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outien (大叮噹)
看板comment
標題Re: 《流行詞話》:華語歌曲相關論著簡述(2)
時間Sat May 28 15:14:37 2011
《流行詞話》:華語歌曲相關論著簡述(2)
洪芳怡:《天涯歌女:周璇與她的歌》,台北:秀威資訊,2008年1月。
即其碩論,未知有無修改。黃志華2008年6月29日的評論:
http://blogold.chinaunix.net/u/14418/showart_1019294.html
去年是周璇去世五十周年,各地有關她的紀念活動甚多,諸如電影回顧、出版最新整
理的唱片集、歌書、傳記、圖片集等等,頗見熱鬧。不過,從學術角度探討周璇的歌與歌
藝的,卻幾乎是一片空白。直到今年初,才終見到一冊由台灣青年學者洪芳怡著述的《天
涯歌女:周璇與她的歌》。
據書中的作者介紹,洪芳怡生於一九七九年,畢業於東吳大學音樂系作曲組,是台灣
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還正在修讀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的博士班。更不可思議的
是:「自小不聽流行音樂,遑論懷念國語老歌。二十四歲那年一聽之下花容失色,傾力鑽
研周璇與她的歌曲。」也幸虧有這樣的作曲碩士兼文化研究準博士女子肯去為周璇的歌學
術研究一番,周璇的歌與歌藝的文化內涵,得以有機會較好地呈現人前。
有內涵的怪物
研究金嗓子周璇,是個非常大的題目,她名滿天下,相關資料浩如煙海。洪芳怡這部
著作寫了逾三百頁,讀來還是意猶未足。可是,洪氏的研究,是罕見地很深入的。她分析
周璇的歌曲,深入到歌曲的旋律、編曲的分析,還有醒目的五線譜樂隊譜例,相信是洪氏
親自聽記出來的。比方說分析《花樣的年華》一曲的伴奏編寫,就附了前奏《生日快樂歌
》的樂譜,接着洪氏分析道:「這一段前奏定下了全曲的基調……歌唱始於第五小節,旋
律略帶有中國風味,但被西洋和聲沖淡許多,和聲部分可以說是流行歌曲中相當豐富的…
…」她接着還分析了這首歌曲的和弦運用。大抵,也只有像她這樣的音樂碩士,才可能分
析周璇的歌曲而深入到這樣的地步。不過,周璇的名曲數量繁多,要是每一首都這樣深入
分析,內容可能要寫滿十多大冊。所以,洪氏只能取舉一反三之法。
對於洪芳怡分析周璇歌曲的結論:「前文之所以大費周章,依照各曲的特色採譜外,
並以和聲、節奏模式、旋律與周璇的詮釋和技術來分析,就是為了這明這些『怪物』有不
少都是具有相當內涵的,雖然血統不純正,但絕非任意拼湊而成。」筆者是非常同意的。
也很難得一位年青音樂學者說出了這樣持平之論。國語時代曲雖然是商業產物,常要迎合
大眾口味,但要是仔細端詳一下,它們還是有一定的內涵,不該隨意一筆抹殺。
洪芳怡在書的後半部分,做了一個很有趣的對照:「周璇歌曲與文學的對照」。以洪
氏自己的說法,乃是「以音樂與文學的對照,切入這幅圖畫(一種浪漫又令人眼花撩亂的
上海城市素描)。先由周璇的音樂,理出與左翼作家茅盾筆下的上海城市中,同樣的旋律
線。接著以新感覺派作家劉吶鷗、穆時英,描繪的上海舞廳爵士音樂,導入黎錦暉/周璇
所建立中西交雜的、音樂的物質文化,並從周璇歌曲理解黎錦暉被多方攻訐的緣由,也以
黎錦暉所佈下的流行音樂天地,發掘周璇與城市上海之間的親密依存。最後是不可不提的
張愛玲,她與周璇僅差一歲,在通俗文學與流行音樂中各自佔有一定地位,以兩人的對照
來交互分析,不但貼切,更錯落有致地看見了上海的蒼涼。」至於洪氏如何把周璇跟茅盾
以至張愛玲這些名作家作有趣的對照,這裡不擬多引述了,只是,由此可以得到一點啟示
,歌曲做為一種文化,固然可以專門地單以音樂的角度探究它,但跳出來以別的藝術文化
來對照之,卻也可以有豐富的收穫,看到很多原先看不出的意涵。
加溫再造半世紀
看洪氏此書,筆者才首次知道,周璇曾對京劇很有興趣,而且曾在電影《夜深沉》裡
破天荒的唱了些京劇折子戲。洪氏頗表遺憾的說,可惜那部電影早已失傳,而除此之外周
璇也再沒有留下任何演唱京劇片段的錄音了!但其實這部《夜深沉》並未失傳,去年香港
電影資料館的紀念周璇的電影回顧活動裡,就曾放映過。
此外,誠如洪芳怡所指出的,周璇的歌曲成為數十年來的「歌曲藏寶箱」,不但是六
、七十年代台灣缺少國語原創歌曲之時有源源不絕的曲目,新世紀以來,也還有張惠妹翻
唱《鳳凰于飛》、中國娃娃翻唱《西子姑娘》、《天涯歌女》等。眾多明星持續不墜的「
模仿」與「翻唱」周璇的歌曲,讓她在大眾文化中無從消失;不論是「加溫」或是「再造
」,各年齡層的歌迷不斷被提醒周璇與其歌曲之存在。不過,洪芳怡是台灣學人,觀點立
足在台灣,如果以香港為立足點去看周璇的歌曲,看到的又將會是很不同的景觀。香港的
粵曲粵劇界也是頻頻使用周璇那個「歌曲藏寶箱」,周璇的名曲,至少有三、四十首經常
給拿來作「小曲」用,填了曲詞置入粵劇、粵曲以至粵語電影裡去,繼而變成了地道的「
廣東小曲」,而往往不再知是周璇原唱的!比方說,七十年代,流行一時的由麗莎唱紅的
粵語流行曲《相思淚》,不少香港人都只道是據某首「廣東小曲」填詞,而不知是把周璇
的名曲《四季相思》拿為己用。筆者相信,研究周璇的歌曲如何給大量地「廣東小曲」化
,會是個很好的跨文化觀察!
按:本文昨天在《信報》文化版刊出。
王小峰;《答案從未在風中飄過》,重慶:重慶出版社,2010年6月
此書為樂評結集,也記載了作者那一代人於1990年代的「打口唱片」接觸乃至投入西
洋搖滾、流行樂的歷程。大多數文章是談西方的樂手、樂團,華語較少。有一篇挖苦那種
主攻發燒友市場的「美聲」唱片文案者,說他們找的歌手是愈不知名愈好,再把音質、音
色吹到天高,這樣就沒有人會去盜版,雖不甚嚴謹,但頗具見地。
伍春明:《「時代曲」與「救亡歌」──20世紀上半葉中國流行歌曲的人文解讀》,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
這是一部價值有限的學術著作,書中介紹那一代流行詞曲作者及歌手,除採擷各家說
法外,並無新出史料;其觀點也不過是稍為矯正了過去那些「左」的中共式評價,而去多
說好話而已。對於中共素來推崇的左翼歌曲及作者,作者也依然推崇。
此書最大的問題,也是許多大陸類似著作的問題,是文章中見不著主觀情感,看不到
作者與資料的共鳴,簡言之,缺乏美感。作者聲稱是出於對時代曲的喜愛而著此書,但我
看他評論歌曲,總看不出是他真實的觀感,還是在人云亦云地試作一客觀中肯的評價。偶
見一條有「個人」在之中的腳註,也只是這樣籠統而薄弱:「筆者的友人聽過白虹的歌曲
,沒有不稱讚的。」簡言之,作者及此書缺乏一種「文心」,於是論來述去,總是平板官
樣。然此非個人之過,而是整個教育體系的問題。
此外,書中還有一些硬傷,如第二章介紹1934年前後上海電台的興盛情況:「市區許
多商店的電喇叭及大量有收音機的普通家庭,每天都能收聽到《夜上海》、《夜來香》、
《薔薇處處開》、《玫瑰、玫瑰我愛你》、《香格里拉》和《何日君再來》等一大批流行
曲目。」(頁111)然而《夜上海》是1946年才有的歌;此段腳註有註明出處為陳鋼《上
海老歌名典》,我現在手邊雖無此書,但作者至少也犯了剪裁不慎的錯誤。又頁188介紹
李香蘭:「原名山口淑子,1920年出生於偽滿洲國奉天(今瀋陽市)郊區」,然而滿洲國
1932年才成立。硬傷如此明顯,不能不讓人下調此書的可信度。
由此觀之,此書的價值,除可作故人故事的另一讀本(然亦須審慎存疑)外,止是反
映了大陸學界和主流意識型態之安全範圍的動向。欲察乎此,可看其對國民黨那一邊的作
曲家如劉雪庵、爭議人物如李香蘭等的評述。此書的寫法,就是用政治上安全、正確的好
話輕輕帶過,不再深入研討其人其文,實在可惜。
莊永平:《音樂詞曲關係史》,台北:國家出版社,2010年12月
我在台中五南書局見到此書,翻了一會就買下,售價新台幣一千元整,未免太貴,大
陸版肯定遠為便宜。然而這種書我不買誰買?也就帶回家了。
這是台大中文系曾永義教授主編的書系之一,作者是大陸學界中國音樂史的耆宿。此
書提出「腔詞關係」這一名詞,來表述音樂/曲─語文/詞的配合問題,從音樂學上穩紮
穩打地建構了其基本理論,然後探討了從上古、漢唐宋元明,一直到近現代的音樂詞曲關
係。本書最主要的功力所積,在唐、宋特別是敦煌曲子詞的部份;我對此缺少認識,只看
得出它非常紮實。對研究古典文學或音樂史的同學而言,此書應甚為寶貴,但我所關注者
在近現代,本書最後一章,其表現還是不免讓人有些失望。
作者舉例的近代歌曲,自學堂樂歌、黎錦暉之後,還是以中共素所推崇的左翼歌曲為
大宗;對這些歌曲的正面評價,雖也從音樂上立說,但說出來的仍是民族主義、社會主義
的套話,令人看不出這是不是他真實的感覺,也無法判斷是否真出於他的學理。之後再談
到八、九十年代以降的港台流行歌,也只沿續作者先前的學說,講了幾首,也沒有什麼發
人深省的創見。但畢竟一代人一代歌,也不能苛求作者。
此書和許多大陸學術著作一樣,文辭平板、制式,不見個性與情思。如果具備相關知
識基礎,讀進去應可見著作者的深厚功底,但或也不免覺得枯燥。我敬服作者的學養,也
能想像是什麼情懷才能支持他耐著寂寞,穩穩地做一輩子這樣紮實的研究;但是,這也就
遠離熙攘塵世的流行了。以一般學術研究而言,這是可貴的;但當題目正是流行音樂這等
俗世事物時,就搭不了調了。
段書佩編:《滾石30:1981~專輯全記錄》,台北:滾石文化,2011年3月
這是一本圖鑑,刊載滾石唱片成立以來所有專輯的封面,部份宣傳海報、歌手照片,
及《滾石》雜誌的部份封面。樂評人張釗維作序,闡述了滾石歷史的文化意義。對收藏者
和研究者而言,此書頗具價值,圖片可提供直觀,亦可讓人按圖索驥。美中不足的是,此
書的文字解說僅止於商品編號、專輯名稱、歌手、製作人,而未再有其他敘述,可惜了這
麼一個讓滾石能夠自作史傳的機會。
慎芝、關華石原著,汪其楣編譯校注:《歌壇春秋》,台灣大學圖書館,2010年12月
終於出版了一本重要史料!邱慎芝為著名詞人、主持人,為「群星會」時代頭等要角
,此書是她和夫婿關華石於民國四十七年主持正聲電台節目《歌壇春秋》三個月的廣播稿
,讀者可以直接從中得見他們的講話及所播曲目。從講稿可見,此節目由週一到週六每天
三十分鐘,播五至七首老歌(絕大多數為1930年代至1949年者),中間介紹歌手、歌曲,
中期開始關華石也每天講述他從上海到台北從事流行音樂事業的經歷,誠為流行音樂及當
時社會、文化的寶貴資料。
關心政治與社會、文化史的讀者,當會注意到慎芝對「禁歌」的態度。在文稿中,慎
芝不只一次地談過當局禁歌規定的不合理,時顯抵觸、較勁之態,但她並不是根本反對「
禁歌」這回事,慎芝認為歌詞過於輕浮、能傷風敗俗的歌曲是該禁的,反映了當時社會和
她本人道德觀、藝術觀的保守,但這保守亦不是盲從當局。對大陸,慎芝雖從當時標準稱
「共匪」「匪區」,但對左翼、附共或限共的作者與歌手並無詬詞,而還是以一種較為中
正平和、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來評述,不似反共主旋律(如劉星1985年的《中國流行歌曲
源流》)的神經質。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3.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