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outien (梁啟超人特攻隊)
看板comment
標題[評論] 簡嘉明:《逝去的樂言》
時間Sun Mar 18 22:50:52 2012
簡嘉明:《逝去的樂言─七十年代以方言入詞的香港粵語流行曲研究》,香港:匯智出版
,2012年1月
簡嘉明,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主修中國語言及文學,自此從事與文字創作及中學教育有
關的行業。2010年獲香港大學文學碩士銜,研究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的方言特色。曾獲全港
青年學藝大賽散文公開組冠軍,2006年拜著名流行歌曲監製及填詞人向雪懷為師,開始創
作流行歌詞。首次發表的作品是網絡歌曲 <愛是樹上的糖果>,獲得「21cn」全國首屆網
絡歌手大賽「網樂壇最佳歌詞獎」。曾為譚詠麟、陳慧琳、關淑怡、泳兒、鄺祖德、亢帥
克、李卓庭等歌手的歌曲撰寫歌詞。
又有一本正規的學術論著了,出於中文系出身的詞人之手!我在微博上看到詞人群轉發作
者簡嘉明所發的書訊,之後逛天地圖書時就請店員拿給我了。
這裡所謂的「方言」,除了是指廣府話(粵語的主流),也是指口語、俗話,或稱「白話
」者,如「夠喇啩 夠喇啩/咪枕住加/喂好喇啩」(黎彼得〈加價熱潮〉,翻譯:夠了
吧、夠了吧,別一直漲,喂好了吧?)之類我們外地人不解釋就看不懂的。
相對於可以在整個中文世界流行的國語歌詞,或者用「書面語」寫成、外地人聽不懂也可
看懂的粵語歌詞,方言/白話歌曲在粵語歌壇中有很特殊的地位。一方面,它保存了鮮活
的俗文化,更伴隨香港經濟發展成了幾代人的共同記憶;另一方面,只有粵語聽眾能解(
有些香港特有或新生的方言,廣東人也未必懂)的侷限,使這類歌曲必然因為唱片公司的
市場考量而漸漸式微。此書便梳理了此中脈絡,並對許多今人已未必懂得的歌詞作了注解
。
目錄如下:(略)
從目錄和內文可知,本書的研究著重在「以方言入詞」這回事,重點放在方言的使用情形
,而不在那些歌曲,所以書名不無可以商榷之處(雖然若改到精確,可能會變得有些拗口
),因為如果要研究「歌曲」,那麼詞、曲、唱、編曲、產業及社會等相關方面都該涉及
;重點放在歌詞,也宜酌量照顧到各方面,與聲調、韻律直接相關的曲(旋律)更應提出
理論與範例;至如本書只論歌詞中方言的使用情形,似乎就不必照顧那麼多,但也應該細
緻地舉幾個例子講講聲調、韻律才好,可惜作者僅止於敘述了「以方言入詞」的種類與特
色,解釋了一些詞語,但沒能充份發揮詞人的關懷視角,去深入討論各種語氣詞、特殊語
法在配合歌曲時的妙用,也沒有評論哪首歌用得特別好、哪首用得不好。鄧昭祺的序文推
崇道:
因為作者是行家,所以對歌詞中使用廣州方研這一現象的分析和評論,鞭辟入裏,往往三
言兩語就使讀者深入瞭解其中奧妙之處。例如,她說:「不少中文字在廣州話中也可作聲
調、甚至是字音的變化而不影響意思,如『齊心就事成』的『成』,可讀『sin4
』,但在口語上又可讀作『sɛn4』;又如『昨晚』在廣州話中讀作『琴晚』,但又可以
讀『沉晚』,意思是一樣的,這特色可以讓填詞人在創作時有更多符合旋律音調的字詞選
擇,得心應手。」如果沒有經歷過廣州話歌詞創作甘苦的人,大概很難說出這種深得箇中
三味的話。
鄧先生讚得不錯,但在也寫歌詞、也作研究的我看來,就未免覺得太不「夠喉」了。為什
麼不多舉十幾個例子,列張表呢?能不能把所有較常見的可用變形都列出?如果這太難,
能不能把本書研究範圍裡所有具備這種變化的歌詞列一張表?這工作會很繁瑣,但我們看
學術論著就是會期待這種統計。就算不去列表,詞人運用這種變化時又會是怎麼個「得心
應手」法?這並不難說明,只要舉一兩個例子,把歌詞和旋律列出,然後指出如果不變調
會如何難唱、變調會如何好唱;再進一步,亦可發揮本地人的優勢,考究這些變化的源流
,講它在本地文化中有什麼特別的趣味,又沒有什麼外人可能會「想當然爾」以為有的意
義……或者,也可以從個人經驗出發,說兩句自己填詞時對這些變化的應用;如果怕超出
本書範圍,也可以在腳註中說明,或是另寫一篇,再於本書中註一個「參見簡嘉明:〈…
…〉」。這些雖然不難講,但還是只有懂粵語、填過詞的人有資格講,也最容易自然而然
地講到關鍵。小克在他的微博與漫畫《偽科學鑑證》中有零星地講過一些,但不成系統;
現在簡嘉明寫這本書,原是最有機會整出一個系統來的,結果也點到便算,只好寄望她以
後再接再厲了。
詞語考釋方面,也有一些缺憾,例如講許冠傑〈半斤八兩〉歌詞「做到隻積」:
現在已鮮有人可以說明「積」是甚麼,也不知道「隻積咁概樣」是指甚麼樣子的了。根據
饒秉才、歐陽覺亞和周無忌編著《廣州話方言詞典》所指,「積」是英語「Jack」的音譯
詞,是指撲克牌中的「J」牌。因此,「做到隻積咁概樣」,就是指歌詞中所說的「打工
仔」工作勞累得令樣貌如撲克牌中的「J」牌般面無表情。由這個例子可以說明,以方言
入詞的流行曲,除了要面對曲風過時不再流行的問題外,也有著比以書面語入詞更大的時
代局限性,直接影響歌詞一直流傳的能力與機會。(頁138)
此等俗語,似不宜只以詞典上的一兩家說法為準,如我在網上查到有人說積是「背上積很
多東西」,負累沉重的樣子,這好像有些牽強,但jack也不無牽強,那它當初又是怎麼通
行起來的呢?即使不考究這些,作者也應該再從早年報刊文章、影劇台詞裡舉一兩個例子
,來佐證此說無誤;或者多問幾個長輩,姑媽表嫂六嬸三太公都可以,不用擔心普通人說
服力不足,因為此等俗語就是要問俗人,讀者亦可從俗問俗答中得到特別的意趣。查字典
,只要找得到書上得了網都可以;問熟悉掌故的本地人,就要有地利、人緣之便才好做了
。本書訪問了鄭國江、黎彼得、向雪懷三位資深詞人,就做到了他家不易做到的,充分發
揮了主場優勢。如向雪懷訪談:
(圖略)
我就沒看過「滾水漉豬腸」,現在才知道意思。這好比古話說「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
路」,現代的小孩是吃過豬肉、沒看過豬走路的居多了。現在香港大牌檔愈來愈少,大家
雖然還吃豬腸,也不會隨便就能見到師傅的表演,此亦可作書名注腳,生活形態改變會造
成許多詞語和其中文化的失傳;時代變遷太快,雖令人倍感惆悵,但也能讓人及早在青壯
年就落力去保存那曾經的幾許風雨、心聲淚影。
此外,後來的歌詞,有沒有沿用前人所用的方言如「做到隻積」的呢?也應該附帶一提。
我剛好就聽過小克2010年作品〈一支得啩〉:「……逼我工作賺錢買樓做到隻積也無乜發
展」(參見本刊第三期),初時我還以為「隻」是簡轉繁之誤而自作主張改寫成「逼我工
作賺錢買樓做到只積嘢無乜發展」,只累積東西沒什麼發展,後來一查發現沒錯,才改回
來。小克承繼黃偉文2004年提倡的「新廣東歌運動」,亦發起「新紀元歌詞計畫」並身體
力行,從這句「做到隻積」就可見後繼者致力將前代方言翻生、復活的用心。如果作者能
多關注一下此等「後話」,當能使本書的論述更加豐滿,書名「逝去的樂言」也就能不止
於紀念,而更可把遺緒尚存的諸般語言、文化整理出來,供給今之作者,以解答一個重要
問題:如何才能在這個更複雜的時代,把粵語歌詞寫得更好、更出色而平易近人,糾正晚
近許多矯柔造作、偏離大眾關懷的弊病?
這是一個需要緊密結合理論與實踐(創作)的大題目,我想,在本書研究範圍以內,學術
研究可以提供兩種基本的幫助,第一是把那些年出版的所有方言粵語歌都列表,作成出版
目錄;第二是像詩選、詞選、《唐詩三百首》或中學國文課本那樣,選幾十到幾百首重要
作品,把每個值得、需要解釋的詞語都加以考釋(版權問題另當別論)。研究範圍如果大
到一百年來所有華語歌詞,那以一人之功、短短時間是做不成出版目錄的,也不宜花費太
多精力在編目上;但當研究範圍只限於「七十年代方言粵語歌」,而且唱片、出版資料以
及許多相關人等都還在,這工作就是做得來而且有意義的,如果現在沒人做,以後就會越
來越難做。
三、四十年代的唱片、歌本就有很多散佚了,六、七十年代的,有人告訴我,香港電台裡
有很齊備的收藏,可是打開一看,很多重要唱片盒子裡面是空的,被人拿走了。所以說這
研究以後會越來越難做,但如果現在做了,錄入電腦,即可保百年不失(有文章說光碟片
壽命約一百年,到時候早就有更好的媒介了)。台灣就只剩一些民間藏家有在收集舊唱片
,雖常有人呼籲要建立機構來整理這些,但現在還沒看到什麼大動靜。
這是最適合政府出資的項目,因為它就是基礎研究,可能枯燥,但也玩不了花巧,有查到
沒查到、講對還是講錯,都很容易分辨。一般學者,能盡量做到一部份最好,如果不自己
做,也應盡量查找已有的資料,為讀者指出哪些人做過整理,可以去哪裡找。
這方面,本書統計了許冠傑1974-1979年作品的「以方言入詞所佔百分比」(69首歌裡有
32首)及1975年電影《大家樂》歌曲的方言入詞比例(14首裡有9首),雖說用此等具代
表性的歌手、電影來抽樣統計,頗為簡要,但還是單薄了些。此外,在本書的參考書目裡
,也竟沒有一條是唱片目錄之類,這樣,就不免讓讀者懷疑你是否聽得夠多,而不只是寫
寫你和你家人朋友聽過的、眾所周知的、以及他家論著提到過的。
當然,現在沒有足夠簡明扼要的參考資料,也不宜教每個研究者都自己生出來,但我們面
對這種情況,似應在正文中坦承出版目錄的缺少和自己「耳界」的局限,不要擔心減損說
服力,也不要怕說別人問你為什麼不自己做,因為別人(例如我)終究是會問的。在歌詞
研究這個剛開發沒多久的領域,直陳自己的不足、不到之處,當是比「藏拙」更佳的寫作
態度;如果我們只顧自圓其說,不談現有研究的缺失與盲點,而要等到外界人士來指出,
就不能確立我們在整個學術界裡的公信力了。
原本我還寫了好幾段對本書與作者的意見,因為Word意外當機而丟失了,現在只記得較重
要的一條,就是:作者沒有多寫「研究展望」──希望將來還能有哪些相關研究,希望研
究者將來能討論什麼,我們在現有的基礎上還能發展什麼,又有哪些基礎研究還待人去做
……作者身兼詞人與研究者二重身分,最應該闢出至少一節來談這些,訪問時也應該請人
家談一談,這樣讀者就能多瞭解一些學界與業界的期望,而我將來也就能留意去回應這些
期望,解答他們的問題,來一同帶動討論風氣。
所幸,作者就在香港,也上網;這些問題,我都可以拿去請教她,以再談出幾篇可以接續
本書的文章。大家若有意見也歡迎來信,俾我等屆時一併討論!
--
Schroedinger's cat is NOT dead.
http://sites.google.com/site/youtie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43.20.164
※ 編輯: youtien 來自: 118.143.20.164 (03/18 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