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outien (梁启超人特攻队)
看板comment
标题[评论] 简嘉明:《逝去的乐言》
时间Sun Mar 18 22:50:52 2012
简嘉明:《逝去的乐言─七十年代以方言入词的香港粤语流行曲研究》,香港:汇智出版
,2012年1月
简嘉明,毕业於香港中文大学,主修中国语言及文学,自此从事与文字创作及中学教育有
关的行业。2010年获香港大学文学硕士衔,研究香港粤语流行歌词的方言特色。曾获全港
青年学艺大赛散文公开组冠军,2006年拜着名流行歌曲监制及填词人向雪怀为师,开始创
作流行歌词。首次发表的作品是网络歌曲 <爱是树上的糖果>,获得「21cn」全国首届网
络歌手大赛「网乐坛最佳歌词奖」。曾为谭咏麟、陈慧琳、关淑怡、泳儿、邝祖德、亢帅
克、李卓庭等歌手的歌曲撰写歌词。
又有一本正规的学术论着了,出於中文系出身的词人之手!我在微博上看到词人群转发作
者简嘉明所发的书讯,之後逛天地图书时就请店员拿给我了。
这里所谓的「方言」,除了是指广府话(粤语的主流),也是指口语、俗话,或称「白话
」者,如「够喇啩 够喇啩/咪枕住加/喂好喇啩」(黎彼得〈加价热潮〉,翻译:够了
吧、够了吧,别一直涨,喂好了吧?)之类我们外地人不解释就看不懂的。
相对於可以在整个中文世界流行的国语歌词,或者用「书面语」写成、外地人听不懂也可
看懂的粤语歌词,方言/白话歌曲在粤语歌坛中有很特殊的地位。一方面,它保存了鲜活
的俗文化,更伴随香港经济发展成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另一方面,只有粤语听众能解(
有些香港特有或新生的方言,广东人也未必懂)的局限,使这类歌曲必然因为唱片公司的
市场考量而渐渐式微。此书便梳理了此中脉络,并对许多今人已未必懂得的歌词作了注解
。
目录如下:(略)
从目录和内文可知,本书的研究着重在「以方言入词」这回事,重点放在方言的使用情形
,而不在那些歌曲,所以书名不无可以商榷之处(虽然若改到精确,可能会变得有些拗口
),因为如果要研究「歌曲」,那麽词、曲、唱、编曲、产业及社会等相关方面都该涉及
;重点放在歌词,也宜酌量照顾到各方面,与声调、韵律直接相关的曲(旋律)更应提出
理论与范例;至如本书只论歌词中方言的使用情形,似乎就不必照顾那麽多,但也应该细
致地举几个例子讲讲声调、韵律才好,可惜作者仅止於叙述了「以方言入词」的种类与特
色,解释了一些词语,但没能充份发挥词人的关怀视角,去深入讨论各种语气词、特殊语
法在配合歌曲时的妙用,也没有评论哪首歌用得特别好、哪首用得不好。邓昭祺的序文推
崇道:
因为作者是行家,所以对歌词中使用广州方研这一现象的分析和评论,鞭辟入里,往往三
言两语就使读者深入了解其中奥妙之处。例如,她说:「不少中文字在广州话中也可作声
调、甚至是字音的变化而不影响意思,如『齐心就事成』的『成』,可读『sin4
』,但在口语上又可读作『sɛn4』;又如『昨晚』在广州话中读作『琴晚』,但又可以
读『沉晚』,意思是一样的,这特色可以让填词人在创作时有更多符合旋律音调的字词选
择,得心应手。」如果没有经历过广州话歌词创作甘苦的人,大概很难说出这种深得个中
三味的话。
邓先生赞得不错,但在也写歌词、也作研究的我看来,就未免觉得太不「够喉」了。为什
麽不多举十几个例子,列张表呢?能不能把所有较常见的可用变形都列出?如果这太难,
能不能把本书研究范围里所有具备这种变化的歌词列一张表?这工作会很繁琐,但我们看
学术论着就是会期待这种统计。就算不去列表,词人运用这种变化时又会是怎麽个「得心
应手」法?这并不难说明,只要举一两个例子,把歌词和旋律列出,然後指出如果不变调
会如何难唱、变调会如何好唱;再进一步,亦可发挥本地人的优势,考究这些变化的源流
,讲它在本地文化中有什麽特别的趣味,又没有什麽外人可能会「想当然尔」以为有的意
义……或者,也可以从个人经验出发,说两句自己填词时对这些变化的应用;如果怕超出
本书范围,也可以在脚注中说明,或是另写一篇,再於本书中注一个「参见简嘉明:〈…
…〉」。这些虽然不难讲,但还是只有懂粤语、填过词的人有资格讲,也最容易自然而然
地讲到关键。小克在他的微博与漫画《伪科学监证》中有零星地讲过一些,但不成系统;
现在简嘉明写这本书,原是最有机会整出一个系统来的,结果也点到便算,只好寄望她以
後再接再厉了。
词语考释方面,也有一些缺憾,例如讲许冠杰〈半斤八两〉歌词「做到只积」:
现在已鲜有人可以说明「积」是甚麽,也不知道「只积咁概样」是指甚麽样子的了。根据
饶秉才、欧阳觉亚和周无忌编着《广州话方言词典》所指,「积」是英语「Jack」的音译
词,是指扑克牌中的「J」牌。因此,「做到只积咁概样」,就是指歌词中所说的「打工
仔」工作劳累得令样貌如扑克牌中的「J」牌般面无表情。由这个例子可以说明,以方言
入词的流行曲,除了要面对曲风过时不再流行的问题外,也有着比以书面语入词更大的时
代局限性,直接影响歌词一直流传的能力与机会。(页138)
此等俗语,似不宜只以词典上的一两家说法为准,如我在网上查到有人说积是「背上积很
多东西」,负累沉重的样子,这好像有些牵强,但jack也不无牵强,那它当初又是怎麽通
行起来的呢?即使不考究这些,作者也应该再从早年报刊文章、影剧台词里举一两个例子
,来佐证此说无误;或者多问几个长辈,姑妈表嫂六婶三太公都可以,不用担心普通人说
服力不足,因为此等俗语就是要问俗人,读者亦可从俗问俗答中得到特别的意趣。查字典
,只要找得到书上得了网都可以;问熟悉掌故的本地人,就要有地利、人缘之便才好做了
。本书访问了郑国江、黎彼得、向雪怀三位资深词人,就做到了他家不易做到的,充分发
挥了主场优势。如向雪怀访谈:
(图略)
我就没看过「滚水漉猪肠」,现在才知道意思。这好比古话说「没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走
路」,现代的小孩是吃过猪肉、没看过猪走路的居多了。现在香港大牌档愈来愈少,大家
虽然还吃猪肠,也不会随便就能见到师傅的表演,此亦可作书名注脚,生活形态改变会造
成许多词语和其中文化的失传;时代变迁太快,虽令人倍感惆怅,但也能让人及早在青壮
年就落力去保存那曾经的几许风雨、心声泪影。
此外,後来的歌词,有没有沿用前人所用的方言如「做到只积」的呢?也应该附带一提。
我刚好就听过小克2010年作品〈一支得啩〉:「……逼我工作赚钱买楼做到只积也无乜发
展」(参见本刊第三期),初时我还以为「只」是简转繁之误而自作主张改写成「逼我工
作赚钱买楼做到只积嘢无乜发展」,只累积东西没什麽发展,後来一查发现没错,才改回
来。小克承继黄伟文2004年提倡的「新广东歌运动」,亦发起「新纪元歌词计画」并身体
力行,从这句「做到只积」就可见後继者致力将前代方言翻生、复活的用心。如果作者能
多关注一下此等「後话」,当能使本书的论述更加丰满,书名「逝去的乐言」也就能不止
於纪念,而更可把遗绪尚存的诸般语言、文化整理出来,供给今之作者,以解答一个重要
问题:如何才能在这个更复杂的时代,把粤语歌词写得更好、更出色而平易近人,纠正晚
近许多矫柔造作、偏离大众关怀的弊病?
这是一个需要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创作)的大题目,我想,在本书研究范围以内,学术
研究可以提供两种基本的帮助,第一是把那些年出版的所有方言粤语歌都列表,作成出版
目录;第二是像诗选、词选、《唐诗三百首》或中学国文课本那样,选几十到几百首重要
作品,把每个值得、需要解释的词语都加以考释(版权问题另当别论)。研究范围如果大
到一百年来所有华语歌词,那以一人之功、短短时间是做不成出版目录的,也不宜花费太
多精力在编目上;但当研究范围只限於「七十年代方言粤语歌」,而且唱片、出版资料以
及许多相关人等都还在,这工作就是做得来而且有意义的,如果现在没人做,以後就会越
来越难做。
三、四十年代的唱片、歌本就有很多散佚了,六、七十年代的,有人告诉我,香港电台里
有很齐备的收藏,可是打开一看,很多重要唱片盒子里面是空的,被人拿走了。所以说这
研究以後会越来越难做,但如果现在做了,录入电脑,即可保百年不失(有文章说光碟片
寿命约一百年,到时候早就有更好的媒介了)。台湾就只剩一些民间藏家有在收集旧唱片
,虽常有人呼吁要建立机构来整理这些,但现在还没看到什麽大动静。
这是最适合政府出资的项目,因为它就是基础研究,可能枯燥,但也玩不了花巧,有查到
没查到、讲对还是讲错,都很容易分辨。一般学者,能尽量做到一部份最好,如果不自己
做,也应尽量查找已有的资料,为读者指出哪些人做过整理,可以去哪里找。
这方面,本书统计了许冠杰1974-1979年作品的「以方言入词所占百分比」(69首歌里有
32首)及1975年电影《大家乐》歌曲的方言入词比例(14首里有9首),虽说用此等具代
表性的歌手、电影来抽样统计,颇为简要,但还是单薄了些。此外,在本书的参考书目里
,也竟没有一条是唱片目录之类,这样,就不免让读者怀疑你是否听得够多,而不只是写
写你和你家人朋友听过的、众所周知的、以及他家论着提到过的。
当然,现在没有足够简明扼要的参考资料,也不宜教每个研究者都自己生出来,但我们面
对这种情况,似应在正文中坦承出版目录的缺少和自己「耳界」的局限,不要担心减损说
服力,也不要怕说别人问你为什麽不自己做,因为别人(例如我)终究是会问的。在歌词
研究这个刚开发没多久的领域,直陈自己的不足、不到之处,当是比「藏拙」更佳的写作
态度;如果我们只顾自圆其说,不谈现有研究的缺失与盲点,而要等到外界人士来指出,
就不能确立我们在整个学术界里的公信力了。
原本我还写了好几段对本书与作者的意见,因为Word意外当机而丢失了,现在只记得较重
要的一条,就是:作者没有多写「研究展望」──希望将来还能有哪些相关研究,希望研
究者将来能讨论什麽,我们在现有的基础上还能发展什麽,又有哪些基础研究还待人去做
……作者身兼词人与研究者二重身分,最应该辟出至少一节来谈这些,访问时也应该请人
家谈一谈,这样读者就能多了解一些学界与业界的期望,而我将来也就能留意去回应这些
期望,解答他们的问题,来一同带动讨论风气。
所幸,作者就在香港,也上网;这些问题,我都可以拿去请教她,以再谈出几篇可以接续
本书的文章。大家若有意见也欢迎来信,俾我等届时一并讨论!
--
Schroedinger's cat is NOT dead.
http://sites.google.com/site/youtien/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18.143.20.164
※ 编辑: youtien 来自: 118.143.20.164 (03/18 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