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outien (大叮当)
看板comment
标题Re: 《流行词话》:华语歌曲相关论着简述(2)
时间Sat May 28 15:14:37 2011
《流行词话》:华语歌曲相关论着简述(2)
洪芳怡:《天涯歌女:周璇与她的歌》,台北:秀威资讯,2008年1月。
即其硕论,未知有无修改。黄志华2008年6月29日的评论:
http://blogold.chinaunix.net/u/14418/showart_1019294.html
去年是周璇去世五十周年,各地有关她的纪念活动甚多,诸如电影回顾、出版最新整
理的唱片集、歌书、传记、图片集等等,颇见热闹。不过,从学术角度探讨周璇的歌与歌
艺的,却几乎是一片空白。直到今年初,才终见到一册由台湾青年学者洪芳怡着述的《天
涯歌女:周璇与她的歌》。
据书中的作者介绍,洪芳怡生於一九七九年,毕业於东吴大学音乐系作曲组,是台湾
大学音乐学研究所硕士,还正在修读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的博士班。更不可思议的
是:「自小不听流行音乐,遑论怀念国语老歌。二十四岁那年一听之下花容失色,倾力钻
研周璇与她的歌曲。」也幸亏有这样的作曲硕士兼文化研究准博士女子肯去为周璇的歌学
术研究一番,周璇的歌与歌艺的文化内涵,得以有机会较好地呈现人前。
有内涵的怪物
研究金嗓子周璇,是个非常大的题目,她名满天下,相关资料浩如烟海。洪芳怡这部
着作写了逾三百页,读来还是意犹未足。可是,洪氏的研究,是罕见地很深入的。她分析
周璇的歌曲,深入到歌曲的旋律、编曲的分析,还有醒目的五线谱乐队谱例,相信是洪氏
亲自听记出来的。比方说分析《花样的年华》一曲的伴奏编写,就附了前奏《生日快乐歌
》的乐谱,接着洪氏分析道:「这一段前奏定下了全曲的基调……歌唱始於第五小节,旋
律略带有中国风味,但被西洋和声冲淡许多,和声部分可以说是流行歌曲中相当丰富的…
…」她接着还分析了这首歌曲的和弦运用。大抵,也只有像她这样的音乐硕士,才可能分
析周璇的歌曲而深入到这样的地步。不过,周璇的名曲数量繁多,要是每一首都这样深入
分析,内容可能要写满十多大册。所以,洪氏只能取举一反三之法。
对於洪芳怡分析周璇歌曲的结论:「前文之所以大费周章,依照各曲的特色采谱外,
并以和声、节奏模式、旋律与周璇的诠释和技术来分析,就是为了这明这些『怪物』有不
少都是具有相当内涵的,虽然血统不纯正,但绝非任意拼凑而成。」笔者是非常同意的。
也很难得一位年青音乐学者说出了这样持平之论。国语时代曲虽然是商业产物,常要迎合
大众口味,但要是仔细端详一下,它们还是有一定的内涵,不该随意一笔抹杀。
洪芳怡在书的後半部分,做了一个很有趣的对照:「周璇歌曲与文学的对照」。以洪
氏自己的说法,乃是「以音乐与文学的对照,切入这幅图画(一种浪漫又令人眼花撩乱的
上海城市素描)。先由周璇的音乐,理出与左翼作家茅盾笔下的上海城市中,同样的旋律
线。接着以新感觉派作家刘呐鸥、穆时英,描绘的上海舞厅爵士音乐,导入黎锦晖/周璇
所建立中西交杂的、音乐的物质文化,并从周璇歌曲理解黎锦晖被多方攻讦的缘由,也以
黎锦晖所布下的流行音乐天地,发掘周璇与城市上海之间的亲密依存。最後是不可不提的
张爱玲,她与周璇仅差一岁,在通俗文学与流行音乐中各自占有一定地位,以两人的对照
来交互分析,不但贴切,更错落有致地看见了上海的苍凉。」至於洪氏如何把周璇跟茅盾
以至张爱玲这些名作家作有趣的对照,这里不拟多引述了,只是,由此可以得到一点启示
,歌曲做为一种文化,固然可以专门地单以音乐的角度探究它,但跳出来以别的艺术文化
来对照之,却也可以有丰富的收获,看到很多原先看不出的意涵。
加温再造半世纪
看洪氏此书,笔者才首次知道,周璇曾对京剧很有兴趣,而且曾在电影《夜深沉》里
破天荒的唱了些京剧折子戏。洪氏颇表遗憾的说,可惜那部电影早已失传,而除此之外周
璇也再没有留下任何演唱京剧片段的录音了!但其实这部《夜深沉》并未失传,去年香港
电影资料馆的纪念周璇的电影回顾活动里,就曾放映过。
此外,诚如洪芳怡所指出的,周璇的歌曲成为数十年来的「歌曲藏宝箱」,不但是六
、七十年代台湾缺少国语原创歌曲之时有源源不绝的曲目,新世纪以来,也还有张惠妹翻
唱《凤凰于飞》、中国娃娃翻唱《西子姑娘》、《天涯歌女》等。众多明星持续不坠的「
模仿」与「翻唱」周璇的歌曲,让她在大众文化中无从消失;不论是「加温」或是「再造
」,各年龄层的歌迷不断被提醒周璇与其歌曲之存在。不过,洪芳怡是台湾学人,观点立
足在台湾,如果以香港为立足点去看周璇的歌曲,看到的又将会是很不同的景观。香港的
粤曲粤剧界也是频频使用周璇那个「歌曲藏宝箱」,周璇的名曲,至少有三、四十首经常
给拿来作「小曲」用,填了曲词置入粤剧、粤曲以至粤语电影里去,继而变成了地道的「
广东小曲」,而往往不再知是周璇原唱的!比方说,七十年代,流行一时的由丽莎唱红的
粤语流行曲《相思泪》,不少香港人都只道是据某首「广东小曲」填词,而不知是把周璇
的名曲《四季相思》拿为己用。笔者相信,研究周璇的歌曲如何给大量地「广东小曲」化
,会是个很好的跨文化观察!
按:本文昨天在《信报》文化版刊出。
王小峰;《答案从未在风中飘过》,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年6月
此书为乐评结集,也记载了作者那一代人於1990年代的「打口唱片」接触乃至投入西
洋摇滚、流行乐的历程。大多数文章是谈西方的乐手、乐团,华语较少。有一篇挖苦那种
主攻发烧友市场的「美声」唱片文案者,说他们找的歌手是愈不知名愈好,再把音质、音
色吹到天高,这样就没有人会去盗版,虽不甚严谨,但颇具见地。
伍春明:《「时代曲」与「救亡歌」──20世纪上半叶中国流行歌曲的人文解读》,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
这是一部价值有限的学术着作,书中介绍那一代流行词曲作者及歌手,除采撷各家说
法外,并无新出史料;其观点也不过是稍为矫正了过去那些「左」的中共式评价,而去多
说好话而已。对於中共素来推崇的左翼歌曲及作者,作者也依然推崇。
此书最大的问题,也是许多大陆类似着作的问题,是文章中见不着主观情感,看不到
作者与资料的共鸣,简言之,缺乏美感。作者声称是出於对时代曲的喜爱而着此书,但我
看他评论歌曲,总看不出是他真实的观感,还是在人云亦云地试作一客观中肯的评价。偶
见一条有「个人」在之中的脚注,也只是这样笼统而薄弱:「笔者的友人听过白虹的歌曲
,没有不称赞的。」简言之,作者及此书缺乏一种「文心」,於是论来述去,总是平板官
样。然此非个人之过,而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问题。
此外,书中还有一些硬伤,如第二章介绍1934年前後上海电台的兴盛情况:「市区许
多商店的电喇叭及大量有收音机的普通家庭,每天都能收听到《夜上海》、《夜来香》、
《蔷薇处处开》、《玫瑰、玫瑰我爱你》、《香格里拉》和《何日君再来》等一大批流行
曲目。」(页111)然而《夜上海》是1946年才有的歌;此段脚注有注明出处为陈钢《上
海老歌名典》,我现在手边虽无此书,但作者至少也犯了剪裁不慎的错误。又页188介绍
李香兰:「原名山口淑子,1920年出生於伪满洲国奉天(今渖阳市)郊区」,然而满洲国
1932年才成立。硬伤如此明显,不能不让人下调此书的可信度。
由此观之,此书的价值,除可作故人故事的另一读本(然亦须审慎存疑)外,止是反
映了大陆学界和主流意识型态之安全范围的动向。欲察乎此,可看其对国民党那一边的作
曲家如刘雪庵、争议人物如李香兰等的评述。此书的写法,就是用政治上安全、正确的好
话轻轻带过,不再深入研讨其人其文,实在可惜。
庄永平:《音乐词曲关系史》,台北:国家出版社,2010年12月
我在台中五南书局见到此书,翻了一会就买下,售价新台币一千元整,未免太贵,大
陆版肯定远为便宜。然而这种书我不买谁买?也就带回家了。
这是台大中文系曾永义教授主编的书系之一,作者是大陆学界中国音乐史的耆宿。此
书提出「腔词关系」这一名词,来表述音乐/曲─语文/词的配合问题,从音乐学上稳紮
稳打地建构了其基本理论,然後探讨了从上古、汉唐宋元明,一直到近现代的音乐词曲关
系。本书最主要的功力所积,在唐、宋特别是敦煌曲子词的部份;我对此缺少认识,只看
得出它非常紮实。对研究古典文学或音乐史的同学而言,此书应甚为宝贵,但我所关注者
在近现代,本书最後一章,其表现还是不免让人有些失望。
作者举例的近代歌曲,自学堂乐歌、黎锦晖之後,还是以中共素所推崇的左翼歌曲为
大宗;对这些歌曲的正面评价,虽也从音乐上立说,但说出来的仍是民族主义、社会主义
的套话,令人看不出这是不是他真实的感觉,也无法判断是否真出於他的学理。之後再谈
到八、九十年代以降的港台流行歌,也只沿续作者先前的学说,讲了几首,也没有什麽发
人深省的创见。但毕竟一代人一代歌,也不能苛求作者。
此书和许多大陆学术着作一样,文辞平板、制式,不见个性与情思。如果具备相关知
识基础,读进去应可见着作者的深厚功底,但或也不免觉得枯燥。我敬服作者的学养,也
能想像是什麽情怀才能支持他耐着寂寞,稳稳地做一辈子这样紮实的研究;但是,这也就
远离熙攘尘世的流行了。以一般学术研究而言,这是可贵的;但当题目正是流行音乐这等
俗世事物时,就搭不了调了。
段书佩编:《滚石30:1981~专辑全记录》,台北:滚石文化,2011年3月
这是一本图监,刊载滚石唱片成立以来所有专辑的封面,部份宣传海报、歌手照片,
及《滚石》杂志的部份封面。乐评人张钊维作序,阐述了滚石历史的文化意义。对收藏者
和研究者而言,此书颇具价值,图片可提供直观,亦可让人按图索骥。美中不足的是,此
书的文字解说仅止於商品编号、专辑名称、歌手、制作人,而未再有其他叙述,可惜了这
麽一个让滚石能够自作史传的机会。
慎芝、关华石原着,汪其楣编译校注:《歌坛春秋》,台湾大学图书馆,2010年12月
终於出版了一本重要史料!邱慎芝为着名词人、主持人,为「群星会」时代头等要角
,此书是她和夫婿关华石於民国四十七年主持正声电台节目《歌坛春秋》三个月的广播稿
,读者可以直接从中得见他们的讲话及所播曲目。从讲稿可见,此节目由周一到周六每天
三十分钟,播五至七首老歌(绝大多数为1930年代至1949年者),中间介绍歌手、歌曲,
中期开始关华石也每天讲述他从上海到台北从事流行音乐事业的经历,诚为流行音乐及当
时社会、文化的宝贵资料。
关心政治与社会、文化史的读者,当会注意到慎芝对「禁歌」的态度。在文稿中,慎
芝不只一次地谈过当局禁歌规定的不合理,时显抵触、较劲之态,但她并不是根本反对「
禁歌」这回事,慎芝认为歌词过於轻浮、能伤风败俗的歌曲是该禁的,反映了当时社会和
她本人道德观、艺术观的保守,但这保守亦不是盲从当局。对大陆,慎芝虽从当时标准称
「共匪」「匪区」,但对左翼、附共或限共的作者与歌手并无诟词,而还是以一种较为中
正平和、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来评述,不似反共主旋律(如刘星1985年的《中国流行歌曲
源流》)的神经质。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123.193.5.50