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chord (Cchord)
看板comment
標題[聊天] 不負責任的邊緣人西洋搖滾筆記(三):龐克搖滾(Punk)
時間Sat Mar 18 14:45:21 2017
【不負責任的邊緣人西洋搖滾筆記(三):龐克搖滾(Punk)—世界的邊緣人】
〈White Riot〉(白色暴動)
Are you taking over or are you taking orders?
你要主動掌握世界,還是聽命於人?
Are you going backwards or are you going forwards?
你要往後退縮,還是往前邁步?
............................
1972年,這年湄公河畔子彈仍是如同越南的雨季咻咻穿梭叢林,打在哀號的美國青年和越
南青年身上。二月的紐約,氣溫彷彿要凍碎這座城市,聖馬可教堂裏聚集了一群人,在小
小的空間裏彼此產生一絲溫暖,他們面對著一座舞台,台上年青的女詩人珮蒂.史密斯(
Patti Smith)緩緩朗讀詩句,邀請她來的吉他手朋友伴奏,珮蒂念著,一字一句,逐漸
加快了速度,聲音裡夾著興奮、怒氣、歇斯底里,甚至性刺激,吉他伴奏也跟著被感染,
在最後徹底炸裂開來。
兩年過後,湄公河裏的魚仍然碩大,珮蒂.史密斯這種半念半唱的方式逐漸有了名氣,人
們稱呼這種新的音樂美學為龐克搖滾(punk)。
............................
龐克(punk)這個字的原意本是指成人世界的邊緣人或受害者。延伸於音樂上,即是挑戰
主流體制和價值的精神(同時也是人群,當時的龐克樂團及聽眾多屬於小眾、次文化,甚
至社會的邊緣分子)。
這種音樂形式飄洋過海來到英國,1970年代初,沉悶的倫敦街頭,失業和高壓,青年對巨
大的體制和不定的未來感到絕望和沮喪,來到英國的龐克迅速成為英國青年宣洩的出口。
因自五0年代以降,搖滾樂逐漸演變為強調高超演奏技術、華麗舞台效果,或深奧的概念
專輯,它們早就無法表達年輕人的挫折感和憤怒。
............................
1976年,四個英國青年七拼八湊組成「衝擊樂隊」(The Clash),三、四個和弦就寫成
一首歌,DIY的手工製作(大概是窮吧),爽快直接的音樂風格,迅速的在地下樂團界獲
得注目,被唱片公司簽下,「衝擊樂隊」說著:
「(這個時代)沒有貓王、沒有披頭、沒有滾石。」
第一張單曲〈White Riot〉(白色暴動)節奏快速、爆裂的樂曲,歌詞寫著他們觀察到社
會不公、人與人歧視的現象:
(The Clash - White Rio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vG3is7Bm1w)
「Black man gotta lot a problems but they don't mind throwing a brick
黑人面臨許多問題,但他們不介意丟個磚塊
White people go to school where they teach you how to be thick
白人上學受教育,他們在那被教導如何厚臉皮」
這個時候「衝擊樂隊」還只是四個充滿憤怒,挑釁主流社會價值的英國毛頭小子,可短短
三年後,他們的專輯《London Calling》在美國發行,人氣風長,《滾石雜誌》評價為
1980年代的最佳專輯。
............................
如果要具體說明龐克搖滾到底是什麼,珮蒂.史密斯(Patti Smith)說的這番話我認為
是最好的說明:
「.....(龐克)搖滾的世界是因為想創造一些空間讓少數的聲音可以出來—不論你
覺得自己是個怪胎,同志、小偷或女人......我們(龐克)是要創造空間然後讓別人來參
與,而不是舉著旗子說『這是我們的』......。」—摘錄自《時代的噪音》張鐵志
更擴大的來說,即便音樂形式都不再是「龐克」,只要音樂能創造一些空間讓邊緣發聲讓
別人參與進來就是延續著龐克搖滾的中心精神。
1975年珮蒂.史密斯(Patti Smith) 錄音室版本〈 Hors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PwOfwhpiW8
............................
參考資料:
《聲音與憤怒》張鐵志
《時代的噪音》張鐵志
「衝擊樂隊」官方網站:
http://www.theclash.com/gb/hom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34.208.37.117
※ 文章網址: https://webptt.com/m.aspx?n=bbs/comment/M.1489819525.A.48F.html
1F:→ bluelqe: 我也是衝擊樂團大粉,有部衝擊樂團的紀錄片很值得一看 08/21 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