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outien (章太炎龍騎士團)
看板comment
標題直面殘酷的抗戰歌曲:〈長城謠〉
時間Wed Aug 1 19:45:47 2012
直面殘酷的抗戰歌曲:〈長城謠〉
長城謠,是一首創作於抗日戰爭時期並至今傳唱的歌曲,作詞潘孑農,作曲劉雪庵。1937
年春,上海藝華影片公司開始拍攝潘孑農編劇的《關山萬里》,潘孑農邀請劉雪庵為影片
配樂。由於上海八一三事變發生,影片沒有完成,但是劉雪庵把已經完成的影片插曲《長
城謠》刊載在自辦的刊物《戰歌》上。很快《長城謠》被一些青年抗日宣傳隊的演唱。不
久青年歌唱家周小燕在武漢合唱團獨唱領唱這首歌曲,次年她去法國留學,途經新加坡應
百代唱片公司邀請,演唱灌制了《長城謠》唱片,使這首歌曲更加廣為傳唱。
1957年該歌曲的作曲者劉雪庵因歌曲《何日君再來》和《壯志凌霄》的所謂歷史問題被打
成右派,《長城謠》在大陸被禁止演唱長達20多年。但是台灣香港的藝術家沒有忘記這首
歌,一代又一代傳唱下來。1979年劉雪庵被平反,《長城謠》的歌聲又從海外傳回。1984
年春節,香港歌手張明敏在北京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演唱了《長城謠》,大陸年輕人對這
首歌曲十分陌生,以致認為是張明敏首唱的港台歌曲。此時79歲的劉雪庵已經雙目失明,
在家中的病床上收聽了張明敏的演唱,老人百感交集,淚如雨下。(引自維基百科)
周小燕演唱版連結一(側錄自唱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s8l29RGsio
周小燕演唱版連結二(MV,音質較乾淨而單薄)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xNDM1MzAw.html
〈長城謠〉,抗戰歌曲中的經典之作,首段「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高梁肥
大豆香/遍地黃金少災殃」直到我中學時都還被課本(忘了是歷史還是地理)引用來介
紹塞外風土,我一讀就記了下來。
「七七三三七」這種句式極易成誦,也和4/4拍子相合,歷代的詩詞都不少見。修辭上,
起句「萬里長城萬里長」重覆得好,亦賦亦興;承句「長城外面是故鄉」頂針法接得密;
轉到「高梁肥 大豆香」排比出我們農業民族最樸實的美感與願望,一口氣呼喚了視覺、
嗅覺與味覺的記憶;再到結句「遍地黃金少災殃」鋪開一片豐美,而「災殃」又帶出了相
對於這豐美的恐懼,也為第二段作了伏筆。
如果只看第一段的話,這詞是多麼美麗啊!但我的歷史/地理課本並沒有繼續引下去。全
詞如下:
一 萬里長城萬里長
長城外面是故鄉
高梁肥 大豆香
遍地黃金少災殃
二 自從大難平地起
姦淫擄掠苦難當
苦難當 奔他方
骨肉離散父母喪
三 沒齒難忘仇和恨
日夜只想回故鄉
大家拚命打回去
哪怕敵人逞豪強
四 萬里長城萬里長
長城外面是故鄉
四萬萬同胞心一樣
新的長城萬里長
「姦淫擄掠苦難當」,一百年來的華語歌詞,絕少絕少有寫得如此深重、赤裸而直接的。
「骨肉離散父母喪」也重,但「骨肉」這種譬喻句感覺畢竟沒有全動詞的「姦淫擄掠」那
麼直接。我忘了我是什麼時候第一次讀到這句的,但我記得當時我被它震住了。為什麼這
麼直接?中國詩歌不作興這麼直接的。但是,想想當時情景,似乎就是要這麼直接,只有
這樣直接的詞句,才能傳達那情景與悲憤!這「姦淫擄掠」實在突兀,然而必要。不用再
多修飾,也不應該再修飾,它就與第一段形成了忠於事實的反差。
漢末蔡琰(文姬)〈悲憤詩〉寫董卓部下胡羌兵的擄掠有句:「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
/斬截無孑遺/尸骸相撐拒/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前兩句泛泛而述,只算鋪墊;
中兩句寫出慘遭屠殺後的場景,但也不甚驚心;到後兩句「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
才真讓人觸目驚心,因為描繪的是現時正在進行的暴行,白描,寫實。如果不是實有其事
,這種詩句是不應該存在的。〈長城謠〉的二三段也是同理。
而這可就難唱了。曲調是優美的,事情卻如此殘酷,於是詞意的要求,與一般藝術歌曲求
美的原則全然相反。周小燕的原唱,在前兩字「姦淫」沉痛壓下,有咬牙切齒揪心之感,
然後「擄掠」上去,「苦」釋放控訴,「難」過渡,至「當」拉長再一個滑腔頓挫下來,
悲情而不煽情,有技巧而不賣弄,很是中節。這除了是她本身的歌藝,也是因為她就是那
個時代的人,抗戰也剛剛結束,記憶猶新吧。
我可以想像當年群眾唱到這一段以及下一段時的情景,他們一定能把它唱得震撼人心,因
為這就是他們那時的真情實感。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當時的錄音?現在網上可以找到鄧麗
君、董文華的版本,鄧麗君唱「姦淫擄掠苦難當」有作出一些悲憤的感覺,但更多的是一
種不習慣、不自在的尷尬,後面「沒齒難忘仇和恨」也都沒唱出來;董文華則就是中共式
民族美聲的尖銳,就像樣板戲一樣,刻板化了──而她已是以情感真摯著稱的歌唱家。她
們都是歌后,但都未能超脫黨國宣傳調的限制與影響,很大程度地被「淨化」而偏失了原
意,因此唱不好「姦淫擄掠」這種無論如何都淨化不掉的歌詞。所以,周小燕的版本,相
對來看就更形可貴。但未知1956年,她入了共產黨以後,是否還能在教學與演唱上繼續秉
承真意?
下面我本來寫了好幾千字,把三四段以及1983年盧國沾作詞、羅迪作曲、羅文演唱的粵語
版〈長城謠〉都評了一遍,可是我用的Word 2010在一個插入超連結的指令後當機了;我
雖然有設自動儲存,但怎麼都找不到檔案,只好認命。現在沒什麼心思重寫一遍了。這裡
就只再寫幾點吧:
我父母小學時都有學過這首〈長城謠〉,整首都有教,但大家通常只唱第一段。我想,大
概「姦淫擄掠苦難當」這種句子對成人都很殘酷,何況小孩。如果說現在沒有人能把它的
二、三段唱好,那大概是因為很難把心態和立場擺對,如果你刻意去激憤,很容易過度。
我想,要把〈長城謠〉唱好,必須深入瞭解歷史,體會當時人們在劫難中的種種感觸。
〈長城謠〉的第一段歌詞,放在整個中國詩歌史中,也算一流上品;第二段以後則不宜列
入流品,就像〈悲憤詩〉不宜與一般的詩歌相比。三四段的文辭並不特別出色,但就好在
直抒胸臆,不掉文不弄花巧。
古人說詩,有「正聲」,有「變聲」,抗戰歌曲兼具二者,雖強敵肆虐,民族的正氣卻也
空前高張,而國共兩黨的問題可暫時擱置,大家各盡所能去報國,這是比只得茍全性命於
曹魏政權下的蔡文姬幸運的。
〈長城謠〉一、四段是正聲,二、三段是變聲,典型的起承轉合、正─反─反─正的結構
,從豐美到劫難,再化悲憤為力量。大家多聽幾次周小燕的版本,就能感到她對每一段、
每一句間的呼應關係都有照顧到,別人平平帶過的,她都能含蘊丘壑,真不簡單。然而,
要唱到這種境界,卻也不一定要有聲樂訓練;靈心善感,還有對「哀而不傷」等詩教的領
會,才是最重要的。劉雪庵那一輩的音樂家與詞人,就是在這些應運而作的歌曲中,發揚
了他們對儒學傳統的體認,重申了中華民族的德性。
--
「--仁愛國中真的是一個很好的學校,它的校規不太嚴,讓我們有自己的空間,
發展屬於自己的專長與興趣,以及各式各樣的觀念。」這段話可以有很多種解釋。
http://sites.google.com/site/youtie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3.3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