將自身對伊努特族的生活想像再現,甚至再而後其他的作品,如《摩亞那》(Moana)、
《愛阮島的人》(Man of Aran)…等等,也都利用了重演的方式,這也是常被後世質疑與
批判的一點,既然是重演,何來真實之有?紀錄片不就強調真實嗎?
紀錄片運動之父約翰葛里遜(John Grierson)說所謂紀錄片,乃是「對『真實事物』做一
種有創意的處理」。也有人說,紀錄片與劇情片最大的不同在於「真實」。從古至今,對
於「真實」的追求是紀錄片唯一不變的,也尊循著此中心為主,更發展出了許多再現真實
的手法,更拜科技進步之賜,幾乎人人都可以簡易的利用真實實踐自己的創作意念,搬演
、引導、虛構或是攝者出現於鏡頭前的動作行為。再現真實的形式千種萬種,然而到底真ꔊ正的真實是否因為形式而異化了?
我認為《北方的南努克》給紀錄片的真實下了一個非常好的典範,如果重演的一切都是曾
經發生過的,不彷說這是共時性的真實;又也許這麼說,在尊崇真實為原則底下,「誠實
」才是更重要的。佛萊赫堤專注於人與自然之間的衝突,將人類如何與大自然搏鬥生存的
畫面重現,在他的心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天性,想像成為再現歷史的依據,誠實的面對自
我與觀眾,不論利用何種形式要呈現真實或是與觀眾對話,誠實似乎才是體現「真實」的
不二法門。
當我們看紀錄片而感動萬分,甚至掉下眼淚,觸動內心深處的往往是因為片中的人、事、
物都是曾經或仍活生生存在且發生的,因為真實而動人,動人而產生力量。很多人認為紀
錄片是對人的剝削,他們無權去介入別人原本平靜的生活,捕捉生活的片段用主觀的攝影
機紀錄下來,透過剪接呈現出作者認為是「適合」的畫面拼湊,利用被攝者的人格特質與
生活,得到社會的掌聲、地位、利益,也因為彼此之間的階級問題(持攝影機權力較大嗎
?),常會造成「剝削」如此的解讀。也正因為攝影機的涉入,在與被攝者接觸時更應該
坦然,更認真、更誠實的處理題材,當然也有例外,遇上表演慾極強的被攝者,應該如何
拿捏取捨,也是極須注意的課題。
我個人有關於紀錄片的評斷標準的一些看法。「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當在決定題材
的第一步,是否能夠令觀眾產生共鳴,彷彿好的劇本也是電影成功重要的取決要素,當作
者因為被攝者、事、物的特質與議題進而平實紀錄或繼續追探,而這也許因為被攝者原本
極吸引人的特質,捕捉到了那些原本動人的故事與特質,就足以成為一部「好看」的紀錄
片。若連題材的選定都無法令人產生關注,極可能成為一部平庸之作。但紀錄片所強調的
社會意義與教育並非取決於好看與否,「好看的紀錄片不一定好,好的紀錄片不一定好看
」,重點在於作者所要表達,欲利用影像呈現出的意念,能否為觀眾所接受,真正可以打
動人心的紀錄片,除了題材選定吸引人之外,更可以在影像畫面的流動中看見作者對於被
攝者的關懷與互動,相互之間的情感與交流,並非建立於剝削涉入,或是流於形式的創新
與變化之上,而是流露出真心、真情,這些都是無法營造欺瞞的。吳乙峰導演的《月亮的
小孩》是很好的例子,影片中不僅僅是有各主角和家庭內心的頃訴與歷程,更可以看見作
者之於被攝者的情感交流與欲導正觀眾偏差觀念的企圖,感動流淚之餘,在民風保守知識
未普及的90年代初期,更是打破了許多人對白化症患者的歧視,達到教育教化的意義。
넊
--
電影‧人生‧夢!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an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59.91.86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42.3.152
※ 編輯: fansss 來自: 220.142.3.152 (02/02 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