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chord (Cchord)
看板comment
标题[聊天] 不负责任的边缘人西洋摇滚笔记(三):庞克摇滚(Punk)
时间Sat Mar 18 14:45:21 2017
【不负责任的边缘人西洋摇滚笔记(三):庞克摇滚(Punk)—世界的边缘人】
〈White Riot〉(白色暴动)
Are you taking over or are you taking orders?
你要主动掌握世界,还是听命於人?
Are you going backwards or are you going forwards?
你要往後退缩,还是往前迈步?
............................
1972年,这年湄公河畔子弹仍是如同越南的雨季咻咻穿梭丛林,打在哀号的美国青年和越
南青年身上。二月的纽约,气温彷佛要冻碎这座城市,圣马可教堂里聚集了一群人,在小
小的空间里彼此产生一丝温暖,他们面对着一座舞台,台上年青的女诗人佩蒂.史密斯(
Patti Smith)缓缓朗读诗句,邀请她来的吉他手朋友伴奏,佩蒂念着,一字一句,逐渐
加快了速度,声音里夹着兴奋、怒气、歇斯底里,甚至性刺激,吉他伴奏也跟着被感染,
在最後彻底炸裂开来。
两年过後,湄公河里的鱼仍然硕大,佩蒂.史密斯这种半念半唱的方式逐渐有了名气,人
们称呼这种新的音乐美学为庞克摇滚(punk)。
............................
庞克(punk)这个字的原意本是指成人世界的边缘人或受害者。延伸於音乐上,即是挑战
主流体制和价值的精神(同时也是人群,当时的庞克乐团及听众多属於小众、次文化,甚
至社会的边缘分子)。
这种音乐形式飘洋过海来到英国,1970年代初,沉闷的伦敦街头,失业和高压,青年对巨
大的体制和不定的未来感到绝望和沮丧,来到英国的庞克迅速成为英国青年宣泄的出口。
因自五0年代以降,摇滚乐逐渐演变为强调高超演奏技术、华丽舞台效果,或深奥的概念
专辑,它们早就无法表达年轻人的挫折感和愤怒。
............................
1976年,四个英国青年七拼八凑组成「冲击乐队」(The Clash),三、四个和弦就写成
一首歌,DIY的手工制作(大概是穷吧),爽快直接的音乐风格,迅速的在地下乐团界获
得注目,被唱片公司签下,「冲击乐队」说着:
「(这个时代)没有猫王、没有披头、没有滚石。」
第一张单曲〈White Riot〉(白色暴动)节奏快速、爆裂的乐曲,歌词写着他们观察到社
会不公、人与人歧视的现象:
(The Clash - White Rio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vG3is7Bm1w)
「Black man gotta lot a problems but they don't mind throwing a brick
黑人面临许多问题,但他们不介意丢个砖块
White people go to school where they teach you how to be thick
白人上学受教育,他们在那被教导如何厚脸皮」
这个时候「冲击乐队」还只是四个充满愤怒,挑衅主流社会价值的英国毛头小子,可短短
三年後,他们的专辑《London Calling》在美国发行,人气风长,《滚石杂志》评价为
1980年代的最佳专辑。
............................
如果要具体说明庞克摇滚到底是什麽,佩蒂.史密斯(Patti Smith)说的这番话我认为
是最好的说明:
「.....(庞克)摇滚的世界是因为想创造一些空间让少数的声音可以出来—不论你
觉得自己是个怪胎,同志、小偷或女人......我们(庞克)是要创造空间然後让别人来参
与,而不是举着旗子说『这是我们的』......。」—摘录自《时代的噪音》张铁志
更扩大的来说,即便音乐形式都不再是「庞克」,只要音乐能创造一些空间让边缘发声让
别人参与进来就是延续着庞克摇滚的中心精神。
1975年佩蒂.史密斯(Patti Smith) 录音室版本〈 Hors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PwOfwhpiW8
............................
参考资料:
《声音与愤怒》张铁志
《时代的噪音》张铁志
「冲击乐队」官方网站:
http://www.theclash.com/gb/home/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来自: 134.208.37.117
※ 文章网址: https://webptt.com/cn.aspx?n=bbs/comment/M.1489819525.A.48F.html
1F:→ bluelqe: 我也是冲击乐团大粉,有部冲击乐团的纪录片很值得一看 08/21 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